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略论田汉戏曲中的比喻
田灿 段益民

  本文研究戏剧家田汉戏曲中的比喻。第一部分探讨比喻的类型;第二部分论述本体和喻体,此外是结论。限于篇幅,本文不研究比喻式的合成词(如“龙颜”、雪白”)和词的比喻义(如“虎口”喻危险境地)。

  一、比喻的类型

  构成比喻的因素,一般有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动作行为、性质状况),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动作行为、性质状况)。比喻词(联系本体、喻体的词语)、相似点(本体、喻体的相似之处)。根据这些因素的隐现,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这些类型的表达方式,又可分为引喻、较喻、反喻、博喻、倒喻等。本文为了论述的方便,统称为比喻的类型。

  1.明喻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表示相似关系。田汉戏曲中明喻的比喻词有“如、若、犹如、似、譬如、好比、好似、就似、如同、如……一般、如……似的、如同……一样、好比……一样”等。有时为了音节整齐或唱腔舒缓的需要,比喻词会出现省略或添加某些衬词。

  如:[1]任他敌兵潮水涌,银椎起处血花红。      《岳飞》

  [2]潘金莲(唱)  好一似古井又起波澜,急忙忙下楼把叔叔来看。   《武松》

  例[1]为音节整齐省去比喻词“如”,例②为舒缓语气在比喻词中插进数词“一”。

  明喻格式如下:

  (1)本体——喻体——比喻词——(相似点)

  [3]太宗(赞)  此马出西域,浑身火样红。           《武则天》

  [4]王后  陛下你看,媚娘的头发乌云似的堆在香肩上,不是反而更有风韵吗?

  《武则天》

  以上例[3]四个因素都出现,例[4]不出现相似点。

  (2)本体——(相似点)——比喻词——喻体——(相似点)

  [5]刘芳(唱)  敌人如同潮水样,怎及我民气似钢墙?          《江汉渔歌》

  [6]太宗  太子治懦弱如羊,如何及得?                        《武则天》

  [7]郭英玉(唱)  也非是嫂嫂心不定,她依然是心如铁石贞。  《琵琶行》

  以上例[5]构成最常见的“本体——比喻词——喻体”的格式,例[6]在本体后出现相似点,例[7]在喻体后出现相似点。,

  相似点一般出现在明喻和较喻中(见例[20])因为本体和喻体有时具有多种相似联系(如“心如铁石”后可以是“冷、硬、坚、贞”),为了使其含义明确,故需点明二者的相似之处。相似点具有两个特点:其一,位置可在本体后或喻体后。

  如:太子治懦弱如羊←→太子治如羊懦弱。其二,省略后语意仍通。如:心如铁石贞→心如铁石。

  相似点一般是形容词或动词,但也可以是比较复杂的结构。  如:

  [8]宣城  父皇呀,女儿姊妹就好比笼中之鸟,釜底之鱼,随时都有被害的危险。

  《武则天》

  2.暗喻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表示相等关系,有“作、化、做、是、变、为、化作、成了、变成、当成”等。

  格式:本体——(比喻词)——喻体

  [9]金庞  夫人哪!(唱)金牡丹竟成了出墙红杏,败坏俺堂堂相府名。  《金鳞记》

  [10]怀洁(唱)  怀清妹她也是风虎云龙。   《武则天》

  以上[9][10]例构成暗喻中最常见的“本体——比喻词——喻体”的格式。

  [11]范娇鸾  我死为厉鬼,也饶不了你这豺狼,这豺狼,《新会缘桥》

  [12]周顺昌  那只为魏忠贤那个禽兽,破难了天下多少小船舟。《雪与血》

  以上[11][12]例构成“本例——喻体”的同位词组,本、喻体处于同一位置充当同一句子成分,其间有“这、那”等代词称代喻体。这类同位性暗喻,语言凝炼、结构紧凑,语气强烈。

  有时,暗喻用古汉语“A,(乃)B也”句式表判断。如:

  [13]程戡  贤婿少年英俊,深达时务,真乃庙堂之器也。《情探》

  3.借喻

  借喻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本、喻体是相合关系。大部分语言单位都能充当喻体。(注1)如:

  [14]四渔翁  渔人莫作太平梦,江湖遍地是豺狼;是豺狼。《江汉渔歌》

  [15]武三思  于今江南虽有癣疥之疾,只要发兵征剿,就可一鼓荡平。《武则天》

  [16]敫桂英(唱)  那王郎虽年少才高志大,怎能够让骅骝沦落风沙?《情探》

  [17]周顺昌  宁为啼鹃死,岂作噤蝉生。《雪与血》

  [18]白素贞(唱)  半月来泪湿鸳鸯枕,

  许  仙(唱)  从今后云破月儿明,

  《白蛇传》

  以上例[14]喻体为名词;例[15]喻体为偏正词组;例[16]喻体为主谓词组;例[17]两个喻体分别构成选择复句中的分句;例[18]喻体为表因果关系的紧缩复句。

  4.引喻

  引喻无比喻词,而用喻体“引”出本体。本、喻体一般各为分句,构成平行并列的对称句式,结构灵话对应,意义互相补充,加上比喻词即成明喻。

  格式:本体——喻体(“喻体——本体”的例见例喻[31][32])

  [19]郭玉英(唱)  有道是奇人不可貌塑,海水焉能用斗量。 《琵琶行》

  5.较喻

  较喻指本体和喻体有程度上的差别。田汉戏曲中的较喻都是“强喻”,即本体在性状、程度上超过喻体。

  格式:本体——比较词(比、胜过)——喻体——(相似点)。

  [20]袁行健  看两贼真比那虎狼凶悍,何日里学周处除害南山。 《谢瑶环》

  [21]宣城(唱)  监牢胜过皇宫院,

  义阳(唱)  活活断送了似水流年。

  《武则天》

  以上两例本体在程度上都超过喻体,但例[20]因联系本体、喻体的“比”语意不能自足,故后有相似点“凶悍”与之配合,例[21]则无相似点。

  6.反喻

  指用否定词构成的比喻。反喻有本体,但无正面喻体,只有反面喻体,是从喻体的反面来曲折地反映事物,说明本体的正意的。

  格式:本体——否定词——(比喻词)——喻体。

  [22]人非草木,岂能无情?《情探》

  上例为暗喻中的反喻。“不是甲”,往往隐含着是“甲”的对立面,即必须从喻体“草木”无情无义的对立面来理解“人”。但明喻的“不象甲”却不能暗示“象什么”故明喻往往否定肯定迭用,其对比强调作用更加明显。如:

  [23]叶大姐  我又不是白蛇,你怕我千吗?

  张惠兰  你虽然不象白蛇,可有点象青蛇呢。

  《新儿女英雄传》

  7.博喻

  在一句中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叙述同一本体。博喻往往句式整齐,气势磅礴,文意酣畅。如:

  [24]西门庆  阿!就是那“三寸丁毂树皮”么?好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肥羊肉落在狗嘴里!《武松》

  [25]武松(唱)  哪怕他铜打的金刚,铁打的罗汉,还亚赛那景阳冈猛虎。 《武松》

  [26]崔莺莺(唱)  其声壮,似千军万马赴沙场;其声幽,似落花流水过溪塘;其声高,似唳鹤长空星月朗;其声低,似儿女喁喁语小窗。《西厢记》

  以上三例分别为借喻、暗喻(例[25]“亚赛那景阳冈猛虎”可理解为较喻)、明喻的博喻。各句中本体为一,喻体则分别是二个、三个、四个;各喻体之间都是无时间先后平等并列的关系。

  [27]潘金莲  提起二郎有余悲,你若不来阳谷县,奴好比明珠土内埋;自从你来阳谷县,奴好比枯花又重开。《武松》

  例[27]两个明喻的喻体之间构成有时间先后的纵式关系。

  8.倒喻

  指本体、喻体颠倒位置,喻体在前,本体在后的比喻。这种换位有新、奇、巧的效果。明喻、暗喻、引喻等都可以构成倒喻。

  (图表)

  格式:(1)比喻词——喻体——本体 

  [28]岳云(唱)  领过父帅如山令,不胜敌人怎敢回营?《岳飞》

  这类格式仅限于明喻。比喻词和喻体构成修饰成分,修饰本体。

  (2)喻体——(比喻词或“之”)——本体

  [29]周顺昌  想我周顺昌白雪肝肠 坚冰骨骼,生平不肯附势趋炎,你看这些玉树冰花不是我是什么?《雪与血》

  这类格式适应于暗喻。“玉树冰花”后虽有否定词,但因反问语气而为肯定语意,即“这些玉树冰花是我”。“白雪肝肠”、“坚冰骨骼”无比喻词,分别构成喻体修饰本体的偏正词组。有时,喻体和本体间还可以加“之”强调其偏正关系。如:

  [30]刘宗周  此话在今日还是药石之言。《明末遗恨》

  (3)喻体——本体

  [31]龙虎大王  虎父岂能生犬子,强将手下无弱兵。《岳飞》

  [32]郭子春(引)  疾风知劲草,世乱识英雄。《新雁门关》

  这类格式仅适应于“引喻”,和例[29]喻体——本体”的区别在于此是两个分句构成的平等并列的复句,彼是两个词构成的前修饰后的偏正词组。

  现将各种比喻的数量、构成因素及格式列表如下:(“+”表示必须出现,“-”表示不能出现;“±”表示可出现可不出现)见22页图表。

  二、本体和喻体

  1.本体和喻体的数量关系

  田汉戏曲中大部分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数量都是相等的,而且,本体、喻体仅各一个。(例略)但有时,本体一个,喻体有二个。

  如:

  [33]谢云屏  郎君哪!谅妾身怎敢劳郎君夸赞,老公爹他才是北斗泰山。《琵琶行》

  [34]敫桂英(唱)  王郎颇有青云志,神龙黄鹤确谁知?《情探》

  极个别情况下,也可本体为一个,喻体为三个或四个。(见例[23][24])

  喻体一个,本体两个的双本体现象极为罕见,而且这两个本体有密切的联系。

  [35]武松  人民衣食不周,盗匪如麻。《武松》

  喻体一个,本体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则因戏曲语言结构明快,行文流畅的需求而没有出现。

  个别情况下,本体和喻体也可呈现出较复杂的数量对应关系。如:

  [36]傅员外  且放玉笼飞彩凤,取开金锁走蛟龙。《新会缘桥》

  上例中“玉笼”、“金锁”两个喻体对应于同一个本体“关卡”;而“彩凤”、“蛟龙”则对应于两个本体,“彩凤”本体为“女”(范娇鸾),“蛟龙”本体为“男”(文焕)。

  2.本体和喻体的结构关系

  充当本体和喻体的语言单位可以是词(名、动、形、代等)、词组(主谓、联合、偏正、动宾等)分句或复句。其对应情况分两种。

  (1)本体、喻体的语言单位相同时,词的类别、词组、分句结构,复句的关系可同可异。

  [37]郭霁青(唱)  长安市上人如海,找不着我一双儿女怎安排?《琵琶行》

  [38]潘金莲  可怜我要爱不能爱,一寸相思,一寸灰。《武松》

  [39]谢云屏(唱)……真乃是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琵琶行》

  以上各例本体、喻体语言单位相同,词类、词组、复句关系也相同。例[37]本、喻体都为名词,例[38]本、喻体都为偏正词组,例[39]本、喻体都为表转折关系的紧缩复句。

  [40]王婆  这是个清如水,明如镜的大老爷!《武松》

  [41]白素贞(唱)  将娇儿托姐姐如同刀割心上……《白蛇传》

  [42]郭英发  杨国忠专权误国,天下切齿。譬如夕阳虽好,红不多时。《琵琶行》

  以上各例,本体、喻体语言单位相同,但词类、词组、复句关系不同。例[40]本体为形容词、喻体为名词;例[41]本体为偏正词组,喻体为主谓词组;例[42]本体为因果复句,喻体为转折复句。

  (2)本体、喻体的语言单位不同时,对应关系有两种。其一为词(本体)——词组(喻体),其二为词组(本体)——词(喻体。

  如:[43]郭霁青(唱)  郭霁青好比鹤归来,散灰满眼好悲哀。《琵琶行》

  [44]武存厚  大人“执法如山”,万民称快……《谢瑶环》

  例[43]本体为名词,喻体为主谓词组。例[44]本体为动宾词组,喻体为名词。

  3.本体和喻体的相似联系

  不管相似点是否出现,本体、喻体都必须存在一种或数种相似联系。在田汉戏曲中,这种联系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类。

  (1)形似

  指外部形态上的相似,这种相似往往是外在的、明显的、具体的。本体和喻体一般为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大部分比喻都属这种类型。

  [45]郭霁青(唱)  遭不幸他母归泉下,剩下一我年迈之人两鬓似雪花。《琵琶行》

  [46]王魁(唱)  声声旧曲似鹃啼。《情探》

  [47]胡宗光  夫人哪里知道,下官回家一日,军报如同雪片飞来。《新雁门关》

  [48]春花  云愈密风愈高船行如箭。《江汉渔歌》

  [49]武松  听罢了我哥哥屈死原故,忍不住伤心泪点点如珠。 《武松》

  以上例[45]本体和喻体颜色相似;例[46]声音相似;例[47]数量相似;例[48]速度相似;例[49]外表形象相似。

  (2)神似

  指内部性质上的相似,这种相似往往是内在的、隐晦的、抽象的。这类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般为动词或动词性词组。

  [50]张惠兰(唱)  听一言吓得我昏迷不醒,就好比万把刀刺在儿心。 《新儿女英雄传》

  [51]胡酋  我们得了张将军,就如肓人得了眼睛。《新雁门关》

  [52]谢瑶环  我夫妻今日真好比燕巢危幕之上。《谢瑶环》

  [53]王后  臣妾……才知道我媚娘才貌胜过萧妃万倍,陛下怎么倒弃黄钟而取瓦釜呢?《武则天》

  以上例[50]本体和喻体心理感受相似;例[51]事件相似;例[52]状况相似;例[53]性质相似有时,本体和喻体形神兼似。如:

  [54]岳云(唱)  这龙虎大王变了乌龟精。《岳飞》

  喻体“乌龟精”既从“形”上描绘了“龙虎大王”藏头缩尾,抱头鼠窜的丑态,又从“神上描绘了他心虚怯战,怕死贪生的心理。

  4.喻体的民族性

  田汉戏曲的比喻充分地体现了民族特色,而喻体的运用更是如此。以下试从三个方面分析:

  (1)喻体的选择

  戏曲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息。田汉戏曲的比喻丰富多彩,但喻体部都是人民群众耳闻目睹,喜闻乐见的。如以霜雪喻须发,以流水喻年华,以雷霆喻号令,以烈火喻夏日等。又如:表达夫妻或恋人的喻体有“蝴蝶、鸳鸯、并蒂莲、并蒂花、比翼鸟、凤与凰、祥麟威风、鸾凤、鸾凰、凤侣鸾俦、燕侣鸾俦”等,绝大部分喻体都是语言中常见的,群众熟悉的。

  极个别的情况下,喻体采用罕见的事物,但依然植根于肥沃的民族文化的原野。如:

  [55]张惠兰(唱)  要炼出钢铁的百万貔貅。《新儿女英雄传》

  (注2)“貔貅”本为古代猛兽,在此比喻勇猛的军士。此词虽罕用,但此种比喻用法古已有之,如《晋书、熊远传》“命貊貅之士,鸣檄前驱。”

  (2)喻体的审美情趣

  由于事物特征的多样性,因此,不同的分析可形成不同的审美情趣,同一喻体在此为褒,在彼可为贬。但田汉在戏曲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中,充分体现了汉民族共同的审美情趣。如以牡丹喻娇艳之女、以乌龟喻怯阵之将、以恶狗喻卑劣之辈,以泰山喻德高之人等。又如“豺狼虎豹”,“豺、狼、豹”在汉语中一般都是贬义,而“虎”以其凶残可为贬,因其勇猛可作褒。田汉戏曲中“虎”和“豺、狼、豹”合作喻体的如“虎豹、虎狼、豹虎、狼虎”无一褒义,而以“虎”独做喻体的则有褒有贬。

  如:[56]张宪(唱)  弟兄们杀一个虎跃龙腾。(褒义)《岳飞》

  (3)喻体语言特点

  田汉戏曲的比喻,无论是用词、句式、语气,都体现了汉语简明、流畅、平实、优美的民族特色。鉴于戏曲大都撰写古代题材,故语言多用浅显文言,其比喻优美如诗,明白如话,体现了真切、质朴、自然的戏曲语言特点。

  此外,田汉娴熟地运用了成语这一民族语言的精华。其戏曲中运用成语构成的比喻共50个,占总数11%强。这些成语一般都充当借喻的喻体。有时,为了照顾唱词的韵律,某些成语颠倒了正常的语序。如

  [57]郭霁青(唱)  先只说云雾开天日重见(jian),却原来依旧是瘴气乌烟(yan)。《琵琶记》

  上例“重见天日”、“乌烟瘴气”为押韵而倒序。

  三、结论

  1.田汉戏曲比喻的类型(含方式)共八种,其数量由多到少依次是:明喻、借喻、暗喻、倒喻、博喻、反喻、较喻、引喻。各类比喻按构成因素可归纳成格式十九种。

  2.构成比喻的因素有:本体、比喻词、喻体、相似点。本体在借喻之外的比喻中出现,比喻词在借喻、引喻之外的比喻出现,但在暗喻中可出现可不出现,喻体在任何比喻中都必须出现,相似点仅在明喻和较喻中出现。

  3.本体和喻体的对应关系比较简明。大部分都是一个本体对应于一个喻体,但少部分则是一个本体对应于两个、甚至三个、四个喻体。双本体十分罕见。

  4.充当本体和喻体的语言单位是词、词组、分句或复句。本体、喻体的语言单位相同时,词的类别,词组,分句的结构,复句的关系可同可异。本体、喻体的语言单位不同时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本体为词,喻体为词组;一种是本体为词组,喻体为词。

  5.本体和喻体的相似联系分形似和神似。前者如颜色、声音、数量、速度、外表形象相似;后者如心理感受、事件、状况、性质相似。也可形神兼似。

  6.田汉戏曲的比喻,在喻体的选择、喻体的审美情趣,喻体的语言特点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注:

  1、某些分析比喻的著作认为偏正、联合结构的语言单位为“词组”,主谓、动宾、动补结构的语言单位为“句”。本文为了保持结构单位在静态方面的一致性,对上述各种结构一律称“词组”,不提“单句”。

  2.本文不研究词的比喻义,“貔貅”在《辞海》中表示“勇猛的军士”为比喻义,但此词此义现今罕用,故仍举例叙之。

来源:《戏曲艺术》第01期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