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演形为上 演心为上
鲁智云

  演员运用心理活动创造人物,通过人物心声的体现达到人物的情感再现,是演员成功饰演剧中人物的关键。离开了“言必由衷”、“形自心出”,一切表演只会适得其反。“演形为下,演心为上”就是这个道理。

  从分析角色入手,体验角色心声

  大型现代花鼓戏《十里湾》参加省新剧目汇演曾获得多项奖励。我在剧中扮演男主角陈广发一角。导演给我的第一任务是:“认真阅读剧本,仔细分析剧本。潜心吃透剧本,从角色入手,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动作”。

  当我一口气读完剧本后,已是泪流满面、抽泣不止。剧中恩恩怨怨、交错纠葛的情节,把我的心紧紧揪住;剧中一个个情感丰富、亲切生动的人物犹如站在我的面前。我的第六感告诉我,陈广发这个人物,我有信心将其演“活”了。

  陈广发是十里湾的老支书,在村上虽说是说一不二的铁腕人物,但却少言寡语,只因为一个沉沉的历史包袱背在身上整整十六年。还是文革初期,上面派来了工作组,要狠批资本主义,村中没有地富反坏,便把富裕中农松林爹拉去当活靶子批斗。陈广发本和松林爹是好朋友。为了让好兄弟少受批斗之苦,便找借口把他送到县里,转移到别处,谁知松林爹也是条硬汉子,走到河边再也不肯走前一步。陈广发不便明言,只得假作打骂逼他走,松林爹不服,一头扎进河中,虽经二狗爹打捞上岸,但松林爹仍含冤而死。陈广发深感有愧,每逢清明都偷偷到坟头祭奠,还立了一块无字灵牌,在家里默默祭奠。他见松林母子度日艰难,便托人把松林母亲二婶做的用来换钱度日的布鞋全部买下,以暗中相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又邀松林等几家贫困户办起了编织厂,让大家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看着自己钟爱的女儿野妹和松林相爱,他打心眼里高兴,可谁知二狗的到来,旧怨的揭破,二婶的怨恨,编织厂倒闭。使陈广发一时无地自容,进退两难。他那长跪的祈祷、痛苦的醉酒,用烈烟烧灼内心的凄凉,均表达了他难言的隐衷和颤抖的心声。后来在女儿野妹的周旋下,陈广发鼓足勇气,终于在松林爹的坟头将事情的真相大白于天下,这才获得了谅解与解脱。从而揭示了“不计前嫌、理解万岁”这么一个现实性极强的主题。

  “认识——构思——表现”,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而擅长用喜剧样式来表达人物的花鼓戏要真实地表现陈广发这一有深刻内心世界的人物,揭示他复杂、矛盾、痛苦、甚至扭曲的心理和极其独特的心声,我认为第一步就是要认真分析角色。演员如果缺少这创作过程中的第一步,或在分析中发生认识上的偏差,就会导致构思与体现的严重先天不足,营养不良,甚至错位。

  我给陈广发这个人物的定位是“大人物加小人物”,即在十里湾村民面前,他是不可撼动的一村之长,地位坚如磐石,而在二婶面前,却又是难以解脱的“罪人”,显得十分矮小,还似乎有一种承受不起的脆弱。因此,在分析陈广发这个人物时,我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抓角色的行为方式,在钟爱的女儿及对手二狗面前的为人处事的态度、方法及符合人物思想的内在逻辑;三是抓角色情感的表达方式,即这个特殊的人物,特殊的身份,在特殊的年代产生的特殊事件在他情感上的感受、冲击与表现。这样就能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动作和外部体现。

  通过角色外貌揭示人物心声

  一谈到人物外貌,人们总认为只是外形。再简单一点说就是形。我认为外貌应是形与神兼而有之。一个演员追求角色的“形神兼备”,既要依靠心理体验,还必须设想角色外貌,这种外貌不仅“形似”,而且要达到“神似”。尤其是戏曲演员,光有内在的体验,不通过戏曲化的动作。戏曲化的表演,内在的心声体验得再真实也难以真切地向观众呈现和表达。所以,戏曲演员讲究“度其心声达其外貌”就是这个道理。

  在揭示陈广发这个人物不同情境的心态、心声时,我通过抽烟这一外部动作的不同细节处理,较好地表达了他内在的情感与冲突。如第二场,他看到村办企业编织厂在他的苦心操作下红红火火地开工了,我让陈广发手持香烟眉飞色舞地晃动,并运用花鼓戏“十字步”载歌载舞,烟卷在他手中好像是喜悦的鞭炮,他好像年轻了十几岁;但在视他为仇人的二婶勒令女儿离开编织厂时,转动的机器嘎然而止,我让陈广发手中的烟卷也情不自禁地抖落,然后,他坐在舞台一角,倦缩在那里又一口接一口慢吞吞地抽闷烟,并不时把烟卷的海绵嘴用力地撕掉。一是表现他看见二婶尴尬的神情,二是体现他内在的痛楚和让烟的强刺激来烧灼他那凄苦的心灵和做人不起的心态,让这种动作心声使观众感到他一下又好像老了十多岁。

  另外,在外貌设计上,我特地请求导演允许我剃个大平头。一是表现这个村支书是个土生土长、朴实憨厚的偏僻山区的村基层干部,另一方面让又短又少、稀稀拉拉带秃顶似的毛毛茬茬发丝,揭示岁月在他头上刻下的荒凉、凄苦。我还设计了一个不停抓挠头顶的习惯性动作,让人感到这不是在抓头,而是像在挣脱一种束缚的枷链和痛苦挣扎的心理。这一外部动作和外部造型的设计在演出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我感到:演员设计角色外貌既要吃透剧本,又要服从导演整体构思,更要结合自身条件创造其独特性。只有用自己的整个心声去设想和表达人物的形与神,才能收到“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的效果。

  总之,分析角色,体验角色,体现角色,都是为了准确表达人物的心声,只有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心声,这个人物才情真意切,真实可信,才能真正做到栩栩如生,杜绝戏曲演员台词、唱段、动作、表演上的虚假与做作。

来源:艺海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