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戏曲打击乐编写手法
谢国利

  戏曲打击乐的节奏鲜明,音响强烈。对于配合身段、烘托语势、表现人物情绪、渲染戏剧气氛、加强和统一舞台节奏都有很大的作用。它不仅节奏变化丰富,而且改变演奏方法及演奏部位,还能取得音色和音响上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它弥补了戏曲音乐中管弦乐表现力不足的弱点。

  我国的剧种甚多,各剧种都有其独特的打击乐。这些独特性体现在乐器的形状、音色及演奏方法上。

  由于戏曲打击乐也与戏曲音乐一样,是在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中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一,所以各剧种的锣鼓点子和锣鼓套子多大同小异,或同点子而异名称。如邵阳花鼓戏(祁剧)的“挂牌锣鼓”:

  

  京剧锣鼓“滚头子”:

  

  长沙花鼓戏(湘剧)锣鼓“单溜子”:

  

  桂剧锣鼓“专行”:

  

  上面各例的结构、节奏完全一样,可以说是一个锣鼓点子。但是,由于各剧种打击乐器的形状、音色不同,加之语言各异,所以才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记谱法(状声字)。因而也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名称。

  下面仅就邵阳花鼓戏的打击乐编写手法进行一些初步分析和研究。

  一、打击乐的编写手法

  打击乐既依附于戏曲音乐,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能表现多样的戏剧情绪,这是由它的独特的音乐语言和音乐特性所决定的。因此,编写和使用打击乐的具体手法亦有其自己的特点。据我所知,约有以下几点:

  (一)重复

  打击乐的高音都是固定不变的,虽然各类乐器的不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的音高、音色,但是,各类乐器在音响运动上却不可能有大的起伏,如果不用重复的手法,则会使锣鼓点的结构零乱松散,不能给听众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所以,重复是打击乐的主要发展手法。重复法又有:1.严格重复。把某一音型原封不动地反复一次至数次。如“小出头”:

  

  重复的次数叫番数,不重复叫打一番,重复一次叫打两番,如此类推。

  2.变化重复。变化重复又有两种类型:一是变换配器。一个锣鼓点子在重复时,保持其结构节奏的特点,只改变配器的手法,以取得音响和色彩上的对比。如“水波浪”:

  

  上例②是①的变换配器重复,④是③的变换配器重复,⑥是⑤的变换配器重复。

  有的锣鼓点子在重复时仅一锣一钹之差,或者有些声部稍有差别,如“四门阵”上节:

  

  上例②是①、④是③的变化重复。

  变换配器的手法运用极为广泛,这种手法构成上呼下应的呼应句式。

  二是改变结构。一个锣鼓点子在重复时配器不变而只更动其局部结构。常见的是下句将上句的篇幅紧缩,或者只作局部重复,使答句的情绪进一步高涨。如“水波浪”:

  

  上例②是①的变换配器重复,③是①的紧缩重复,④是②、⑤是③、⑥是④的紧缩重复。这种改变结构的重复手法,使锣鼓点的结构逐步分裂,形成螺丝结顶形式。它们一长一短,一呼一应,而句幅相继缩小,使情绪越来越高涨,大大丰富了打击乐的表现力。

  (二)联缀

  联缀亦可分为两种类型:1.音型缀合。将几个锣鼓点子的主要部分结合起来,构成新的锣鼓点子。

  如“望家乡”:

  

  上例①是“二击头”的音型,②是“剁头”的音型。

  2.锣鼓套子。锣鼓点子是一种篇幅短小的单位,只能表达一定的戏剧情绪,往往因舞台表演上的需要而将几个锣鼓点子连接起来使用,这就构成了结构复杂的锣鼓套子,如“大出头”:

  

  

  上例①是“大击头”,②是“吊锣”,③是“大击头”。

  如“武起板头·十八锤”:

  

  上例①是“四门阵”上节,②是“四门阵”下节,③是连续三锤,④是“挂牌锣鼓”音型,⑤是“剁头”音型。

  锣鼓套子共有三种联缀方法:

  一是承递。前面锣鼓点的结束音与后面锣鼓点的开始音重叠起来,便前后锣鼓点衔接完满、和谐。如“大出头”。

  二是过渡。前后锣鼓点的衔接处,用指挥乐器的各种头子作为过渡,把二者自然地连接起来。如“武起板头·十八锤”。

  三是重起。前面锣鼓点完全结束后,再重新转入后面的锣鼓点。如“长行锣·五击头”。

  结构最大的锣鼓套子是“开台锣鼓”,它可以把几十个锣鼓点子结合起来,采用任意反复和互相转接的手法,即不受时间的约束,而显示出它的多变性。虽然这种纯打击乐演奏的“幕前曲”早已不在正规剧院中出现,但是这种联缀手法已被广泛地运用了,很有参考价值。

  联缀是编写打击乐的重要手法之一,它既扩大了结构,又具有多种锣鼓点子的特点。它们的有机结合,使打击乐这一艺术形式也能表现复杂的戏剧情绪和长段的表演动作。

  (三)演变

  以一个锣鼓点子为基础,通过大变小(配器变化)。简变繁(结构变化)、整变散(节奏变化)、扬变抑(音响变化)、快变慢(速度变化)等变化方式,演变为既有完整性、又有某些共同性的锣鼓点。

  1.大变小。所谓大变小,就是减少同一锣鼓点子所用的乐器数量或改用音量小的乐器演奏,也就是配器上的变化。如:

  

  大变小这种手法运用非常广泛,可以说所有锣鼓点子都可以采用。这样,既保留了某一锣鼓点子的某些特点,又丰富了它的色彩,从而,这一锣鼓点子就可以表现不同的人物情绪及性格特征。

  2.简变繁(结构变化)。在某一锣鼓点子的基础上,通过结构扩展手法,演变为新的锣鼓点,通常是采用尾部、中部、头部扩展的方法。如:

  

  上例属于尾部扩展的类型,也是简变繁的基本形式。

  简变繁的手法,由于扩大了结构,延长了演奏时间,因而能表现多种较为复杂的戏剧情绪。

  3.整变散。将节奏节拍规整的锣鼓点变为散奏形式,即节奏的变化。如:

  

  整变散的手法使锣鼓点能自由灵活地表现多样的戏剧情绪。它既突破了规整化节奏节拍的制约,又可使结束处能以强烈的稳定感与表演者动作协调一致。

  4.扬变抑。将音响强烈的锣鼓点变为弱奏,即音响的变化。如:

  

  音响强弱的对比,是表现不同情绪、不同性格的有效方法。

  5.快变慢。将快速演奏的锣鼓点变为慢奏,即速度的变化。如:

  

  速度变化能准确地与表演者的动作相一致。

  二、打击乐与曲牌结合的常用手法

  打击乐与曲牌经常以多种样式相结合来加强音乐的表现力,共同完成塑造音乐形象的任务。因此,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衬托

  衬托性的锣鼓点是处于次要地位的。曲调则处于主要地拉,曲调在锣鼓的衬托下,其感染力就更为强烈了。这种衬托,又可根据锣鼓的特性分为两种类型。

  1.依附性衬托。根据曲牌的节奏,句式、段式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的锣鼓点。

  如“步步紧”:

  

  上面的谱例,锣鼓与曲牌的句逗、节奏完全一致。锣鼓点以鲜明的节奏和音响波状起伏地衬托了曲牌,使曲牌的节奏轮廓和旋律线更为清晰,并大大加强了曲牌的气氛。

  依附性衬托的锣鼓点独立性较差,很少单独使用。

  2.对比式衬托。根据曲牌的情绪选用特定的锣鼓点,这些锣鼓点多半结构短小,常以一个节奏型持续进行,与曲调的节奏和句逗明显不一致,形成节奏的对比。

  如“甜送郎”:

  

  对比式衬托的锣鼓点不能单独使用,只能与曲调同时并存。它主要是以击节的方式与曲调流动的旋律形成鲜明的节奏对比,使曲调在节奏型的持续进行烘托下更加突出。

  依附性衬托与对比式衬托经常交替运用,这样,锣鼓点既不单调呆板,又达到了衬托的目的。

  有的锣鼓点还可能同时处于双重功能(既依附于曲牌,又与曲牌形成对比)。

  如“走场牌子过门”:

  

  “走场牌子过门”的锣鼓点与走场牌子过门的节奏、句逗呈明显的一致,属依附性类型。但是,它又以独立、固定的“长行锣”与曲调形成对比,所以说走场牌子过门的锣鼓点具有双重功能。

  此外,有的锣鼓点与曲调结合时可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或者反过来使曲调衬托了锣鼓。

  (二)拆头

  一首完整的曲牌,或一个完整的乐句,在暂停管弦乐时插于锣鼓片断,也就是用锣鼓将曲牌或腔句拆开。

  拆头,一方面扩大了曲牌的结构,更重要的是使乐队有了色彩上的对比,音乐也就更为生动。

  如“风入松”:

  

  

  拆头使一首完整的曲牌结构分为数段,具有展开的性质。同时,锣鼓点的插入又统一在整个曲牌的结构中,使之既有对比,又有统一。如“风入松”。另外,还可以使演唱者能充分发挥嗓子特长,使其有足够的换气空隙。如“三川起板”。

  (三)连接

  锣鼓点与曲牌段落分明,互相连接,交替进行。如“哭相思”:

  

  

  打击乐与曲牌相结合的手法主要是以上三种。当然,象“对答”、滚板中的“垫锣”,虽然也有,但不普遍,故未举例了。

  以上是我对邵阳花鼓戏打击乐编写手法的粗浅认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但是,任何事物,只有研究它的过去,才能知道它的现在,并预示它的将来。

  本文脱稿前,曾得到了金海环、孙美仙、赵洪滔、伍少怀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并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特在此表示感谢。

来源:湖南戏曲乐论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