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古剧新谱话《荆钗》
余懋盛

  11月17日,笔者随湖南省第三届新剧(节)目会演评审、观摩团来到郴州,观摩湖南省昆剧团演出的新本传统名剧《荆钗记》。此剧年初曾赴苏州参加全国昆剧名剧会演获奖,是省内外多位专家加盟和全团演职员通力合作取得的成果。为了迎接省会演,该团在苏州演出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修改加工。但我对《荆钗记》的翻新演出心里不是很有底。演出开始后,似有一股清新之风扑面吹来:多彩的灯光、精美的布景、秀丽的服装、行云流水似的表演、流畅优美的唱腔、华丽的音乐,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整个演出,闪烁着艺术精品的光彩:通俗而不失清雅,华丽而不失淳朴,规范而不失活泼,新潮而不失传统。是一部雅俗共赏的昆曲名剧,为昆剧的推陈出新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荆钗记》是宋元南戏四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之首,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数百年来在戏曲舞台上盛演不衰,广为流传,深受历代观众欢迎。我国很多古老剧种都曾搬演,如昆曲、长沙高腔、赣剧戈阳腔、川剧高腔、梨园戏等,特别是昆曲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其传统的表演艺术特色。解放后北昆、永嘉昆曲、湖南昆曲都曾先后搬演此剧,风格各异。近年来,赣剧越剧也曾改编演出,真可谓流派纷呈,花样翻新。新世纪来临之际,我省著名戏曲作家范正明先生根据湖南省昆剧团演员阵营实力,量身定做为湘昆著名小生演员(梅花奖得主)张富光改编了这部别开生面以小生为主的新戏。范老在整理改编传统名刚方面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深厚的文字功底。《荆》剧的改编充分展现了范老的创新精神和艺术才华。《荆》剧原为生旦并重的戏,原作有四十折之多,改编成以王十朋为主的生本戏难度很大,范老对剧本和人物作新的诠释。完整地塑造了王十朋这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封建社会理想的知识分子形象,升华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描写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历程。剧本结构严谨,原作的精华也得到了保留,既突出了王十朋也关照了剧情必要的人和事,足见改编者的深厚功力。

  昆曲数百年来虽说绵延不绝,传统深厚。但由盛而衰的历史教训也是沉痛的,昆曲是有其不可代替的历史地位与价值,历代文人的热心参与对提高其艺术品位是无庸置疑的,但文人的一味求雅,深奥古僻的词语,特别是大量使用典故填词度曲,使一般观众茫然不知所云,难以接受。昆曲这种贵族化的流弊必须遏止,因而要赋予昆曲新的生命,要让昆曲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必须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要做到这点,首先要使昆曲剧本通俗化。范老的《荆钗记》的改编除了立意,戏剧结构人物描写等诸多方面均按现代观众的审美心理作了大的修改,更在剧本文字上力求做到雅俗共赏,俗不伤雅,《荆》剧的唱词除了《见娘》等名段唱词稍作调整外,大部分场次的唱词都突破了昆曲曲牌填词格律的束缚,放手写来洋洋洒洒,遣词造句明白易懂,极少用典。为了使观众理解剧情,叙述性的唱词适量增多,拉近了名剧与观众的距离。

  湘昆《荆钗记》在周仲春、黄天博两位老新导演的把握下,演出样式非常精美华丽,他们凋动了丰富的表现手段,把一些较单凋的场景演绎得多姿多彩,引人人胜。例如《参相》一场按传统演法是比较筒略的,而新本演出导演在王十朋进入相府的调度和身段安排是那般精美华丽,入府门经通廊,进大厅一路行来有相府豪华的排场,有演员的优美的身段、舞蹈、表现了一个新科状元参相前的喜悦、惊讶;犹豫、无奈的复杂心情。《投江》的追与逃,《祭江》的肃穆的场面调度都刻意展不出一种意境的美,整个演出中动与静,悲与喜、快与慢。都作了精心安排,很见导演功力。

  《荆钗记》的演出也展现了湘昆演员主力阵营的整齐,无论是主角张富光饰演的王十朋,傅艺荣饰演的钱玉莲,还是左荣美饰演的王母等,都有上佳表演,特别是张富光饰演的王十朋光彩夺目,一字一腔声情并茂,真假嗓转换行云流水,动作身段潇洒儒雅,充分展示了这位昆曲小生的精湛的表演艺术。

  音乐方面,较为通俗而突破格律的唱词,给编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湘昆几位新老音乐工作者在推陈出新的探索路上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唱腔设计流畅优美,不失昆曲传统特色,又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复杂而变化的心情。音乐的改编从演出效果来看是成功的专家认为曲子好听好懂,不拖沓。

  由于是改编名剧,很难做到尽善尽没,有些地方还不尽如人意。如《玉莲追舟》一场戏,玉莲两次送别,追舟后要求随夫上京,笔者感到剧情拖沓也不合情理,不如改为送帔风追舟,江边依依惜别,戏精炼了也为《见娘》的帔风戏留下伏笔。《祭江》后夫妻相认一场觉得戏有点匆忙结尾,没能很好地展开戏剧冲突。当与不当请范老酌定。小有不足瑕不掩瑜,《荆钗记》不失为一次成功的探索,值得祝贺。

来源:《艺海》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