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剧本创作
祁阳祁剧团尝到了创作连台大戏的甜头,又作出创作《孟丽君》连台本大戏的决定,希望打出一个更大的“拳头”作品。这一次编剧更加认真了,按照团里的要求,他要拿出一部艺术价值高、上座率高的连台大戏来。1981年11月15日,编剧在写字台的左边书箱上贴了一张“座右铭”,即《孟丽君创作自约十条》:“写人物、写命运、写感情、写情操、写细节,忌过场、忌油滑、忌放松、忌粗劣、忌拘泥”。
1981年12月1日开始动笔,14天写出第一本《比箭夺婚》。1982年7月19日,全部六大本脱稿。共计用了239天,平均每本用了43个的日日夜夜。
二、演出阵容
肖远耀导演了第一本以后,就去省导演训练班学习。为了保持全剧的风格统一,后面五本便由傅华皮一人执导。剧团排练此剧,业务副团长龙斯雄决定采取师傅带徒的方法,培养出大批新秀,要中年演员唐槐秀、唐荣华(小生反串)担任A角孟丽君,唐国华、邵桂花、袁祁莉等三个年轻演员为B角。A角在前台演,B角便在侧幕后面学。A角唐槐秀、唐荣华都是悟性很高、技巧娴熟的演员,她们塑造的人物性格,设计的人物动作,成了年轻演员摹拟的范本。
此剧音乐作曲分别由吕斌生、唐文明、邹美生担任,舞美道具、灯光由任国球、张维凡、唐际富、伍发佑、邓宝林担任。演员的力量相当雄厚,A角的皇甫少华、皇甫敬、吕忠、由杨冬柏、唐宝国、郑太平担任;A角的孟士元、韩氏、荣兰、孟嘉龄由蔡修械、陶华、李伶俐、唐志平担任;A角的梁鉴、苏映雪、夫人由傅华皮、唐槐秀、尹秋华担任;A角的刘捷、刘奎壁、顾太郡、江进喜由赵端生、谢颂东、李菊华、桂青松担任;A角的成宗帝、皇后、皇太后由唐荣华(正式演出仍回小生行当)、魏伏秀、李菊华担任。整齐的演员阵容,保证了演出水平的高档次。
三、拍摄电视
衡阳地区文化局某些人听说祁剧团不改“旧毛病”,还创作连台戏,就在某些会议上公开批评。他们反对的主要目的是连台本戏没有参加会演拿奖的先例,谁会允许用连台本戏去会演呢?他们不知道,剧团主要任务是为工农兵、人民群众提供健康有益的审美享受;会演是达到这个目的之手段。不应将手段当目的。同时剧团是要钱发工资,养家糊口的,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在思想健康的框架中,必须看票房价值;必须上演审美价值高、观众喜欢看的优秀剧目。
《孟丽君》上演后,城内观众有每本必看五六次的;黄泥塘一带的观众专门坐船,赶五六十里水路进城来看戏;衡阳汽车站(上级)的观众打电话到祁阳汽车站(下级),要他们排队买票,每本新戏上演都要看。
《孟丽君》演到第四本,衡阳地区举行青年演员会演。湖南电视台唐美兰发现祁阳祁剧团在演《孟丽君》,决定来“看看”,一看就满意,便邀请祁阳祁剧团进省城拍电视剧。六本《孟丽君》,在电视中,每本分为两集,共12集。1983年5月2日19点45分开始播放《孟丽君》第一集《比箭夺婚》。中共祁阳县委常委会会议暂停,大家共同欣赏、庆贺本县剧团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首次上电视荧屏。此后,电视台每周播放一集。在田里劳作的农民们,竟有提前收工上岸,将电视机搬到晒谷坪大家观看的。
四、巡回演出
长沙市
祁阳祁剧团从来没有在省城售票演出。拍完电视后,剧团决定进湘江剧院公演。为了一炮打响,将原来的一、二本压缩为第一本,使剧情更加紧凑。1983年4月17日19点40分正式演出,演了两轮,共10天。此后在别处,全剧也做五本演出。1983年4月19日《长沙晚报》发表论评:“……来自祁剧家乡的祁阳县祁剧团,前晚起在湘江剧院上演连台五本的传统戏《孟丽君》,剧场反映热烈……”后来《孟丽君》12集电视剧播放时,长沙市出现了家家户户争看《孟丽君》的热潮。黄珊、龚瑞娟、黄辉三位年轻人甚至给祁阳祁剧团、老艺人尹秋华来了一封长信:
……前不久,我们在电视里欣赏了贵团演出的连台本戏《孟丽君》,心里很敬幕。祁剧那婉转高亢、悦耳动听的唱腔和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我们,我们便如痴如醉地爱上了祁剧,成了“祁剧迷”。我们真想当一名祁剧演员。可是长沙市没有祁剧团,经再三考虑,我们决心向您写了这封信,烦您和贵团领导共同商议一下,看是否能招收新生,有何具体要求……
湘潭市
1983年5月1日19点50分,《孟丽君》在潭湘市芙蓉剧院上演,1983年5月8日《湘潭日报》发表了王晟《为他们拍电视应该》的评论文章:
祁阳祁剧团——一个县剧团,竟然能带着自编自导自演的连台本戏《孟丽君》去省城拍电视,况且一拍就是连续十二集,简直令人难以相信。可是,当我在芙蓉影剧院看了他们的演出后,却深信不疑了:嗬,小剧团真有大气派!省电视台为他们拍电视,应该!应该!
这次来潭演出的祁阳祁剧团部分演职员,是参加拍电视的原班人马。五十余人,生、旦、净、丑,阵容齐整;唱做念打,功底扎实;一招一式,丝毫不苟;主角配角,珠联璧合;前台后台,浑然一体。就是那不起眼的字幕上的字迹,也落笔有致,清秀耐看。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台上的主角不少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演员,而且身手不凡;那些老演员和中年演员,当配角,跑龙套,甘作绿叶衬红花,新老结合……中年演员唐槐秀、唐荣华先演A角孟丽君,然后把自己扮演孟丽君的成功经验一滴不漏地传授给唐国华;原来饰演国太的五十四岁的老演员李菊华也是这样把十八岁的徒弟黄艳君扶上了马;那位饰演丫环荣蓝的文芳姑娘,年仅十七岁,这个角色,也曾由几位大姐扮演过……台上那些跑龙套的老演员都有大家风度,为了艺术,他们奉献出了自己的心身,“化作春泥更护花”。有了这种可贵的精神,祁剧艺术之花定会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姿!
衡阳市
1983年5月7日,《孟丽君》在衡阳市京剧院上演,有一个日本民间代表团约20人来晚了,剧院用折椅安排他们在第一排观看。他们颇有雅兴,当场摄下照片一张,送给演荣兰的文芳。不久,剧团接到衡阳玻璃厂观众罗慕生一封热情洋溢、带有标题的长信——《今日誉满三湘 来朝名扬四海——祁剧〈孟丽君〉观后有感》:
这次有幸看完了欧阳友徽同志改编的五本连台戏《孟丽君》,真是雅兴倍偿,风韵不俗。这个戏既保持了原作《再生缘》的主要情节,又大胆地进行前末倒置的改编,悬念时起,伏笔四出,加上导演的精心策划,演员们的造诣功深,使这出戏誉满雁城,誉满三湘。衡阳京剧院座无虚席,系近几年来的一大盛况。真可谓改编好,演得好,唱得好,走出了祁剧的新路,为地方戏开创了新的纪元。我的观感是有两大好:
一、《孟丽君》给观众留下了好的印象。凡看过《孟》剧的观众,无不为之叫好,不但本地为其称好,全国各地来衡的人们(观众)也无不为之拍手称快。五月初旬,全国玻璃器皿中西南地区评比竞赛会议在我市召开,代表们想去看看地方戏。我们与剧团联系后,就订购了《孟丽君》第一本。五月八日晚,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成都、重庆、广州、昆明、武汉、柳州、开封及本省各城市的代表,在衡阳剧院观看了演出。当时代表们正从南岳祝融峰趴跋涉归来,兴致浓浓地观看演出。台上优美的唱腔,娴熟的表演功夫,整齐的演员阵容,唱词的精炼生动,前后台的默契配合。使代表们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地方小戏,是一个县办小剧团,是一群二十岁上下的青年演员。看完第一本,代表们还向我们会务组提出莫买电影票、买祁剧票。由于已经休会,由于该剧要十天才能演完,使代表们很遗憾。但他们对我区祁剧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对祁阳祁剧团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对祁剧的年青一代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
二、这出戏编得好,演得好。编得好,打破了禁区,把以往上下二本改编成五大本,且唱词生动精炼,毫无地方小戏的“俗套”之风,在改编上矛盾时出,悬念陡起,伏笔生花,使观众罔若置身于戏曲之中。主要情节保持原作真面貌,但在前末问题上进行了出新的编写,在对原作糟粕之处进行了大胆地改编,如在皇甫少华妻妾问题上,过去均系皇甫少华娶了三位夫人。该剧由孟丽君早就给苏映雪作伐介绍给吕将军,并说:“皇甫少华结婚之日,就是你们迎娶之期”,使人感到入情入理,毫不庸俗。在整个戏曲之中,悬念起伏,前后呼应,不但适宜祁剧演出,对我区各剧种也有借鉴之宜。导演根据剧“本”,导出了水平,演员根据剧“本”,演出了风韵……年方十九岁的唐荣(国)华同志饰孟丽君,装男即男、装女即女,演出了祁剧的功底,唱出了青年一代的发展前景。小唐正如戏中人一样,处处引人注目,场场引人入胜。其他年青演员们也身手不凡,堪称一代风流。为我区、我省地方戏增添了光彩,为年轻的一代技艺作出了典范。
作为一个酷爱文学艺术的观众,我也与大家一样,为该剧拍手叫好,而且好得很……
桂林市
桂林市是桂(祁)剧窝,优秀演员众多,高手如云,到那里演出,会不会门可罗雀?大家认真讨论,并统一了思想:本着团结友好、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的精神进桂林,就是演砸了,吸取教训,也对改进和提高自己有好处。1983年10月9日,在桂林市桂剧院开始上演《孟丽君》。1983年10月11日《桂林日报》发表以《桂林群众争看〈孟丽君〉——祁阳祁剧团在桂演出获好评》为题的短评。
1983年10月16日《桂林日报》又发了记者骆绍刚《梨园一枝花——访祁阳剧团》的文章:
记得电视台播放祁剧《孟丽君》时,桂林不少观众着了迷。这次《孟》剧来桂演出,观众们又把千余座位的桂剧院挤得座无虚席。目前,许多剧团,特别是地方剧团不很景气,祁阳祁剧团何以受到观众的如此“宠爱”?首演的第二天,记者访问了这个剧团……打倒四人帮后,这个剧团可说没发生无戏可演、演员青黄不接、上座率不高等现象。去年八月,该团自己创作的连台本戏《孟丽君》,开始在只有四万人口的祁阳县城登台,连演七个月而不衰。临到要去省城长沙拍电视的最后一场,还是爆满。不只《孟》剧,该团演出的《白蛇传》、《封神榜》等戏也很受观众欢迎。去年他们共演出五百四十场。今年演出场次估计不会少于去年。
祁剧团靠什么来发展自己呢?
剧团同志告诉记者,首先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祁剧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剧目十分丰富。剧团在挖掘整理改编时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按照现代观众的要求改编创作传统曲目。《孟丽君》就是按照这样一个原则创作出来的雅俗共赏的优秀剧目。该团只有一位正式编剧,三年来,创作、改编、整理了《太君辞朝》、《龙女恨》等十五本大戏,平均每年出五个戏。
剧团还十分注意培养年轻演员。在安排角色时有意让青年演员上戏,挑大梁。老艺人、中年演员在团里甘为人梯、传艺教戏。旦角唐国华只有二十岁,去年刚出师就让她主演《孟丽君》。建国以来,祁剧团共培养了九批演员。现在剧团有一支以中、青年为主要力量的角色齐全的演员队伍。
剧团很重视演出质量,对每个戏精益求精,边改边演。导演、编剧经常下场听戏,搜集意见。《孟丽君》唱词中原有一句“不怕丽君不属我”,编剧在台下听后觉得不够通俗有味,第二天演出就改成:“何愁丽君不嫁我。”剧团对演员要求极严,演员如有脱场或违犯演出制度,就要受纪律和经济制裁。为让观众看好戏,剧团不向钱看。在零陵演出时,剧场有一千八百个座位,四十八排。首场演出售票一千七百张,后面观众看不清,场内秩序也乱。第二晚,他们控制售票,只售到二十三排。
桂林果然是戏窝子,观众评戏也很有水平。《桂林日报》10月18日又发表了周礼先、郑安国标题为《余波陡起动人心弦——观祁剧〈孟丽君〉》的评论:
湖南祁阳县祁剧团的《孟丽君》,不仅蜚声电视银屏,来桂演出后,更是场场爆满,观者交口称誉。这与该团台风纯正,导演功力颇深,演员表演细腻传神,乐队伴奏熨贴自然有关。然而,剧本的成功,才是重要关键。
当奸臣刘家父子阴谋败露,受到应得的惩罚;皇甫父子冤案昭雪,官居王位;郦君玉平叛奏凯,封官晋爵,为夫家复仇雪耻的夙愿已偿之时,戏剧高潮似乎已经过去。郦君玉应脱下蟒袍换红装,与皇甫少华完婚了。可是,剧本又横生枝节,出了本“女相撕本”的戏来。
在这本戏里,观众看到孟丽君确实是深谋远见,聪颖过人!尽管皇甫少华痴痴相求,家父慈母认女心切,但她深知:虽然私仇已报。可是,贪官酷更未剪除,“公仇”犹在;而她一个女流为官参政,犯了欺君罔上的杀头之罪,如未能赦免,不仅前功尽弃,还要株连他人。故而忍痛坚持自己是郦丞相,不是孟家小姐。
这样,就曲折地引出“求画”、 “试妻”、“请医”、“会母”、“盘女”、“撕本”等情节,组成了扣人心弦的好戏。其中既有思女之情,也有夫妻恩爱,哀婉缠绵,感人至深;又伴有幽默的插科打浑,亦庄亦谐,张弛有致。特别是最后一场“撕本”,孟丽君在皇甫少华奏本——右丞相就是孟丽君,在父亲当朝作证,岳父左丞相面觑诘难,一伙高官显臣的威逼之下,从容自如,对答如流,把戏推向了最后高潮……
桂林观众的评论不仅质量高,而且数量多。1983年10月25日《桂林日报》又发表了桂峰的文章——《从祁剧〈孟丽君〉谈连台本戏》:
关于连台本戏,近几年来,在剧坛上曾经有过不少争论,有的人把连台戏贬之为搭桥戏、海水戏,并武断地认为,大凡连台本戏,都是生拉硬扯,粗制滥造的,没有戏味。对于这种看法,我们不敢苟同,因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祁剧《孟丽君》连台戏,不仅上了电视,还在湖南、广西各地连续上演,吸引着广大戏剧观众。该戏在剧情结构、人物刻划和艺术表演上,都较之传统的《再生缘》有提高和创新,从五本二十多场戏的演出来看,整个剧情波澜起伏,环环紧扣。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以及彼此之间那错综复杂的关系,都通过演员们精湛的唱、念、做、打表演技巧而活现于台上。剧作者从每一句唱词到每一个矛盾冲突,都精心斟酌和巧妙安排,而不粗制滥造,生拉硬扯。你能说这样的戏是搭桥戏、海水戏吗?
在我国戏曲史上,早就存在着连台本戏,有的优秀传统连台戏还很受观众欢迎。只是近几年来,也确有一些上演的连台戏,由于未经很好地整理,剧本的主题和故事情节没有得到认真的艺术提炼和加工,既不重视语言、唱词的优美,又不注意人物性格的刻划,各本之间没有引人的“悬念”,使观众看了感到拖沓、松散,没有戏味。连台本戏受到非议,症结主要就在这里。
祁剧连台本戏《孟丽君》取得成功,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1983年8月9日19点30分在桂林演出,有一美国夫妇迟到了,只好在行子里加座位看,演出后自动上台向“孟丽君”鞠躬。成勇在《〈孟丽君〉轶闻》中写道:
正值桂花飘香的季节,祁阳祁剧团带着名噪一时的《孟丽君》来到桂林市,在市中心的桂剧院演出。演出十分成功,连续半个月场场爆满,报纸不断发表消息、评论。每天晚上,剧院门口还簇拥着不少观众等待退票。一天晚上,演出正在进行,场内不时爆发出阵阵的掌声。在热烈的观众中间,人们发现了一对特殊观众,那是两个外宾,一男一女,都是中年。他们的情绪特别激动,每当落幕换场,都双双站起,热烈鼓掌,向台上挥手致意。把大家都逗乐了。
演出结束后,观众象潮水般向场外退去,两位外宾却逆着人流向舞台挤过来。他们径自走上后台,对演员恭恭敬敬行了个九十度的鞠躬礼,然后又与演员一一握手,口里叽哩哇啦也不知在说什么。这时幸好翻译也上来了。通过翻译,人们才知道,原来这对是来自华盛顿的外宾夫妇,他们对中国的戏曲很感兴趣,被演员精湛的表演、瑰丽的服装征服了,感到十分敬佩。今天晚上,他们夫妇俩过得太满意了,因此特地到台上来向演员们鞠躬致谢。
卸装时,大家都对扮演孟丽君的演员唐国华说:“你这个丞相,连外国人也大礼参拜了。”
桂林市领导的水平高,风度更高,1983年10月24日,市文化局、市文联竟为祁剧《孟丽君》举行观后座谈会。祁阳县文化局副局长王自俊、祁剧团副团长龙斯雄,以及编剧、主要演员等参加了座谈。10月27日《桂林日报》发表段茂发题为《市文化局、市文联举行祁剧〈孟丽君〉观后座谈会》的消息:
本报讯 市文化局和市文联于10月24日上午在漓江剧院举行祁剧《孟丽 君》观后座谈会。市文化局、市文联、桂剧团、桂林戏曲学校负责人和编剧、导演以及一些老艺人参加了座谈会。祁阳县文化局领导、祁剧团的负责人、编导和一些主要演员也应邀到会。
座谈会上,许多同志在发言中说,祁剧《孟丽君》在我市的演出是很成功 的,赢得了广大戏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赞扬。祁剧《孟丽君》无论在剧情结构、人物刻划和表演艺术上,都比过去的传统《孟丽君》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创新,对我们桂剧界的同志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不少同志本着切磋技艺、共同提高的精神,也指出祁剧《孟丽君》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祁剧团的领导和编剧人员,也谈了他们观摩桂剧后的一些心得体会。最后,到会的同志一致表示,今后要进一步加强两个姐妹剧的联系,经常交流经验,切磋技艺,为繁荣桂剧、祁剧而共同努力。
《孟丽君》在桂林这个祁剧窝里的演出,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
观众来信
株州市何家坳37号徐惠民的来信
……最近一个多月来,省电视台每星期都播放一幕您团所演出的《孟丽君》。由于演出非常成功,便吸引了许多的电视观众,特别是吸引了我这位年纪七十多岁的老头。
爱情小说很多,我第一次听到的就是孟丽君,是在五十多年前,我姐姐在农村讲给我听的,从吃了晚饭后一直讲到快天亮。我已几十年没有见到我姐姐了,但是她所讲小说中的孟丽君、苏映雪、皇甫少华等人物我仍未曾忘记。今天再来看看你们的演出,真是有意思极了。因此特来信,除衷心感谢外,更向您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并希望多排些好戏,给我们电视观众观看……
戏曲爱好者赵友保来信
我希望贵团能将《孟》剧唱腔复制成录音带和制成唱片公开发行,以赐广大祁剧爱好者。长沙是湖南省文化的中心,艺术荟萃之地,我希望祁剧能在省城有她一席之地,成立省祁剧院,开展各戏曲之间的交流,促进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冷水滩耐火材料厂吕建新来信
你们于七月五日来冷水滩演出了《孟丽君》全剧,观后心情兴奋,古剧《孟丽君》经你们精心排练,旺然一新,闪烁着青春之魅力!
你们那清晰的唱腔,有力的台词,刚劲的台步之中有柔,发掘了祁剧唱腔的精华,扮演孟丽君的三位小演员才华非浅,尤其是第三场扮演者姿态甚佳……“红楼梦”中的小姐们之所以能激动人心不单是美,而是性格节奏之气质演得好!这方面你们做得较好的!望你们戒骄,多注意“认真”二字……
武冈剧团邓安生来信
……你们好!我们早在五月份通过邵阳地区寄来的演出协议书得知,贵剧团原拟订六月六日至六月十六日在武冈演出,后来又改期为六月十六日至三十日。最后又接到电话通知,你们决定不来了……祁阳是祁剧的发源地,经过电视传播,在观众中影响很大,我们希望你们能够来武冈演出,满足武冈广大观众的要求,扩大祁剧的影响。无论是直接来武冈或是绕道来武冈演出,我们都很欢迎。总之,不要使武冈的观众失望……
陕西扶风县戏曲艺术学校来信
贵团演出的《孟丽君》之后,颇受人们的喜悦赞尝,我们秦腔学校为了在 教学上使师生受到新的启示,特向贵团求赐该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