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行当小议
黎建明

  行当划分根据不同剧种而定。京剧以“生、旦、净、丑”著称(其生行又分老生、小生、武生,旦行又分青衣、花旦、老旦、武旦,净行又分文净、武净,丑行又分文丑、武丑等等甚至更细的划分);湖北汉剧则是以“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等十行为标志。而湖南湘剧早先是以“九脑头”——“三三制”,即三生(头靠、二靠、小生)、三旦(花旦、正旦、老旦)、三花(大花、二花、三花)九个行当为基础,故曾有“九条纲子闯天下”之说。湘剧行当三三制一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随着皮黄腔的兴起,剧目和声腔的不断丰富,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演员行当也作了相应的扩充。由原三三制增为三四制,即每一大行中增加一行。如生行中增加唱工(须生)、旦行中增加蹻旦(刀马)、花脸行增加紫脸(类似铜锤),故由九脑头发展成十二色,沿袭至今。

  戏曲演员的分行,不是随便定的,它是从舞台艺术的需要以及演员自身条件来衡量划分的。从湘剧来说,生行除小生外,还有头靠把(老生)、二靠把、唱工三个行当。这三者之间各不相同,过去有隔行如隔山的说法,一点不错。

  如湘剧的头靠把所扮演的都是资深稳重的人物,如《战长沙》、《定军山》之黄忠,《水淹七军》、《单刀会》之关羽,《刀劈五虎》之赵云,《教花枪》之杨滚,《令公碰碑》之杨继业,《空城计》之孔明等人物。二靠把所扮演的人物多为年轻气盛或具有武戏分量的人物,如《九龙山》之杨再兴,《太平厂》之花荣,《摩天岭》之薛仁贵,《下河东》之呼延寿,《反五关》之黄飞虎等一大批主要人物。唱工所扮浈的多系身份、层次较高的人物,如《三哭殿》之李世民,《上天台》之刘秀,《六郎斩子》之杨延昭,《捉放曹》之陈宫,《金沙滩》之卢俊义,《收姜维》之孔明,《文公走雪》之韩愈等主要角色。

  从上面所列的情况可以知道,头靠、二靠和唱工三者之间的分工是十分明确的。这就叫各唱各行,各吃各粮。

  代角是指除本行当以外的角色。过去戏班的演员人数有限,每个戏班都只有生、旦、净、丑几个主要行当。虽还有些贴行演员,总起来一个戏班也只有二十来个演员。而某些剧目中需要扮演的人物又多,因此一个演员扮演几个人物的现象时有出现。另一原因是某些剧目中没有本行当的戏份,为此兼扮一些其他行当的人物。一般是生行代家院、旗牌;花脸代中军、彩旦、跨刀;花旦代太监、门子;正旦代门子、小王子。如《三打严嵩》之常衡、《出师表》之刘禅、《十道本》之李世民等都是正旦行当的当然代角。旦行中代角最多的是老旦,除跨刀、家院、旗牌外,还时而演小生,时而又扮花脸。如湘剧传统高腔剧目《三闯辕门》中的诸葛亮(小生),就是由老旦来扮演的,因为小生本行演员要演该剧中的赵云,孔明一角只能由老旦来代了。另外老旦也演花脸。湘剧传统弹腔剧目《盘河桥》一剧,其中需扮演的人物达十七人之多,仅花脸行当就占了五人。其中大花脸扮张飞,二花脸扮文丑,紫脸或贴补花脸扮颜良,三花脸扮公孙越,还有表绍(花脸)一角无人演,因而就由老旦代演。即使后来演员人数倍增,上述两剧中的孔明和袁绍仍由老旦扮演,成为湘剧的传统惯例。

  虽说传统剧目中的人物一样,但在演出中用什么行当来扮,各剧种之间亦不尽相同。下面略举几例说明。

  《群英会》中之老将黄盖,京剧由花脸扮演,湘剧由生行扮。

  《淮河营》之蒯通,京剧由老生扮,湘剧由大花脸演。

  《空城计》中之司马懿,京剧由老脸扮,湘剧由二靠把演。

  《失空斩》之马谡,京剧由大净扮,湘剧由小丑扮。

  《三打严嵩》之邹应龙,湖北汉剧和岳阳巴陵戏均系小生扮演,而湘剧则山老生靠把来演。

  上述五例说明各剧种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独创之处。如《群英会》之黄盖,京剧以花脸扮演显得老成持重,有雄威气概。《失空斩》之马谡,京剧亦是由花脸扮演,显示马谡心高气傲,刚愎自用。而湘剧由小花脸来演,在人物份量上虽轻飘一些,但在讥讽马谡纸上谈兵,言过其实方面,又略高于京剧的处理。《三打严嵩》之邹应龙,汉剧和巴陵戏以小生扮演,表现邹应龙年轻倜傥,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的气魄。而湘剧中由大靠把扮演,在体现人物老成多谋、机智周全等方面则又有千秋。《淮河营》之蒯通,京剧是老生扮,而湘剧以大净扮演则能更好地突出人物个性特点。淮王由二花脸扮,俗称“少脸”,蒯通开老白脸、戴白须,名曰“花脸”。在与淮王争论时针锋相对,一个是皇子千岁,年少气盛,势压群僚;一个是先帝老臣,居官舌辩候,不畏皇权。这场老对少,傲对躁,候对王的舌战,把两人的个性特点鲜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总的来说,各剧种在行当设置、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上各有所长,形成中国众多剧种各自的表演艺术特色。

  责任编辑:云涛

来源:《艺海》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