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湖南地方戏曲脸谱概述(二)
谢惠钧

  二、湖南地方戏曲脸谱的分类

  戏曲脸谱是以脚色行当为载体的,认识戏曲脸谱的分类,首先要了解戏曲行当的分类。

  (一)湖南地方戏曲的行当分类

  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人物装扮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脚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脚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脚色。

  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装扮的各种人物,部分生行和旦行也有脸谱,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

  湖南地方戏曲剧种的行当分类,是以生、旦、净、丑为基本体制。但各地方剧种又各有特点和自定规律,及习惯称呼。

  湘剧脚色行当的分行体制有诸种说法,《湖南地方剧种志》采用黄芝冈之论定,分为头靠、二靠、唱工、小生、大花、二花、三花、正旦、花旦、武旦、婆旦、紫脸,共12个行当。

  祁剧脚色行当的现行体制为7行:正生、小生、小旦、正旦、花脸、丑脚。

  辰河戏脚色行当分为5大行,即生脚、小生、旦脚、花脸、丑脚。各行又分小行。生脚又分正生(青髯)、老生(黪和白髯)、红生;小生行还有罗帽、二生巾、公子巾、纱帽、道巾、紫金冠等6种;旦脚分正旦、小旦、摇旦、老旦;花脸还分袍带、靠把、褶子、草鞋、老脸、讲白、逗趣、大肚子8种戏路;丑脚按不同冠戴还分罗帽丑、纱帽丑、方巾丑、公子巾丑、紫金冠丑、硬盔丑、抓子巾丑、无名巾丑等戏路。

  衡阳湘剧脚色行当统分为生、花、旦3大行。其中生行又分为老生、正生、小生,花行又分大花、二花、三花(即丑行),旦行又分正旦、小旦、老旦,共9个行当。

  常德汉剧脚色行当,统称为生、旦、净、丑4大行当。其中生行又分老生、须生、和小生;旦行又分正旦、闺门旦、花旦、武旦、摇旦和老旦;净行又分大花、二花、毛头和“霸霸脸”。加上丑行共计14小行。

  巴陵戏脚色行当,习称网子。现行脚色行当体制,分为生、旦、净三大行。每大行又分5个小行。生行有老生、三生、靠把、小生、贴补;旦行有老旦、正旦、闺门、跷子、二小姐;净行分大花脸、二净、二头目、三花、四七郎,共15个行当,习称十五顶网子。

  荆河戏脚色行当分为6行,即生行、小生行、旦脚、老旦、花脸、丑脚(又称小花脸)。生行分老生、杂生、正生和红生;小生按其戏路的人物穿戴分紫金冠戏、二龙叉戏、包巾戏、纱帽戏、公子巾戏和罗帽戏;旦脚分正旦、闺门旦、花旦、武旦和摇旦;老旦只分贫、富两类;花脸分大花脸、毛头花脸、霸霸花脸;丑脚戏路很宽,从帝王将相到花子、媒婆,按其戏路分类型自然是十分丰富了。

  湘昆脚色行当体制,分老生、小生、旦脚、净脚、丑脚五大类。老生又分生、外、末;小生分文小生和武小生,官生、巾生和穷生属文小生,翎子生属武小生;旦脚分花旦、正旦、贴旦、老旦;净行分花脸和粉脸两类;丑脚有副丑和小丑之分。

  各剧种净行体制:其中各剧种的净行也有明确的体制。长沙湘剧和衡阳湘剧分大花和二花;常德汉剧的净行分大花、二花、毛头和霸霸脸;荆河戏净行分大花脸、毛头花脸和霸霸花脸;湘昆按脸谱色彩分花脸和粉脸两个小行;巴陵戏分大花、二净、二头目(又名二花脸、小黑脸、跳打花脸)

  小戏剧种的脸谱主要是丑行,即三花。一般有豆腐干子脸、象形脸、娃娃脸、烂脸等几种。小戏剧种都因历史较短,袍带戏少,袍带戏中的净行戏更少,因此脸谱极少,已有的脸谱也多受大戏种的影响。

  (二)湖南地方戏曲脸谱分类

  湖南地方戏曲脸谱分类,有以下几种方式:

  1. 按行当分类

  主要有净行脸谱和丑行脸谱,此外,还有少量的生行脸谱和旦行脸谱及其他脸谱,如生行有关羽、赵匡胤、杨戬、姜维、雷正凯等红生脸谱;孙悟空的猴脸;旦行有钟无盐红眉,以及金钱、叶子、荷包嘴脸等。

  巴陵戏脸谱分类为正脸(大花和二净多以正脸为主)、杂脸(二头目、四七郎以杂脸居多)、三花脸(丑行专用)。

  湘剧按行当分类有大花、二花和紫脸;也有按正脸(包括四块玉、蝴蝶脸、红脸、粉脸、椭脸、笑脸、皱脸等),杂脸(包括黑杂、红杂、扯口杂、雷嘴脸、金刚脸等),专用脸(包括包公脸、周仓脸、杨戬脸等)来区分的。

  (1)净行脸谱。净行脸谱是戏曲脸谱的主要部分,是基本谱式最多、最复杂的部分。

  ① 全脸(整脸),是色彩和构图最单纯的谱式。全脸又分全红脸、全黑脸和全白脸三种。

  全红脸是用红色作底色,在底色上色画眉、眼和图形,如关羽、闻仲、赵匡胤、姜维、王伯党、雷正凯、黄敬文等。

  全黑脸是用黑色作底色,两额加红成紫色,再画眉、眼和其它图形。如包拯、尉迟恭、常遇春等。

  全白脸(粉脸)是用白色作底,两额加红成粉红色,再画眉、眼。如曹操、王朗、张邦昌、严世蕃等。

  ② 四块玉脸:为净行的基本正脸,因在两颊、两眉额角画成四块形的图案而名。如《张飞卖肉》中的张飞、《鸿门宴》中的项羽、《七郎打擂》中的杨七郎等。分红四块玉,如纪灵、辛文礼等;黑四块玉,如朱温等。此类脸的勾法,强调眼轮匝肌,使眼睛处在黑块之中突显有神,咄咄逼人,通过皱眉筋的表演表达人物的喜怒;通过线条和块面上的曲直方圆来表现不同人物。本份、善良者多以线条流畅、块面圆滑来表现;沉鸷、奸诈的人物以线条弯曲、块面尖狭来表现。“人中”部位色彩浓郁有力,俗称“黑坛子”。

  ③ 三块瓦脸。祁剧以两腮和额构成三大块,称为三块瓦脸,而不称四块玉,着重眉窝、眼窝和鼻窝与肌肤的夸张,故又称“三块窝”。又分红三块瓦,如关胜、马芳、张郃;黑三块瓦,如湘昆有周仓、项羽、尉迟恭、牛皋、赵公明等,紫三块瓦,如姚期、徐延昭、高行周等。

  ④ 杂脸。勾法有基本规格,但某些笔法可以别出心栽,随演员手出。分红杂,如湘剧的盖苏文;黑杂,如孔宣。其中将嘴角回纹画成张口笑的称笑脸,如张飞脸;将脸盘画成往下垂的称堕子脸,如巴陵戏的司马师、斗越椒、屠岸贾、司马炎,祁剧的包拯、牛皋、项羽等;尖嘴的称雷公脸,如常德汉剧和荆河戏的秦英、雷震子;衡阳湘剧的张节、李元霸,巴陵戏的宇文成都、秦英、猩猩胆的共脸,湘剧的孔宣和李元霸等。此外还有歪脸,如祁剧的夏侯渊、李七、郑子明、典韦,常德汉剧丑角二八叔、娄阿鼠、时迁;瞎眼脸,如湘剧、荆河戏和巴陵戏的李克用,祁剧的夏侯惇、郑子明;阴阳脸,如湘剧的阴阳判官、洪锦,祁剧的吴奇、马赞,辰河戏《目连传》中的的锦罗王;和尚脸,如鲁智深、杨五郎、惠明为通用和尚脸。

  ⑤ 霸霸花脸。霸霸花脸一般是指不戴髯口的花脸脸谱总称,如常德汉剧《上天台》的姚刚、《百子图》的雷震子、《五岳图》的张奎、《四盟山》的李元霸等。

  脸谱作为一种谱式,不同的剧种和同一剧种的不同班社都大同小异,但又有独特的创造。如笑脸张飞、牛皋、焦赞、李逵等,锭子脸如王莽、郭槐、薛霸、杜智达等,歪脸如济公、施仕伦、土行孙、时迁等,还有马元(骷髅脸)、孔宣(孔雀脸)、金兀术(龙脸)、魔里青(八卦脸)、张横(黑斜脸)、王英(红蝴蝶脸)、陶大(无常脸)、铁板道人(乌龟脸)、栾伦(黑金钱脸)、燃灯(八卦脸)等,

  (2)丑脚脸谱:

  丑行脸谱主要有四个类型:

  ① 奸脸,用于官吏中的奸诈、阴险人物,如赵文华、薛义。

  ② 烂脸,勾法无定准,可以信手而出,如常德汉剧和荆河戏的施仕伦等,如康龙、康虎或番将喽兵。用于流氓地痞、恶奴赌棍,如海老三、蠢管家。

  ③ 贼脸,多用于偷盗、拐骗者,画成歪脸,贼眉贼眼,为人不正,如时迁、石景坡、李七。

  ④ 娃娃脸,多用于顽童,小戏剧种多在鼻梁上画桃子、蜻蜓和蛤蟆,如毛伢子、刘海、四九、邱瑞、张义、穆瓜等,富于幽默感。

  ⑤ 老脸,如湘剧的王子能、张志、寿星头,常德汉剧的程咬金、潘洪、乔福、赵草包、张三阳等;

  ⑥ 和尚脸。

  (3)生行脸谱

  生行以俊扮为主,开脸的生脚不多,开红全脸者多为生行,习称“红生”,如关羽、赵匡胤、姜维、王伯党、杨任、闻仲、雷正凯等。此外,孙悟空、李克用、徐延昭、关胜等也属生行脸谱。

  (4)旦行脸谱

  旦行以俊扮为主,脸谱不多,开脸的有湘剧《打瓜园》中的陶三春,开金钱桃子脸,《四国齐》中的钟无盐,开金钱梅花脸,《火莲阵》中的火灵圣母,开红火焰脸,其他地方剧种对上述人物也都有大同小异的开脸,此外祁剧的鲤鱼精、辰河戏的假观音等也开旦行脸谱。湘昆的旦脚有阴阳脸(即半边俊扮,半边勾脸),如《七子图》的耶律夫人,花鼓戏《刘海戏金蟾》中的狐狸精、《出山》中的白素贞,也勾阴阳脸。

  (5)专脸和共脸

  专脸是指是某一脸谱只限某一人物专用,红脸和黑脸基本为专用脸。也有随着人物年龄增长一个人有多个专用脸谱的,如湘剧的包拯、姚期、张飞,祁剧的马武、张飞、尉迟恭、牛皋,都分别有青年和老年脸谱;祁剧的曹操、衡阳湘剧和辰河戏的张飞、尉迟恭,荆河戏的程咬金有青年、中年和老年三种脸谱。这种一人多个专用脸谱,以年龄来区别的脸谱,图案不作大的改变,只作色彩的改变,如衡阳湘剧的张飞,青年黑色为主,中年便多了许多灰色,至老年基本上是灰色脸谱了。老年除了增用灰色外,有的画白眉,额上加肉红色圆盘,以示落发光顶。再是按照职位的改变来改变脸谱,如辰河戏的尉迟恭封侯前的脸谱显得稚气,封侯后的脸谱则老练威严。

  共脸并非脸谱严格地一模一样,只是指相似的脸谱或基本相似的脸谱。共用脸谱虽不多,但都有一定的规则,大体可划分以下几种:有的以人物性格特征相似而共脸,如巴陵戏的司马师、斗越椒、屠岸贾的共脸,宇文成都、秦英、猩猩胆的共脸,常德汉剧的薛刚、姚刚、李刚的共脸。有的传说为同一星宿转世,如单雄信、盖苏文、苏宝同均传为青龙下界而共脸。也有因血缘或父子关系而共脸的,如祁剧(永河派)的关羽与关胜、张飞与张苞,焦赞与焦廷贵、孟良与孟定国等。有的共脸只是色彩上的区别,如湘剧的魔家四将——魔礼海、魔礼红、魔礼青、魔礼寿的图案相同,色彩分别为绿、红、白、蓝,但曾金贵先生的谱式中四魔脸谱则不共脸。此外荆河戏的卫宣公和陶大共脸,巴陵戏中有宇文成都、秦英、狸猩胆的共脸,马芳和康茂才共脸。丑角也有共脸,如祁剧的“五子脸”即禁子、小子、花子、解子、痞子共脸。

  (6)特殊脸谱

  演出时,根据剧情的推进脸谱才逐步完善,湘剧《五岳升天》中的张奎,额上书一“煞”字,但戏的开始,“煞”字无下面四点,待剧情发展,张奎每杀一个人后,由后台管理人执笔,在他脸上加上一点,连杀六人就连点六笔,最后自已被逼自杀,故戏又称“七煞升天”。对于败阵、受酷刑或劳累、病重等脚色的脸部,均使用“油脸”,即脸部上油,以示剧中人物的内心恐慌、失措难受的心理状态。此外还有当场变脸,根据戏剧情节发展的需要,运用“吹色”、“喷洒”、“手抹”等手段当场改变剧中人物脸部造型,改变人物的原有色彩(俗称“带秽”或“血彩”),这些特殊手段,不仅运用于净行,在生行、丑行和旦行中也经常采用。

  虽说净行有净行戏,丑行有丑行戏,但有时艺人也别开生面,有意打破行当应工戏的严格界限,将某些人物行当互换,《湖南地方剧种志湘剧卷》记载:“湘剧名艺人李正湘将《三打王英》中原属生行的王英,改为大花或二花,后又改为紫脸。”也有净行脸谱却由生行演出的,如常德汉剧就有不少原属净行应工戏,改为生行开脸戏,《五岳图》的张奎、《探阳三打》的王英、《黄河》的金兀术,均为净行应工戏,道光年间,著名生脚肖盛保将这些戏改为生行扮演,增加拗马军、强化翎子功等技巧,演出后得到同行和观众的赞许,成为生行的保留剧目,成为文华班的一家戏。《阴五雷》中的王戬、《长板坡》、《定军山》、和《木门道》中的张郃、《高平关》中的高行周,也是保留净行脸谱,改为生行扮演。此外,还有保留丑行脸谱改由净行演出的,如常德汉剧的《王八犯夜》之王八原为丑行戏,清末著名花脸张满天改为净行演出,仍抹丑行脸,一炮走红,成了他的当家戏。由此,不同剧种的人物脸谱,有不同的谱式,在同一剧种中的不同班社,在相同剧目中的相同人物,在勾法上也有若干差异,如常德汉剧的张飞、牛皋、冯彪、包拯、赵保等人物,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脸谱,祁剧的永河派和宝河派的这些人物脸谱都有明显的差异。

  2.按图形分类

  如衡阳湘剧脸谱分类为三块玉、老脸、黑脸、粉脸、吊眼睛脸、尖嘴脸、磬子脸、草脸、笑脸、虎脸、歪脸等。

  湘剧脸谱按图形分有三块瓦、四块玉、蝴蝶脸、烂脸等。

  常德汉剧按图形分全脸、三块瓦脸、破脑壳脸、歪脸、霸霸花脸、象形脸等。

  3. 按色彩分类

  如湘剧脸谱分类,一是以颜色分类,即分红、黑、粉、紫4类。

  辰河戏脸谱以红、黑、白三色为主,以这三色互调的调和色为辅,净行分红脸、黑脸和粉脸3种。

  湘昆净行脸谱,以红、黑、白三色为主,其粉红、灰色、紫色均由红黑白三色为基础调和而成。净行脸谱以此分红、黑、粉3大类,其中红、黑脸谱多为专人专用。

  祁剧分红、黑、粉3大类:红脸类有红脸、老红脸、四块玉、枣红脸、芋红脸、红四块玉、蝴蝶脸、蝴蝶奸脸、霸脸等;黑脸类有黑脸、老黑脸、黑四块玉、蝴蝶脸、三刚脸(即薛刚、李刚、姚期),还有红三块、黑三块、一块玉脸等;粉脸有老粉脸、青中粉脸、黑粉脸、红粉脸、草脸、红草脸、黑草脸、大草脸、粉草脸等。

  4. 以谱式、挂须分类

  有整脸(如红脸关公和黑脸包公等)、四块玉、杂脸、烂脸等类。

来源:湖南地方戏剧脸谱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