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民间“小戏”,观众“大戏”
周作君

  文化多元化的兴起,致使戏曲演艺举步维艰,业内人士频频哀叹,创作欲望日益萎缩。然而,一心向上充满着创作激情的衡阳市花鼓戏剧团的领导和业务骨干,自去年策划、创作排演了衡州花鼓戏《喜盈门》,至今已演出了近200场,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不能不说是戏剧界的一个奇特的艺术现象。可喜可贺!

  衡州花鼓戏是湖南民间小戏剧种,植根于衡阳,流行于衡南、衡山衡东、祁东祁阳、常宁、耒阳、永兴、资兴、郴县、攸县、安仁、桂东等二十多个县市。在湖南,衡州花鼓戏是全省三大花鼓戏之一,占有显赫的位子。

  2008年10月,衡州花鼓戏《喜盈门》参加衡阳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新剧目会演,荣获剧本、导演、作曲、舞美、演员等10多个奖项,深受领导、专家及观众的一致好评,并认定该剧参加2009年湖南省第三届艺术节汇演。其艺术价值和艺术策划,值得研究与探讨。

  一、领导决策得力,题材决定优势 

  剧团之间的剧目会演,其实也是剧团领导之间的艺术智慧的较量。因为,一个剧团一个剧种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展开艺术思维,取其优势,决策是关键。衡阳市花鼓戏剧团刘少文团长就是这样思考的。他认为:衡州花鼓戏要贴近观众,贴近生活,就要反应出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花小钱,排好戏,用“小剧种”的演出特色来赢取演出市场的“大观众”、用“小题材”的创作元素来透析社会的“大问题”。衡州花鼓戏《喜盈门》写的是赵、刘两家的儿女亲事,通过种种误会、情感的纠葛和戏剧矛盾的冲突,最后,促使赵、刘两家合二为一,皆大欢喜。该戏运用了衡州花鼓戏特有的“三小戏”的表演,幽默风趣,轻松好看,剧场喜剧效果强烈,观众掌声不断。这个戏的演出,给现今特有的戏剧创作环境,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二、剧目演出风格,导演全盘掌控

  一个戏的演出样式和艺术风格,包括演员的表演、舞美设计和音乐唱腔的设计等,要达到和谐统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导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决定一个戏成功的主要核心。衡州花鼓戏是在民间的灯会、采茶、傩舞、皮影的基础上形成的,其表演艺术上保留了浓厚的歌舞色彩,表演时载歌载舞,轻松活泼。《喜盈门》的导演杨小兰,她深知衡州花鼓戏的艺术特色,充分地调动和发挥了各创作人员的艺术才华,使该剧达到了理想的演出效果。

  (一)演员表演是一个剧目演出的具体表现,是直接与观众发生情感交流,可与观众产生心灵共鸣。《喜盈门》戏一开始,便抓住了观众。演员载歌载舞的表演,使观众拍手叫好。赵寡妇的扮演者廖寒梅,表演功底扎实,唱腔优美吸人,她激情的表演,处处可抓住观众的视野;王媒婆的扮演者李红,表演幽默风趣,念白具有穿透力,随时可让观众发笑。这两位演员的表演,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吸收了福建高甲戏女丑的表演技艺,她们夸张的舞蹈动作加以美化,更好地发挥了自己表演的艺术空间。全剧演员的表演,都在戏的情理之间,都在戏的矛盾之间,看了之后,让人觉得赏心悦目。

  (二)音乐唱腔设计是一个戏的灵魂。衡州花鼓戏资深作曲家、《喜盈门》的音乐唱腔设计李岳英,他很好的利用了衡州花鼓戏的锣鼓牌子、川子调主要声腔再合理地运用了湘北花鼓戏的音乐元素,把音乐写得很美很流畅,很有乡村气息,为全剧成功的演出,抓住了戏的灵魂。

  (三)舞美设计简约有致。《喜盈门》的舞美设计陈嘉琪,他对剧本的分析和导演的意图,理解非常深刻。整台上的舞美,都弥漫着山村秀美的风景,与该剧剧情极为吻合。更值得赞赏的是:他的舞美设计留下了足够的表演空间,让演员表演自如。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民间“小戏”,就是民间“大戏”。衡阳市花鼓戏剧团演出的《喜盈门》,值得提倡,值得关注。

来源:衡阳日报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