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旧规,每日未开演之前,例有“三通儿”。“三通儿”后,正剧始开场焉。第一次“通儿”,文武场面人虽尚未到园,然后台各项人等,均可随意代击。二“通儿”时,必由文武场面人自打,盖此时演开场戏之人已到园中,上装打扮当日之戏,有无变故停演,皆在此第二“通儿”定也。及至第三“通儿”时,先由后台管事人传语“闷子”〈唢呐海笛所用之,以水温后,方可用之〉文武场面人,始击此三“通儿”:继“吹台”开戏矣。
吹台所用曲牌,按梨园旧律,如逢元旦日、元宵节、端阳节、中秋节时,应奏吹[将军令]一曲,俗名“将度”;每月之朔望二日,须吹[一枝花]曲,若平时则用[柳摇金]曲。然今日无论年节、朔望或平日,均一律吹奏[柳摇金]曲,未免有失梨园月令之义。
每日开场之前三剧,均为后台管事人所派定者。年节例演《财源辐辏》,朔望日必演《富贵长春》或《天官赐福》。凡开场前三剧,如第一剧多为《永平安》、《山海关》、《夜战》、《千秋岭》、《白壁关》、《西川图》、《滚鼓山》、《药王卷》、《祥梅寺》、《虎囊弹》诸剧;第二剧类系《打銮驾》、《打侄》、《枣阳山》、《骂寨》、《焚烟墩》、《洒金桥》、《游武庙》、《五台》、《打关》、《临潼山》、《泗水关》、《反五侯》、《御林郡》等戏;第三剧则为《十面》、《卸甲》、《仙园》、《三挡》、《屯营打围》、《庆成宴》、《嫁妹》、《冥勘》、《洞庭湖》、《火判》、《酒楼》诸昆剧,轮流演唱,三五日内,绝不许重复。以上各剧,近日梨园已不多见。
至于第四剧,或演小武戏,或老生剧,或玩笑剧均可。此剧后,始归一日正戏。及第六,第七剧戏,昔年谓“中场代演”,即“中轴子”之意。而“大轴子”戏〈最末一剧〉,昔年规矩不一,有为名伶所演唱者,有用神仙捉拿妖精之武戏,开打即散,俗谓“送客”者。名伶之不演于“大轴”者,则恒演“压轴子”〈最末之前一剧〉,与今日梨园之情形,甚有异也。
(本文原件无作者署名,谈的系长沙情况。)
(原载1936年12月12日长沙《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