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澧州孟姜女形象的文化解读
周尚义

  (湖南文理学院 文史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摘 要:受湖湘地域文化和南方浪漫精神的影响,澧州孟姜女故事在其流变中,深深地打上了湘楚文化精神的烙印。就故事情节而言,从孟姜女裸浴求婚,到望夫寻夫,再到哭城蹈火,最后显灵护乡,这诸多传说,都存有澧州人依据本地域文化和楚人的理解所进行的编创;就人物形象而言,从孟姜女作为天真浪漫的贞洁少女,到爱恨交织的悲苦少妇,再到忠贞刚烈的巾帼英雄,最后升华为祛灾送子的护佑神女,这些形象的塑造及其内在精神的不断丰富,亦是湘楚文化孕育和陶冶的结果。

  关键词:孟姜女;民间传说;澧州;嘉山;傩戏

  中图分类号:I27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54(2008)05-0106-04

  Th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Image of Meng Jiangn of Li Zhou

  ZHOU Shang—yi

  (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angde,415000,China)

  Abstract: Influenced by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Hunan and the southem romantic spirit, the story of Meng Jiangnü of Lizhou, during its evolution, has been deeply stamped the brand of the Xiang-chu cultrue. As to its plot, many legends in the story of Meng Jiangnü has got the trace of organization and creation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ulture and the un-derstandings of Chu people, for example, she proposed marriage when she swam nakedly, she waited and looked for her husband, and she cried under the Great Wall and died there, and finally her ghost showed its power to protect her village. Furthermore, as to the images of character, Meng Jiangnü, she experienced the change from a pure and innocent girl, to a sad woman filled with love and heat, then to a fiery and forthright heroine, finally to a goddess protecting people. The portraying of these images and the constantly enriching spirit of Meng Jiangnü are also the results of the gestation and edification under the Xiang-chu culture.

  Key words:Meng jiangnü; folklore;Li Zhou; Mount Jia; Nuo opera

  孟姜女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据历史学家顾颉刚等学者考证,两千多年来,孟姜女的故事流传于从东北平原的辽宁到西南边陲的云南等近20个省市(参见顾颉刚、赵巨渊《孟姜女故事材料目录》[1]219~255。学术界曾将孟姜女的传说分为“东宗”(以鲁、苏地区的传说为主)、“北宗”(以晋、冀、陕的传说为主)、“南宗”(以湘、黔、桂、滇的传说为主)等派别,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传说。在不同宗派和地域的传说中,就故事本身而言,孟姜女有不同的出生地,亦往往具有不尽相同的故事情节、不同的形象特点和不同的性格特征;从形而上的角度来看,这些不同的传说又体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表现了不同地域的人们的不同审美追求。

  湘楚大地自古以来就不乏民间传说,孟姜女的故事也一直流传在以澧州嘉山为中心的洞庭湖西岸和澧水流域的广大地区。自明清以来,澧州嘉山孟姜女故事的流传越来越广,故事的裂变繁衍越来越盛,影响也越来越大,已被学术界公认为长江以南的孟姜女传说的“南宗”代表。

  追溯孟姜女故事的形成及其在湘楚大地上的流传,我们不能不提到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齐鲁大地上的“杞梁妻”的真实故事,也不能不提到两千多年来黄河流域的诗文家们创作和吟咏的、以礼教文化为内核的诸多孟姜女传说。毫无疑问,澧州孟姜女的故事在其形成与繁衍中,肯定借鉴了“东宗”、“北宗”的故事情节,也吸纳了北方孟姜女传说中所寓含的某些精神元素。但是,受湘楚地域文化和南方浪漫精神等因素的影响,澧州孟姜女故事在其流变中,深深地打上了湘楚文化的精神烙印。例如,澧州孟姜女的形象,很好地表现了不受礼教约束的南方少女对自由爱情和自主婚姻的大胆追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楚人特有的反秦抗暴精神。又如,澧州的孟姜女的故事中,还把孟姜女形象与湘妃、傩神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表现了江南人们不同于北方礼乐文化的浪漫心性和对“保护神”的渴盼与赞颂,等等。看来,澧州孟姜女身上体现出来的湘楚独有的文化内涵及其他诸多特质,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发掘,细细咀嚼,认真总结。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澧州嘉山孟姜女的故事传说略作分析,并对澧州孟姜女形象所体现的文化内蕴略作探讨与解读。

  一 裸浴求婚——江南少女对礼教的大胆蔑视和对爱情的热烈追求

  澧州嘉山孟姜女的系列故事(这些故事散见于20世纪80年代的内部铅印资料《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澧县资料卷》等)是从“姜女下池”开始说起的。现在,《姜女下池》既有民间的口头传说、说唱词,也有独幕歌剧,还有澧水流域傩戏的保留剧目。作为叙写江南少女孟姜女最核心的故事,它的情节并不复杂。这个故事讲述孟姜女在大热天下到荷池中裸浴消暑(流传在北方的孟姜女传说是不可能有此情节的),不想被逃役回乡而藏在树上的范喜郎无意中偷窥到胴体,孟姜女一方面出于无奈,另一方面更出于对自由美好爱情的追求,置传统礼教而不顾,大胆地向“逃犯”范郎表达欲并与之成就婚配的愿望。最后,二人喜结连理。这个颇有喜剧色彩的故事不仅赞美了孟姜女的美丽、聪颖、天真浪漫,更彰显了她热烈追求自由爱情的美好情性和大胆、独特的文化个性。

  在澧州嘉山孟姜女故事中,以《姜女下池》为中心的对少女孟姜女的系列描述,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值得细细品味和进行文化意义方面的分析。

  首先,在孟姜女身上,体现了江南少女对自我生命的体认和青春的觉醒。汤显祖《牡丹亭》中江南少女杜丽娘的青春觉醒,是从“游园”开始的,她从“姹紫嫣红开遍”,“恰三春好处无人见”的自然景观中,联想到了自己被传统礼教牢牢锁在“小庭深院”,于是开始青春的梦想与追求。作为同样是江南少女的孟姜女,其对自我生命的体认及青春的觉醒是从荷池裸浴开始的。由傩戏改编的独幕剧《姜女下池》(谭兴烈先生改编),写孟姜女盛暑之时“瞒着爹来瞒着娘”,“上身脱了纱衫子,下脱八幅藕丝黄”,“欢天喜地下池塘”,然后开始洗浴。当她上上下下洗遍全身后,在水中自照,只见“十指尖尖如春笋,脸儿雪白如傅粉,圆圆面儿如秋月,眼似娥眉伴月星”。然而,这水中仙女般的胴体只有自己看到,只能自我欣赏。其有如《红楼梦》中所唱:“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唱词)这青春的躁动十分热烈,青春的期盼又是那样的热切;“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同上),这青春的叹息又是何等的沉重。也正因为在裸浴中既顾影自怜,又充满期待,所以,当孟姜女看到偷窥自己玉体的范郎,先是恼怒,后是惊喜,上岸后立即提出婚配的要求。“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四《子夜四时歌·夏歌二十首(其十三)》[2]646少女孟姜女在裸浴时的作为,是江南女子青春萌动、觉醒时的自觉的举动,她那浪漫的心性、对爱情的渴盼,对所喜爱的异性的主动追求,在具有北方特性的孟姜女故事中是难以见到的。

  其次,孟姜女从小就具有反礼教、敢于大胆追求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的美好情性。孟姜女聪明漂亮,德言容工样样皆优,所以,登门求婚的富家子弟和媒婆络绎不绝。她对富家男性子弟不想惹,对女性的媒婆不客气。背地里,她竟骂起了媒婆:“媒婆媒婆,眼屎起绿坨,害了我这个黄花女,吃了我家老鸡婆。你吃了我家鸡婆不得好死,把你埋在乱葬坡……”这些话语虽然不无粗俗,但字里行间表现的是孟姜女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极端反感。一对男女如果两情相悦就可结成连理,又何必非要媒人呢?当裸浴上岸的孟姜女提出要与范喜郎成就婚配时,略显保守的范郎则坚持要有媒证:“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怎成亲?”孟姜女立即唱道:“东边红日为媒主,西边明月作媒证,清风挽作交杯盏,细雨绵绵几多情。”范喜郎又指出上述“四件都是短命物,不能与你结成双。”孟姜女立即又唱道:“东边樟树为媒主,树大根深高万丈;西边杨柳为媒娘,杨柳树上藏情郎;荷叶挽作交杯盏,藕断丝连情意长;池塘清水当酒浆,人也好来水也香。四样都是长生物,天长地久配鸳鸯。”这种以天地日月为媒,以杨柳荷花为证的自由恋爱观,是十分大胆的,使得虽置生死于不顾,敢于抗暴而千里逃役的男子范喜郎,因其饱读诗书,深受礼教的熏陶,也一下接受不了。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来看,孟姜女的这些话语及其所表现的蔑视礼教、追求自由的心性,在南方浪漫文化氛围中虽不常见,但也绝非孟姜女仅有,而在礼教文化土壤中润育出来的北方孟姜女故事中则是难以见到的。

  另外,孟姜女主动提婚也是她追求贞节的具体体现。由于孟姜女裸浴,不意被范郎窥遍全身,“四体被你全瞧见,怎不与你结成双?”这里一方面表达的是对爱情的渴盼,另一方面展示的是对贞操的持守。洁身自爱,保持贞节,是古代女子的美好心性,这也是孟姜女的美德之一。

  综上所述,江南少女孟姜女,美丽聪慧,蔑视传统礼教,又具有洁身自爱的美好心性,富有浪漫激情,更敢于和善于把握自己的命运,主动追求自由的爱情和婚姻。她是在江南湘楚文化中孕育、成长的美女、贞女和情女。

  二 望夫寻夫——江南少妇对丈夫的痛苦思念和寻觅的无限悲苦

  如上所述,在澧州孟姜女的系列故事中,孟姜女是以美女、贞女、情女的形象出现的,而在“望夫”、“寻夫”的系列故事中,则是以江南少妇的“思妇”、“苦女”的形象出现的。

  澧水流域古属南蛮之地,水灾频发,成年男子只得外出讨寻生活,更有甚者,戍边徭役,亦连年征夫,弄得十家有九家只有妇女老幼。于是,在家的成年妇女只得白天辛勤劳作,养老抚幼,晚上独守空闺,愁听更漏。如果没有生育,还要饱受社会与家庭的冷眼,那就更苦不堪言了。闲暇之时,思妇们亦不免登高眺望,企盼丈夫回归,乃至有因长年望夫而化为石头的传说。嘉山原名孟姜山,是澧阳平原靠近洞庭湖的几近惟一的小山,山不高,但登上去后,可以凭眺洞庭湖水中数十里远的地方。也许正因为此,澧州人把它作为孟姜女登高望夫的地方,并以之命名。“长相思,久离别,征夫去远芳音灭。湘水深,陇头咽。红罗斗帐里,绿绮清弦绝。逶迤百尺楼,愁思三秋结。”(江总《长相思》)[2]993“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梦江南》)[3]49前人的诸多诗词,形象地倾诉了终日盼夫、望夫的思妇的万般苦痛。

  在澧州孟姜女的系列故事里,“望夫”故事占了很大成分,这些故事也最具有想象力和浪漫色彩。相传孟姜女与范喜郎成婚后仅三天(一说只有一天),范郎就又被抓去修长城。于是,孟姜女只得登上嘉山的最高处,望夫归来,风雪无阻,天天如是。嘉山现保留有孟姜女站立眺望的“望夫台”和因恨秦始皇而在石上抓出指甲痕的“望夫石”,还有用绣花针刺得叶细如丝的“望夫竹”,等等,这每一个地名和物名,都是关于孟姜女的凄苦传说。千百年来,这些地名、物什,连同滔滔流淌的澧水和浩瀚的洞庭波涛,向人们倾诉着包括孟姜女在内的无数思妇的不尽苦痛。

  孟姜女千里寻夫,更是一个人们千古传诵的凄美故事。范郎服役三年未归,无限思念丈夫的孟姜女便带着自己一针一线为之缝制的棉衣,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去探寻丈夫。她一边走还一边唱道:“月儿圆圆分外明,孟姜女丈夫筑长城。一去三年不见归,孟姜女千里去寻亲。月儿圆圆亮光光,孟姜女恨死秦始皇。要筑长城你自己筑,为何害我范喜郎?”

  孟姜女风雨无阻登山望夫和跋涉千里探亲寻夫的故事,极大地拓展了孟姜女故事的意境,丰富了孟姜女故事的内涵,并为之涂上了厚厚的无限凄美且非常浪漫的光华。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澧州孟姜女“望夫”、“寻夫”的浪漫故事,那么,中国民间的孟姜女系列故事将逊色不少。

  还要说明的是,笔者以为,受地域的影响,“北宗”是难以产生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的;“东宗”有类似的故事,但可能受了南戏《琵琶记》等作品的影响,礼教的色彩浓一些。澧州嘉山地处云梦,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千里寻夫的传说家喻户晓,孟姜女寻夫的故事,显然对舜妃的传说有所借鉴。舜妃泪洒翠竹,翠竹变为斑竹;姜女针刺竹叶,竹子成为丝竹。舜妃后来化为洞庭女神,孟姜女则成为澧州乃至整个湘西北的保护神。上述二者的相似,我们不能视为仅是一种情节上的借鉴,还要看到其中蕴涵的思妇们特有的女性期待。千百年来,澧州的男人们迫于无奈,走出洞庭,往往终年不归。于是,留守后方的处于无限悲苦之中的思妇便口头创作孟姜女寻夫之类的故事,借以表达她们的美好愿望:她们期望在外的丈夫温饱无忧,她们期待与丈夫早日相聚,甚至不惜奔波千里,去与之相会。所以,从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讲,澧州孟姜女“寻夫”的传说,是湘楚女性苦楚悲伤的投影,是她们特有的文化心性与心理期待的曲折反映。

  三 哭城蹈火——巾帼英雄对暴秦的抗议和对爱情的忠贞

  孟姜女为寻觅丈夫尸骸,在万里长城下哭诉了三天三夜(一说七天七夜),结果长城为之崩塌三百里(一说八百里)。这个传说是孟姜女系列故事的精华。澧州孟姜女的哭城,其被赋予的意义更突出和丰富。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荆湘的楚人从骨子里恨透了强秦,究其原因,固然与战国时合纵连横、秦楚争霸和楚国饱受秦国的侵凌、欺诈有关,更重要的是秦国的强暴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筑长城,修陵墓,强征役夫,严刑苛政,极为残暴,弄得民不聊生,民怨沸腾。两千多年来,在善良的劳苦大众眼中,秦始皇就是残暴的代名词。湘楚的民间故事中,描写和诅咒秦始皇的很多,而最典型的便是孟姜女哭倒长城。孟姜女作为澧州嘉山人,是湘楚美丽、聪颖、善良女性的代表,他的丈夫是一文弱书生,在新婚之日竞被抓去服役,最后竞被折磨致死。孟姜女千里迢迢去探望,最后竟连丈夫的尸骸也找不到。秦始皇太残暴了,孟姜女的经历,可谓太凄惨了。湖湘的人们受地域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特别崇信神祗,相信报应之说。在他们看来,孟姜女咒骂秦始皇,哭得昏天黑地的时候,长城为之崩塌,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强秦不遭到报应,那就天理未彰。孟姜女哭倒长城,反抗强秦的楚人从这里看到了正义的力量,获得了某种心灵的慰藉。千百年来,人们还借助这个故事,发泄对残暴的统治者和严苛的政治的不满,倾诉思妇的不尽幽怨。毫无疑问,只要暴政、苛政存在,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就将获得人们更为广泛的心理认同,就将长吟在民间——而这也本是历史的真实,文化的真实现象。

  孟姜女在长城脚下一边痛哭,还一边诉说。她控诉秦始皇的暴虐无道,她哀诉自己对范郎的无限思念和不尽的苦痛悲伤,她祈求神祗为她找到范郎的骸骨,一连三天没有停声。澧水流域的女孩在出嫁的前一天,有“哭嫁”的习俗。出嫁女边哭边唱,哭诉父母的辛苦和自己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哭诉女儿们的苦痛,其声哀怜,往往一哭就是数个小时,且有多人唱和。澧州传说中的孟姜女连哭三天,其声哀伤,惨不忍闻,其传说的形成当与“哭嫁”习俗有关,同时反过来又极大地影响到了“哭嫁”的演唱。现在保留的“哭嫁”仪式中,人们总要传唱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事,也就是说,姜女哭城已成了“哭嫁”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孟姜女的故事对澧州文化的极大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孟姜女哭倒了三百里长城,成了楚人反抗残暴的强秦且获得天助的女英雄。在澧州孟姜女的系列故事里,孟姜女抗暴的故事还有一些,而“蹈火”便是其中最为壮烈的一个。

  关于孟姜女最后的结局,在澧州孟姜女的传说中,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她从北方负骨返回嘉山,但在途中疲病交加而卒于陕西同官。另一种说法是秦始皇听说孟姜女哭塌长城,勃然大怒,把孟姜女抓来问罪。但秦始皇一见到孟姜女,就被她倾国倾城的美貌所迷倒,便逼她为妃,否则将把她烧死。孟姜女忠贞于范喜郎,决计为之殉情,而不让暴君玷污自己,于是毫不犹豫地纵身跳进熊熊烈焰之中。上述两种说法,澧水流域的人们多倡言后说,因为后说中的孟姜女,蹈火而亡,用自己的生命谱写出了一曲抗暴的充满刚烈气概的颂歌,令后人回肠荡气。湖南的当代画家贺旭先生曾据此传说,为“中国常德诗墙”创作了《姜女蹈火》的石刻画,以彰显孟姜女不屈于强暴的贞烈精神。

  综上所述,出生于楚地的孟姜女,由于丈夫劳役致死,满含哀伤和悲愤,哭倒长城,并不为暴君秦始皇所诱胁,毅然蹈火。从这生动的传说中,我们可以欣赏到浪漫夸张的想象与令人感叹唏嘘的情节,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既忠贞于爱情,又无比刚烈、勇于抗暴的女性形象,我们更可以感悟到一种磅礴于天地间的正气和贞烈刚强的精神,而这些,其来源与诱因,都与楚人的文化与气质有关。“力拔山兮气盖世”,“唯楚有材”,“无湘不成军”……如果我们读罢这诸多的精警之语,对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的感触就会更多一些,我们就会更深刻地理解孟姜女传说的文化渊源。

  四 显灵护乡——湘楚神女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乡民的呵护

  澧州嘉山孟姜女的传说中,有一个值得我们咀嚼和深思的现象,即今日的人们已将孟姜女作为保护神供奉。嘉山孟姜女庙中,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尤以农历六月初六为盛。巫瑞书先生曾云:“同苏州、同官、山海关等地的‘孟姜女’比较起来,澧州‘孟姜女’最有个性特点和地域色彩的,则是她死后对家乡人民的继续‘关注’和处处庇护,也即作为家乡‘保护神’的灵光的闪现。”[4]276

  澧州孟姜女系列故事中,姜女护佑的故事还真不少。民间传说孟姜女死后魂归故乡,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为人们做了很多好事。如明代弘治年间,孟姜女帮助工部尚书李如圭整治好护江大堤,又如让子孙不蕃的人家生儿育女,又传说1944年日寇在嘉山附近连丢27颗炸弹,她竟用衣袖把炸弹拂到一边去了,没炸到一人一屋,等等。这些故事颇为神奇,亦不无幽默,嘉山的人们今日娓娓道来,尚充满敬畏和感激。

  孟姜女死后成为河堤神、庄稼神、祈蚕神乃至送子神,这些传说既表现了澧州人们对孟姜女的崇敬,也反映了人们对她的期待。在现实生活中,神灵并不是客观存在之物,但我们心灵上总希望真有神祗保护我们。澧州古时巫觋活跃,今日傩戏发达,受其影响,人们总不断祈求神灵的护佑。澧州人崇敬孟姜女,并为她建祠塑像,顶礼膜拜,久而久之,孟姜女在人们的心中,就具有神祗的地位了。这就是人们把孟姜女当作保护神的原因。今天,澧水流域的人们已把姜女当作傩神供奉,演唱傩戏的时候,请出的傩神多为孟姜女,由此可见,孟姜女作为保护神的形象,在澧州人们心中已完全确立。

  综上所述,澧州孟姜女丰富多彩的传说和鲜活的立体形象,是在澧水流域的文化土壤中逐步孕育、繁衍和树立起来的;澧州孟姜女的故事在其流变中,虽对外来的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有所借鉴,但其主要的传说和展现的主体形象,无不打上了湘澧文化的烙印。就故事情节而言,从孟姜女裸浴求婚,到望夫寻夫,再到哭城蹈火,最后显灵护乡,这诸多传说,都存有澧州人依据本地域文化和楚人的理解所进行的编创;就人物形象而言,从孟姜女作为天真浪漫的贞洁少女,到爱恨交织的悲苦少妇,再到忠贞刚烈的巾帼英雄,最后升华为却灾送子的护佑神女,这些形象的塑造及其内在精神的不断丰富,亦是湘楚文化孕育和陶冶的结果。我们不难设想,如果离开了澧水流域的文化的滋润,那么,孟姜女的形象绝没有现在这样鲜活和丰满,也正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在解读澧州孟姜女的传说与分析其具体的形象时,必须以湘楚文化作为立论和阐释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颉刚,钟敬文,等.孟姜女故事论文集[M].北京: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4.

  [2](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林大椿,辑.唐五代词[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

  [4]巫瑞书.孟姜女传说与湖湘文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杜云南)

  收稿日期:2008-07-03

  作者简介:周尚义(1953- ),男,湖南临澧人,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来源:《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