常德汉剧,源远流长,它孕育于旧常德府属武陵、桃源、汉寿等县城,流布于洞庭湖区、武陵山系、辰水、沅水、澧水流域,远涉鄂西南、川东、黔东一带。俗称“常德班”、“沅河戏”。
自清末形成瑞凝、天元、文华、同乐四大名班以来,不仅发展了各有千秋、自成一派的“一家戏”,极大地丰富了常德汉剧的剧目,而且将常德汉剧的艺术水平和传播范围一度推向到一个至高点,对常德汉剧的发展起到过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名班的崛起
瑞凝班四大名班中建班最早的戏班之一。相传起源于明代,早期班史难考。该班是乾隆末年常德府“老郎庙”筹建戏班之一,在常德府四眼井巷有长期“官店”(艺人宿舍)。该班兼营旅店,多湘西、黔阳等沅水上河(游)客商,故瑞凝班的戏颇受上河观众喜爱。如同治年间,贵州提督凤凰人田心恕曾特邀该班演出于凤凰;湖南提督马如龙在常德时,特别赏识凝班名丑曾彩宝,每逢朔望必招瑞凝班演出于军门。
天元班亦为常德汉剧四大名班中最古老的戏班之一。相传起源于明代,明万历23年(1595年),常德籍戏剧家龙膺之得力门生朱之番中状元,后曾为龙膺诗集作序,并为天元班题写班牌。天元班也还是乾隆末年筹建常德府“老郎庙”的九个戏班之一。该班在常德府五官街(今和平西街)有长期“官店”。
文华班清道光25年(1845年),桃源县寺坪人李标在自家花园设“文华”戏曲科班,共招收儿童80名,四年学艺期满,转为正式戏班,即为“文华班”。旧例文华班过桃源县境必落李家为“老本家”演出,头本不收钱,以示不忘本。该班亦在常德府五官街设有长期“官店”。
同乐班该班缘于光绪11年(1885年)创办于湘西花垣的“双美班”,1888年,班主李玉廷将此班迁于常德,改名为“天福班”。1989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唐才常等人于次年运动长江各省防军,联络两湖会党开富有山堂(又称富有票),组建自立会和自立军,陈犹龙统左军,驻常德。李玉廷为常德自立会及左军骨干,部分天福、松秀班的艺人也加入了富有山堂。1900年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继续镇压维新派,唐才常等两湖维新派人士被杀600多人,常德自立会和左军瓦解,李玉廷遭到朝廷通缉,他被迫丢下戏班离开常德,下落不明。天福、松秀班被迫解散。出自天福班、时为天元班名旦的胡金云与讼师刘小霞合谋,并取得木材商文竹婆的资助,拉天福、松秀班成员组建同乐班。该班亦在常德府雷祖殿(今和平西街)设有长期官店。
自此,瑞凝、天元、文华、同乐并称为常德府城四大名班,竞相发展“一家戏”。
二、一家戏
清末民初,常德府属桃源、武陵、汉寿等县所设科班达30余个,永顺、洪江等地科班20余个。这一时期是常德汉剧史上开设科班最多、出名角最众的时期。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竞争中,既产生了各班通演的大批“江湖戏”,又诞生了一批仅在名班中能演,他人难以涉足的“门坎戏”——又称“一家戏”,这是常德汉剧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观。
《七星会》、《乌龙院》、《闹江州》、《清风寨》、《浔阳楼》等水浒前期剧目,称“背时的宋江戏”;《御果园》、《黑白斗》、《高堂草》、《斩雄信》、《龙门阵》、《五花洞》等隋唐戏,是瑞凝班的“一家戏”。该班的四大行当中,以丑、净两行尤为突出,与他班不同。其唱词
常用较窄的韵辙,别出心裁,亦多用江湖暗语;丑角台词时出警句,诙谐而不庸俗,较它班篇幅增多。
天元班的表演素重文风,讲究字眼,侧重人物内心刻画;三国戏不同于一般江湖路子,是该班的“一家戏”。另外,由于许多高腔艺人的加盟,天元班保留着《祭头巾》等一批常德高腔剧目。
后期的水浒戏(又称“行时的宋江”),以及全部封神戏、岳飞戏合称“三大连台”,是文华班的看家本领;并有《五凤吟》、《双蝴蝶》、《朱紫国》、《三难新郎》等剧目,或他班所无,或剧目、表演、音乐自有家数,是文华班的“一家戏”。文华班的戏以打斗杀伐、火爆帜烈、排场雄伟见长。水浒戏《二招安》,曾实扮梁山好汉108人登场,调度井然,称为壮观。
同乐班的主要创建人胡金云网罗名角,新置行箱,在短短的几年里使同乐班一跃为常德府城的四大名班。《施公案》、《紫金山》、《天马山》、《北邙山》、《齐星楼》等“山头戏”;以及《西厢记》、《贵妃醉酒》等旦角戏成为该班的“一家戏”。
四大名班不仅剧目各有侧重,人物造型、表演技巧、唱腔、曲牌、锣鼓伴奏诸方面,亦有不少独特处理,艺术上称之“一家路”,互视为门坎,艺人跑江湖易,换名班难,乃有“过班如投胎”之谚。因此,演员、乐师、台杂、管箱等,各班成员较为固定,终其一生甚至两三代人以一班为家者,大有人在。
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四大名班各自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观众群,戏班行话称之“忠臣”。比如,常德城内大河街忠天元班,东门一带忠瑞凝班,小河街、麻阳街忠文华班,北门观众津澧客商忠同乐班。在有“戏窝子”之称的桃源县城及境内东西南北四乡,四大名班的观众和地盘,也是泾渭分明:东街忠文华班,城北忠瑞凝班,观音巷及西寺坪忠同乐班,南街、边街到尧河一带忠天元班,而到尧河以外,则又忠文华班了。各班观众,自诩“一家戏”,时常出现“忠臣”之间的纷争事件。
三、老郎庙与老郎会
相传,戏曲为春秋时期楚国大臣盂尤发明,他被楚王封为“老郎君”。后人为了纪念他,各地纷纷建立了“老郎庙”。
据清同治年间所修《武陵县志》载:乾隆末年,常德府华胜、华升、华庆、瑞凝、天元、元秀、松秀、荣庆等九个戏班集资修建了奉神议事的“老郎庙”。它是一栋坐西朝东、宽12米、深30米,占地面积360平方米的明清风格的建筑物,位于常德市城区的五宫街大梳子巷(今和平街113号),现尚存遗址。
老郎庙有它的管辖范围。常德府城东至盐关,西至河堤,北至七里桥,南濒沅水河岸,都是它的辖区。进城戏班须交纳银元20至40元挂牌钱,才能在辖区内演出。城区戏班也要交纳挂牌钱,但每个戏班只须交纳一次,故常德府城戏班后继者为了免交此款,往往袭用班名,这也是常德汉剧班名延用数百年的原因之一。
有了老郎庙,就有了老郎会。老郎会亦称梨园公所,是官府管理戏班和艺人的中间机构,由各戏班和有威望的艺人联合组成首事会,推举德高望重者为首。老郎会的职责有三:一是上对官府负责。有关政府禁革事宜的执行,县衙唯老郎会是问;府县文武官衙堂戏、差戏,由老郎会传差。二是协调地方关系。三是下管戏班艺人。戏班须缴上会挂牌钱,艺人须经两人介绍、缴费上会入会,方可在城区内演出。戏班之间的纠葛,由老郎会排解;艺人违反班规行约情节严重者,亦送老郎会究治。
农历腊月二十四是小年,也是戏班和艺人们做“老郎会”的日子。这一天,各戏班停演封箱,并提交两股帐(一场戏的总收入为30股)的班钱,全体艺人在老郎庙还公愿。老郎会由会首主持,率众敬“梨园祖师”,各行当成员分别敬本行主神。然后唱演公愿戏。还公愿之后吃酒席,艺人分行当按长幼就坐,通过互相敬酒,一年间任何嫌隙一概化解,既往不咎,这也是规矩。老郎会之日,各班管事以红包交付艺人,即表示该班次年聘定此人,一年为约,称为“拿定钱”。无红包者,须请人说合,或奔走乡班,甚至失业。
高腔衰落以后,弹腔占据主要地位。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常德城区内的戏班仅剩天元、瑞凝、文华和同乐“四大名班”了。戏班因是常德府城班而在外地倍受欢迎,艺人因是名班人而引以自豪。老郎庙成为四大名班的共同财产,老郎会成了四大名班的盛会。
一年一度的老郎庙盛会一直延续到1949年。
老郎庙,这座拥有200余年的沧桑历史,见证过三个朝代的变迁,演绎过常德梨园春秋的文化古迹,仍然顽强地矗立在常德市区内。如果将早已经成为危房的老郎庙加以修缮,必将成为古城常德一个古朴而又亮丽的文化景点。
四、名班的归宿
1937年12月初,天元班“官店”毁于大火,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戏班不得不流离失所。该班与小天华班、湖北汉剧抗敌宣传队合组常澧劳军公演团,进行抗日宣传和劳军募捐活动。1938年5月,日本飞机滥炸常德,许多戏院被毁,文华、瑞凝等戏班先后到各地进行募捐活动。1942年端午节前日,日机再次滥炸常德,老郎庙及同乐班的“官店”被毁,同乐班不得不赴桃源谋生,并编为桃源抗敌宣传第一队,先后排演新剧《戚继光》、《东北一角》等。1943年冬,日本入侵汉寿、常德、桃源,同乐、瑞凝、文华等戏班被困于桃源、大庸山沟,生计难以维持,同乐、文华两班一度被迫解散。
1945年秋,日本投降后,各大戏班纷纷得到恢复和复苏,四大名班再次活跃于常德城乡。曾于1946年出现商界集资为天元班修建“天声戏院”的壮观场面。
1949年8月前后,常德及附近诸县得到解放,各戏班得令原地不动,等待改造。是年冬及次年初,同乐班与文华班先后从桃源陬市返回常德,分别改称为“文艺湘剧团”和“文化湘剧团”,1956年,两团合并,建立“常德市汉剧团”。
在安乡演出的天元班改名为“文锋湘剧团”。1952年由汉天元班改名的“民间剧团”与天元班合并,去湖北石首县,称“石首县文锋剧团”。1955年该团被公安县接受,于1956年改名为公安县汉剧团,1959年改为公安艺术剧院一、二团。
在汉寿演出的瑞凝班之归宿亦较为曲折。由于汉寿县境内的“汉同乐班”与“双美班”拥有较强的基础,瑞凝班不得不在洞庭湖区各县流动演出。1953年该班为华容县接管,定名“华容县剧团”,1956年调慈利,更名“慈利湘剧团”,1959年,安乡曙光剧团与之合并,又改称慈利汉剧团。
五、四大名班的历史地位
常德汉剧的“四大名班”不是官府赐予的封号,而是在长期艺术实践中人民群众有口皆碑的爱称。在二十世纪的前半个世纪里,“四大名班”可谓家喻户晓、名震湘西北,在湖南的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其声誉还远及湖北、贵州和四川。
1、“一家戏”的形成,极大地丰富了常德汉剧的剧目内容。
从1953年成立常德市戏曲改进委员会到1962年成立常德专署常德汉剧遗产挖掘继承工作委员会,常德文化部门先后集中老艺人和文艺工作者,共记录传统剧本454个,并与湖南省戏曲研究室合编成《湖南戏曲传统剧本·常德汉剧》专集24集,共收剧本152个,规模位列全省之首。这些剧目中有各班通用的“江湖戏”,亦有仅在“四大名班”内演出的“一家戏”,而且,这些传统剧目中的经典之作都来自“一家戏”。这些剧目的产生,是常德汉剧各大戏班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磨练的结果,也是被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予以肯定的产物。
2、名角的辈出,造就了常德汉剧一批又一批的艺术精英。
“四大名班”在创造“一家戏”的过程中,也培养和推介了自己一代又一代的“名角”。仅以解放前后为例,瑞凝班的生行文绍禄、邹清福、王明寿,净行罗武刚、王青松,场面谭兴陔、王明清;天元班的生行艾元松、万千元,小生戴华美,旦角灵芝草,净角毛泰满,丑角邱吉彩;文华班的生角朱明禄,小生钟华飞;同乐班的生角王文松、罗炳太,小生罗炳银,旦角李福祥、萧兰芬等等,都是活跃在常德汉剧舞台上红及一时的艺术之星。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仅自己闪耀着艺术光芒,而且还为常德汉剧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如,原同乐班艺人李福祥于1952年先后参加湖南省、中南区和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以主演高腔《思凡》一剧而连连夺奖;1956年,在荆州专区和湖北省首届戏剧观摩会演中,原天元班艺人万千元、王元禄、王鸣凤、燕家刚等12个获奖;同年,原天元班名丑邱吉彩参加湖南省戏曲艺术团赴京汇报,演出高腔《祭头巾》一剧,评价极高,成为文化部第一批授奖剧目。
3、继承了汉剧高腔,保存了文化遗产。
常德汉剧演唱的声腔有高腔、昆腔、弹腔以及杂腔小调。目前,常德汉剧以弹腔为主,高腔次之。高腔是一种古老的戏剧演唱形式,旧有“三十六腔(基本腔)、七十二调板(曲牌)”,“九板十三腔、九腔十八板”之说,由于大量剧目失传,牌名遗忘,曲目、曲体较难清理。高腔有“流水”(滚唱)和帮腔,腔流结合,有人声帮腔和唢呐帮腔两种形式。其帮腔又与沅水流域的船夫号子和扎排号子有着密切的关系。唱腔中,除地方方言外,还融合着本地巫腔、傩愿腔、渔鼓调等。可以说,常德高腔是一种相当古老,颇具地方特色的人类文化遗产。
十九世纪末,常德高腔开始衰落,到了二十世纪初,常德汉剧的高腔名班华胜、华升、华庆三大名班渐渐出现生存危机,到了1918年,名气最大的华胜班散班,部分艺人进入鸿胜班,组成高弹混合班,常德高、弹二腔完全合流。
随之嵋起的四大名班,虽然理顺了历史的发展潮流,长足地发展了常德弹腔,使常德汉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它们在继承高腔演唱艺术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历史名班瑞凝、天元原本就以高腔为主,在发展弹腔的过程中,在剧目上继承和革新了大量的高腔剧目。尤其是天元班,由于其高、昆根底深厚,高腔散班之后,许多艺人纷纷进入该班,使得高腔戏《祭头巾》、《拾金》、《骂相》、《李大打更》等剧目历传不衰。
1954年,华胜班老艺人曾华春、萧福生在政府的邀请下,在常德市为原文华班、同乐班传授高腔戏30多出,为挖掘和弘扬常德高腔作出了重大贡献。
4、交流了汉剧艺术,传播了常德文化。
1905年和1916年,同乐班先后两次赴湖北汉阳演出,展示了常德汉剧的艺术实力,从而出现了“汉班重唱、常德班重做”之说。与此同时,同乐班借鉴了湖北汉剧的许多优点,在演唱及化妆等方面开始对常德汉剧进行改良,并很快得到了常德汉剧同行的认可和效仿。1942年冬,该班还与湖北汉剧抗敌宣传队第五队联合演出于桃源、黄石。
1916年,文华班赴湖北沙市,以《打瓦杀僧》等剧与荆河泰寿班同台演出。1930年,该班请杂技艺人王少朋教武功,班内武功为一时之冠。1943年冬至1945年冬,避难于大庸的文华班艺人与落难于此的巴陵戏“岳舞台”合班演出近两个春秋。
1926年,天元班请京剧武功教师排演《趴蜡庙》等武戏,学习了京剧许多优秀的武功。1939年,天元班、小天华班与湖北汉剧抗敌宣传队合组“常澧劳军公演团”,进行抗日宣传和劳军募捐演出。同年,文华班、瑞凝班与保靖戏剧研究剧社等班社亦进行了募捐公演。同乐班在桃源改为桃源县抗敌化妆宣传第一队,王文松主演新编历史剧《戚继光》,李福祥排演反映东北抗日的《最后两弹》,这是常德汉剧排演现代戏的开端。
在一系列的演出实践中,四大名班不仅与其他艺术流派交流了艺术,而且传播了常德汉剧文化,使常德汉剧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得到周边地区人民的认同和接受,从而奠定了常德名城的历史文化底蕴。
5、名班与乡班交相辉映,极大地丰富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
由于四大名班的名声响亮,却又不能及时满足农村人民对戏剧的需要,于是,一些乡班(江湖班)纷纷借用名班的旗号,以示班威。比如:在民国初年,常德北门诞生过“小瑞凝”;民国7年至15年,桃源陬市出现过“祥瑞凝”;民国10年至20年,汉寿出现过“汉瑞凝”;民国18年,汉寿诞生了“汉天元”;民国28年至29年,湘西花垣出现过“同乐社”;民国36年,常德德山诞生了“德记天元”;四十年代,汉寿还诞生了“汉同乐”、“乡同乐”等戏班。新中国成立时,一些以名班为号的乡班亦成为实力较雄厚的戏班,“汉天元”于1952年在安乡县与天元班合并,“德记天元”、“汉同乐”分别成为桃源汉剧团和汉寿汉剧团的主要组成部分。
四大名班以及与它们同时代并存的乡班,不仅满足了广大人民的文化需要和精神需要,而且为常德汉剧的发展培育了肥沃的土壤,使得这个古老的剧种历久不衰,传播甚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举国上下贯彻执行“三个代表”精神,常德汉剧必将迎来一个文化复兴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