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湖南会同木寨村地方傩堂戏、阳戏剧本调查
伍苗苗

  木寨村位于湖南西南部,隶属于湖南省怀化地区会同县沙溪乡。每年过年前后,木寨都会举行盛大的庆庙活动,每三年随着庆庙演一次戏,包括傩堂戏与阳戏。在木寨,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傩堂戏与阳戏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融合,从演员、化妆、道具等有时候已经不好分辨二者的差别,而通过了解剧本来了解二者的不同,却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木寨现在常演的傩堂戏大概包括《扛杨公》、《划龙船》、《求财》、《扛华山》、《和神》等几出;常演的阳戏包括《补缸》、《苏二姐选郎》、《韩湘子算命》、《外姻》等,笔者经过实地调查,搜集到其中的一些剧本,在文章中对剧本的名称、主要人物、故事简介等做了简单的介绍,谨供参考。

  一、木寨村的历史、地理概况及傩堂戏、阳戏的背景情况

  (一)木寨村的历史、地理概况

  木寨村属会同县沙溪乡。会同历史悠久,在夏、商、周诸朝隶属荆州。春秋战国时属楚。秦为黔中郡。西汉为武陵郡镡成县池。东晋并入舞阳县。南朝时,齐改舞阳县。唐置郎溪县。五代附于楚,后周属诚州。崇宁元年置三江县,隶诚州。崇宁二年(1103年)改名会同县,沿用至今。[①]会同县位于湖南省西南的怀化市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东与邵阳市绥宁县交界,南与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交界,西与贵州省天柱县毗邻,北与湖南省芷江县、洪江市相连。

  (二)傩堂戏、阳戏的背景情况

  阳戏与傩堂戏均属湖南地方戏曲剧种。傩堂戏起源于傩舞,主要流行于湘西、湘中、湘南、湘北各地[②]。阳戏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跟怀化地区,“湘西阳戏的两个主要流派,在历史上主要流行地区是:北路阳戏流行于大庸、永顺、桑植、古丈、龙山、沅陵、保靖花等地;南路阳戏流行于辰溪、溆浦、麻阳、凤凰、吉首、泸溪、黔阳、怀化、芷江、会同、靖县、通道、新晃和贵州的天柱、同仁、黎平,四川的秀山、酉阳,湖北的来凤、咸丰等地。”[③]本文所选的木寨村的阳戏属南路阳戏。湘西的傩堂戏与阳戏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都是同时演出的,这一点,在木寨村的演出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二、木寨村傩堂戏、阳戏的演出情况简介

  解放前,木寨因为地处偏僻山区,离大城市比较远,巫风很盛,人们对神灵特别敬重,几乎每一个小组小寨都建有自己的庙宇,各家各户轮流点灯、朝夕朝拜,香火很旺。文革时期,庙宇都拆掉了,神不敬了,戏当然也不唱了。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才重建庙宇。重新唱戏,则已经是九十年代初的事了。所谓庆庙,和古代的赶庙会有点相似,但更多的是不同。古代的赶庙会,有点像赶集,一般是在比较繁华的地方,大家只是像看热闹一般,至多在菩萨面前烧个香磕个头许个愿,再抽根签讨个吉凶,此外再难有深入的参与,属于个人性活动。湘西庆庙则不同,那几乎是一种全民性的活动,中国农村“尚调和,主中庸”的这种顺从自然、崇尚团结平和生活的心态在集体宗教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围绕一座庙宇,到了庆庙的时候(一般是腊月十八至正月十五之间),选定了吉日,那天周围的每家每户都得抽出劳动力去帮忙,管帐的管帐,司香烛的司香烛,烧饭的烧饭,搭戏棚的搭戏棚,连挑水、洗菜、添柴火都有专门的人。木寨的习俗是一年一次小庆,三年一次大庆。小庆的年头,规模不大,只公共吃一天饭,内容只有拜神、请太公、谢神等几项;大庆则是非常隆重的,除去小庆的内容,还有唱戏、降头、访道友等等,其中所唱的戏,就是傩堂戏跟阳戏。

  傩堂戏为锣鼓伴奏,没有管弦乐,但节奏明快,曲调流畅,剧情幽默风趣,还富有古老而浓郁的神秘色彩;而阳戏多取材于民间传说,表现老百姓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腔调多变,刚柔相济,慷慨激昂,生、旦、净、丑各有特色。曲调优美,配以胡琴和锣鼓等各种民族乐器,悠扬和谐,使观者如痴如醉。 一般来说,先上演情节丰富,比较能够吸引人的阳戏,后上演形式较为古板朴素,情节较为简单的傩堂戏。

  三、木寨村傩堂戏、阳戏演出的主要剧本、剧目

  (一) 剧本来历

  伍永林,男,出生于木寨村白云冲,现年七十七岁(1928年),侗族,师范毕业,现住县城林城镇的郊区打岩冲。

  据伍老先生介绍说,他的父亲伍华梅老先生曾是当地有名的“大老师”(即有本事的巫师),上过“刀山”、下过“油锅”,平时“行香火”兼唱戏。那时候没有专门的戏班,当某个地方要唱戏时,由一两个民间艺人带头组织起来一个临时的班子,唱完就各自回家。傩堂戏与阳戏都是地方小戏,很少有全的剧本,一般的人只有自己所唱的部分唱词,只有少数人有比较完整的剧本。伍老先生儿时随父学戏,耳濡目染,其中细节奥妙,颇有心得。十多岁以后,学业繁忙,渐渐疏远。文化大革命时期,绝大多数剧本、服装以及道具都毁坏或者流失了。退休之后,他翻出幸存的剧本、戏服,拉了一帮小辈搞起老本行。现在木寨地方流传的剧本,很多都是伍老根据自己的记忆重新整理、改编过的。

  伍老先生说:“傩堂戏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是为了敬神。以前民间文化水平不高,人们以为地方神灵喜欢一些插科打诨的事情,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伴随着庆庙进行一次傩堂戏演出,演出的内容多是讲述一些神仙鬼怪的故事,主要用锣鼓伴奏,曲调变化较大。”傩堂戏的演出时间,一般是在腊月十八到正月十五之间,具体则要由“法隆太公”请师择定。

  相对傩堂戏的“娱神”,阳戏则更多是为了“娱人”。“阳”,即是与“阴”相对,其内容更多是讲阳间凡人自己的故事,主要用二胡等玄乐伴奏,曲调变化不大。伍老先生说,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唱“阳戏”,即是唱“杨戏”,是为了祭祀农民起义领袖“杨五郎”。阳戏传统上是每年正月演出,或者喜庆的时候也可以唱,原来只是民间的文艺活动,与敬神无关。但是现在,在木寨,阳戏跟傩堂戏似乎已经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演出时间不但变成了跟傩堂戏一样,随庆庙的时间而定(除此之外,平时已经很少有阳戏的演出了),而且,阳戏跟傩堂戏的演员没有明确分工,化妆、服装、道具等等界限越来越模糊,傩堂戏除了少数几出外,也像阳戏一样不带面具,当地人自己很多已经不知道还有傩堂戏跟阳戏的分别,只知道庆庙了,要唱戏了。因此,在木寨,要分清楚阳戏跟傩堂戏,一个较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剧本跟唱腔去辨别。

  (二)“杨公”与“飞山公”的传说

  前面提到,在木寨,唱阳戏又叫唱“杨戏”,是为了纪念农民起义领袖杨五郎。传说唐末宋初,湖广地区一户姓杨的人家,有五个兄弟,四个哥哥都在朝为官,只有五弟桀骜不逊、个性张扬,好打抱不平。当时朝政昏庸,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全国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杨五郎是其中一支起义队伍的领袖。兵败之后,走投无路,便把自己的头砍下来,提着回到家里。他有一个嫂嫂,非常聪明能干,很同情这个小叔子,想要帮他把头接回去。杨五郎不相信,说:“只有山上树木接得成,哪有人头接得上?”然而,他嫂嫂杀了一个鸡,把鸡血淋在头和脖子上,竟然真的接上去了。后来,在会同的托口,杨五郎得道成仙。人们在各地修建杨公庙纪念他。

  其实,木寨民间唱戏,除了杨公,还为了纪念另外一位神灵--飞山公。相传,飞山公是北宋初的大臣,也姓杨,他带领北宋官兵征服南蛮,并且留下来治理那块地方。由于政绩显著,深受百姓爱戴,死后,朝廷封其为“飞山威元候王”,后人以神看待。现在会同的临县靖州还有一个地方叫“飞山寨”。

  (三)木寨村傩堂戏、阳戏的剧本的主要收藏人、流传情况以及收集过程

  1、木寨村傩堂戏、阳戏的剧本的主要收藏人、流传情况

  木寨现在傩堂戏、阳戏的剧本基本上是通过伍永林老先生整理的,所以,剧本的收藏人,一般都是伍老先生以及他的弟子。经过调查,笔者了解到,木寨傩堂戏、阳戏的主要演员及其扮演的角色如下:

  伍永林,男,一九二八年出生,现住县城林城镇的郊区打岩冲。饰演的角色,主要有《杠杨公》里面的杨公菩萨。

  林泽民,男,二十年代初出生,现在湖南省会同县沙溪乡木寨村十组,饰演的角色,主要有《杠杨公》里面的杨公菩萨、《划龙船》里面的龙船师、《补缸》里面的糊涂县令等。

  伍小林,男,伍永林之子,五十年代出生,现住湖南省会同县沙溪乡木寨村七组,在家务农。饰演的角色,主要有《杠华山》里面的华山土地、《和地神》里面的盘古、《苏二姐选郎》里面的张屠夫等。

  伍绍其,男,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出生,现住湖南省会同县沙溪乡木寨村七组,在家务农。饰演的角色,主要有《划龙船》里面的龙船师李发兴、《和地神》里面的六点子、《求财》里面的秦禾利、《补缸》里面的补缸匠、《苏二姐选郎》里面的丁癞子、《韩湘子算命》里面的韩湘子等等。

  林桂梅,女,伍绍其的妻子,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出生,现住湖南省会同县沙溪乡木寨村七组,在家务农。饰演的角色,主要有《求财》里面的汤氏、《和地神》里面的王母、《补缸》里面的王大娘、《苏二姐选郎》里面的王媒婆、《韩湘子算命》里面的林英等。

  林安龙,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出生,现住湖南省会同县沙溪乡木寨村八组,在家务农。饰演的角色,主要有《杠杨公》里面的杨公菩萨、《和地神》里面的海水三娘、《补缸》里面的师爷等。

  林长敬,男,林安龙之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现住湖南省会同县沙溪乡木寨村八组,在家务农。饰演的角色,主要有《杠杨公》里面的刘红、《杠华山》里面的大婆、《苏二姐选郎》里面李裁缝等。

  林运强,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生,现住湖南省会同县沙溪乡木寨村八组,在家务农。饰演的角色,主要有《杠华山》里面的细婆、《划龙船》里面的小鬼、《苏二姐选郎》里面的苏二姐等。

  于荣富,男,现住湖南省会同县沙溪乡木寨村七组,在家务农。饰演的角色,主要有《补缸》里面的差人。

  以上演员,有些人收藏的剧本比较多,有些则只收藏了自己演唱的那一部分,有一些手抄本已经损坏或遗失,很是可惜。前面谈到,伍永林老先生说过,傩堂戏与阳戏很少有全的剧本,一般的人只有自己所唱的部分唱词,只有少数人有比较完整的剧本,而有完整剧本的人,一般都是担任主角的演员。经过调查,笔者证实了这一点:木寨现在收藏傩堂戏、阳戏剧本较多的人,除了伍永林、伍小林父子外,主要还有伍绍其、林桂梅夫妻与林安龙、林长敬父子,其中伍永林、伍小林父子珍藏有比较全的剧本,伍绍其、林桂梅夫妻主要珍藏有大约六个剧本的手抄本,林安龙、林长敬父子,也珍藏了一些。其他人,则基本上没有比较全的剧本,一般只有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部分唱词,而且由于当初只是随手传抄,一般只有几张纸,很多现在都已经遗失了。

  2、木寨村傩堂戏、阳戏剧本的收集过程

  为了能更多地了解傩堂戏、阳戏剧本的情况,笔者分别走访了伍永林老先生、伍绍其夫妇、林安龙父子。

  时间:2005年1月23号

  地点:湖南会同林城镇打岩冲

  采访对象:伍永林先生

  关于伍老,前面已经说得很详细,这里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他介绍了他知道的木寨傩堂戏、阳戏的常演剧目,包括以前的及经过他整理的,一共有十二出,具体来说,除了接下来列出的九出之外,还有《刘海戏蟾》(《刘海砍櫵》是其中的一个过程)、《解带封官》、《晒鞋讲书》三出。其中《刘海戏蟾》、《解带封官》的剧本已经遗失,《晒鞋讲书》是“老情节、新剧本”,可惜由于时间匆忙,笔者无缘目睹。伍老年纪已经比较大,而且经常咳嗽,但是他非常慈祥、友善,坚持给我详细讲解了各个剧本的主要人物、背景以及故事梗概,转眼间,三个小时匆匆而过,虽然意犹未尽,然不便多加打扰,便起身告辞了。

  时间:2005年2月

  地点:湖南会同县沙溪乡木寨村七组

  采访对象:伍绍其、林桂梅夫妻

  采访次数:多次

  笔者说明情况后,夫妻二人热情地向我讲述了他们喜爱的傩堂戏与阳戏。

  伍绍其,小学毕业,年青时候,曾经学唱样板戏,跳忠字舞。九十年代初开始在伍永林先生的引导下,学唱傩堂戏与阳戏。他是木寨九十年代初最早成长起来的地方戏演员,一直饰演小生角色。他的嗓音淳厚,表演大胆而灵活,在当地颇受欢迎。

  林桂梅,小学毕业。据介绍,她出生于戏曲之家,父亲林泽珍年青的时候曾经是饰演穆桂英的好手。从小,她的音乐天赋就显露出来,七十年代唱样板戏,她是木寨饰演李铁梅的最佳人选。如今,虽然已是五十多岁的人,她的嗓音仍然清亮悦耳。林桂梅女士学唱地方戏的时间稍晚于伍绍其先生,但是由于基本功好,所以上手很快,她经常扮演地方戏中的女性主角。

  由于两人都是木寨傩堂戏、阳戏的主要演员,因而有机会接触比较全的剧本;又由于二人都有戏曲功底,对戏剧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很小心地收藏着自己手中的剧本,不像有些人那样,这里丢、那里丢,后来就遗失了。在笔者的请求下,他们从箱子里面小心拿出放得整整齐齐的剧本——完整的有六本,都是手抄本,即《求财》、《扛华山》、《补缸》、《苏二姐选郎》、《韩湘子算命》、《外姻》;剩下的还有《划龙船》与《和地神》的一些片断。在笔者保证不损坏剧本的情况下,夫妻二人好心地同意我把六个完整的剧本拿去复印,其他零散的部分,因为数量不多,笔者就手抄了下来。

  时间:2005年2月14

  地点:湖南会同县沙溪乡木寨村八组

  采访对象:林安龙、林长敬父子

  林安龙、林长敬父子,在木寨也是远近闻名的人物,他们家祖传跟道教很有些渊源,家里收藏了一些有价值的文书画卷。知道笔者来意后,他们热情地介绍情况。现在,他们收藏的剧本,大概有《杠杨公》、《杠华山》、《和地神》等的全本或者段子。由于处于比较偏僻的山区,一时没有复印机可用,所以笔者就手抄了《杠杨公》里面的讲述杨公身世的一段。

  (四)木寨村傩堂戏、阳戏演出的主要剧本、剧目

  1、木寨村傩堂戏的主要剧本、剧目

  (1)剧本名称:《杠杨公》

  主要人物:杨公、刘红、地师

  体例:叙述体

  形式:第一人称

  剧本:片断摘抄

  背景:时杨公带领起义军路过猪糟洞,遇到占山为王的草寇刘红、邓付、杨标。刘红等要买路钱,杨公要过山礼,双方打起来,刘红等不敌,后投靠杨公,成为杨公的贴身护卫。

  内容简介:凡间要举行活动祭祀杨公菩萨,由地师向天上的杨公祷告,并送去请帖,诚邀杨公菩萨参加这一盛典。杨公收到请贴之后,先派部将刘红到户主(即接神的地方)报信,并了解情况,看凡人是否诚心相请,若是诚心,则刘红复命,随后杨公亲自到来,听百姓许愿,并驱除妖魔,为百姓带来幸福。

  摘录:(略)

  (2)剧本名称:《划龙船》

  主要人物:龙船师李发兴、海水三娘、小鬼

  体例:叙述体

  形式:说唱形式

  剧本:片断摘抄

  背景:划龙船不是真的划现在的龙船,而是肩上扛着一种竹编的龙头,挨家挨户去捉鬼收瘟,是一种类似唱土地的活动。

  内容简介:天上的神仙化身穷老师李发兴,去划龙船,到会同岩头挨家挨户捉鬼收瘟,设法降服搬弄是非的海水三娘以及小鬼的故事。

  摘录:(略)

  (3)剧本名称:《求财》(又称《打求财》或《扛禾利》)

  主要人物:秦禾利、汤氏九娘

  体例:叙述体

  形式:说唱形式

  剧本:完整剧本的手抄本

  背景:“求财买卖,四观大神”。秦禾利就是民间的财神。

  内容简介:秦禾利先前家富,后吃喝嫖赌,夫妻不和,一气之下,出门做生意十三年,汤氏在家独守空房,艰难度日,并且遭受众人的闲言碎语。禾力发财后返家探望其妻汤氏,途中听闻其妻作风不正,便装作不正经的人故意试探,被汤氏发现,二人发生口角,经过解释,禾力终于知道错在自己,误会解除,两人便言归于好。

  摘录:(略)

  (4)剧本名称:《扛华山》

  主要人物:华山土地、大婆、细婆

  体例:叙述体

  形式:说唱形式

  剧本:完整剧本的手抄本

  背景:华山土地原来是某次农民起义的领袖,与崔、肖、潘、刘四个人是拜把兄弟,在桐木坳上与朝廷军队交战,四人均战死,华山“黄昏哭到五更明”,感动了上天,便封他四值功曹的官,负责下届庆神的时候,到四府迎接众神。

  内容简介:华山土地无子,为续香火,便又娶年轻的二娘。大娘对二娘怀有忌妒之心,二娘则对大娘颇怀猜忌之情,于是二人争风吃醋,甚是不合。华山土地为此很伤脑筋,全力进行周旋,大娘跟二娘后来经过接触,双方都为对方伶俐的口才与快速的应变所折服,在华山公耐心劝说下,终于和好,皆大欢喜。

  摘录:(略)

  (5)剧本名称:《和地神》(简称《和神》)

  主要人物:地神、三元盘古、三桥王母、三元法王、六点子等

  体例:叙述体

  形式:第一人称

  剧本:片断摘抄

  背景:“安地神”是侗族地区的一大特点(此外还有凉亭、吊脚楼),地神是一种地方保护神,传说中是一蛇精。和地神是凡人谢神的活动,凡人平时兴工动土,有可能得罪地神,所有要邀请其它神灵来“和”(含调解的意思),以及请求地神今后也要多多保佑。

  内容简介:开始,凡人法帖请三元盘古、三桥王母、三元法王等神灵前来和神,接到帖子后,这些神灵起程,化身凡人前来和神。主要是讲他们在路上化身前耍些把戏。

  摘录:(略)

  2、木寨村阳戏的主要剧本、剧目

  (1)剧本名称:《补缸》

  主要人物:补缸匠、王大娘、糊涂县官、老闷子师爷、差人

  体例:叙述体

  形式:说唱形式

  剧本:完整剧本的手抄本

  背景:这出阳戏带有神鬼色彩,是目连行孝里面流传下来的折子戏。剧中人物,除了补缸匠之外,据说都不是阳间凡人。但是,这一点在剧中并没有体现出来。这出阳戏在木寨非常受欢迎。

  内容简介:补缸匠清早出门补缸,在王家庄遇到先前是老婆婆,后来变身年轻娇娘的王大娘,一时看得入迷,不经意打烂了王大娘的缸子。王大娘把他吊上大堂,请糊涂县官断案。糊涂县官不糊涂,他看出补缸匠与王大娘郎有情妾有意,最后让补缸匠领着王大娘回家一起生活,两人成就美好姻缘。

  摘录:(略)

  (2)剧本名称:《苏二姐选郎》(又称《丁癞子讨亲》)

  主要人物:丁癞子、苏二姐、王媒婆、李裁缝、张屠夫

  体例:叙述体

  形式:说唱形式

  剧本:完整剧本的手抄本

  背景:这出阳戏体现出浓重的农本思想。

  内容简介:靠做媒为生的王媒婆,收了丁癞子、张屠夫、李裁缝三人的媒人红包,为了不用还债,把三个债主李裁缝、张屠夫、以及种田的丁癞子同时带到苏二姐家中,让苏二姐出题亲自选郎,开始当农民的丁子癞备受冷落,然而,关键时刻,丁癞癞说出“前仓谷子用来吃,后仓谷子用来卖”的句子,意外获得芳心,踌躇满志的李裁缝与张屠夫则人财两空。

  摘录:(略)

  (3)剧本名称:《韩湘子算命》(又名《湘子化斋》)

  主要人物:韩湘子、林英、算命先生(韩湘子的化身)、丫鬟

  体例:叙述体

  形式:说唱形式

  剧本:完整剧本的手抄本

  背景:这出阳戏是从傩堂戏演化而来的,讲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早年离家修行,得成正果,却留下妻子林英独守空房。韩湘子心有愧疚,几次欲度化林英,都没有成功。这次是湘子最后一次去度林英。

  内容简介:韩湘子在云间得知林英在家焚香,怨他修行不回家,不去度她脱红尘,于是决定再化身前去度她一次,怎知林英听信丫鬟的话,以为算命先生是想骗取钱财,结果又错过了一段良缘。

  摘录:(略)

  (4)剧本名称:《外姻》

  主要人物:王氏、李氏、张道德、杨大发、狗伢己

  体例:叙述体

  形式:说唱形式

  剧本:完整剧本的手抄本

  背景:王氏与张道德的女儿嫁给李氏与杨大发的儿子狗伢己,两家因此成为亲家。

  内容简介:王氏去到李氏那里诉苦,二人均指责对方儿女的不是,发生争吵,后和好;张道德到杨家做客,两亲家想尽办法捉弄对方、讽刺对 方,就怕对方从自己身上捞到半点好处。最后,因为作为外姻的代表被四置公曹请去接神,大家又和好如初。

  摘录:(略)

  3、傩堂戏、阳戏剧本的一些比较

  从以上简介可以看出,傩堂戏跟阳戏还是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的:首先从主要人物来讲,傩堂戏的人物多是神仙为主角,至少是神化了的凡人,如杨公、龙船师李发兴、地神等,连《求财》中的秦禾利都是财神;阳戏中的人物则主要是凡人,如补缸匠、丁癞子、林英等。《补缸》中王大娘、县令、师爷、差人以及《韩湘子算命》中的韩湘子,他们都不是凡人,可能是因为这两出戏是由目连戏或傩堂戏演化而来的缘故 。再看内容情节,一般来说,傩堂戏的情节比较简单敦厚,如《扛杨公》,就只是简单讲述凡人请杨公前来的事情,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高潮,没有多少悬念,语言则是唱多念少,比较少大段对白(《扛华山》中那一大段对白是个特例);阳戏则有比较丰富的情节,曲折变化较大,经常让人产生悬念,如《补缸》中,补缸匠不小心打烂王大娘的缸,《苏二姐选郎》中,苏二姐的最后选择等都让人产生紧张、期待的心理,语言上有较多精彩对白,而且唱腔比较规范,在曲调结构上由唱词与过门交叉组成反复演唱。值得注意的是,傩堂戏中的《求财》非常像阳戏,可能是发展过程中受阳戏的影响比较大,在湘西有些地方,已经把它当作阳戏来演出。[④]

  四、由傩堂戏、阳戏引起的几点思考

  傩堂戏与阳戏均是湘黔边界的特色地方戏,其表演或庄重或诙谐,演员没有经过专门的戏剧训练,在台上可以充分自由发挥,加上用方言演唱,确实别有一番风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木寨的傩堂戏跟阳戏虽没有走上商业化的道路,某种程度上保持了其原始古朴的一面,却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主将伍永林先生已经接近八十高龄,他的后辈年轻的大都已经五十多岁,村中年轻人当中,几乎没有人愿意学戏,这就使得傩堂戏与阳戏陷入一个令人担忧的境地。村中的庆庙活动,在文革后救活了差不多已经失传的戏,此后也一直是其推动着傩堂戏与阳戏的发展,令人担心的是,恐怕以后也只有这一活动能够勉强维持它们的生命了。原本有着独立个体的傩堂戏与阳戏,如今成了民间祭神的附属,不能不叫人感到悲哀。令人稍稍感到欣慰的是,这种戏剧演出,现在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尤其是阳戏的演出,经常让人们津津乐道,这一方面是由于戏剧本事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则是真人演出的新鲜感吸引了群众。总之,傩堂戏与阳戏作为现代文明中乡村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存活与发展令人关注,让人期待。

来源: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