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梅山文化的“五朵金花”
伍美华

  梅山是一个历史的地域名称,其得名有多种说法,大多数梅山文化学者接受的一种说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湘中地区是楚王部众居住地,楚为芈(音Mi)姓,居住地为芈山。秦末,芈人以蜂、蛇、烟、毒、陷阱等方式重创秦军。汉朝建立后汉高祖认为芈人灭秦有功,封芈人首领为侯,所封之地即为湘中山地(今新化、安化一带)芈山,芈、梅音近,芈常被异读为梅,积习成俗,这片土地就被称为梅山。据《宋史·梅山蛮传》记载,古梅山地区即今天的娄底、益阳、邵阳三市及所辖新化、涟源、冷水江、安化、桃江、隆回六县市,近5万平方公里。

  梅山地区因山高林密,民风强悍,“语言侏离”,交通不便,故“不与中国通”。从汉朝到宋朝的统治者对梅山地区的居民基本上采取的是不管也不惹的方式对待,即河井二水,互不相犯。梅山人过着原始农耕、渔猎生活,他们勇猛顽强,不害怕猛兽的凶狠,也不惧怕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被称为“梅山蛮”。由于生存空间的相对封闭和族群的相对独立,形成了带有浓厚的巫文化色彩的原始、封闭的土著文化——梅山文化。

  一直到宋神宗熙宁年间,设置新化(取“王化之新地”之意)、安化(取人安德化之意)两县。此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均有意往这里移民,相对独立的梅山地区逐渐成为汉、苗、瑶、土家等多民族杂居之地,梅山文化和历代移民带进来的外地文化不断整合、交融、同化,演变成了以汉、苗、瑶族为主,各民族文化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多种文化元素构成的复合型文化。

  梅山文化虽发源、形成于古梅山地区,但作为一个文化体系,它的流传地却远远不止古梅山的范围。在湖南,它的覆盖面积达四分之三的地域,几乎涉及到中国南方的许多省份和诸多民族。目前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南部、印度半岛等地,也相继发现了梅山文化传播的踪迹。

  梅山文化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宗教即梅山教;生活习俗;文艺体育活动。至今,依然活跃于民间的梅山文化有山歌、武术、故事、傩戏、竹编等,在此,我姑且把梅山文化的这五种载体称为梅山文化的“五朵金花”。

                               梅山山歌

  2006年4月30日,第二届全国梅山文化研讨会期间,伍喜珍应邀来到新化县的紫鹊界,站在一座叫老马冲的小山上,放开歌喉,一口气演唱了《神仙下凡实难猜》、《波罗山歌》、《溜溜歌》等山歌。伍喜珍动情的演唱,赢得了乡亲们的交口称赞,也吸引了很多会山歌的山民前来情不自禁地跟着唱,顿时歌声回响在紫鹊界上空。

  这山歌更是激起了老一辈新化人的美好回忆。

  1956年新化举办梅山千人山歌大联唱,规模宏大,观众上万人,轰动城乡,伍喜珍在联唱会上脱颖而出,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1957年,伍喜珍被湖南省选派进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汇演,她演唱的新化山歌《神仙下凡实难猜》,荣获一等奖。不久,她把新化山歌唱进了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贺龙等中央领导多次听她演唱过山歌。有一次,毛主席听完山歌,握着伍喜珍的手高兴地说:泥巴里长出的歌,蛮脆蛮甜哩。伍喜珍也成了新化山歌的代名词。梅山山歌在2006年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名录。2010年,新化县准备将梅山山歌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梅山蛮”言语迷离,十里不同音,凭的是用歌谣口传身授。“歌本三千又七百,歌有八万七千零;红黄蓝白传后世,黄本情歌打头行。”足见梅山山歌数量之多,风气之盛。梅山山歌是汉、瑶、苗、侗族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形成的艺术结晶,是传统文化和民间音乐的瑰宝,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近年来,不仅民间文艺人士不断整理山歌,政府部门也积极推动山歌的收集、山歌文化的传承。娄底电视台与新化县政府携手于2002年、2006年举办了两届梅山歌王大赛,每次都有数千人参赛,数以万计的群众欣赏,梅山山歌再一次成规模地在新化唱响,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件盛事。2010年梅山歌王大赛正在筹办中。当地教育部门也将山歌文化列为了本土教材,有些学校还将山歌列为了学校教研的选题进行研究。这使得新化山歌艺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很好的传承。

                             梅山武术

  梅山武术是梅山文化的重要分支。梅山武术不是比武争斗或专业表演的武术,而是为了保卫自身的生存练就的,因此生活气息相当浓厚。梅山武术中的许多武器本身就是劳动和生活的工具,如板凳、方桌、烟斗、铁尺、耙、齐眉棍等。梅山武术的独家兵器“耙”,就是梅山祖先打虎用的工具,独家双兵器“铁尺”,也是从这类狩猎工具演化而来的;另外,梅山先人把在生产生活中用的扁担、长烟筒、板凳都演练成了可随手取而用之的兵器。梅山武术的这一特色与当时人们所居住与生活的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说明梅山的先人们随时都可能遇到外来的威胁,随时都做好斗争的准备。这也反映了古梅山人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特征。

  梅山武功不论是徒手套路还是器械套路,均讲究“神、气、意”,三者有机结合,要求“气流丹田,心与意合,意与心合,气与力合”。“桩固势稳,出手泼辣,发劲凶狠,吐气抑声”。梅山武术很好地保留了古传武术功法与技击精髓,成为中国乡土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

  解放后,梅山拳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武术套路也得到了完善。如梅山南拳、南刀、梅山棍、梅山铁钗、梅山锏、流星、耙、板凳拳、桌拳等。民间武术活动也日益繁荣起来,并且逐渐走向大众化,群体类的武术活动日益增多,每逢过节,武术表演必不可少,深受群众欢迎。梅山武术还成为“增强人民体质”的传统体育项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兴起了武术热,梅山武术也迎来了又一次的大发展。梅山武术在当代的发展可以分为两条线路:一条是以正宗的梅山武术为传承的武术门派,另一条则是吸收了外来武术以求发展的武术门派。因此,当今的梅山武术五彩纷呈、千姿百态。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梅山武术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且越来越具备一种文化特质。在形式上,套路短小精悍,朴实无华,同时具有古朴、豪放、勇猛的风格。在内涵上,更加注重儒道思想,重礼仪,重宗派,且越发具有地域文化象征意义。

  1984年,新化县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武术之乡”的称号,1983年2月,在县体育馆成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馆,全县各区镇均成立了武协分会,有50个乡镇成立了武术辅导站,大大普及了群众武术,全县城乡的大多数男女老少,都会三招两式,每到寒冬腊月,这里几乎家家户户习武成风。新化梅山武术传人多为国家一级拳师,梅山武术传人晏西征创办的东方武馆,近30年来培养了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武术爱好者,还有国外友人前来习武求艺,可谓名扬国内外。

               梅山傩戏

  梅山傩戏是中国傩戏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梅山傩戏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傩戏表演最初的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后演变为祈求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等内涵。流传至今的梅山傩戏有《傩头狮子舞》、《和坛》、《和梅山》、《搬开山》、《扫路娘子》、《明州和尚》、《天光土地》等10多个经典曲目。

  梅山傩戏主要以祭祀与表演相结合的形式来展示主题,“祭”中有“戏”,“戏”中有“祭”;运用道具和肢体语言强化艺术效果;神人平等,神人对话,神人共舞;使用方言俚语,通俗易懂。

  2007年5月2日至8日,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和冷水江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中国·冷水江首届梅山傩文化艺术节”。娄底市9个乡镇的16支傩艺代表队参加了为期5天的傩戏表演,北京专家组成员、娄底市相关领导及各地数万名观众观看了演出。同时举办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傩戏大赛,53个传统傩戏节目参加了角逐,7大类9个节目被评为优秀节目,11支傩艺代表队荣获“傩文化资源保护奖”。

  2007年9月,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受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特别邀请,冷水江市选调了3个傩坛10位民间艺人,整理了《开坛傩礼》和《搬锯匠》两个傩艺节目,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典型代表出席了“中日文化交流会”开幕式,《开坛傩礼》和《搬锯匠》受到中日学者、观众的一致好评。冷水江是此次交流会上唯一一个选送自民间文艺节目的县市。

  据考证,目前冷水江现存有成型于宋元时期、明初和清康雍时期的傩坛(傩戏表演场地)40余个,分布在金竹山、岩口、中连、三尖、毛易、梓龙等9个乡镇。现有从业傩艺人员达200余人。2008年,梅山傩戏列入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梅山竹编

  2009年8月17日,央视网旅游频道“魅力中国、华夏遗产”栏目报道了新化县曾建国、曾志龙父子利用梅山传统艺术改进的手工竹编制《兰亭序》。10月底,该系列产品被初步确定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

  梅山竹编是梅山地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工艺程序相当考究,有选竹、锯竹、刮青、削平锯口、分块子、分出薄篾层、三防处理、染色、分丝、编织等十多道工艺。编织技法就是通过竹丝篾片的挑压交织,编出各种字体花纹。一般称被挑压的篾为“经”,而编入的篾称为“纬”,由经与纬的挑压可编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制作出千姿百态的竹工艺品。梅山竹编的编制方法主要有叉点编织法(十字纹)、星点编织法(梅花眼)、叉点与星点结合编织、普通编织法(菱形格)。一片片普普通通的竹篾,可以被这些民间手工艺人编成诗词序文、名言警句、对联、喜庆剪纸等许多品种,还可以编成纯汉字竹编、纯英语竹编、英汉结合竹编、图文结合竹编等,还有企业文化类竹编,招牌类竹编,时尚主体类竹编(如与奥运、世博结合的竹编)和图案类竹编等,竹篾就像一支神奇的笔,可以任意写画出新美的图案和文字。

  “梅山竹编”的“竹篾体”编制方法,将文字系统地编入竹(草)制品,开创了文字书写的新载体,区别于书法、打印、喷绘、雕刻、拼接、剪纸、十字绣、湘绣、刺绣等形式,并体现了手工艺人“一篾一菩提、一字一净土”的哲学意境,表现出两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一种是以“和”为贵的生活文化,一种是以“善”为本的宗教信仰文化。“和”与“善”一起成为梅山竹编的造物思想,传承并丰富了书写文化的内涵。

                             珠梅抬故事

  珠梅抬故事是梅山文化的又一枝奇葩。它是涟源市民间每年秋收后举行的庆丰收祈盼吉庆吉利的民俗活动,内容取材于历代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古典戏曲及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或情节来展示。由4个青壮年抬着一个彩布装饰故事架、故事架上站着或坐着一个经过造型、化妆或戴脸谱的历史人物,人物或站或坐在故事架上表演。每一张脸谱代表一个历史人物,奸臣不能上故事。每次故事会都巡村游乐,长达三四个小时。由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阵容强大,并伴有乐队和舞龙舞狮队,这已成为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习俗节目。

  珠梅抬故事活动始于600年前。相传,蚩尤与黄帝争霸战败被杀之后,他的后人便隐居在大熊山周围地方生息。600年前,位于南岳七十二峰余脉的珠梅田垅被蚩尤后人视为一块宝地,选址为九泉冥地。孰知就在当天,忽然狂风大作,一座大钟从天飘然而下罩在此地,蚩尤后人的愿望只得作罢。可当地人却发觉此地神奇,于是就在此圈地建起了一座道观,称之为珠梅观。观内供奉着传说中的神灵,并由许愿者供钱供粮,当地人出人出力,于每年农闲时节,以“抬故事”的形式来感谢圣灵保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健康安泰。自此,珠梅观香火鼎盛,故事会在这里绵延数百年。

  2009年10月24日,涟源市龙塘镇举行珠梅抬故事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授牌仪式,当天下午和晚上,珠梅田垅热闹非凡,当地农民盛装打扮,载歌载舞举办了珠梅故事会民俗活动,44台故事和上千名群众演员参与了此次活动,数万群众观看。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珠梅抬故事活动已剔除其封建迷信色彩,提取民俗精华,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在农村,活跃着农民的文化生活。

  梅山文化,体现的是生活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的人民勤劳勇敢、朴实善良、开拓创新的精神,体现了他们顽强抗争、崇尚和平、和睦共处、宁静生活的良好愿望和生存智慧,展现了他们豪放浪漫的情怀和幽默乐观的生活态度,这种根植在骨髓深处的文化的力量,必将促进当地人们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创造出更美好的美丽传奇,为湘中大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精神动力。

来源:新湘评论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