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旅宦湖南 明清曲家事迹述略
唐挥之

  (一)

  近十几年来,各地纂修地方戏曲史志时,一般比较重视对隶籍本地的戏曲家的调查研究,而不甚留意旅居本地曲家同当地的各种联系。其实这些联系,作用于某一种地方戏曲的发展,其影响实不容低估。关键是要找到外省籍曲家和本地戏曲联系、结合的契接点。这件事难度很大。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对于戏曲常‘处于又爱好又鄙视的矛盾之中。他们中许多文学家也喜欢作曲、度曲、顾曲,但大都不愿载录于文字。如果那位曲家身为官宦,就更加避讳这类记载,譬如清乾隆朝的翰林张照,奉敕撰写词曲进呈,前前后后大约写了百多万字的戏曲、曲艺作品,皇家给他在内廷出版,他全部署名“无名氏”。张照这种心态,即使在戏曲盛行的明清两代,也是很典型的。这种状况给后世的研究者带来许多麻烦和困难。在探讨戏曲家的作品,创作活动和创作思想时,只好依据一些零星的、片断的材料推断分析,往往旷日废时,搜罗爬剔,最后还只好写上“于史无征”四个字的结论。

  湖南这个地方,历史上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就拿戏曲文化来说,同人文繁盛的江苏浙江等地根本没法比。但自明代中晚期至有清一代,湖南地方戏曲倒并不落伍,据我揣测,这和许多外省籍曲家旅宦湖南多少是有些关联的,我手头就有三个例子。

  一是嵇永仁遗作在长沙印行

  嵇永仁,也称留山先生,是清初福建巡抚范承谟的高级幕僚。与范承谟一同因三藩之乱被耿精忠囚禁了两年,始终拒降,后同时殉难于闽中。嵇永仁工诗文词曲,著稿盈案。他作的传奇有《扬州梦》、《双报应》等。康熙十三年他被关在耿精忠狱中时,因“楮墨不与”,只好用烧尽的木炭为笔,在一本破书的反面,写下杂剧《续离骚》,包括四个短剧:《扯淡歌》、《泥神庙》、《笑布袋》、《骂阎罗》。这部满怀悲愤的“监狱文字”由一位好心的狱卒保存下来交给了他的后人。同治年间长沙著名曲家杨恩寿(坦园)说此剧“满腔悲忿,借以发之。杜默哭霸王一折,尤为悲壮。月晕风凄之夜,擫铁笛吹之,老重瞳必泪数行下矣!”(《词余丛话》)。

  《续离骚》及嵇永仁狱中其他诗作《百苦鸣》、《和泪谱》等被彙总为《抱犊山房集》刊行传世。同治年间,嵇永仁六世孙嵇月山秀才寄籍湘阴,与长沙杨恩寿交往过从甚密。嵇月山将《抱犊山房集》交长沙书坊重刻,《续离骚》得以在湘流传。后人有以此剧为尤侗所作者,那是由于尤侗有同名剧作所产生的误会。

  二是顾彩访容美看昆曲《桃花扇》。

  顾彩,字天石,号补斋,梦鹤居士,无锡人。崇祯十二年举人,有异才,工词曲,著有《小忽雷》、《南桃花扇》、《后琵琶记》等传奇,与著名曲家孔尚任是好朋友。曾于康熙初年到湖北鹤峰的容美,访问土司田舜年。容美今属湖南石门,在县西北约100公里的泥沙镇。清人佚名有《漫述》一书,其中说:“楚地之容美在万山中,阻绝入境,即古桃源也。其洞主田舜年,颇嗜诗书。予友顾天石,有刘子囊之愿,竟入洞访之。盘桓数月,甚被崇礼。每宴必命伎奏《桃花扇》,亦复旖旎珂赏。盖不知何人传入,或有鸡林之贾耶?”(转引自道光《鹤峰县志》十四)顾彩本人在《容美纪游》中,则记述观摩当地戏曲情况甚详。他在容美数月之久,不仅观看了关帝庙、大悲阁等祠庙戏台的酬神演出,还在田舜年家中多次观看其家生班子(全为女优)演出整本昆曲《邯郸梦》、《桃花扇》,多有称誉,赞为“声色皆佳”。他还特别欣赏田舜年长子田丙如的戏班,说它“即在全楚,亦称上驷”。同时还指出田家班的昆腔戏的缺憾是“终带楚调”。我省戏曲史家张九先生曾据此认为这里所说的“楚调”是湖南湖北的一种戏曲声腔,窃以为顾彩所指或许是吴语中夹杂着楚地方音,就象刘继庄在《广阳杂记》中所说湖南一些戏班唱昆曲,其字韵掺和大量土音那样。可见顾彩看戏很仔细,并非一般的应酬。他的访容美,以及所作《容美纪游》都给后世留下了可贵的地方戏曲资料。笔者原籍即在石门泥沙,儿时回老家所见那种与世隔绝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佚名的《漫述》比之为桃源仙境、鸡林古国,毫不为过。三百多年前的容美(今壶瓶山在此)的一个土家族的首领,居然养了个昆班,这种现象,很值得探索研究。顺便说一句,至今田氏后人居此者很多,那巍峨的关帚庙则破败于1958年,而毁于“文化革命”。

  第三个例子是周乐清在湘西南的戏曲活动。

  周乐清,字文泉,号炼情子(一说字安榴,号文泉)。浙江海宁人。荫生。嘉庆十九年苏州州判,嘉庆二十四年代理祁阳知县,道光六年新化知县,八年黔阳知县,十年麻阳知县。另有一说周乐清在嘉庆末年做过邵阳知县。这位在湖南西南部做过十多年地方官的戏曲家,曾将历史上人们视为千古遗恨的八个故事,一一翻悲剧案,写出了八部杂剧借快人心。分别为:《宴金台》,写燕太子丹亡秦。《定中原》写诸葛亮灭吴、魏、蜀统一天下。《河梁归》写李陵自匈奴归汉灭匈奴。《琵琶语》写王昭君返回故园。《级兰佩》写屈原复生,为楚王重用。《碎金牌》写秦桧伏法,岳飞灭金。《紞如鼓》写晋邓伯道失子复得。《波弋香》写苟奉倩妻不死,夫妇偕老。后来总题为《补天石传奇》,实际上是故事互不联属的杂剧

  与众不同的是,周乐清这些剧本都印得很精美,有图、有眉评、有工尺。正谱人是做过宝庆(今邵阳)知府的谭光祐,字铁箫,号铁箫道人(或吹箫人)传说周乐清作剧,谭光佑谱曲一事,在楚南官场,一时传为佳话。有的志书说周乐清写《补天石》是嘉庆壬子年事,显为讹误,因嘉庆只有壬成、壬申,而无壬子。据乐清自称《补天石》完稿在道光十年,当无疑问。道光十年正是他在麻阳任知县的时候。

  祁剧不少传统剧目文学性强,艺术上精致,流传的年代久远,与周乐清、谭铁箫这些做地方官的曲家,当有一定的关系。

  (二)

  下面,除去那些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与湖南有关系的明清曲家如袁宏道等外,兹将一批在湘为官任期较长旅居较久的知名曲家逐一列举,借此给戏曲史家治学、著作方面提供一些史料线索,或者不无裨益吧。

  吴炳,字石渠,一字可光,号粲花主人。江苏宜兴人,生年不详,卒于清顺治七年(1650)。明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蒲圻令,辨冤狱,均田赋,升刑部主事,因避魏忠贤势焰,自动请调到工部。崇祯末年任江西提学使。明亡后流寓广东。顺治二年(1646)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建立南明小王朝,起用吴炳为兵部右侍郎,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就在当年,清兵取肇庆、梧州、长沙、衡阳等地,南明小朝廷不断地流亡。次年朱由榔逃靖州,命吴炳护送太子,走城步,遇清兵被执,送到衡州关在湖山寺中,吴炳悲愤交加,绝食自尽。

  吴炳少年时即爱好戏曲,与阮大铖齐名。著有传奇《绿牡丹》、《画中人》、《疗妬羹》、《西园记》、《情邮记》,合称《粲花斋五种曲》。《新传奇品》称赞这些作品如“道子写生,须眉活现”。“以临州之笔,协吴江之律,为汤、沈两家之调入者。”至今仍为昆曲常演的折子戏《题曲》,即出自《疗妬葵》;京剧常演的《斗牛宫》,则出自《画中人》。

  叶宪祖,字美度,一字相攸,号桐柏,别号六相,又号槲园居士,亦称紫金道人。浙江余姚人。生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卒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76岁。万历己未进士,曾任大理寺评事、工部主事,因拒绝监管魏忠贤建生祠工程,遭陷害削籍。崇祯改元后起复为刑部主事,后出守顺庆,升湖广副使。崇祯八年任辰沅永靖兵备道,因军功转任四川参政继升任广西按察便,未赴住,辞归林下。

  叶宪祖是晚明大曲作家,吴炳的制曲,曾从其指授。他一生著有杂剧24种,传奇5种,后人评价他,“所长尤在填词,直追元人”。并称赞他“填词古淡本色,街谈巷语亦化为神奇”。(见光绪《余姚县志》及康熙《浙江通志》)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金锁记》(窦娥冤故事)、《三义成姻》(近人演为《双燕记》、《题燕记》)等。

  叶宪祖在湘西做官,时届晚年,任辰沅永靖兵备道,已达70高龄,屡获升迁,颇为得意。叶宪祖不仅是位案头戏曲作家,而且乐于将作品付诸演出实践。时人说他几乎每一曲制成,必被管弦,亲自指导。按他的习惯,“每曲脱稿即付伶人习演”,如果他在湘期间有曲问世,当循旧例为之。

  胡文焕,字德甫,(谭家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谓“一字德方”,系“德父”之误。)号全庵,一号抱琴居士,杭州人,生卒年不详。万历年间在世。据《道光耒阳县志》,胡文焕是个监生,万历四十一年任耒阳县丞,(此前在兴宁任过县丞),约四年之久,至万历四十五年离任。此人官声很好,“存心清洁,运政平和……民颂大兴”。

  胡文焕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工作曲,善鼓琴,他还热爱自然科学,刻《格致丛书》五十卷数百种,本人有医学著作《素问灵枢心得》、《医学要数》等若干卷。除此还有许多诗词作品专集及韵学、诗法等理论著作。他一生酷爱戏曲,编辑了明代最大的一部戏曲剧本选集《群音类选》达26卷之多。他自己所作传奇有《奇货记》、《犀佩记》、《三晋记》、《余庆记》等4种。今并不传。另据《远山堂曲品》著录,胡还有《桂花风》杂剧,全本今佚,仅《群音类选》选存佚曲五折。

  胡文焕在湖南时间不短,政事平和,似乎不可能不涉及他的爱好——戏曲活动。

  屠本峻,一名屠峻,字田叔,号汉陂,浙江鄞县人,做过福建运司、南礼部郎中。万历二十七年(一说二十八年)出任辰州知府,以此职终。任此职究有多久则不详。他为官清廉,运政平和,爱民,特别注意保护耕牛,解官离任时,辰州父老牵牛泣送之,时人为作《辰阳留犊图》。归田后,80余岁卒。

  屠爱读书,年老亦好学不倦,他曾回答劝他不必苦读的人说:“或于旧书,饥以当食,渴以当饮,欠伸以当枕席,愁寂以当鼓吹,未尝苦也。”《乾隆鄞县志》他的著作相当多,知识范围很广泛,除有《屠田叔诗草》、《诗雷五至》等,还有研究民生大计的《山林经济籍》、《考工记图解》、《海味索隐》等书传世。

  《远山堂曲品》录有他的曲作《崔氏春秋补传》(亦有略作《崔氏春秋》杂剧四折:《出阁》、《催妆》、《迎奁》、《归宁》。是补西厢故事的。《曲品》的评价是:“实甫之以《惊梦》终《西厢》,不欲境之尽也。至汉卿补五曲,已虞其尽矣;田叔再补《出阁》、《催妆》、《迎奁》、《归宁》四曲,俱是合欢之境,故曲虽逼元人之神,而情致终逊于谱离别者。”一路团圆到底,屠本峻未能免俗,但他的曲文却保持发扬了元曲那种素朴本色的精神。

  屠本峻在湘西做官时,世局比较太平,这个时期,正是弋阳、青阳等声腔传入湘西,颇为盛行的时候。当时的辰州又是进入川黔两省的一条重要通道,过往官员很多,知府而兼曲家的屠本峻,送往迎来、歌舞宴饮,怕也属情理中事吧。

  吴绮,字园次,号听翁,又号丰南,亦称红豆词人。江苏扬州人(一说安徽歙县人,侨居扬州)。生于明万历47年,卒于清康熙33年,年76岁。传说吴绮是个神童,5岁能诗,顺治11年拨贡,荐授秘书院中书舍人。奉诏谱杨继盛传奇(即《忠愍记》)称旨,即以杨继盛原官职授之。后出任湖州太守,多廉政,曾疏浚碧浪湖,建岘山亭,深受当地人好评。说他为人“多风力、尚风节、饶风趣”,谓之“三风”太守。盛名远播,引起四方名士慕名来集,酬唱宴饮无虚日,遂遣弹劾,撤职罢官。他回到家乡以后,购置一座废园,凡有求诗文的、不收馈赠,但求花木为润笔,因此将这所园圃命名“种字林”。又组织春江花月社,终日读书吟咏其中。著有《林蕙堂集》26卷,以及《记红集》、《扬州吹鼓词》、《选声集》等多种。以词作最有名,当时妇孺皆能演习,因有“把酒祝东风,种出双红豆”之句,被誉为红豆词人。

  吴绮是位个性鲜明的作家,感情丰富,重友谊,正直风雅。他的曲作还有《啸秋风》今佚,仅《曲录》著录。《四库全书提要》中曾提及“绮所作院本,如《啸秋风》、《绣平原》之类,当时多被管弦,以各有别本单行,故仅以散曲九阕,缀之(《林慧堂集》)末。《绣平原》据后人揣测,或是说平原君故事,今已不存。吴氏曲作今已全部散佚,实在是件可惜的事。如果当时没有坊间刻本单行,倒有可能在《四库全书》中收录下来。

  吴绮到湖南,大约已到了晚年。他有个女婿叫江闿,康熙年间做过益阳县令,曾请他到益阳小住,并将他的住处取名“冰玉斋”。这期间,江闿曾主持纂修县志,其大部分内容都请吴绮总裁审定。在益期间,吴绮还写过一些名胜诗文。(均见《同治益阳县志》)

  查慎行,原名嗣琏,字夏重,号他山,又号橘州。后更名慎行,字悔余,号查田,晚年号初白老人。生于清顺治八年,卒于雍正六年,享年78岁。浙江海宁人。相传也是5岁能诗,10岁作《武候论》,康熙初年中举,因在京城参与内聚班演《长生殿》为洪闿祝寿的活动,触犯国忌受处分,回乡后改名号,沉湎于山水,直到康熙三十二年,复举顺天乡试,康熙皇帝东巡时,大学士陈廷敬、李光地先后奏荐之,被召至行在,赋诗称旨,同年赐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来又任武英殿校勘官。大约在75岁时,他弟弟查嗣庭因“试题案”事发,被逮囚死狱,全家流放,幸而雍正帝认为慎行品行端谨,特旨放回原籍,得以善终。

  查慎行是经学家、诗人,诗作恬淡飘逸,黄宗羲比之陆游,王士祯称为“奇创之才”。他的戏曲作品《阴阳判》二卷二十出,写胶城朱孝子为父复仇真人真事(姓名里居有改变),《今乐考证》、《曲考》、《曲海目》等均著录之。

  康熙十八年(1679),查慎行入贵州巡抚杨雍建幕。因此在湖南武陵(今常德)客居了较长一段时间,多次游德山,一次为雪所阻,宿乾明寺,作《次周必大石刻诗韵》及《登朗州城诗》(见《同治武陵县志》四十一)。这时,查慎行28岁,40年以后的康熙五十七年春三月,慎行游西粤返回时经湘东市,游黄花渡,经萍乡羝芦溪,然后买舟东下,“所过花村柳岸,概绘之于诗”。这里所说湘东正在湘赣边界,离浏阳金刚头和醴陵王仙都只有几十里路。

  吕履恒,字元素,号坦庵,河南新安人。生卒年不祥。康熙十七年举人,三十三年登二甲进士,授宁乡令,三十八年到任。

  吕履恒是个关心民瘼的好官,初到宁乡,正值大旱成灾,他下令裁去衙门月费银一千多两,以赈灾民。署中官属多有怨言,认为钱少办事不便,履恒说:“事事求方便于自己,则多不便于老百姓”。吕氏工诗,著有《梦月岩诗集》20卷。戏曲著有《洛神庙传奇》,康熙年间有刊本,北京图书馆藏,2卷44出。另有抄本。此剧与李玉《洛神庙》同目,未见著录,唯《中州艺文录》存目。

  李树谷,河南夏邑县人,生卒年不祥,字季芳,号东川,乾隆三十一年中举。在湖南做官时间很长,约在乾隆三十多年时任永兴知县,后一度离湘,四十七年任龙山知县,五十一年任华容知县,五十六年任祁阳知县,前后共十余年,遍历湘南、湘西、湘北、惠政颇多,官声很好。《民国河南通志稿》说他为人“既孝且友,性和易,出牧时关心民瘼,教养兼至”。《民国夏邑县志》说他:“治事明快,历任湖南祁阳、华容、醴泉、龙山等县。任祁二载,仁和善政,瀹洽闾阎,以‘四德’刻石颂之:日清日明日勤日慎。重儒术,平讼狱,兴水利,惠商贾,迪善政以振颓俗,抑豪右以保善良。”还说他:“唯催科是所案拙,又不善迎合上意,遂被议去。”

  树谷博学有才华,工书善画,尤工诗,有诗集《春晖集》、《楚南草味》,清人杨淮评论他的诗:“从容不迫,涵养性情之深,臻此波平云净之势,可谓羊叔子轻裘缓带,武乡候羽扇纶巾,正堪为东川取譬。”李树谷有《三忠图传奇》、《云来梦传奇》两种戏曲作品,均不存,唯《民国河南通稿》云有刊本。

  范鹤年,字琴山,山西洪洞县人,生卒年均不详,乾隆中至嘉庆中在世。乾隆四十四年举人,五十四年进士,这又是一位在湖南做地方官时间较长的曲家。乾隆五十六年任会同知县,五十七年衡阳知县,嘉庆三年桃源知县,六年复任衡阳知县,不久卒于衡阳任上,“贫无余资,死不能归”。(《同治衡阳县志》)直到道光年间,湖南布政使王藻才出资帮助他的遗属将存柩移葬衡阳郊外。

  范鹤年著有《怀沙集》、《青影楼诗余》、《墨帐杂俎》等诗词文集。并有曲作《桃花影乐府》,《同治衡阳县志》称其曲“多纤艳泆荡之词”。可能是个爱情故事,今不存,且多家戏曲书簿均未见著录。

  吴家经,字叙九,福建晋江人,一说江苏青浦人。其父辈是盐商,为他捐了个功名,分到湖南某县任县丞,后转任江华知县,不到一年,因受人牵连削职。此人善书法,从小热爱戏曲,会唱。孩提时,邻家有唱曲的,他信口学习,居然旋律优美,节拍准确,他家弟兄四人都娴于音律,为人称羡。

  以上凡10人。最后有个叫张应用的,值得一提。张应用是清代康、乾两朝做过刑部尚书的张照的儿子,曾出任湖南衡永郴桂道。近年有种说法,认为张照曾在湖南做官,其《劝善金科》是以辰河戏《目连传》为蓝本写成的。据我了解的史籍,张照一生只因出任总理苗疆大臣,往贵州镇压苗民起义,途经湖南作过短暂停留,不可能涉及戏曲。而他的儿子应用倒可能携乃父巨著、内府刻印五色本《劝善金科》来湘。看辰河高腔《花目连》中《蜜蜂头》故事与《劝善金科》同类故事完全相似,则有可能前者来自后者也未可知。

  (三)

  简短的结语:戏血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它源于劳动,来自人民。但当它由土戏——民间戏剧进入高级文化形态,或处于繁荣的社会经济环境时,则必然离不开文学家、艺术家的参与。湖南地方戏曲属于高雅的、雅俗共赏的东西不在少数,一部分是昆剧入境的影响,另一部分影响应与旅宦三湘的明清曲家有关。至于这种影响于戏曲艺术的发展是好是坏,好坏兼之,则另当别论。少数文学艺术专门家的作用,在封建时代毕竟多有局限,不宜估价过高。然而一切以治戏曲史为己任者,都不妨做做“书虫”,循着一些线索,即便是蛛丝马迹也好,去寻求、去开掘,这种努力则理应受到尊重和支持。

  参考书目:赵景深等:《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远山堂曲品》、《曲录》、《新传奇品》;谭家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责任编辑 田灿

来源:艺海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