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戏曲乐队的结构及其他
罗复常

  

  过去了的任何成功的事物,除了它取得的成绩方面之外,由于一定的时间、空间和条件的制约,也会有过时方面,甚至错误的方面。我们在总结时,不仅要去研究分析它的正确方面,也要去研究分析它的不足之处,使正确的东西能够发扬,不足的东西能得以克服。

  现代京剧乐队从建立到现在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了,在过去的那一段时间里,对这种乐队肯定得很多很多,而对它的不足却很少有人提出。现在这种乐队已大部被取消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分析和认识这种乐队在建设上的不足是必要的,尤其对我国一些地方戏乐队建设,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下面我想谈谈我在这种乐队中工作的那段时间里所感到的一些不足,以就教于同行。

  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中国传统京剧乐队的组成情况,然后再加以比较研究。

  按照传统的习惯,京剧乐队有文场和武场之分。文场即指管弦乐,武场即指打击乐,文场主要用于伴奏唱腔和演奏过场音乐,武场主要伴奏舞台动作及演奏吹打音乐。由于乐器本身的物理属性不相同,发音原理上的差异,文场和武场在音高、音量、音色方面是对立的,所以,京剧乐队文场音量小,音色柔而有固定音高;武场音量大,音色噪而无固定音高。为了保证文场和武场各自内部的和谐统一,在传统戏曲中,文场和武场是不轻易结合的,一定要结合的话,也很慎重。甚至在需要连用时也是非常注意音乐在音高、音色、音量方面的连贯性。这样一来,客观地造成了文场和武场的独立性,使它们较单纯地保持着各自在音量、音色、音高方面特征及它们擅长的表现领域。

  从上面看来,京剧传统乐队最突出的特点是文武两场的极强独立性。它使得文场和武场在京剧传统乐队中不同于西洋管弦乐队中声部或乐组的局部性概念,而是各自以个体的形式独立出现在它要出现的不同戏剧场景之中。它们不同于声部或乐组在西洋管弦乐队中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只有一种文场和武场的相互关系。所以,京剧传统伴奏乐队应该说是由文场和武场两个小乐队组成的,它们在戏曲乐队中各有分工,相辅相成地完成戏曲伴奏任务,这种情况,不仅是京剧乐队如此,我国戏曲的大部分乐队都是这样。

  为了增加伴奏的色彩和厚度,现代京剧乐队在传统京剧乐队的基础上完整地增加了一个单管编制的西洋管弦乐队。因为需要达到西洋管弦乐队的那种协调、平衡的要求,还使用了有机玻璃音罩,以达到削弱和柔和打击乐器的音量和音色的目的。下面我把现代京剧乐队和传统京剧乐队作一比较,并谈谈对这两者的看法。

  (一)现代京剧乐队较传统京剧乐队浑厚而富于色彩,这都是加入了西洋管弦乐器所带来的,它给京剧乐队带来了丰富的音量和美丽的音色。

  这部分西洋管弦乐器在现代京剧乐队之中是以另一群体的性质而相对独立存在的,也就是在传统京剧乐队中的文场、武场两个小乐队之外的第三个小乐队——西洋管弦乐队。

  西洋管弦乐队在现代京剧乐队中,主要在两种情况下使用:第一,由于西洋管弦乐队具有丰富的表现能力,除新创作的幕间曲由它担任外,它还担任演奏间奏乐的任务,但由于京剧中的大部分舞台动作及过场都是由武场小乐队担任的,所以,除幕间曲之外,西洋管弦乐所担任的间奏乐并不多。第二,为保持京剧传统的伴奏风格,现代京剧乐队中的文场小乐队不论在编制上,或者在伴奏手法上都基本保持原样而不去改动。所以,作为新加入到现代京剧乐队中的小西洋管弦乐队,就没有直接为唱腔作伴奏,而是间接地为三大件文场小乐队的伴奏而伴奏,给传统的装饰性伴奏再构成一个有厚度的伴奏层,也就是以各种伴奏音型及各种分解和弦所组成的管弦乐背景。

  由此看来,西洋管弦乐队加入到京剧乐队之后,它担任的伴奏任务同它所能发挥的潜力相比是并不重的。二十多个西洋管弦乐演奏员除了演奏幕间曲和间奏乐时发挥一阵之外,在大部分为三大件文场小乐队伴奏唱腔的时间里,管乐吹不了几下(尤其是铜管乐器),弦乐也没有几个长弓可拉,在这种情况下,管弦乐器本身所能发挥的性能没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小的浪费。

  这个新加入的西洋管弦乐队,不论在它担任幕间曲、间奏曲演奏的任务时,或者在为三大件文场小乐队担任伴奏时,它总是同三大件文场小乐队和武场小乐队一样,始终保持着自己相对的独立性。由于这样,这个乐队几乎没有多少它和中国各种民族乐器混合使用的情况,加上它是早已被欧洲音乐家几百年来在各方面都已经规范好了的,西洋传统的音乐技术理论在这个乐队中能得到充分的应用,所以,这个按其原结构原则而出现在京剧乐队中的西洋管弦小乐队本身就不太可能作多大的民族化了。

  由于唱腔是由文场小乐队伴奏的,而文场小乐队又被西洋管弦乐队所伴奏,所以,这是一种重叠的伴奏形式,这种伴奏形式的产生不是由于剧本所提示的内容或剧情发展的需要所致,而是由于西洋管弦乐队加入到传统京剧乐队中来,成了传统京剧乐队的两个小乐队之外的第三乐队而产生的,它是一种脱离表现内容需要的形式主义的伴奏形式,它的存在本来是不合理的,现代京剧乐队却还把这种伴奏形式同乐队编制一起,时时出现于所伴奏的一切唱腔之中,这就更没有道理了。

  从西洋管弦乐在现代京剧乐队的应用看来,这是把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现代化、民族化加以简单化了的办法,但也可能是在当时那特定的环境下,我们音乐家为了求得生存而采取的一种权宜办法吧?

  (二)京剧乐队的武场小乐队,同文场小乐队在音量、音色上的差异很大。因此,若二者一旦以齐奏的方式同时出现,武场小乐队不仅会改变文场小乐队在人们听觉中的音高感,还会把文场小乐队的微小音量淹没在巨大的音响之中,从而失去了整个乐队内部在音量上的平衡和音色上的协调。所以,在传统乐队的应用中,它们很少以齐奏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强调文场小乐队和武场小乐队的独立性使用的填充式的结合方式而出现的。

  随着西洋管弦乐队加入到京剧中来,京剧音乐往交向化方面发展,武场小乐队使现代京剧乐队在音量、音色上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更尖锐了。当时的音乐工作者,既不能取消传统的武场小乐队,又要解决乐队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就采用了快速而又简便的办法,强制和人为地用一个有机玻璃罩把武场小乐队罩在里面,以改变武场小乐队的音色和音量。这样一来,武场小乐队的音量上得到控制,音色上柔和的目的也达到了;现代京剧乐队的音量平衡、音色协调的问题解决了;武场小乐队在形式上也存在下来了。但随着有机玻璃音罩的使用,京剧打击乐器的那种气势,那种音色却失去了不少,加之有机玻璃音罩的价格昂贵,运输不便,没有普及的可能,因而不久,这种人为的办法就被人们抛弃了。

  乐队的音量平衡、音色协调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一个民族性方面的问题。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审美观,有自己本地区人民群众的传统爱好和习惯。我们用这种欧洲西洋管弦乐队平衡、协调的标准去衡量我国戏曲乐队,是不太恰当的,是违反我国戏曲音乐中文场、武场极强独立特点的。并且这个特点是建立在文场和武场各自和谐、统一的基础上的。离开这一点,我们又怎么去解释中国古代乐队,及世界上各种民族乐队和现代乐队的那种音量平衡、音色协调的标准呢?

  前面说到,现在不少地方戏曲乐队在建设方面仍然依照现代京剧乐队的路子在走,据我看来,除了大部分地方戏曲乐队在学习和借鉴现代京剧乐队建设的道路上走得比较正常之外,也还有两种不太正常的情况:

  第一种,为了处理由于武场小乐队带来的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有些剧种和剧团减少武场小乐队在戏曲伴奏中的比重,而以管弦乐来慢慢替代它在伴奏中的作用,走以纯管弦乐队伴奏戏曲的歌剧式交响性伴奏的道路。我认为,这样做不仅会失去表理力很强、在戏曲中又占有特殊地位的武场小乐队,而且在不久的将来,由于戏曲本身重要特点的消失,戏曲剧种就会和别的姊妹艺术产生同化。当然,这就意味着戏曲剧种的消亡。

  第二种,湖南花鼓戏是兴起不久的剧种,在它尚不太完善的传统乐队之中,没有象京剧传统乐队中那样的三大件文场小乐队,而只有一个兼唢呐的大筒演奏员,这个时期的花鼓戏文场小乐队,因没有传统编制上的固定模式限制它,完全可以按照我们现在能达到的条件去组成一个较完整的伴奏乐队的。可是,在我们地区的某些花鼓戏剧团,却把京剧三大件文场小乐队的编制当作花鼓戏文场小乐队建设的榜样,同样去组织一个花鼓戏三大件,它虽然不是京剧乐队三大件中的京胡、京二胡、月琴之类,而是大筒、中胡、琵琶或者高胡之类,但它同现代京剧乐队一样,又分为三大件和其他管弦乐两个小乐队,这就捡起了现代京剧乐队编制上的不足,限制了花鼓戏伴奏乐队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提出我对戏曲乐队建设的两点建议:

  (一)不论戏曲乐队中引进任何西洋乐器或者任何民族乐器,不能只从形式上去引进,而要使它在戏曲乐队中发挥真正的作用。要加入到戏曲乐队中的文场、武场这两个小乐队之中去,要去丰富和发展它们,不要把它们另辟为第三乐队。

  (二)音乐交响化的道路不是民族音乐进步、发展的唯一道路,也不会是我国戏曲音乐发展的道路。所以,我们戏曲乐队建设应该以我国传统音乐的民族性这个总的并最为重要的属性为基础。再去用世界上任何先进的技术去丰富、发展它,建设出一种具有中国戏曲特点的现代戏曲乐队。

  现代京剧乐队建设问题虽然已经成了过去,但由于它在历史上曾经显赫地存在过,当然,它给后来的许多地方戏曲乐队建设带来一些重要的影响,这是我们回避不了的问题。我们不能象过去一样总是抽象的去否定,而具体地肯定它,这对我们将来各种戏曲乐队的建设是不利的。我们要把它的好经验加以总结,它的不足也要很好地认识,确定它在艺术上的真正价值,使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才是我们唯物主义者对待过去和现在的正确方法。

  

来源:湖南戏曲乐论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