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花鼓戏《尤二姐之死》是吴文华同志根据《红楼梦》小说中有关章节改编的。湖南电视台录像播映了全剧,中央电视台也播映了。这出戏的改编是成功的。它体现并深化了原著的主题思想,丰富了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形象更为具体、生动。这出戏是改编者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根据戏剧艺术的特性,挖掘、提炼和发挥的结果,它在用戏剧形式改编古典名著上,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红楼梦》是一部举世闻名、脍炙人口的小说,其中关于贾琏偷娶尤二姐,王熙凤借剑杀人以及尤二姐吞金自逝这段故事又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在把它改编成戏剧时,能不能较好地进行选择取舍、敢不敢对原作进行必要的改动和发挥,这不仅要有胆有识,而且要有熟练的艺术技巧。这要求改编者在改编时,必须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原作的精神、意图、风格等加以仔细研究,尽力保留和发挥原作的长处。不仅如此,戏剧又毕竟不同于小说,它要有自己明确的主题和完整的艺术构思,要有一个完整的适应舞台要求的剧情结构,在此,作为二度创作的改编者,还要下一番提炼、再创作的功夫。如果改编者缩手缩脚,不敢改、不敢动,只是按原著故事敷衍成章,那是很难有好戏可看的。我们认为,花鼓戏《尤二姐之死》在以下几方面是处理得比较好的。在设计人物、安排人物关系时,改编者采取了舍、并、改的办法,使戏剧中的人物比较集中。小说中原来关于王熙凤逼死尤二姐这段故事中,迁涉到的人物有二十多个,在剧本改编中,如果个个难舍难割,全部搬上台,那么,就必然会由于台上的人物繁多,而致使人物的面目模糊。在从小说改为剧本的过程中,改编者根据主题和剧情的需要,留下必要的人物,而将那些不适宜舞台表现的人物加以舍弃,有的则予以合并,有的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动或发展,使台上出现的人物,基本都具有性格特征,并尽可能贯穿始终。例如,原小说中的贾珍,尤老娘、尤氏等人物,剧本中舍掉了,把小说中的旺儿和兴儿并为兴儿一人,又把善姐和秋桐并为秋桐一人,并让秋桐提前入戏。考虑到多姑娘原来名声太坏,对尤二姐的形象有损害,便另添了芸姑娘作为尤二姐的随身丫头。这样,使兴儿、秋桐、芸姑娘的形象更加鲜明,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另外,在人物性格的处理上,改编时也作了不同程度的改动。原小说中的尤二姐,是个风流浪荡,品行不正的水性人儿,与贾珍、贾蓉都有嗳昧关系,剧本则回避了这个问题,使人感到她本身是清白、纯真的,这样,当她受到凌辱时,更加激起观众的同情。
在构思故事情节、安排戏剧冲突时,改编者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塑造的需要,对小说的故事情节作了大胆的改动和发挥,使戏剧矛盾冲突更加尖锐激烈,整个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引向高潮。原小说中王熙凤通过家奴指使张华告状一节,与贾琏、尤二姐都没有直接的纠葛冲突,现在改成剧本时,贾琏、尤二姐和那没有出场的张华都卷入到矛盾冲突中来了。而且,使得剧情一环扣一环,尤二姐因得知张华告状后,为了搭救张华,亲笔写信并赠送九龙玉佩,这事又被王熙凤利用,在贾琏面前进行挑唆,离间贾琏与尤二姐的关系,使贾琏对尤二姐从此冷淡起来。这样的改动,既不伤害原著中人物的性格,又使戏剧纠葛得以发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剧本中还有一处重大的改动,那就是第六场《密谋》。在尤二姐怀胎以后,小说中原来是贾琏请来胡太医给尤二姐诊病,错把胎气当成经血不通,而乱用虎狼药,致使二姐坠胎,这件事本与王熙凤无关。现在剧本中改为王熙凤请胡太医到自己的内室密谋,贿赂、收买胡太医,指使他把二姐的胎气当成经血不通,加大破血通经之药的剂量,迫使二姐把胎除掉。这一改动,便把王熙凤卷入到事件之中,既突出了王熙凤的阴险刻毒,又使戏剧情节的发展很快推到高潮。这对小说来说,与其说是改编者的虚构,勿宁说正是对于原著的丰富,是一种再创造,实为醒警点题之笔。值得一提的是,这出戏的开头也是恰到好处的。小说中关于贾琏与尤二姐的相爱到“偷娶”,写了不少笔墨,改编者如果依照原来的故事照搬上台,必然会显得结构松散,叫人看了半天,还茫然不得要领。现在的戏从王熙凤做寿开始,很自然地转入戏剧冲突——“闻秘”。“做寿”是改编者虚构的,但也合乎情理,通过大家给王熙凤祝寿,便暗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显贵地位,通过她讯问家奴兴儿,改编者把前面发生的故事向观众作了简要的介绍,又使大家感到王熙凤不是个简单的角色。这样的开头,是十分简炼的。
在刻画人物方面,改编者善于运用戏剧那独特的形式加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戏剧与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虽有不少相同之处,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主要通过语言(唱腔)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尤二姐之死》这出戏,在发挥戏剧特点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例如第二场《被赚》,原小说中,尤二姐在王熙凤的甜言蜜语面前,很快就受骗答应入贾府。在改编成戏时,尤二姐就不那么简单了。改编者为她设计了一段唱腔,揭示了尤二姐的内心活动,说明她对王熙凤是心存戒备的,但她毕竟心地太善良了,未能识破王熙凤的狠毒用心。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才被骗进府去。在第七场《吞金》中,原小说写尤二姐坠胎之后,因受了种种霉气,觉得不如一死,便吞金自逝。只有寥寥数语,便作了交代。改编者却没有轻易放过。这时的尤二姐,内心里自然是百感交集,为了强化尤二姐此时此地悲愤欲绝的心情,加写了大段的唱词,着力渲染尤二姐的精神境界。这一大段凝炼的唱腔,正是改编者深入地研究了原著,熟悉了人物,从比较简单的细节里挖掘出来的,和小说相比,舞台上的人物显得更加充实、丰满。
从一部名著中选择一段故事改编成戏,实在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据说常德县花鼓戏剧团的《尤二姐之死》经过了近二年来十次大的修改,才成为今天这样子,认真说来,戏中似有不少可以推敲之处,但是,总的来说,改编是基本上成功的,我们相信,通过进一步锤炼,它必定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