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们和省民委领导一道,驱车行程两千多公里,对湘西自治州的龙山、保靖、花垣和怀化地区的通道以及邵阳市的城步、武岗、洞口、隆回等三地八县的民族文化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十多天的走访考察,我们深深地感到:湖南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是一片艺术资源丰富的宝地。在改革开放的这几年,多才多艺的各族人民在这里进行了辛勤的耕耘,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是值得推广的。
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
我们所到的湖南西部民族地区,都是我省非常贫穷闭塞的山区。但是这里的群众对艺术的渴求不亚于城市居民。他们“宁可三天不吃饭,不可一日不唱歌”’。特别是在民族节日,他们不需要省地州市县有关部门下文件、拔专款,而是根据当地的民俗民约,以某一民族或某一乡镇为中心,自发地开展自己喜闻乐见的群众文艺体育活动。苗族和侗族的四月八、芦笙节,土家族的跳马节、社巴节和摆歌台,侗族土皇日的大雾梁歌会、正月初八的杏花歌会、二月初二的小江歌会,瑶族五月十五的“讨念拜”、七月的“讨僚皈”等节日,人们不约而同,穿新戴银、载歌载舞开展自娱自乐活动。这些民族文艺活动,不仅对于弦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文化艺术,提高民族素质,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对发掘、培养、提高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和优秀传统节目起着很大的作用。
保靖县马王乡是一个土家族聚居地,素有“山歌之乡”的美称。1978年,省文化局曾在这里隆重召开山歌现场会,推出土家族一代歌王田茂忠后,这里的摆擂台唱山歌活动持续不断。如今这个7000多人的土家山乡,就有山歌手1000多名,文艺演唱队9个,山歌演唱组16个,歌师42名。大有后浪推前浪之势。更可喜的是这里的群众性民族艺术活动正向纵深发展,出现了兄妹同台、夫妻携手、父子对唱、祖孙讴歌的民族文艺家庭化的新局面。除了唱山歌以外,说故事、吹木叶和咚咚喹、跳摆手舞和茅古斯舞、打锣鼓镏子、舞龙玩灯等也很普及。他们开展这些活动,都是自力更生、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建文化站、修礼堂、筑歌台、摇歌场,广大群众有钱出钱,有物捐物,有力出力,不要政府掏一分钱,为繁荣民族文化作出了无私的贡献。
隆回县茅坳乡是保持民族艺术特色浓郁的花瑶乡。他们生活中穿戴的服饰,本身就是艺术欣赏价值很高的工艺美术品。瑶族姑娘身着淡绿的刺绣对襟衣和精致的桃花裙,腰系色彩绚丽的筒带,脚穿刺绣花鞋、这些服饰线条明快、色彩鲜艳,再佩上金银制作的耳环、项圈、珑铃、腰牌等,婀娜多姿。与此同时,民间故事、民俗舞蹈、夜讪谣歌等也异常丰富。婚俗《打套》(俗称:顿屁股)、媒俗《泥媒人》等舞蹈性、戏剧性很强的习俗节目,更是令人陶醉,流连往返。这里连续六年由区公所和乡政府下文,在春节、“三八”、“五一”、“五四”以及五月十八、七月初二、七月初七等节日里,由村组自筹资金,轮流组织对歌、打套等文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宣传党的富民政策、社会主义教育和计划生育、科学种田等知识。每次活动,邻近各县的各民族兄弟都在赶来聚会,人数最多时达十几万人。再加上一些自发的富有特色的婚丧喜庆活动,使这边远、贫穷、生活乏味的山村充满了愉悦气氛。
通道是我省保持古老的侗族文化艺术最多的地方。这里的传统文艺种类繁多,平日里男女青年走村串寨,在风雨桥上、鼓楼坪前,开展情歌坐夜、琵琶弹唱、吹赛芦笙、龙灯狮舞、喉路花歌对唱以及侗戏、彩调、桂剧的演出等。以歌舞为主要形势的传统文化活动每月都有。特别是在每年立夏前十八天的“土皇日”侗族在播阳、牙屯堡一带自发地举办闻名于世、规模盛大的大雾粱歌会,男女老少身着盛装成群结队,从湖南、广西、贵州等省云集这里四五天,人数多达十几万人。期间,对歌交友,寻觅对象,热闹非凡。为了发展本民族的艺术事业,满足同胞的文娱需求,他们在这些活动的基础上自愿自费自理地组成了许多闲时亦艺的业余艺术团队。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农村业余剧团106个,业余文艺队伍3000多人,甘溪乡10个村就有业余剧团11个,业余文艺积极分子300多人。他们不计报酬、不辞劳苦,义务演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受到省文化厅、省民委表彰的黄土乡侗族歌舞团,通过五年的艰苦创业,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业余剧团。他们排演的《琵琶夜歌》、《木叶情》、哆吔舞《我爱侗家山寨美》等深受老百姓欢迎。自编自演的侗戏《雾梁情》,在四省十二县的侗族文艺大汇演中,引起了轰动,得到了最高奖。
城步是一个拥有2600多平方公里土地、23万多人口的苗族自治县。现在全县所有乡镇都建立了文艺演出团队,90%的村有演唱队,有些村甚至有2—3个队,真可谓苗族民歌、山歌家喻户晓,全面开花。由各乡镇文艺骨干和文化站干部联袂演出的一台少数民族文艺节目,多次在中央、省、市获奖,充分地显示了群众文化群众办,民族之花遍地开的多种模式、多方层次、多样方法、多茭格局。
二、可贵的亦农亦艺探求
要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文艺活动的质量,巩固和扩大文艺队伍,活跃少数民族的群众文化生活,光靠自发性的民族节日和习俗的文艺活动是不够的、单调的、原始的,还必须相对地集中一些文艺骨干组成农时亦农、闲时亦艺的民间职业剧团和业余艺术团队,利用农闲集中创作、改编、移植、排演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当前集中排演节目,一个最头痛的问题就是经费。单纯靠民间职业剧团(队)的演出收入是微乎其微、难以维持的。这次湖南西部之行,我们发现了许多亦工亦农亦艺、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的典型。苗市艺校和麻栗场苗歌剧团就为贫困地区闯出了一条求生存图发展的新路。
龙山县苗几滩镇民族文艺学校,是一所亦农亦艺的镇办艺校。自1984年创办以来,坚持“三学三边”即学艺术、学文化、学农技,边生产、边学习、边演出的办学方针,为土家山寨培养文艺人才、继承发扬土家族文化艺术、活跃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娱生活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文化部的表彰,被文化厅定为全省示范性业余艺校。他们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推广。其中最突出的一条是坚持校、场、团三结合,艰苦建校,勤俭办团,自力建场。
为了把艺校深入持久地办下去,镇党委根据多年办业余剧团的经验和教训,将83亩土地和23间房屋划拨给艺校管理使用。苗市艺校师生全凭一双双勤劳的手,在学艺演出的空隙,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以农业副业收入补艺术学习生产开支。1989年收油菜料2500斤、花生900斤,烟草1200斤、玉米2000斤、小麦500斤,绿豆300斤,饲养牲猪5头,套种水果30000余斤,累计纯收入1万余元。待到1992年所栽的七千株果树结果时,一年可望纯收入10万元左右。有经济作基础,有土地作实体,他们的艺术学习及艺术生产、演出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因此,在短短的六年里培养了两批计98名学员,共排演了27台民族歌舞和地方汉剧。从这里毕业的学员有的招进县木偶剧团、县级厂矿,有的考入了专业演出团体和艺术学校,而大部分象种子一样撒在各村寨当歌师、教舞蹈,成为群众文艺的骨干力量。特别是由20名学员组成苗市艺校的土家族实验艺术团,挖掘整理创作出一批古老而新颖的本民族歌舞节目,多次参加湘鄂川边区的文艺交流演出,轰动了龙山、震动了州首府,也震惊了省城。打溜子《锦鸡出山》、《毕兹卡的节日》,咚咚喹《山寨的清晨》和土家族舞蹈《大摆手》、《铜铃舞》不但在全国汇演中获奖,而且风靡纽约,享誉波兰国际民间艺术节。
而花垣县的麻栗场镇苗歌剧团则在厂团结合上谱写了新乐章。为了继承和发展苗族民间文艺,活跃山区群众的文化生活,镇党委镇政府决定:在1953年创建全国第一个苗歌剧团的基础上,成立麻栗场镇苗歌剧团,并且将镇办苗族工艺厂划作剧团的经济实体,将20名演员集中安排在厂里,生产花带、领带、苗绣被面、帐檐,挎包、壁挂、珠绣包、苗族服装头饰等样品,而大宗产品则分散到各个农家去编织加工。在市场疲软的去年,他们创产值5万元,利润1.3万元,个人每月工资最高的在210元以上。最近镇党委又采取了三条有力措施:一、从农转非的耕地面积中调出5亩地给剧团做菜园,解决演员的吃菜问题;二、将剧团与文化站连为一体,开办图书室、娱乐室、录相室等,以文补文;三、再拨100亩荒山给剧团种植香料烟,以进一步解决剧团的活动经费和设备问题,由此剧团从事艺术创造有了更坚实的经济基础。现在他们生产的工艺美术品已打入国际市场,深受国内外客商和消费者的青睐。同时,剧团在文艺事业上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老艺人石成业精心培养的高徒刘刚崇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夺得男子跳鼓第一名,自编自演的苗歌剧《团结灭妖》、《野渡》等获得了极高的荣誉。近年来该团利用业余时间仅义务演出就达200余场,观众10万多人次,多次被省、州、县政府评为民族团结的先进集体。
场校、厂团相结合的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少乡镇党委纷纷将礼堂、土地、果园、山村或工厂、林场划给文化站及业余剧团,以促进民间职业剧团的内部活力和经济实力,在发展民族民间艺术上收到了显著的成果。今年隆回县小沙江镇党委决定投资投工兴建文化站大楼,划20亩土地给花瑶演唱队。通道县文化馆也决定用几年以文补文的积储,兴办一所乡来乡去的侗族业余艺术学校,为全县培养亦农(亦工)亦艺的文艺骨干。
在亦农(工)亦艺的同时,各地还注意到了以文化搭桥、促经济回升、贸易交流,开拓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的新路。将原来单纯自娱自乐的联宜会、民族节日和民俗活动以及单纯的赶场等贸易活动,相互结合,互相促进,变单一的文化无偿活动,为多层次、多方面、多效益的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的文化经营服务,促进了文化艺术事业的开展。吉首矮寨曾多次利用四省边界青年联谊会、全省房地产工作会议等活动,举行富有苗族特色的篝火歌舞晚会,促进了民族文艺的繁荣与发展。
通道县侗族聚居的临口镇文化站,坚持“两为”方向,先后开展了电影、录像、图书、照相、桌球、旱冰、科技培训、电器修理、饮食等近二十个有偿及无偿的服务项目。两早来,他们以文补文创收入24.1万元,完成国家税收1.3万元。有了收入,就可以扩大再生产,他们又先后购置100吋索尼投影机、35毫米松花江电影大座机、成套室内照相设备和成套现代化餐馆设备等,使这个昔日穷得叮当响的文化站,而今拥有19.7万元的固定资产,一举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同时文化站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以文化娱乐为服务中心,以经济效益为支柱,以助民致富为出发点,免费为农友举办农业科技和缝纫培训班十一期,培训人才达434人;资助各村文化室和个体文化户三千余元,节假日免费为各界人士放电影34场,并且多次为传统的杏花村民族歌会慷慨解囊。1990年底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先进文化站”的光荣称号。
如今,在湖南西部亦农(工)亦艺、以文补文、多业助文发展少数民族艺术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三、优秀的人才和丰硕的成果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养育了一大批对艺术炽热的追求的人们。涌现出许多动人的事迹。
麻栗场的石美玉,为了向年迈的父亲和全国获金奖的师兄学到更多的猴儿鼓、跳鼓的技艺,为求在鼓点、打法和形体上有新招与绝活,一推再推婚事,在而立之年终于成为公认的苗族新一代猴儿鼓女王。凤凰沱江的姚玉珍从17岁起就在亦农亦艺的民间职业剧团从艺。为了追求艺术的真谛,几次招工招干都错过了良机,但她毫不后悔,一心扑在艺术创新上,成为兰泉剧团的台柱子、人人赞绝的“戏精”。年过古稀的土家族歌王田茂忠,将自己的小儿子田鹏送到马王乡当了一名文化辅导员。田鹏以站为家,和妻子一道不计报酬地为继续收集整理创作新歌谣和组织辅导群众性的歌舞活动,作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象这样优秀的业余文艺人才在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比比皆是,他们不计名、不图利,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群众文化艺术事业。如城步县儒林镇文化站的周丽兰、隆回县茅坳乡花瑶演唱队的奉美木、沈茶妹,通道县黄土乡侗剧团的杨金花、欧明双,花垣县麻栗场苗歌剧团的麻金莲,龙山县苗市艺校的向祖秀等,都是年轻有为、一专多能、在当地颇有影响的民族文艺骨干。
在民族戏剧创作方面,这些地方也活跃着不少的创作群体。花垣县的民族戏剧创作堆,是在民族文艺不景气、戏剧日益萧条的时候自发成立的。堆长张忠献,是一位曾在剧团工作的退休干部,两名堆员,一位是县城环卫所的所长邓子玉,一位是京剧迷向金阶。他们虽然年过半百,但志同道合,立志振兴民族艺术,利用业余时间共创作大戏3个、小戏小品38个,由县专业和职业剧团上演23个,27个小戏由湘西自治州群众艺术馆收编为两本专辑。现在这个创作堆的成员不断扩大,文化站的辅导员、县剧团的业务团长,甚至连州艺术研究所、群众艺术馆的专职戏曲干部也自愿加入了创作堆,为今年的全州社教文艺演出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象这样的少数民族艺术群体,还有大庸市王家坪阳戏团、古丈县草塘乡松溪村业余剧团、凤凰县沱口镇兰泉剧团等。
在这片干涸而秀美的处女地上,我们还发现了一大批来势很好、潜力很大的文艺作品。猫儿乡的群舞《找草标》,是通过土家族青年初恋约会时的标记——草标,暗中被人调换而引起的一系列令人发笑的情节,耐人寻味;麻栗场演出的劳动舞蹈《闶鱼舞》古朴、酣醇,动作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城步县文化馆站业余宣传队上演的舞蹈《摇摇情》选材很好,立意深刻,富有诗情画意;茅坳乡花瑶演唱队表演的《打套》是别具风情的习俗舞蹈,给人以新颖、风趣、健美的感触。特别是表现他们生活情趣,用自己语言演唱的苗歌剧、侗戏等深受民族兄弟的欢迎。城步县的苗歌剧《绳缘》,黄土乡的侗戏《雾梁情》、《双招亲》,麻栗场、窝勺乡的苗歌剧《野渡》,长乐乡的苗歌剧《雅妹投师》等演出时,台上唱,台下和,掌声不绝,赞声不止。
这几年湖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艺术作品,多次在省里、中央甚至国际比赛中获奖。在全省首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等活动中,榜上有名的歌舞节目大多出自这里。《踩花鞋》、《醉了苗乡》、《漂布》、《赢酒》、《毕兹卡的节日》、《锦鸡出山》、《打套》以及民族歌舞《五溪风情》等,多次代表我省到北京、云南、广州参加全国性的艺术比赛,到波兰、日本和非洲等国参加国际性的艺术比赛和交流,为我省赢得了荣誉。
四、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地方的经济、文化较为落后,人们的注意力又往往集中于发展经济上,加之交通不便、语言障碍、居住分散和专业剧团少、电影电视覆盖面小等原因,制约了民族文艺事业的发展。如何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艺术工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少数民族群众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实惠,对文化的需求更加强烈,这是改变广大农民落后的陈旧观念、建设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最好的历史性契机。各级党委政府切不可将民族民俗文艺仅当做玩玩乐乐的活动或点缀经济繁荣和粉饰太平盛世的摆设。一定要从贯彻中共中央十年规划,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加以认识,把民族文化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程,在解决老少边穷地区温饱问题的同时,要给予他们的文化饥渴以更多的帮助。上级有关部门也要关心和扶持民族地区的文化事业,政府文化部门要同民族工作部门加强联系,共同作好“八五”规划。在民族文化政策上要有所倾斜,用“扶贫”的精神、“扶贫”的人力物力财力对17个民族自治州县和其他地区的部分民族乡给予更多的关心。每年多资助十几个民族文化站建设,力争五年内形成一个富有特色的湖南西南地带少数民族文化走廊。同时,对一些成绩突出、贡献大的少数民族业余(民间职业)艺术团队、学校或社团及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索一条发展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的新路子。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应把民族文化活动和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当前首先要把农村文化站建好。调查情况表明,农村文化站在组织、辅导民族文化活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些经常性的活动,包括一些有影响的大活动,大部分都是由文化站具体组织的。因此,要把文化站的建立、巩固和完善当作一件基础性工作来抓,做到人员、经费、设施和任务“四落实”。要通过文化站组织起一支民族文艺骨干队伍,有条件的,要建立文艺基地,走场校、厂团相结合的道路,以解决人才培养和经费来源两大问题,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同时,在艺术创作、发展上要突出本民族的特色,扬长避短地发挥本地优势,有计划地培养出一批有影响的民族文艺“拳头”节目。上级文化主管部门要主动和民委研究协商,对发展少数民族艺术作出规划和合理的布局。在抓基础促全局、抓普及促提高的指导思想下,继续办好土家、侗、苗、瑶族艺术联系点,新开拓一些全省乃至全国影响甚大的画乡、歌圩、戏窝子和舞蹈基地。对于这些省里的艺术联系点和示范性文化站,有关的地、州、市、县文化局,特别是群艺馆、文化馆、要抽专人定期地进行多方面的指导,并注重政策倾斜、经济投资、智力扶植和艺术辅导四结合,依靠乡镇本身的积极性和力量来齐抓共建,以促进整个民族民间艺术向高层次发展。
3.在坚持群众文化群众办的原则上,文化主管部门要认真加以督导、疏导和指导,要热情为广大群众服务,除送戏送电影上门外,还要组织多个艺术门类的专家和业务骨干经常下去辅导,同当地一起开展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平时,除抓好节日活动的组织外,为推动创作和演出,还要组织一些汇演和比赛。1986年我们曾和广播电视厅、民委一起举办了首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效果甚佳。现在时隔五年,很有必要再举办第二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对少数民族文艺队伍进行一次大检阅,以促进民族艺术的创作、表演和交流。
发展民族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件大事。党和国家已经和正在采取有力措施,努力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只要我们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各级民委密切配合,对我省西部土家苗寨侗族瑶乡的文化艺术事业给予更多的关注,及时地总结表彰他们中间成功的经验和先进典型,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措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更多扶植这片亟待开采的民族艺术处女地,就一定能使这些沙中的金子、泥里的珍珠发掘洗炼,在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闪烁更加夺目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