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马当锏》是生脚罗帽戏,剧中身法较多,罗帽、胡子常常摔动,“当锏”有各种耍锏的身法,号称“七十二锏”。1980年5月衡阳地区文化局在祁阳县举行祁剧挖掘演出中,老艺人郑浯演出了此剧;同年10月,湖南省文化局在祁阳县举行全省祁剧传统剧目教学演出中,老艺人唐福耀又以演出“当锏”一段录了像。他们的演出,都未在身法上多用功夫,而着重在人物形象和情绪变化上见工力。
秦琼为捕快时,押解十八名响马未得回文,病在店房,店家催讨店钱,逼得他卖马当锏,因而结识了江湖上绿林好汉。
秦琼初次上场,是店家唤他出来。他上场时,身着袍子头戴罗帽,步子缓慢,行走不稳,好似一阵风都可以吹倒。这里,一方面表现了他的病态,一方面刻画了人物的一幅倒霉相。二人就坐,店家和他说话,催他的店钱,他却打起瞌睡来了,好像总睡不醒似的。店家呼醒他又继续讨店钱,他又自言自语起来,好似神志不清的状态。店家气起来要打他,他问文打还是武打,店家不知,秦琼说文打武打你都不知,还要和秦大爷打架哟,竟哼起打油诗来讽刺店家。店家举手打他,他随随便便地抓住店家的手,店家动弹不得。店家要喊街,他捂住其嘴、眼观两旁,生怕丢了面子,无奈,只得要店家去卖他的黄骠马。整个这段戏,秦琼始终处于浑浑噩噩的神态,似乎什么事情也引不起他的兴趣,什么事情也动不了他的感情。只是在他被迫卖马时的这段唱腔,颇为伤感,因为那黄膘马是他心爱之物,如今也不得不把他卖掉,大有叹息、难舍之感。
第二次上场是在店家牵马出外去卖以后,他倚门盼望店家归来,由于染病在身,眼睛发花,身体不支,倒在椅上。可是,当店家上报有响马来到时,只见他猛然站起,扬手舞袖,精神振作,就要出门迎敌,身上的病烟消云散了。单雄信进店后,他以响马相传,量量单雄信的高,又量量自己;比比单雄信的粗,又比比自己;挽袖亮拳,跃跃欲试。但当单雄信仰慕他的大名,与之攀交时,二人又兴高采烈地互相让坐,俨如久别重逢的故交。(京剧中,秦琼与单雄信曾在《枣阳山》一剧中结为至交,祁阳戏无《枣阳山》剧目,秦琼卖马时与单雄信初次相识。)这段戏,秦琼一时病倒,一时跃起;一时摩拳擦掌,如临大敌,一时满脸堆笑,摆手让坐,情绪变化多端。通过这种情绪变化,体现了秦琼见了响马势不两立的捕快身份但另一方面又颇重江湖义气的性格特征。
当锏一段,是在单雄信借去秦琼的黄骠马以后,秦琼再去当锏,遇瓦冈寨好汉王伯当、谢映登。当王、谢同情他的境遇而赠送银两时,秦起先摆手表示谢绝,二人劝服他以后,他先收下了王伯当的银子,再收谢映登的赠银时,谢吝啬地将银子收了回去,这使秦琼颇为不满。他越想越不是滋味,向二人道谢时,对王是真谢,对谢是发泄。他左边向王一揖,语言真挚;右边对谢一揖,讽刺中又带气恼,面部表情转瞬间来个突变。
这个戏刻画人物的手法是善于运用画龙点睛之笔,往往在关键处着重勾画几笔。如秦琼被迫卖马时满怀伤感之唱、对单雄信前后态度之陡转、向王伯当和谢映登两边道谢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都是着重刻画之处,勾画出一个重义气的落魄江湖好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