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传》连台本戏是辰河高腔大醮戏中五大本之一,是辰河高腔目连戏的必演剧目,叙的是梁武帝佞佛和出家的故事,原剧分三本演出。第一本“弹打花心”十五出,第二本“郗氏变蟒”十四出,第三本“台城出家”十四出。湖南怀化地区(怀化市)艺术馆于1989年7月将其改编,压缩为一本,共十九场,依次为:“游园收妃”、“别宫闻病”、“探病离宫”、“校场点兵”、“简报会阵”、“同观锦囊”、“李宪归顺”、“弹打花心”、“五殿鸣冤”、“变相拿郗”、“郗氏变蟒”、“回朝惊报”、“郗氏化幡”、“内侍交图”、“托印别宫”、“太子修书”、“兵发台城”、“武帝升天”、“见佛团圆”。新编本较原三本43出精简了许多,但保留了原剧主要情节,只是删除了一些过场戏和枝蔓,更集中地体现了该剧目的全貌。
新编本前八场的内容相应于原剧的第一本。叙梁武帝纳苗宫人为妃,郗皇后极为妒恨,辱骂苗妃“卖风情蒙蔽君王”,并蓄心谋害,趁梁武帝出兵寿阳征讨李宪之机,在宫内大摆寿筵,以苗妃迟来为由,斥其“是仗主宠爱,不把本宫放在眼里”,不容申述,便恶毒地割掉苗妃的舌头,挖去她的双眼,说苗妃“花心淫乱君王,每日昏迷酒色”,将她“掉打花心而死”,“将尸身拖往荒郊”,并训令后宫,“从今以后,宫中不许交头接耳”,否则“与苗宫人一样施行”。
随后,第九场至第十三场,相应于原剧的第二本,中心内容是“郗氏变蟒”。苗宫人死后不服,便向五殿阎罗伸冤:“可恨郗后心肠狠,仗她皇后欺压人,道小女刁弄是非乱朝政,将奴家弹打花心丧幽冥,望阎罗君早赐报应”。阎王以孽镜照出郗皇后“在宫不信神明,打僧骂道,屈死多少人,将苗宫人弹打花心致死,果然作恶多端”,并封苗宫人为铁围城夫人,要她拿郗氏三魂,阎王后拿郗氏七魂。苗宫人上任后,判官小鬼受命后变作内相公公进宫,接郗皇后过苗宫赴宴。面对苗妃的质问,郗氏先矢口否认,待苗宫人示出受打血相后,郗氏狡辩“一朝主母,纵然屈死一女子,也不为过,也不为错”,苗妃十分气愤,才令小鬼将郗氏吊起来打,后被土地救去,然而苗妃已拿郗氏三魂。
在第十一场“郗氏变蟒”中,阎罗审问郗氏时,由于她巧辩,便将她叉入油锅受刑,但有五色莲花为她护身,阎罗惊奇,便邀十殿阎罗一同审理此案。转轮王同样发现郗后果然莲花护身,不知她有何根基,是什么投胎,便命判官查清,走遍天宫、地府、三山五岳、九溪十八洞、四海龙宫,没有结果。最后还是西天佛台前一土地奏告了郗氏的由来:昔秦始皇建荷花窝,将天下美女俱留窝内取乐,众女怨气冲天,惊动了肖顺之和郗烨两位大善人,他俩邀约天下百姓,将荷花窝打烂,放美女回家。某日如来佛开坛讲经,不觉有菖蒲花和水仙花思凡,于是怒将二花打下红尘,投胎在肖顺之家的菖蒲花就是大梁武帝肖衍,投在郗烨家的水仙花便是郗氏皇后。如来佛恐二花下凡后,忘却本来面貌,便命志公、广陀和土地跟随,岂知郗氏在宫中作恶多端,但如来佛仍念她是西方根基,请十王量情。十殿阎罗诸王听后,便定她变蟒之罪,待梁武帝回朝后代作超度忏悔。
其时梁武帝已征克阳寿,李宪归顺,一日“夜梦心碎,鸳鸯瓦坠”,心知不详。即班师回朝,惊悉苗妃和皇后均已死去,便在郗氏灵前啼哭:“留有灵位不见妻,恩爱只剩满腔悲,枯肠相思伴灵睡,惟望香魂梦里归”,郗皇后便托梦梁武帝,忏悔将苗宫人弹打花心丧黄泉,阎罗将自己变为蟒蛇,望梁武帝替她早作超度。梁武帝随即请高僧高道,为郗氏大作超度,使其脱化。
最后六场,第十四至第十九场,相应于原剧第三本。叙梁武帝“台城出家”。郗氏脱化后,梁武帝深感“祸生宫帏,夫妻难全,作君何益”,决定出家台城,在宫中托孤,将江山大事付与二太子肖惟莫执掌。大太子肖正德不服,于是修书给洛阳侯侯景,令其发来四十五万人马,夺得江山后平半分。侯景发兵台城,肖正德命其刺驾,侯景不忍,违命反将大太子肖正德刺死。武帝见后大哭,认为死者不亏,念父子之情,用衣龛棺椁将尸首收敛,随后金童玉女请武帝升天,武帝随即死去。
菖蒲、水仙二花回西天本位后,便去莲花池净身,绕佛三转,拜上莲台,参见世尊如来佛,忏悔下凡后忘却本来面貌,望世尊恕罪,如来佛规其以后为师一、五、七日讲经说法,梁武帝和郗氏最终团圆,全剧终。
这是全剧的主要情节。作为戏剧创作的《梁传》,其内容的确曲折离奇,不乏夸张,也为人们拓展了想象空间,当然也有与历史不相符的虚构部分,主要的有两点:其一是梁武帝之死。根据宗教戏剧的需要,剧中叙的是升天见佛,回归本来面貌,实际上并非如此。梁武帝肖衍(464——549),今江苏常州人,曾任齐国雍州刺史,后乘乱起兵,中兴元年(501)进攻建康(今南京),杀齐君,自立为帝,是南朝梁国的开国皇帝,在位四十八年,寿命之长,为君之久,在中国帝制史上都是罕见的。后因侯景叛乱,梁武帝率兵征讨,侯景佯败诱他进台城,将其围困,终因粮草断绝,饿死在台城。乾隆四十三年(1778)作的《梁武帝》一诗中,有这样两句:“饿台城,应始语,荷荷那得金仙护”指的就是这回事。其二是郗氏并不是剧中所说的那么残无人道,更不谈不上苗宫人係她所害。《梁书·列传》对郗氏的记述是,她名徽,为郗烨之女,幼时明慧,善棣书,读史传,女工之事,无不闲习。建元末(482)与肖衍结婚,生有三女。名永兴公主玉桃、永世公主玉婉、永康公主玉怀。永元元年(499)殁于襄阳肖衍官邸。天监元年(502),肖衍称帝后,才被封为德皇。德者,忠和纯备也;德者,贵而好礼也。可见郗氏为人不坏,也不可能仗皇后害死苗宫人。
当然,历史归历史,戏剧归戏剧,我们不能将戏剧内容全部历史化,否则就没有艺术创作了。作为戏剧的《梁传》,武帝的艺术形象塑造为何,我到是认为值得研究的。
纵观全剧,我认为梁武帝的舞台形象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他是一位仁爱之君,这主要表现在对黎民及群臣的关爱,对妻子、儿子的真诚朴素感情,对降将的宽忍上。
古今往来,人们都把梁武帝看做是一个为政昏聩的皇帝,但在新编辰河高腔本《梁传》中,描述了武帝在位时,梁国呈现一片繁荣昌盛景象。开场武帝自白“孤王,大梁武帝肖衍在位,感文武扶孤登基,幸善天下太平,何清海宴;朝无繁政,官有闲余。”直至最后出家台城告别皇儿时仍说“为父一世英明,举国威敬,自认太平盛世。”出现这种歌舞升平的景象,与武帝对民、对臣的爱护有关。在出兵寿阳征讨李宪时,他向兵将传口诏“一路公买公卖,不准扰害黎民”,出家时,难舍群臣,传谕各绘真容,带在身边,台城被围时,情况万分紧急,武帝将众臣画图取出,挂在佛殿,其中包括柳爱卿、王茂、陈刚、特别是李宪等人的仪容,感谢他们的扶助,怀念他们的忠良。
武帝出征回朝后,闻郗氏“因思王心切,暴病死亡”,即去灵堂祭奠,在郗氏灵位前啼哭,极其悲伤:“郗氏,御妻呀!只想寡人回朝,龙飞凤舞,岂料今日留有灵位不见妻,思爱只剩满腔悲,枯肠相思伴灵睡,惟望香魂梦里归”,郗氏给他托梦后,即请高僧高道,为郗氏大作超度,使其上天堂,可见武帝对妻郗徽爱之深,情之切。台城被围后,大太子肖正德三次令侯景刺驾,却反遭杀身之祸,武帝仍念父子之情,将其尸首用衣龛棺椁收殓,这些都体现武帝对家庭真诚与朴实的感情。
对李宪暗扶太子寿阳立帝这样的叛国之臣,本应斩首,但在归顺之后武帝仍称“降者有功,官封原职,回朝另有加封”。直至武帝在台城被围时,还称赞“李宪执戟斩魍魉。”由此可见武帝的宽容与厚道,难怪李宪归顺前,对妻蔡氏说“大梁武帝乃是有道之君,降顺于他不为错。”
第二,在立后嗣上,梁武帝是一位昏庸之君。
废长立幼,历代帝王立后嗣之大忌。因为此,乱萌也。三国时,袁绍和刘表由于在立后嗣上都犯了这个错误,结果引起内部大乱。然而曹操听取了谋臣贾翊的意见,便立长子为后嗣,使得魏国一度兴盛,为三国最后统一,为晋奠定了基础。作为一代帝王的梁武帝自然熟悉这段历史,懂得这个道理。根据《梁传》的剧情,他竟立苗妃之子肖惟莫为后嗣,将江山付与执掌,因此引起郗氏所生长子肖正德的愤恨,发誓“要夺大梁江山,必须先刺我父王,然后江山一拥而得”,于是勾结侯景,兵发台城。使梁武帝遭到丧子和升天的厄运,在这一点上无疑表明了武帝的昏庸。
第三,佞佛舍身,是梁武帝的信仰与追求。
对梁武帝弃君修行之事,《中国通史》有记载:公元527年起,梁武帝先后四次到同泰寺舍身,每次群臣都不惜重金为其赎身,公元547年梁武帝最后一次被赎身回宫的晚上,同泰寺的佛塔烧毁了,他即下诏新建佛塔要比旧塔高一倍,佛塔尚未建成,急被侯景围困致死。对此,前面提到的乾隆诗《梁武帝》中有刻画“特佞佛,奉像塑,舍身同泰功德幕”。弃君舍身,的确是武帝的信仰与追求。这样大兴佛教,对佛教如此虔诚的皇帝,正迎合宗教戏剧“目连传”的需要,因此当目连戏从北方扩展到南方后,梁武帝的故事很快就纳入其中,积极宣传出世主义,以扩大佛教的影响,这就是《梁传》作为目连戏演出的根本原因。
附录:乾隆帝诗《梁武帝》
乘其危 窃其祚,肖衍道成视刘裕。
宫城围 吴兴拒,徒称马袁仍厚遇。
本失正 末奚数,定律兴乐曾何助。
特佞佛 奉象塑,舍身同泰功德慕。
初祖谒 直指处,漆桶弗契乃北去。
祀牺牲 代面素,庙不血食语不惧。
饿台城 应始悟,荷荷那得金仙护。
作者简介:
蔡多奇,女,(1963— ),湖南洪江人,怀化学院音乐系副教授,从事声乐教学及音乐表演艺术的研究。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资助项目《辰河高腔“目连戏”的音乐研究》,项目编号:07C509
(怀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