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梅俏虬枝吐芳华
郭海秋 李道明

  常德汉剧植根于沅澧沃土,冠荫四极,披风沐雨五百年,其虬枝干劲,名角辈显;常年新绿,代出人才。2006年,一颗汉剧新星冉冉升起,俏然绽放于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舞台——拥有常德文艺界第一技“梅”的便是常德市汉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彭玲。

            十年磨一剑 超越靠苦练

  说起彭玲从艺历程,可用十年磨一剑,超越靠苦练来概括。1984年,17岁的她进入剧团的第二年,就在全市青年演员会演中夺得“金奖”,这是她崭露头角的起步。1995年她获得了湖南省戏曲表演最高奖“芙蓉奖”,省政府为她的艺术成就记“一等功”,这是她实现人生理想三级跳的第一跳。2003年由她主演的常德高腔《紫苏传》在湖南省首届艺术节上艺惊三湘,为常德捧回剧目“金奖”和省“五个一工程奖”,个人获“优秀主演奖”。并两度由省文联授予“德艺双馨”青年艺术家称号,此二跳。2006年她成功摘取中国戏曲个人成就最高奖“梅花奖”,常德市委、市政府授予她“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此三跳。彭玲成功了!对一个平凡的青年女演员来讲,为什么幸运之神总是频频眷顾于她?其实只要细看那构筑于荣誉光环下面,用泪水、汗水、血水和伤痛浇铸出来的坚强和韧劲,就能明白个中就里。

  11岁的彭玲,那瘦小的身影已翻飞在省艺校练功房,学台步、走圆场、翻筋头、拿大顶、刀枪剑蕺、盘跳翻转;清晨河吊嗓子,晚上灯下补文化。就这样日复一日,寒暑五载,承受着那个年龄难以承受的苦和累。这是她违背做演员父母的戏诫,自己执意选择的道路;也是她以父母为榜样,缘于自幼对戏曲的迷恋而追求的理想人生。性格决定命运,倔犟的她义无反顾!

  16岁进常德市汉剧团的彭玲,应工青衣、花旦。这一行当非常需要嗓音功力,但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则更为重要。于是,她拜京剧艺术家李玉贵为师,系统地进行气息练习、学习发声。长期的训练,过度的用嗓,她的声带不堪重苛,不时的咽喉充血、发炎,但她一直坚持着,经过近五年的努力,终于练就出一副真假嗓结合,圆润清澈,高亢嘹亮的金嗓子,为日后的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戏曲演员讲究“四功五法”,最为看重眼里出戏,尤其是是对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进行特别展示是戏曲表演中的一大看点,对演员表演则是一大难点。彭玲的母亲说起她苦练“疯眼”至今仍唏嘘不已。“疯眼”是戏剧行话,难度很大,就是表演时,一只眼定位呆滞不动,一只眼灵活转动,演绎“疯”而不“疯”,不“疯”而“疯”的情状。这是母亲杨丽华向湖北汉剧大师陈伯华学习后传授给彭玲的,母亲看着女儿每天对照镜子练习,练得双眼肿胀充血,头晕目眩,走路不稳的样子,常暗自垂泪。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宇宙锋》中,彭玲成功地动用了“疯眼”,得到了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的赞扬:“她的眼睛会说话”。

  2000年,常德汉剧院全力打造的精品高腔新剧目《紫苏传》开排了,做为主演的彭玲,由于生育后体形发胖,不合人物要求,她就节食、少睡、多练,嗓子练哑了,就打消炎针,一个月下来,瘦了十六斤,人称“艺坛怪杰”,一向严厉的余笑予导演都暗自赞许。彭玲的启蒙师傅李玉贵动情地说:“我最看重彭玲这个人的敬业精神。前年冬天,在滨湖剧院演出《大破天门阵》时,我帮她系头盔,发现她颈后长了个疖子,开始化脓。头盔带子好系在疖子上,我怕她疼不敢用力。彭玲说,这不行,等会开打会掉下来的,你用劲吧。我只好用力系,彭玲痛得哎呀一声,伏在桌上,血水直流,全央发抖,头上冷汗直冒,我难过极了。可是,等锣鼓一响,她咬咬牙就出场了。我赶到门口看她的演出,象没事一样。这时,我的眼泪也出来。”

            当好排头兵 学习与创新

  虚心学习与不断创新是彭玲的追求和前进的动力。

  16岁毕业后,她数度拜师学艺。1999年,她参加了省中青年骨干学习培训班,向孙毓敏老师学习表演;2000年,她赴上海参加首届昆剧艺术进修班,向表演艺术家张苟澎、岳美缇老师学习昆剧表演艺术。彭玲成为国家一级演员,获得“梅花奖”后,还专程赴京拜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为师。彭玲常说“艺海无涯,学无止境”,中国戏剧的表演艺术,博大精深,常学常新,她总感到自己永远都是个学生。正是由于彭玲的好学,造就了她今日的“多面演员”形象,常德汉剧院旦行的重头戏多是她挑大梁,大伙儿提起她,都说“嗓子好、唱功好,汉剧唱得好,京戏、黄梅戏也好”。彭玲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将所学融会贯通,并大胆借鉴、创新。在《思凡》一剧中,彭玲将昆、京演唱技巧揉入常高腔演唱中来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小尼姑在佛殿诵经,“这经卷活活气刹了我”的唱段,原唱较为平淡,缺乏高亢悲愤的气氛,不足以表达人物的怨恨心情,彭玲在音符rimi上作文章,将音律提高四度,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女尼姑怨恨的心情。又如在罗汉堂对四尊罗汉的品评,由于缺乏高低起伏的旋律,不足以表达人物起伏跌宕的矛盾心理,为此,彭玲对“一个儿瞧着我,一个儿招着我,一个儿等着我,一个儿想着我”的唱词在旋律上作了严格区分。将汉剧高腔、京剧西皮、昆剧昆腔融为一体,同样提高四度,推进了人物情绪的发展。创新总有收获,彭玲的创新得到了戏剧界和广大观众的肯定。2001年,彭玲登上中央电视台《名段欣赏》栏目,献演了《思凡》;同年12月,此剧由湖南文化音像出版社拍摄成舞台艺术片,畅销全国。

  如今担任常德汉剧院副院长兼汉剧团团长的彭玲,深知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能使常德汉剧艺术充满生机。带好这支队伍,提高团队整体素质,成为她又一个目标,于是她从机制改革上着手,一手抓管理建设,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经济分配激励机制;一手抓业务建设,督促中年演职人员加强自身业务素质提升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对青年职员和后备人才实行传、帮、带,为使年轻人尽快成才,挑起大梁。她提出了一整套速成方略。一是派专人管理;二是请老一辈艺术家实行基本功量化训练;三是推进青年人加强对常德高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目和优秀传统保留剧目的继承;四是请老师上大课,补修常德汉剧音乐、表演、独门绝技以及常识性戏曲知识;最后是检查考核,综合评定和经济利益紧密挂钩。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演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学与练的气氛高涨,技术提高迅速。近两年,她又开始了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遣产常德高腔的保护、传承工作,配合院部,有计划、分步骤,大胆启用青年人,将常德这一独具特色的人类文明成果进行有效地接力。

           信念立在心 奉献为人民

  树立理想的信念,不计得失,并为之奋斗,才能抵达胜利的彼岸,彭玲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上世纪改革浪潮冲击了人们的老观念,戏剧界也在悄然改变,演员下海、走穴,跳糟的现象非常活跃,剧团却维持艰难。那时彭玲一月的工资才几百元,而那些走穴下海的演员,一次演出动辄几百上千元甚至上万元,无法不叫人心热眼红。那时的彭玲不仅戏演得好,歌舞也出色,面对好友相劝,老板诚邀,面对金钱的诱惑,她总是把自己关在练功房里,看着昔日热闹非凡如今异常冷清的练功房,想想学生时代意气风发的誓言,潸然泪下。是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还是离开自己挥酒青春血汗,立志戏曲事业的剧团?最终她还是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唱歌跳舞难不倒我,我能赚到钱、我也需要钱,但是都不唱戏了,谁来撑这个台!我哪里也不去,我要和大家苦守‘寒窑’”。彭玲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从戏校分配到剧团,20多年来,坚守心中的理想和信念,一直奋战在戏曲舞台上。作为地市级的剧团演员,每年演出200多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一场都不落下。在演《断桥》、《魂诉》折子戏时,她身怀有孕,大家劝她小心腹内胎儿,她却笑着说:“我演的白素贞这时正是怀了孕,我正好体验生活哩!”坚守总有回报,正是这种克服诱惑、克服困难、坚守信念,20年如一日的精神,支持着彭玲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她人生的理想。

  一次,在汉寿毛家滩演出时,彭玲正感冒,发烧,观众点名要看她出演的《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偏偏这时下大雨,舞台搭在田间,演员在民房化妆后,穿雨鞋、打雨伞,才能走向舞台。剧团领导知道彭玲的身体不适,本想另换演员,又怕观众鼓噪,左右为难。这时,彭玲撑开雨伞就向台上走去。本来,她是想先应付一下,可是等戏一开锣,彭玲看到几千观众打着伞戴着斗笠披着塑料布,甚至还有观众赤脚站在泥水中。她就把一切都忘了,比任何时候演出都要认真,许多高难度的武打动作也拿出来了,越演精神越好,演出结束时,彭玲一次又一次地谢幕,雨中、泥中的观众仍久久不愿散去,他们用一阵阵地掌声向他们热爱的演员见证一个朴素的道理:为百姓演出,老百姓就支持你。彭玲正是心中装着这个朴素的道理,20多年来,践行着党的文艺方针,每年上山下乡为农民演出200多场,每次演出,她都饱含热情。正是凭借着人民的支持与热爱,彭玲一步步向艺术的高峰抵近。

  (作者单位:常德市汉剧院)

  责任编辑:李薇薇

来源:艺海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