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观看捧场!”收到大兵弟子李丹的信息,记者的心里立马就打上了一个大问号,笑工场去年此时才从湘江剧场搬到红色剧场,开年之际缘何又搬回“娘家”了?而且演出时间为何定在星期一这个娱乐冷门日?带着疑问,记者再次来到笑工场一探究竟。
回“娘家”首演赢得开门红
长沙的民俗名食商业街——坡子街从来都不缺少人气,过往的食客、游客络绎不绝。找到长沙最有名的小吃名店火宫殿,便可看到对面不太起眼的“湘江剧场”。
虽然是星期一,傍晚7点45分匆匆赶到现场时,却发现湘江剧场一扫清净,300多个位子座无虚席。细打听才知道:作为搬回“娘家”的“开箱”首演,本场演出集聚了著名演员大兵、周卫星、芦克宁、曹曙光、黄荣、原野、张志斌等湖南相声主流界的明星大腕儿,他们将悉数登场。
晚8点整,演出正式开锣。李丹和女搭档史雅欣表演了类似“酷口”相声的原创节目《爱情的本质》,令人耳目一新。他们在说相声的同时,加入了丰富的表演,并融入了灯光音响等舞台特效和道具服装的变化。与去年相比,李丹的表演更加成熟自然,其原创表演的风格也很好地继承了老师大兵“创作第一”的艺术风格。
著名笑星周卫星携同女搭档曾敏表演的《辛追》,说的是马王堆古墓里的娭毑辛追穿越时空来到现代社会,到街道办事处办理落户手续时遭遇到的系列小故事,反映了长沙城市的发展变迁。大兵带来的新作压轴表演,将晚会推向高潮,笑倒全场。
演员们以不一样的“演”力,带来了“笑”果非凡的气氛。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搞笑逗乐,观众一直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这是今年来我最开心的一个夜晚。”退场时,一位中年观众笑着对同行的朋友说。
两异场地艰难生存
2009年5月,大兵以省曲艺家协会主席的身份发起创办了湖南首家相声俱乐部——笑工场,这也是至今湖南唯一的相声剧场。自此,一群热爱相声的年轻人有了他们施展拳脚和才华的阵地。
作为大兵的大弟子,李丹肩负挖掘“草根文化”的使命,挑起了经营笑工场的重担。湘江剧院是笑工场的发祥地。当时,除了大兵、赵卫国、周卫星等笑星大腕来捧场的时候爆满,其他很多时候,票务收入还不够支付高昂的场租。
“当时,依靠坡子街旺盛的人气和节目本身的影响力,笑工场的演出慢慢走上正轨,也渐渐培养了一批老观众。”李丹忆起最初驻地湘江剧场的情境,颇感惋惜,“但基本上依然处于入不敷出的状况,笑工场的部分开销只能靠曲协的支持。”
为了节约开支,笑工场最终选择了离开人流量大的湘江剧场,于2010年3月移师中山路的红色剧场。
“在红色剧场,我们选择了另一种合作方式。票务和场租归剧场全权负责,我们只负责演出,这样我们就只要负担演员的基本费用了。”李丹说。
偌大的红色剧院可以容纳600多名观众,比湘江剧场大一倍。但受到地段不佳、地铁工程封路等外在环境的影响,剧场的人气不尽人意。
“最惨淡的入座率是一晚上只卖出28张票。”李丹说。
今年年初,笑工场与红色剧院的合作期满。经省、市曲艺家协会与市、区文化部门以及剧院方的协调,笑工场经历了一年的迁离,又回归湘江剧院。
然而,湘江剧场在2010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政府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激活剧团发展,从2010年6月19日开始,每周二至周日晚上,湘江剧场都要轮番上演由市财政补贴的湘剧和花鼓戏专场,除此之外,剧场只有周一一个晚上的空档。
“将演出时间改在星期一是客观因素造成的,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大兵表示。
“去年,剧场的人气没上去,经营上也发展缓慢,但在沉寂中,我们的节目质量上去了,胆子大了,观念也改变了,这是另一种收获和提升。”李丹说,以前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段子就可以演,也不管观众喜不喜欢,事实上作为表演艺术,首先要迎合观众的喜好,才能达到相声的目的。
近两年的时间,笑工场演出50多场,在夹缝中求“笑”果。历经沉寂和磨砺后,一批本土的优秀青年相声演员脱颖而出,渐渐被观众所认可。
更名之后再出发
2010年,对于笑工场,是沉寂的一年,也是沉淀的一年。
年初,作为笑工场的创办人,时任省喜剧团副团长的大兵对笑工场进行重组,将笑工场同时纳入省喜剧团麾下,并将“长沙笑工场相声俱乐部”更名为“笑工场湖南青年相声俱乐部”。湖南著名相声、快板艺术家芦克宁被邀请担任笑工场的艺术指导。
从属喜剧团后,笑工场的每一位演员都可以成为喜剧团的签约演员,笑工场也成为湖南省曲艺家协会、湖南省喜剧团的专业相声演出实体。
“这是大兵对笑工场的战略安排。”芦克宁表示。
“虽然没有任何财力支持,但我们都有了归属感。”李丹道出了所有演员的心声。由于省喜剧团归属省文化厅主管,笑工场由此得到了文化部门更多的关注和扶持。
更名以后,省、市文联给了笑工场很大的支持,比如联系电视台为笑工场做一些免费的宣传,也组织笑工场走出剧场不定期地做一些商演。“这些都是实质性的支持,免费的宣传对我们来说就是效益,外出商演比常规演出的效益要好一倍。”李丹表示。
“当初创办笑工场的目的,是希望为新生代的相声演员提供一个艺术实践的场所和展示的平台,团结一批相声爱好者和一批相声观众,促进本土相声艺术的发展。”亲历了长沙歌厅文化大起大落的大兵说,新一代的青年相声演员没赶上讲相声的好时代,因此要给他们多铺铺路。
“以前我有一个错误的思想,认为我们这些成名的演员都来笑工场,对他们青年演员是一种干扰,但是今年我转变了思想,我们还是得来,来了以后把人气做起来,让更多的人关注,或许这可以从另一个方面给他们铺路。”大兵表示,今后只要有空,就会参加笑工场的相声晚会。
但笑工场的发展经费仍然堪优,大兵坦言,去年还有邵阳老酒冠名资助,今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新的赞助商。重新起航后的笑工场基本上没有运营收入,即使偶尔有一些运营收入也要支付场租、办公室租金和水电费等,经常拆东墙补西墙,经济状况非常拮据。
笑工场创办时曾立下三年计划:培养一批长沙本土有名的青年相声演员,让笑工场成为长沙人尽皆知的听相声的好去处。“未来会怎么发展我不知道,但只要有三分把握,我就敢去做。为了理想,我们不怕做蜗牛。”李丹说,实力增强了,思维开拓了,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今年,笑工场除了在湘江剧场这个阵地以外,还会加大宣传力度,和绿色938电台、潇湘晨报、娱乐频道等媒体一起合作,走进社区、走进高墙、走进高校,争取让更多人欣赏到相声表演。”作为笑工场的“瓢把子”,芦克宁表示,他参与到笑工场,就是要“把年轻人带扶上路,让湖南的本土相声后继有人,这是我的艺术生涯最有意义的事情。”
“希望笑工场能尽快地成为长沙的一个文化品牌,只有本土艺术才是自己的东西,只有自己的东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湖南是一个文化大省,更加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特产。”大兵希望,政府像支持花鼓戏和湘剧一样,给予相声艺术更多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