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河高腔的传统乐队是一支结构简洁的吹打乐队。其中,唢呐手一人、司鼓一人、操大锣一人、击小锣一人、操钹两人。其所用乐器有唢呐(本地产,无键、筒音一般为e1)、大围鼓、桶鼓、板鼓、课子、小锣、大锣、头钹、二钹。辰河高腔的这种吹打性质的乐队,在结构方面与其他剧种的乐队有着很明显的区别。
辰河高腔的乐队有成套的吹打程式,清唱加吹打帮腔就构成了辰河高腔的特点。土唢呐是辰河高腔中唯一的文场乐器。它的韵味浓郁,它不但可与整个打击乐群抗衡,造成山崩地裂的音响效果,而且还能细若游丝,与人声媲美,能够很好地烘托和抒发唱腔的情感。优秀的唢呐手无论在气口、指法、韵味等方面都非常讲究,他熟悉曲牌、熟悉锣鼓点、熟悉剧情,能够根据舞台的需要随时作出灵活的处理。鼓手是整个舞台的指挥,他采取发鼓点的办法,以声响表示出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而后引来各种不同的打头。鼓手本身所操的四种乐器大小兼备,音色音量各各不同:桶鼓音瞠,围鼓低而洪浑,小课子、板鼓则高而清脆。其他几样乐器是:小锣脆亮,双钹音暗、大锣低宏。
传统辰河高腔乐队是一个很有特色,简洁灵活,配合默契而又富于表现力的音乐集体。这些优点是它长期以来能够与诸种戏曲乐队争妍斗艳而仍不衰败的根本原因。
戏曲是一门无止境的学问。随着现代科学以及各类艺术品种的蓬勃发展,观众的眼界越来越开阔,其欣赏水平也日益提高。于是,传统辰河高腔乐队的弱点也就越来显得突出了,改革传统乐队的问题就被人们提到剧团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据我所知,改革传统乐队的活动早在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当时,溆浦剧团的“马前复水”赴省调演,鼓手罗孝盈及新音乐工作者石修正等同志为了充实乐队,就在传统的基础上加进了低音革胡、三弦、二胡、笛子等乐器。如此一来,帮腔的力量加强了,音乐的厚度也增加了,人们听起来还比较满意。省戏曲汇演的会刊还专门为此发表了《深山古树发新芽》的专题报道,赞扬了这种改革的行动。在七十年代的现代戏演出及移植京剧现代戏的过程中,乐队改革的步子就迈得更大一些。如溆浦剧团在《江姐》、《收租院》、《杜鹃山》等戏中,不但使用了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而且还加进了西洋的木管和铜管乐。沅陵剧团则在《金玉记》、《辰州教案》等剧中更进一步发挥了小提琴等西乐的作用。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辰河高腔剧团(包括芷江、卢溪、溆浦、沅陵等剧团)在乐队体制方面曾发生过翻来覆去的变化。如今,除了偶尔进行的汇演以外,唢呐加锣鼓的乐队体制仍然保留在辰河高腔的舞台上。
改革之所以会反复,原因很多。单从艺术方面讲,我认为有值得总结的经验,也有不可否认的教训。为此,我想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1、风格问题 地方戏的音乐风格是剧种风格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而音乐风格又是语言、曲调、节奏、演唱、伴奏诸种风格的综合。它还与地方风俗、人们的审美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辰河高腔有着浓郁的地方风格,它的伴奏也是很有特色的。可以说它是百花园中颇有特色的一朵花。假如我们随便地抹煞了这朵花的特色,那是很可惜的。因此,我们在进行乐队改革的时候,不但要设法发展乐队,增强其表现功能,而且还必须注重保持和发扬剧种的风格。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在沅陵剧团的《金玉记》及溆浦剧团的《绿牡丹》中,确有一些可取的经验:第一,演员的唱腔和唢呐腔都是跟师傅们学的,这就有一定程度地保留了本剧种特有的韵味。第二,扩大了的乐队仍保持了唱帮结合的伴奏体制,故而仍有特色。在一些连续帮腔的曲牌中,由于采用了轻柔的丝竹乐器伴奏,因而又使人真正享受到了辰河高腔旋律的美。《绿牡丹》中,由于双簧管部分地取代唢呐的地位,确实使轻喜剧增添了光彩。
2、艺术性的问题 缺乏艺术性的作品是不会受到人欢迎的。辰河高腔之所以能够在群众中长期扎根,是因为它具有能够吸引人的艺术性。它的锣鼓套头、它的曲牌、它的乐队都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磨砺,是有表现力的。我们现在认为它有不足之处,就须用新的艺术手法去丰富它。倘若我们破了旧的,而新的手法又没有或者差劲,甚至还不如所破的东西,那么结果只会使其更加丧失艺术力。例如,传统中常用“凄惶调”去表现剧中人极度悲痛的情绪。有的同志认为“凄惶调”的大锣大鼓太吵人,就改写间奏,用弦乐奏出,而所写的东西与高腔风格又脱了体。观众听起来很别扭,演员表演起来也很别扭,效果还不如“凄惶调”。一个戏曲剧种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其间的各种艺术手法都有其规律和联系,因而形成了一定的程式。我们只有既破了旧的程式又立了新的有艺术性的程式,才会使戏曲更丰富,更有生命力。以我看来,溆浦剧团近几年有一种作法是可以肯定的。即:在传统过场戏中有意识地加一些丝弦间奏。因为这些间奏的调式、节奏能与高腔曲牌吻合,能有利于表演,因此舞台效果比较协调。将它用于某种场合,就比那种只有打击乐敲打的效果要好得多。
乐队的艺术效果有赖于每个乐手的艺术水平。没有经过长期苦练的乐手,要想奏出准确适当、又有辰河高腔风味的乐曲来是根本不可能的。记得有这么一种情形:为了应付会演,剧团临时凑合了一个较大的乐队。其中,许多乐手都是外剧团的,有的甚至从来没有伴奏过高腔。结果阵容是整齐多了,音量也增强了,可辰河高腔的美却大为减色了。
3、乐队体制的问题 对于传统乐队改革的问题,各家意见不一。有的主张向板腔体的皮黄乐队靠拢;有的主张将它改为歌剧化的乐队;有人则主张搞交响性的管弦乐队;还有人主张根据唢呐帮腔的特点,发展一组高、低、中各声部具备的木管乐队。如此等等,众论纷纭。我认为,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从实际出发。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辰河高腔剧团已经没有多少了,这些剧团主要得靠营业性的演出来解决开支问题。如果要他们搞大规模的乐队,经济条件就不允许,即使经济条件允许,乐队的改革也还得注重风格,不得不考虑艺术效果。我认为,目前在辰河高腔传统乐队的基础上增加民乐编辑(并不排斥少量西洋乐器的使用),保持和发扬“唱帮打”为主的伴奏形式,从而使辰河高腔的乐队成为一支能文能武、能刚能柔、富有特色的戏曲乐队,这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比较实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