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辰河目连戏剧本发掘整理纪实
李怀荪

  辰河目连戏是辰河高腔的主要传统剧目。它是一个庞大的剧目组合,有“四十八本目连戏”之说。包括《梁传》(梁武帝台城出家故事)、《香山》(观音得道故事)、《目连传》(目连救母故事)和《前目连》(目连——即傅罗卜家世故事)。另有名目繁多的“花目连”剧目。包括“忠”(《匡国卿尽忠》)、“孝”(《蜜蜂头》)、“节”(《耿氏上吊》)、“烈”(《攀丹桂》)四大本,以及《庞员外埋金》、《赵甲打爹》、《萧氏骂婆》等。有的地方,还将《封神榜》和《金牌》(即《岳传》)也列入目连戏剧目之中。

  解放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连戏在辰河舞台绝迹四十年。直至1989年,怀化地区艺术馆受文化部的委托,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援助计划,才恢复了辰河目连戏的演出。

  辰河目连戏演出的恢复,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对剧本的发掘和整理。多年以来,老艺人们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作为这项工作自始至终的参与者,体会到传统戏曲艺术的博大,也为老艺人们的崇高精神所感动。今爰书始末,以表示对前辈先贤的怀念。

  一

  1963年,黔阳地区(即今怀化市)成立了辰河戏艺术遗产挖掘工作组,在溆浦集中了全区的14位老艺人,工作了九个月。我的工作就是记录老艺人口述的剧本。当时,辰河目连戏已经停演。但工作组依然将其中没有宗教内容的部分“花目连”剧目,列入了发掘计划。其间,我记录了两个剧本,一是由溆浦县辰河剧团老艺人向桂甲(1898~1967)口述的《蜜蜂头》。向桂甲工旦行,是溆浦剧坛有名的“记家”,口述起这一他的本行戏来,如数家珍;一是由沅陵县辰河剧团老艺人刘景银(1897~1965)口述的《攀丹桂》。刘景银是沅陵一带有名的唢呐师,当时已经双目失明。他超凡的记忆力令人惊异。四十多年过去了,往事历历在目。对二位老人的音容笑貌,我依然记忆犹新。

  这两个剧本的原始记录件,今保存在怀化市艺术馆档案室。湖南省艺术研究所有抄件。

  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艺界拨乱反正,禁锢人们思想的极左思潮逐渐清除。省戏曲研究所(省艺术研究所前身)开始编印《湖南戏曲传统剧本》丛书。1981年,辰河戏传统剧目教学演出在溆浦举行。其间内部演出了辰河目连戏单折《刘氏回煞》。扮演刘氏的张盛峨(1915~1983)和鼓师石玉松,是参加1963年挖掘工作仅存的两位老艺人。当时,石玉松已经81岁,年轻时候唱小生,以唱《目连传》中的傅罗卜一角闻名,到45岁时,他觉得年纪大了,不应该再唱傅罗卜,应该让给年轻人去唱,可观众非要他唱不可,且送了他一个“上了网筋的老罗卜”的昵称。后来,石玉松改行到了武场,成为一位著名的鼓师。时为省戏研所剧目组负责人的文忆萱同志,对辰河目连戏的保存情况,作了详细了解。辰河目连戏的许多剧目,属于唱铁了的条纲戏,艺人是没有抄本的。当她得知熟悉这些剧本总纲的,仅有石玉松一个人时,便感到了事情的紧迫性。她当场与石玉松约定,请他将最当紧的《梁传》和《前目连》先写出来,由省戏研所负责刊印。 

  1982年至1983年,石玉松到怀化,任教于省戏校辰河科,已是八十高龄的石玉松,在教学之余,顾不得年老多病,利用休息时间,以工整的蝇头小楷,逐字逐句地回忆笔录了《梁传》三本,计六万余字;《前目连》八本,计十万余字。1984年,这两个剧本刊印于《湖南戏曲传统剧本》第56集。石玉松的手稿今存省艺研所。 

来源:艺海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