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湖南花鼓戏音乐的特点和艺术风格(十一)
贾 古

  (三)打击乐及伴奏乐曲

  锣鼓和伴奏曲的作用,也是用于塑造人物、渲染舞台气氛(包括意境描写);配合表演,伴奏舞蹈,加强和统一舞台节奏。无论唱、念、做、打,都和锣鼓的演奏有着密切的关系。伴奏曲也是戏剧表演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

  湖南的各类花鼓戏,都有一套同它的唱腔艺术相应的锣鼓曲和伴奏曲,而且各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所以,它既是花鼓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体现花鼓戏的音乐风格。

  花鼓戏的锣鼓曲、伴奏曲(特别是唢呐曲),是在“民间吹打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歌、号子(薅草锣鼓)等民间歌曲,都有“以鼓击曲”、“以鼓配节”的传统。用于鼓舞干劲、统一劳动节奏。锣鼓一响,气氛热烈、人心振奋。最先是节奏简单的音响,后因不同的劳动特点,逐步形成了锣鼓谱。结合有特点的民间歌曲调子,用唢呐吹奏,也就被称为“锣鼓叮子”,即吹打乐曲。在地花鼓、花灯歌舞演唱时期,这些锣鼓曲起着规范舞蹈节奏的作用;唢呐曲是它的主要伴奏曲。所以说,花鼓戏音乐的开始形成,锣鼓曲就成为它不可分割的组成单位。

  最初,花鼓戏锣鼓点子及演奏形式是比较简单的,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1)“长槌”、“五槌头”:

  

  (2)“长槌”、“夹长槌”或“留子”

  

  这些锣鼓点子可以单位使用,也可以相互联接;可以起唱腔,也用它转接伴奏曲牌。后来,随着花鼓戏艺术的发展,表现内容的逐渐扩大,锣鼓曲也不断地丰富;在艺术交流的实践活动中,也吸收了古典戏曲的锣鼓程式,逐步分出了:(1)起腔锣鼓谱,俗称“挑皮”锣鼓点。(2)加强道白节奏性的锣鼓谱。(3)配合表演身法及伴奏舞蹈的锣鼓谱。(4)描写性锣鼓谱及“干牌子”。(5)锣鼓套曲等等系统。节奏性、旋律性(锣鼓谱的加花)都有了很大的丰富。

  1.锣鼓谱的结构及锣鼓配器

  花鼓戏的锣鼓谱,有“大”、“小”、“干”、“湿”等配器原则(乐器的不同组合)。这种配器组合同地方大戏基本相同。全套打击乐器包括:鼓(堂鼓、班鼓、战鼓);锣(大锣、小锣)和钞(大钞、小钞)等,这是主要演奏乐器。属于色彩、效果性的乐器还有“风锣”、“韵锣”、“碰铃”、“镲锅”及低音鼓等。击拍的乐器是“可子”(也称“方木”,是长方形的梆子)或“摇手”(有些剧种称“云板”)。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把它的乐器及代号,列表如下:

  (按:锣鼓字谱的属字及读音,是根据地方语言及乐器的特点所定的。各地方言不同,锣鼓字谱也不一样,为了便于说明,以长沙花鼓戏的锣鼓字谱为主进行分析。)

  

  

  前述锣鼓谱配器的“大”、“小”、“干”、“湿”之分,这是由全套锣鼓的增减所决定的。

  【大点子】包括:鼓、大锣、小锣、大钞、小钞全套乐器合击。读谱如:

  

  【小点子】是小锣、小钞演奏的锣鼓点:

  

  【干点子】是全套打击乐去掉大锣的配器。锣鼓字谱应是:

  

  【湿点子】是指结合乐曲吹打的锣鼓组合,旧时称为“吹牌子”。牌子锣鼓有“大吹”、“小吹”之分。全套锣鼓伴奏、唢呐吹奏的牌子,称“大吹”;小唢呐或笛、弦乐吹奏,韵锣、小钞、碰铃伴奏的牌子叫“小吹”。各种乐器组合的锣鼓点子,牌名上一般要冠以相应的字,如:“大留子”,“干水底鱼”,“小走槌”等等。

  锣鼓点子的记谱(总谱)应包括“锣鼓字谱”和演奏谱(锣、钞分谱),如:

  (1)大留子(夹留子或跷钞留子):

  

  (2)干留子(单留子)

  

  (3)小留子

  

  这是“留子”的三种配器总谱。锣鼓点的结构除干留子是夹板外则完全相同。由于不同的表现需要,使用的锣鼓乐器的增减,分出了大、小、干各点子。自然它们表现的舞台气氛和产生的戏剧效果,也就不完全相同了。传统中,“小点子”一般用于安静,表演动作不太大,或善唱抒情的戏剧场面;“干点子”表现急燥不安的情绪;“大点子”气氛热烈。三种点子的相互转接,也有益于塑造人物,调剂舞台气氛和节奏。

  锣鼓谱的配器,一般只有“大点子”和“小点子”之分。“干点子”则是长沙地区的湘戏、花鼓戏的特有组合方式。这同它的乐器有大钞、小钞之分有关系。

  湘中的花鼓戏锣鼓演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花钞或称“夹钞”,即两付大钞(有时是大钞、小钞各一)的快速演奏。例如:

  

  “花钞留子”的演奏方法来源民间的“锣鼓叮子”,谱中的“可且”是两付大钞的演奏。所表现的气氛非常欢快,热烈,这和花鼓戏的山野特点是相统一的。长沙、衡阳(衡山)、常德、岳阳及邵阳(东路)花鼓戏,都用这种花钞演奏法。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常德汉剧的两付大钞的加花演奏,被誉为“”一样,常德花鼓戏是吸收了这种演奏特点的。

  艺术上的不同特点,也常是互相吸收,取长补短的。比如花鼓戏向湘戏吸收了很多锣鼓程式,湘戏锣鼓中也常用民间吹打乐的花钞演奏法。下面用《横板头》(起高腔的点子)比较说明。

  

  湘剧讲究打击乐器清澈不浊,大、小钞分的甚清,如“横板头”谱(基本谱)。但有时为了表现火热高昂的气氛,也常用两付大钞加花演奏,如谱中的两种“花钞演奏”法那样。这也是一种特点。当然,花鼓戏不需使用花钞时,也同湘戏一样,大、小钞分明不混。

  湖南的各类花鼓戏的打击乐谱(包括使用的乐器及演奏风格),都同它们本地区的地方大戏有密切的关系。比如长沙花鼓同湘剧;邵阳、零陵花鼓戏同祁剧;衡阳(衡山)花鼓戏同衡阳湘戏;岳阳花鼓戏同巴陵戏;常德花鼓戏同常德汉剧等。它们的锣鼓点子彼此吸收,所以大致相同。

  湖南花鼓戏打击乐谱的结构,分为:“一拍一槌”(以大锣为依据)如:,或;“两拍一槌”:;“三拍一槌”如:;“四拍一槌”如:,以及散槌形式如:等等。各种锣鼓点子,都是这几种结构形式的有机组合。略举数例如下:

  (1)【抝槌】:。它是“三拍一锣”的结构。全曲包含:“”和“”两种节奏型。按照“大钞击重拍”的习惯,也可理解为“两拍一锣”和“三拍一锣”的结合。

  (2)【急急风】:。它的结构是“二拍一锣”:和“一拍一锣”:(实为散板节奏)的组合。

  (3)【干戈乍】:

  

  这是一支“干牌子”,是有程式制约的“锣鼓曲”。曲调结构包括“帽子头”、“梢腔”及中间的“旋律”部分(指锣鼓演奏的句法),头尾是固定的。“旋律”部分由“二拍一锣”的:和“四拍一锣”的:,两种结构形式反复运用,组成曲牌的整体。

  锣鼓谱的结构,虽只有上述几种形式,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是十分灵活多变的。每种结构形式,都有种种特点不同的节奏型。这就保证了锣鼓谱的丰富多彩。试以“五槌”命名的锣鼓谱举例:

  【挑五槌】(挑槌或五槌头):

  

  【左五槌】(望家乡):

  

  【右五槌】(凤点头):

  

  【送五槌】(冲五槌):

  

  【拖五槌】:

  

  【砍五槌】:

  

  这些都是起腔的点子。所谓“五槌”者,实际上都只有四锣(“挑五槌”有四槌和五槌两种打法),因为他们的末锣结构都不在重拍上,这种节奏形式不便起唱,所以都加一底槌。习惯上也称“左四槌”、“右四槌”、“拖四槌”。

  从结构上分析,无非是“一拍一槌”、“两拍一槌”的各种组合。但节奏型却是多变的。如:“一拍型”的有,;“二拍型”的有,等,由于锣、钞的节奏位置不同(习惯锣、钞互为重拍),结构相同的点子,所表现的效果却不太相同。也就是说,打击乐虽为节奏性乐器,它也以其丰富的“旋律”变化——锣、钞的节奏变化及小锣的加花,来辅助唱腔、伴奏舞蹈,增强戏曲音乐的表现能量。

  另外,属于打击乐谱结构范围的,还有联接的锣鼓套式。即根据不同的表现要求,有机地联缀多种锣鼓点,构成大型的锣鼓组曲。下面举例简述。

  (1)转场(戏的场次连接)的锣鼓套式

  

  这个锣鼓套式常用作两场戏的幕间联接。它主要由三个锣鼓点子联缀:一是“冲头”,散板节奏。单独使用时,用于伴奏人物的上下场。这里穿插的大、小一槌:“”和“”是为了调剂节奏变化的。二是“牛吊尾”,两拍一锣的结构,其中小锣起花演奏:。也是用于伴奏人物的上下场的。连接的点子:“”叫“梢槌”,起着转节奏的作用。最后一个点子是“小走槌”。可以省去,联接“小走槌”是为了转换舞台气氛。

  (2)常用锣鼓点的联接程式

  

  

  这是各常用锣鼓点子的联接套式,包括:“长槌”(两拍型结构)、“夹长槌”(一拍型结构)、“大留子”(四拍型结构)、“抝槌”和“扯不伸”(三拍型结构),以上这些点子都是常用于伴奏舞蹈,或送人物上、下场的。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任意连接。另外,干牌子“扑灯蛾”是来至民间的一支锣鼓曲,在民间的“锣鼓叮子”中最常使用。它可以同以上任何点子联接,求得节奏变化。最后接的用于起唱腔的“凤点头”。上面这类点子可同任何起唱腔的锣鼓点子联接,但要求节奏统一,以便转接相应的唱腔,总之,锣鼓点子的联接是很自由的。联接的方法,是在“转点子”部分改变前属点子的结构及节奏形式,使它顺畅地转入新点子。若转接唱腔,锣鼓点子的节奏要同唱腔的板式基本适应。

  掌握了这种规律,就取得了使用锣鼓点子的自由。可以根据各种各样的表现需要,组合成不同的锣鼓程式。同时也可任意地创造新的打击乐谱。

  湖南的各类花鼓戏,锣鼓谱的节奏、结构、联接程式和表现特点,基本相同。风格和特点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乐器的特色及演奏风格。花鼓戏(湖南的地方大戏也一样)的打击乐分两个系统。

  第一、苏锣(多为“虎音锣”)、汉钞系统。

  乐器的特点是:“汉钞”(大钞)是发音清脆的高音乐器。钞叶稍厚,约15公分直径的钞面;碗子(执手的部位)较小,约4—5公分直径;钞叶并非平面,而翻向碗边,靠碗子中心突出的部位碰击发声。“小钞”稍大于大钞,叶片稍薄而钞碗较小,平叶碰击,发音明亮而稍低。“且”、“此”、“册”、“叉”等字谱,就是根据它的发音特点制定的。“大锣”、“小锣”都是中音乐器。发音宏亮,有一定的厚度。解放后,曾做过锣鼓定音的革新。长沙花鼓戏(湘剧同)打击乐器的音高关系是:1=C,大锣是,小锣是,大钞是。目前基本上还是这样使用的。花鼓戏的指挥乐器原是堂鼓,鼓面较大(约30—35公分直径)而鼓桶稍短,发音厚实、明亮而不噪。

  湖南地方戏中,使用这套乐器的剧种有:湘剧(包括衡阳湘剧)、常德汉剧、巴陵戏及长沙、岳阳、衡阳(衡山)、常德花鼓戏。常德汉剧的大锣有土、苏、京之分。平时多用京锣,故有“光”、“且”之字谱。

  第二、低音大锣、大钹系统。

  这套乐器的特点,同湘剧锣鼓完全不同。“大锣”的锣面甚大,发音低沉、宏大。就全省范围而言,也有两种型制。“祁锣”特大,锣面直径在1.5尺以上;花鼓戏锣面小于“祁锣”,锣心有脐眼,属于低音乐器。小锣的特点是突出的高音乐器,发音尖脆。大、小锣之间音调差距很大。“大钹”的叶子也很大,平叶,大钹碗;小钞就是汉钞。根据乐器的特点,故有“匡”、“抽”、“斗”之字谱区分。指挥乐器“鼓”也是很有特点的。值得说明的是祁剧的“战鼓”。鼓桶约2寸—2.5寸高矮,鼓面6寸左右直径,用耕牛颈下血皮扎成,要求越紧越好。发音高而脆,粗犷豪放。花鼓戏也用战鼓。湘西阳戏、花灯戏用的鼓,多是民间大鼓。

  湖南地方戏使用这套打击乐器的剧种包括祁剧、辰河高腔、湘昆及邵阳(南路)、零陵花鼓戏、湘西阳戏、花灯戏等。

  从打击乐的整体表现意义看,不同乐器和不同的组合方式,固然体现特色,但这是客观存在的,而演奏艺术上的特点,则显得更为重要。

  打击乐的演奏是集体艺术。在整个锣鼓的组合中,锣和钞是骨架;是体现节奏的部分。小锣是它的“旋律”部分,它起着区分锣鼓点及加花锣鼓点的作用。几个结构相同的不同点子,主要靠小锣的变化来区分。如:是“反长槌”,小锣加花演奏就成了“牛吊尾”。鼓是全套打击乐的指挥,他掌握着点子的“阴阳尺寸”。

  鼓的演奏者(俗称“打鼓佬”),在戏曲乐队中不仅要掌握打击乐器的演奏,而且是整个乐队(包括“文场”)的指挥。戏剧的节奏,舞台的气氛,演员的表演和感情变化,都与打鼓佬的指挥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打鼓佬的指挥,是用音响和手势相结合的艺术。锣鼓点子的起梢、转换,演奏的快慢、轻重,都运用一定的“底鼓”音响,有时辅以相应的手势。音响的作用,可以帮助乐手识别点子,表明轻重缓急、阴阳尺寸;但“底鼓”相同的锣鼓点,若不借助“手势”,则很难分辨。这时,手势就是它的辅助手段。在鼓的指挥艺术中,二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下面仍以“五槌”为例,说明这种关系。

  “望家乡”、“凤点头”、“送五槌”、“拖四槌”、“砍五槌”的“底鼓”(起点子的底鼓音响),都是“”,致于到底要起什么点子,就要全靠手势相辅。如:

  

  这些都是起点子的指挥手势。另外在演奏过程中的指挥手势,也是很重要的。如:“凤点头”,这个点子的结构中,右鼓槌右摆指挥的大钞“”,是很重要的。起着加强气势和决定下面演奏速度的作用。类似这种情况,音响指挥是难完成的。

  鼓的指挥位置(决定大、小点子的手势),各剧种不完全相同。长沙花鼓戏(湘剧)的指挥位置如图:

  

  鼓的演奏艺术,还很大程度上影响剧种的风格。长沙花鼓戏的堂鼓,主要用的是“提奏法”,即双手提起鼓槌,以槌头敲击鼓心,发音清脆而柔美动听。祁剧的“战鼓”(花鼓戏同),用的是锥形的大鼓槌,“提奏法”和“平奏法”相结合。“提奏”的双轮效果,若似滚珠;“平奏”时大半截鼓槌敲击鼓面,粗犷有力。再加上乐器本身的特点,所以,“战鼓”一响,势如万马奔腾,振奋人心。

  此外,锣、钞的演奏,也很重要。首先要求节奏准确,打出乐音,分出轻重抑扬。在整套打击乐器中,大钞是掌握节奏的,除同大锣结合时常演奏后半拍,一般都击重拍。特别是一个点子的起梢,大钞都是重击的。大钞打乱了就会影响整个锣鼓点子的完整。大锣是锣鼓曲的肌肉,靠大锣分出句法。它的节奏位置和节奏性质,决定锣鼓点的表现效果。所以演奏时一定要长短轻重适宜,收音、放音必须遵照一定的规律。小锣在任何锣鼓曲中都是起花演奏的。艺人说“小锣是舌子”,“锣鼓点靠它讲话”,小锣的演奏也称它为锣鼓曲的“旋律”。演奏时要清晰动听。“小点子”(同小钞结合)演奏时,尤为重要。要特别注意表达感情。长沙的小锣演奏很有特点:右手敲击时,执锣的小指抵锣心背面,起着收音、放音的作用,形成装饰性击音的传统。特别是后半拍的节奏型,都有装饰音响。如:等等。

  湖南花鼓戏的伴奏曲,有大吹、小吹之分。曲调的来源:一是民间歌曲——地花鼓、竹马灯等曲,唢呐吹奏较多。用以伴奏舞蹈。二是吸收的原属汉族共有的民歌、时调曲调,如《八板子》、《伴妆台》、《柳青娘》、《一支花》等,由于它是大筒演奏的,根据乐器特点及演奏技法,也使这些曲牌具有了花鼓戏风格。三是古典戏曲的曲牌,诸如“大开门”、“九腔”、“粉蝶”(堂吹套曲)等。这些曲牌基本就是湘戏低牌子(昆腔)。花鼓戏是搬用的。无论是伴奏曲——大吹、小吹(也称“大乐”或“细乐”)还是锣鼓曲,花鼓戏同地方大戏存在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来源:湖南花鼓戏音乐研究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