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卷五的“锣鼓忌杂”一节中指出:“戏场锣鼓,筋节所关。当敲不敲,不当敲而敲,与宜重而轻,宜轻反重者,均足令戏文减价。”又说:“如说白未了之际,曲调初起之时,横敲乱打,盖却声音,使听白者少听数句,以致前后情事不连;审音者未闻起调,不知以后所唱何曲。打断曲文,罪状可恕;抹杀宾白,情理难容。”……
文中所说,有的是演奏员的作用问题,而绝大部分是指打击乐运用不当的。李渔距我们三百多年了,然而他在《闲情偶寄》中所提出的毛病,仍然是我们今天戏曲舞台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现在不少戏的打击乐没有通盘布局,今天这么打法,明天又那么打;有时演员临时要求这里加一锣,那里加一锣;有时导演随心所欲这里安个点子,那里安个点子;甚至某些领导干部在演出中途也来说一声:“演员未化好装,多打两槌锣”等等,打击乐本来是统一节奏,渲染气氛的,但运用不当,反会把一个戏搞得很松,分割得支离破碎。出现这种情况,也许导演和演员还不会意识到是打击乐杂乱的缘故,还一味催着乐队加快加响,如此也就越发杂乱,“戏文”当然就“减价”了。
戏曲打击乐是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揭示剧本主题,推动矛盾发展,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段之一,必须正确运用,要有通盘布局(也要讲究统一对比)。否则,只是用它填空或者成为演员的附庸,那就会适得其反。随着戏曲的现代化,就对各门类的艺术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戏场筋节”有关的打击乐更是要讲究科学运用,要改过去横敲滥打的恶习为随戏而用的精心设计,才能使戏曲艺术得到整体的发展。所以探求打击乐的运用规律,自然成了不可忽视的课题。
一、必须掌握剧本高低潮的层次
司鼓者接到剧本,首先应作全面的分析:确定剧本的风格特点,矛盾发展的层次,高低潮的处理,以及重点场次和剧中人物性格等等,对整个戏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布局。其中戏剧风格一项很重要,是抒情性的,还是叙述性的,是明亮的还是灰暗的等等,不仅涉及打击乐的分量,而且还牵涉到响器的选择。其次就是按剧本的要求和人物的情绪,有目的地配置锣鼓点,切不要局限于个别锣鼓点的配用上,否则就很可能使打击乐配置零乱,变成附庸。有的懂锣不懂戏,只知这里要鼓那里要锣,象过去演“搭桥戏”一样,演员怎么动,你就怎么打,临时配用锣鼓点,谈不上与整体内容相结合,更谈不上统一布局,使打击乐成了一种填空的附属品。
在整体布局中,设计者应首先找到戏剧高潮,只有确定了高潮以后,才能把握住全剧打击乐的分量。如花鼓戏《芦林会》是一出人情味很浓的正剧。姜、庞夫妻由于嫂嫂的挑拨,产生了矛盾,因而夫妻分居。当夫妻相会于芦林时,思绪万千涌上心头,开始姜向庞步步逼进,矛盾层层激化,当戏发展到姜见庞因攀樵而出血的手时,这里就是全剧矛盾的高潮所在,也正是打击乐所要发挥的中心:
通过锣鼓的渲染,揭示了这一对患难夫妻万分悲痛的心情。接着用“二回头”的点子转“哀子”“二柄”,使这一段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锣鼓可使戏剧分清层次,如庞氏三次攀樵就是三个层次,打击乐也要分层递进。这三个层次是:
第一次唱到“上前我把芦樵攀”(攀樵身段)
第二次唱到“二次我把芦樵攀”
第三次是唱到“咬紧牙关把芦樵攀”
紧接“大包梢”急收。
紧接“叫头”、“哀子”“二柄”转唱。这样一次、二次,三次的攀樵,感情和身段都有不同,打击乐也要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而给予渲染和衬托。既要关注人物的内心活动,又要配合好人物的外形身段,这样就能显示打击乐的筋节作用了。
打击乐的布局是一个戏成败的关键。处理得当能控制舞台节奏,渲染舞台气氛,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戏剧场面。如花鼓戏《天要下雨娘要嫁》一戏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娘受到儿子的刺激,千言万语也难诉尽内心的悲愤,这时既无台词,又无身段表现,就全凭打击乐来渲染衬托,通过打击乐激烈的音响,把她内心的矛盾加以夸张揭示出来。所以,我在这里用了“急急风”的点子,高潮处的锣鼓随着长调来加强。这样既能使演员得到发挥,又能紧紧扣住观众的心弦。
不同锣鼓点的运用,又是打击乐艺术中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如花鼓戏《龙凤锁》一戏中有两个这样的场面:一位相府公子夜来豆腐店调情,途中天黑路滑,又有些害怕的情绪,这里我就用了“干夹长”(又名“干叉子”)。
当这位公子闷死在箱内,豆腐店女子知自己做了见不得人的丑事,想哭不得,想喊又不敢,所以就用一些干点子来表现她复杂的内心矛盾。
如果是安详,平静抒情的场面,就用小钹和小锣同击,其音色清淡,温柔。如小生和须生上场,就用“小击头”和其它适用的小点子。
打击乐的配置要注意它的色彩对比。颜文梁老先生曾讲过:“色彩对比,可增强鲜明度”。贾古老师也说过:“戏曲打击乐相互对比,相得益彰”。所以,打击乐的色彩对比是非常重要的。一场戏的前后场次之间,人物之间都要进行音响对比。打击乐本身的音质也有对比,配器有对比,速度和力度有对比。配置方法和色彩对比是打击乐的重要一环,根据不同的戏剧意境,不同人物性格和不同的思想感情,要配置不同的锣鼓点,才产生出不同的色彩对比。
二、唱腔音乐与打击乐的对比
戏曲是通过宾白与唱腔来表达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的,而打击乐的加进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它的表现力,因此,打击乐在整场戏的布局中,不可忽略对唱腔的补充作用。唱腔中加进打击乐的基本作用有下面几点:
① 用于唱腔的起收
起腔、收腔在老腔中用得较多,打一个点子起唱,唱完用一个点子收腔。它的规律基本是大起大落,小起小落,扎板起板上落,中间不管有多少唱,打击乐可以休息,司鼓者只敲板击节就行了,如起腔锣鼓点:
又如收腔锣鼓点:
这几种形式只是起腔收腔时用,它们在各剧种中都广泛运用,只是点子不同而已。但是,打击乐起收唱腔一定要与唱腔节奏相吻合,前后呼应,相得益彰,否则为起而起,为收而收,那只是画蛇添足而已。
② 对唱腔的补充
在唱腔音乐中加进打击乐,是为了增强唱腔的表现力。一个较长的唱段,是作曲者根据剧本的要求和人物的需要,经过周密思考谱写出来的,打击乐应按作曲者的意图,有机地穿插进去,使其表现力更强。花鼓戏《天要下雨,娘要嫁》一戏中,有一段较长的唱腔,中间的一个拖腔我是这样处理的:
这是一个高昂的拖腔,在这里加进打击乐有两个作用:第一,进一步明确了唱腔的节奏;第二,加强了唱腔的语气。如不加打击乐,显然是平淡无力的,唱腔的高潮也出不来。但唱腔中的锣鼓也不宜加得过多,要有层次,有重点,抓住曲调的高潮处充分发挥。不然很可能把曲调的层次和结构打乱,损害了唱腔的音乐美。
③ 用于唱腔的板式连接
唱腔中的板式连接,一般是利用打击乐来完成的,这是戏曲音乐的一般规律。由4/4跳到2/4,由2/4跳到1/4,如“西湖调”转“三流”,“三流”转“西湖调”。“西湖调”转“三流”:
“三流”转“西湖调”:
这种形式主要需司鼓者掌握好节奏对比,要根据唱腔音乐的节奏进行连接,否则,便会出现脱节的现象。
三、过场音乐配置打击乐的方法
过场音乐有几种:传统的吹奏牌子和丝弦曲牌。这两种用在古装戏较多。还有新配的前奏曲,幕间曲,这是作曲者根据不同戏和不同环境所编写的,前奏曲和幕间曲的作用各有不同。前奏曲是整场戏的提示,描写特定的环境,体现剧种风格,有时也把剧中主人公的形象描绘出来。而幕间曲则主要表现每一个场次的人物性格。而打击乐的配置,是进一步渲染和衬托音乐形象,增强它们的表现力,形成色彩上的对比。当然,要根据剧情和音乐的需要,有机地配置。
花鼓戏《真假王岫》的前奏曲我是这样配置的:
这个仅几小节的前奏曲,是描写五月五日端阳节公子少爷观龙舟的欢乐情景,也体现了花鼓戏剧种风格特点。用的是益阳“龙舟歌”,很有地方特色,中间所加的土鼓土锣是表现船上鼓手的指挥,下半节的曲调是剧中人上场游玩的欢乐情景。打击乐虽不很多,但发挥的作用是不小的,如没有打击乐渲染和衬托,效果是显然不同的。
又如花鼓戏《孙安动本》的前奏曲:
这个戏的前奏曲引子,就是一个完全没有变的西湖“哀子”,紧接传统吹奏哀乐“哀哀调”。戏的开始是受苦受难的饥民四处逃荒讨米的场面,所以,先奏了此曲来表现这一悲哀情绪,剧中人随着哀乐声有气无力地上场,与环境和情节扣得较紧。如把这一段锣鼓去掉,曲调的表现必然减弱。
如果把锣鼓点串进过场音乐,也和唱腔音乐一样,要注意两点:第一,要与它的旋律色彩相吻合;第二,要与它的节奏相吻合。如果滥加滥打,就会适得其反。所以要认真分析曲调结构,要进行音乐思维,精心配置,才能达到目的。
随着戏曲音乐的改革,打击乐也要随之而发展,不能受老的程式和旧框框的局限。所以,我们在运用的同时要注意创新,使打击乐的功能在戏曲中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