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戏曲艺术也是如此。传统戏曲的艺术形式(总体模式),也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即使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呈现出稳定的状态,也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故相对稳定的传统戏曲形式都有可塑性的存在(其程度大小,则视戏曲剧种艺术形式的完整性、严谨性、稳定性及其形成过程的时间长短等程度的不同而有差别)。
因为,传统戏曲形式的形成,本身就是可塑性不断实践与积累的结果。这种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创作出新的过程(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没有创作出新的过程,也就不可能逐渐形成一套适合表现本剧种想要表现的戏剧内容的传统艺术形式。因此,可塑性也就是创作出新的可能性。只有通过创作出新,才能使相对稳定、特别是盛极一时的传统戏曲形式得到较大程度的突破与发展,在新的时代里获得新的生命力。因为社会生活是艺术发展的源泉,而可塑性(创作出新),则是作为反映生活的各种艺术形式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革,故可塑性将永远贯穿在艺术形式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任何一种相对稳定的传统艺术形式(传统戏曲形式更是如此),如果满足现状,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不再去追寻她的可塑性、进一步创作出新的话,这种艺术形式就会凝固老化,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在社会的急剧变革中衰落消亡,终归淘汰。
当前戏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引人关注。客观原因也不能小看:
(1)“十年浩劫”切断了戏曲发展的历史,使戏曲艺术的延续性窒息中断,竟然长达十年之久。这种人为突发的“创举”,是戏曲历史上所罕见的。它对戏曲危机的到来,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四人帮”倒台之后,戏曲才得复苏。已经赶不上形势发展速度的戏曲,又落后了十年。
(3)三中全会以来,改革的良好形势迅速发展,社会开放,经济活跃,物质文化生活急剧地趋向于时代化、多样化、新颖化、高质量与高水平化。面对现实,“依然故我”的戏曲艺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必然下降。
(4)“十年浩劫”的后遗症,造成了年轻一代人与戏曲艺术的隔绝而陌生,使当前戏曲失去了最有生机、最具支撑力的主要观众。戏曲没有新的一代观众接替欣赏,潜在的危机将会愈来愈大,更加明显,直到戏曲艺术无继续存在的必要时而没落消亡。
然而,促成戏曲危机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封建文化的守旧思想(欣赏的习惯势力)长期束缚着戏曲艺术形式的发展。即使在建国以后的十七年中,戏曲也曾出现过繁荣振兴的景象(但从普遍的情况来看,表现新时代的现代戏,发展缓慢,没有占主导地位。而演出更多的还是加工整理的传统剧目),但并没有因当时社会性质的变革、而使守旧思想得到真正的解放。表现在对待传统戏曲形式反映现实生活所提出的“继承与革新”、“形式与内容”诸方面的相互关系,究竟“谁主谁从”、“谁先谁后”等具体问题的态度上含混不清,主次颠倒,体现出潜在的守旧思想依然存在。
这一现象,又在对待革新创作的现代戏音乐的评论上,显得更为突出。原因是:
(1)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表现戏剧内容的重要手段。从艺术形式上讲,具有戏曲革新的代表性。
(2)戏曲音乐的革新,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戏曲艺术的发展。现代戏艺术形式各方面相应的发展,而音乐的革新过渡(从传统跨进现实)十分具体,问题明显,无以缓冲。
(3)跨时代的现代戏音乐,从戏剧的内容出发,必须以创作出新为主,继承传统为辅。新事物的面世,必然引入关注,对守旧的习惯势力来说,必有反响。
由于以上三种原因(戏曲音乐在戏曲艺术中的地位、作用与当前紧迫的任务),使得旧的欣赏习惯势力、对于现代戏音乐的创作出新,评论纷纭,从不放过,无非以其听惯了的传统戏曲音调来对照衡量,追寻其不习惯的现代戏音乐,是否有“走味”之处,或干脆说“不象传统”而提出意见,甚至批评指责,这是习以为常的(时至今日,为改革的形势所迫,有所收敛,而守旧思想并未解放)。
但从主要方面来看,却从不评论现代戏音乐的创新,是否符合现实内容的需要,而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彼此协调;现代戏音乐,是否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与新的生活气息,并在艺术上是否能给人以新的启示与时代音调美的享受,看来这些涉及到传统戏曲音乐如何才能更好地用来表现现实生活的关键性问题,对于守旧的欣赏习惯势力来说,是不感兴趣的。这种不顾“现实”而重“传统”的思想,不是守旧又是什么?
所谓“走味”或“不象传统”之说,从守旧习惯“先入为主”的印象来看是绝对的,不可纵容的。但从创作出新的基调来看则是相对的,而决不是绝对的。演现代戏对于传统艺术形式来说:“继承”还要“革新”。不准音乐“革新”,那只有原封不动的传统戏才能做到。可惜的是:不甘守旧的名老艺人,在演传统戏、唱传统腔时,也在寻求变化,且后来居然也形成了有名的“流派”。建国以后的十七年里,传统戏曲不是也出现过繁荣振兴的景象吗?!这是否应该归功于对一批较好的传统剧目的加工提高;还是原封不动地上演也能赢得的呢?不愿“割旧”怎能“出新”?“出新”之作有点“走味”,甚至还有些“不象传统”,这是难免的。同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相貌也很少一模一样,丝毫不变。更何况时代的变迁,意识形态的演化,反映在艺术上的创新,哪有不变之理。把现代戏音乐的不该“走味”、“不象传统”,视为天经地义,当作至理名言,是否太绝对化了?非如此评论不可,无非是“欣赏习惯不能移,传统音调不准改”。这样一来,还有什么戏曲的发展!戏曲音乐岂不要到此止步,形同“化石”了?!还有什么“可塑性”?无怪长期以来,演出的幻灯字幕上,对音乐作者一项,习惯地写上“配曲”二字,似乎不承认现代戏音乐也是一种创作。如果认为戏曲音乐从古至今只能套用,无须发展的话,恐怕早就不存在被今天视为珍宝的传统戏曲音乐了。要使戏曲艺术不在当今老一辈人的手中消亡,而又不准她在发展中求生存,那是不可能的。欣赏传统戏曲音乐的习惯势力,对于传统艺术,“虽欲爱之,其实害之”。戏曲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危机,守旧思想也应该解放了。
有人这样说:“戏曲音乐要改革,但要‘改好’,‘不能离开传统’”,似乎赞成“改革”,也要“继承”,这是对的。但究竟怎样才算“改好”了,怎样才算没有“离开传统”,若非守旧势力的挑剔与苛求,这种难以权衡的概论,给人的印象与启示,仍然是偏重于“继承”传统的一方。即算不是反对“改革”,也不免使人有“莫衷一是”无所适从之感。因为“改好”与否的概念各有不同,而“不能离开传统”则是具体的,它有腔可听,有谱可查。既然赞成“改革”,对于不适应的传统音调就会要“改”,改了就会“变”,小的“改变”也会离腔离谱。何况在某些戏剧题材内容需要那样做的话,还会要“改变”得大一些,离开传统远一些。因为,传统“形式”要服从现代“内容”的需要而变革,不能叫现代“内容”迁就传统“形式”,绣花鞋再好看,穿不进只能换一双,总不能“削足适履”吧!总之,对于现代戏的时代内容与传统形式相结合的主从关系这一前提不明确,而舍本逐末地评价现代戏音乐的创作出新,那始终是不会公正的。不但不能起到促进作用,还会给戏曲音乐的创新,加上一道“紧箍咒”,不利于现代戏音乐的发展。戏曲音乐既然是戏曲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段,这实际上也等于致残了发展现代戏的一支有力的胳膊。
现代戏音乐在较大幅度上的创作出新,的确是一件新事物。新事物的成长,不会是“一蹴而就”完美无缺的,如音乐的时代感,新的生活节奏,新的旋律音调,以及如何使传统音调在创作出新中发挥作用,能切合当前现实的需要等,这些问题只能在“革新”的不断实践中求得较好地解决。有利于解决一点问题的意见,甚至是批评也好,不用担心,也该接受。决不能以“绝对化”还人之“绝对化”,把创作出新的音乐,视为绝对准确的东西,这样也会有损于现代戏音乐的正常发展。
要说现代戏音乐的创作出新这一做法是新事物的话,那就是因为现代戏的题材内容是全新的,是破天荒地突破传统戏在封建社会中,一贯性的题材内容脱颖而出的。然而,社会主义全新的现实题材内容,却仍须运用传统戏曲音乐来表现,因此才产生了戏曲音乐创作出新这一新的事物。
但必须明确指出,传统戏曲表现现实生活是戏曲跨时代的最新事物。从多年来现代戏已经出现的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各方面的革新来看,无不是一次重大的突破与全新的变革。这种变革,本质上不同于封建社会中戏曲历史上的演进变化。不看时代的进步对艺术产生的影响;不从政治变革的高度来看戏曲艺术革新的必要性,而一味强调“欣赏习惯不可移,传统音调不准改”,那么,今天舞台上的现代人,就只好穿上帝王将相的袍套唱“义勇军进行曲”了。如果也感到“别扭”的话,那就穿上时代新装,唱起传统老腔。闭目听戏,倒也“够味”。可是睁眼一看,“乃不知有汉”,台上五光十色换了人间,想不到还是社会主义的今天。试问,戏曲音乐若不创作出新,现代戏音乐的时代感,新的生活气息与新的时代音调从何而来?
欣赏传统的戏曲艺术,可以从中了解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因欣赏习惯而恋旧排新,阻挠现代戏艺术形式的发展。
戏曲危机怎样解决,有待共同关注,深入研讨。但大力发展现代戏曲,强调各方面的创作出新,以最新的内容与形式,反映当前改革中新的时代精神和人们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并给人以新的启示,给人以时代艺术美的享受。这对于戏曲处在跨时代大步发展的阶段中,无疑是极为有利的。在当前两个文明建设的良好形势之下,在和谐融洽、活泼宽松的创作气氛之中,现代戏的创作出新,同样也具有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良好条件。让我们解放思想,共同努力,大胆创新来缓解当前戏曲的危机,使戏曲艺术崭新的局面尽快地出现,振兴的时刻及早地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