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为九十华诞放声 为时代英豪造像
本报记者 焦雯 王立元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特刊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6月25日至7月26日,2011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在京举行。这次展演是近年来现实题材剧目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28台参演剧目汇集多个艺术品种、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党的光辉历史和不朽功绩,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塑造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形象,且在题材开拓、人物塑造及艺术表达上均有突破。

  参演的28台剧目中,有地方戏21台、话剧4台、京剧2台、舞剧1台。其中既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华奖获奖剧目,又有题材新颖、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的新创剧目;既有话剧、舞剧等现代艺术门类,也有京剧、粤剧、湘剧等传统戏曲门类。这些剧目的共同特点是“关注现实生活,弘扬时代精神”。

  革命历史题材:传承革命精神

  作为参加展演的唯一国家级艺术院团,国家京剧院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时排演的经典剧目《江姐》再度搬上首都舞台。在近10年来的演出中,该剧的“红梅赞”“绣红旗”“不要用哭声告别”等唱段已被广泛传唱,但此次的主演不再是张火丁,而是以周婧为代表的一群“80后”青年演员。年轻的面孔令古老的京剧朝气蓬勃。

  湖南省湘剧院的湘剧《李贞回乡》,曾入选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项目。该剧展示了共和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的戎马一生和心路历程,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背景下,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催人泪下的李贞。水车、磨坊、湖南古民居以及古朴的服饰,让观众们感受到浓郁的湘味。

  粤剧《刑场上的婚礼》是在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的倡议下,由广州粤剧院红豆粤剧团创作排演的,曾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文华大奖特别奖”。全剧没有枪林弹雨的战斗场面,也没有脸谱化的正反面人物和豪华的包装,而是通过描写周文雍、陈铁军这对革命伴侣情感世界的变化,凸显出强烈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再现上世纪20年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真实历史。

  由四川歌舞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创排的舞剧《红军花》,讲述了普通红军女兵在长征途经藏区时与部队失散,只身过雪山草地寻找部队的感人故事。经过知名编导马东风和作曲家杨晓忠等主创的两年精心打磨,《红军花》于今年5月面世,并成为此次展演中唯一入选的舞剧。

  优秀共产党员:那些永远屹立的身影

  此次展演中的不少剧目取材于奋斗在各个战线上的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事迹。

  总政话剧团推出的话剧《生命档案》讲述了“军档收集第一人”刘义权38年痴心守护历史记忆、苦苦追寻生命真相的动人故事。《生命档案》编剧之一的肖力告诉记者,该剧的创作和排演分别只花了26天,却是总政话剧团现实题材创作经验多年积累的一次集中体现。2010年3月,胡锦涛同志观看该剧评价。此次展演中,《生命档案》被选为开幕演出。“我认为这个剧的成功之处在于没有停留在英模人物好人好事本身,而是通过刘义权带出档案背后的红十三军战士以及秦二狗、张哑巴等革命先烈的故事。全剧之所以能通过一个平凡的档案人展现一种不平凡,是由于档案本身的不平凡,是由于我们中国革命历史、革命前辈的不平凡。”肖力的语气中带着感动和激昂。

  山东省吕剧院创排的吕剧《百姓书记》根据山东省寿光县原县委书记王伯祥埋头苦干、带领寿光人民致富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全剧以多点串联、点线结合、情景闪回、虚实交融的艺术结构方式,通过一系列既有时代特点又富于戏剧冲突的典型事例,极富感染力地展示了王伯祥勤政爱民、敢闯敢干、鞠躬尽瘁、廉洁自律的公仆精神。

  由河南省豫剧三团演出的豫剧《村官李天成》,以河南省濮阳县西辛庄党支部书记李连成为原型,以“三农”问题为切入点,塑造了一个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基层干部形象,在真切的情感独白中展现出人性的光辉。该剧至今演出已有近千场,并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成为“专家认可、领导满意、群众欢迎”的好戏。

  上海宝山沪剧院推出的沪剧《红叶魂》和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创排的黄梅戏《李四光》,均是近两年新排演的剧目,分别讲述了原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的感人事迹和地质学家李四光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与忘我奉献,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关注当下,关注重大历史事件

  此次展演中,有许多关注当下、关注重大历史事件的剧目。

  再现深圳历史巨变的话剧《小平您好》,以30多年前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大潮为背景,以深圳所经历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为脉络,全面展现了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深圳从一个南海边贫穷落后的小渔村迅速崛起为举世瞩目的奇迹之城的历史画卷。此次演出由被誉为“晚年邓小平扮演者第一人”的潘玉民担纲主演,演员班底则来自福建省人民艺术剧院。

  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为“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创作的话剧《大川之灵》,是一台以情动人、讲述心灵重建的话剧,也参与了此次的展演。该剧中,因与父亲不和而负气远走的男主角震后回到满目疮痍的家乡,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父亲“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的人生准则。

  由陕西戏曲研究院创排的秦腔《西京故事》,将目光投注到当下的社会现实,如“农二代”面对生活重压的自卑与无奈,“富二代”生活的空虚与迷茫,农民工远离故土的艰辛和对在城市中被边缘、被歧视的不满等。该剧自今年3月首演以来引爆陕西观剧热潮,已连续演出近90场。6月28日,这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又再度赢得北京大学生的心——来自京城十几所大学的学子被其感动,长时间站立鼓掌。“献礼剧目中,需要有一些敏锐触及社会问题的剧目,社会也需要艺术家做这样的思考。思考越深入,与现实生活联系越紧密,作品也就越能打动人。”该剧作者、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编剧陈彦表示。

  方言话剧《三峡人家》以改革开放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农民工进城后,与小区中的城里人发生摩擦,最后相互融合、和谐共处的故事。这部由重庆三峡歌舞剧院创作的话剧,通过对凡人小事的细腻刻画,折射出农民工进城的历史进程中,普通人思想情感发生的巨大变化。说唱、戏曲和民间歌舞等艺术元素的融入,也提升了该剧的艺术表现力。

  今年4月北京京评戏曲剧团才开始创排的现代京剧《大山里》也参与了此次展演。《大山里》以抗美援朝时期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为前线提供木材的东北山民们在家国情、兄弟情与爱情中的抉择。由长春评剧院历时3年打造的评剧《宰相胡同》,以城市棚户区改造为背景,艺术地表现了宰相胡同居委会主任陈云清与社区党委一班人,积极落实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把昔日一条狭窄、破败的小巷改造成百姓安居乐业、邻里和谐友爱的现代居住区的奋斗历程。该剧获得第十三届文华奖和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二等奖。

  聚焦新农村建设:村里村外的新鲜事儿

  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是此次现代戏展演剧目共同关注的重要题材。

  陇剧《苦乐村官》以哈达铺村官万喜带领乡亲养羊脱贫致富为线索,通过一连串的喜剧情节,生动表现了当代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继承革命传统、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等靠要”思想、勤劳致富奔小康的时代风貌。据演出该剧的甘肃省陇剧院院长杨波介绍,该剧自2008年首演以来广受好评,先后获得“文华大奖特别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等荣誉。“演的就是陇南市宕昌县的真人真事,吸收了当地风趣幽默的土话,所以老百姓特别喜欢。”杨波表示,该剧截至目前演出的180场,有2/3以上都是在田间地头为农民们上演的。

  中国评剧院创排的评剧《马本仓当官记》的故事发生于农业税被取消的前后,耿直而幽默的农民马本仓竞聘上了验粮员,一夜之间掌握了断定“皇粮”是否合格的大权。普通农民戴上官帽,又想讲原则,又欠着人情债,于是引发出一连串的尴尬。该剧通过普通百姓在大历史中的命运变化,折射出时代变革的图景,在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中获得一等奖。

  由天津评剧院三团创作的评剧《咱们村里的新鲜事》,由《葡萄园》、《相亲风波》、《家务事》、《选举之前》和《咖啡情》5出小戏组成。整台演出以新农村建设为题材,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山区农民的精神面貌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新气象,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与地方生活特色。

  由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排演的河北梆子《日头日头照山乡》,讲述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柳树乡文化站长任文秀被指派到“问题村”太平庄做包村干部,用心解决村里“建新不拆旧”的问题,从中协调两大家族的矛盾,及其引发的一系列故事,矛盾冲突之余颇带喜剧色彩。

  地方小戏:以小见大展时代恢宏图景

  此次展演中还包括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小剧种,如甬剧《宁波大哥》、苏州滑稽剧《顾家姆妈》、蒲剧《山村母亲》、花灯戏《梭罗寨》、二人台《花落花开》等近年来屡获大奖、广受好评的剧目。这些小戏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社会的巨变,展现出恢宏的时代图景。

  苏州市滑稽剧团推出的《顾家姆妈》讲述的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女护士顾飞雪突然失踪,把一对龙凤双胞胎留给扬州保姆阿旦。虽然经历各种曲折,但阿旦身体力行诠释出母爱的坚韧和伟大,赋予了儿女们面对贫困、下岗、创业、致富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品质。该剧先后获“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优秀剧目奖”,主角顾芗获“梅花大奖”。面对种种荣誉,苏州市滑稽剧团团长徐春宏表示:“在喧闹的时代,沉得下心反复推敲是创作好作品的前提。”

  在业内,宁波市甬剧剧团被称做“天下第一团”——甬剧是只有一个剧团的小剧种。《宁波大哥》是该团根据宁波民营企业家王国军千里报恩的长篇通讯创作而成。近几年,宁波市甬剧剧团抓住社会热点不断推出现代戏,《浪子奇缘》、《爱情十字架》、《秀才的婚事》、《罗科长下岗》等现代戏剧目先后获奖。

  云南省花灯剧院创排的花灯戏《梭罗寨》的创作素材来源于云南一个边远山村。孤儿阿吉姆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勤劳致富,为报答乡亲,她提出点电灯、碾米磨面、种子“三不要钱”,并把誓言刻在石碑上,一连串悲喜交集的事也由此而生……该剧载歌载舞,具有鲜明的边疆少数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曾荣获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展演一等奖、中宣部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第十三届文华奖。

  山西省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推出的蒲剧《山村母亲》,讲述了自幼丧父的全宝由母亲养大并考上了大学,为成家找工作,却假称父母双亡。婚后生子,母亲以保姆身份上门照料,受尽委屈和辛劳。在亲家母的刁难下,母亲欲归,全宝不顾一切地认母,全家终得团聚。伟大的母爱深深打动观众,5年来己演出500多场。

  由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民间歌舞剧团排演的二人台《花落花开》,围绕一起发生在北方山村的车祸展开,通过剧中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从侧面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新生活、新变化、新面貌。该剧获得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剧目银奖,并成功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

  贴近时代:现代戏关注民生引共鸣

  参加这次展演的,不仅有国家艺术院团、地方国有艺术院团,还有转企改制的院团和民营艺术院团。他们以鲜明的精神追求和高质量的艺术水准,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双重赞誉。

  《铡刀下的红梅》是河南小皇后豫剧团2001年创排的现代戏,成功地刻画了少年刘胡兰的英雄形象。该剧先后荣获河南省戏剧大赛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我发现老百姓比较喜欢看现代戏,因为现代戏更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小皇后豫剧团长团长王红丽说,如今,《铡刀下的红梅》已经成为老百姓的必点剧目。她表示,虽然排演现代戏并不容易,但以后会继续创排更多的现代戏。

  音画锡剧《天下第一村——吴仁宝的风采》是江苏省无锡市大阿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创排的剧目。在民营剧团自负盈亏的压力下,该公司在保留戏剧唱腔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进行了创新。“《天下第一村》将真实的影像素材、锡剧的戏曲元素、音乐舞蹈和视频舞台美术融为一体,将现场切换的电视录制手段运用到舞台表演,使舞台呈现耳目一新。”该公司总经理夏吉平介绍,投入240多万元排演的《天下第一村》目前己演出20多场,演出收入70余万元。“我们进京参加完现代戏展演回来后会继续到基层演出,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把投入的资金收回来。”夏吉平说。

  被视为文化体制改革典型的河北大厂评剧歌舞团,此次带来了一台《小戏组合》。该团向来以创排现实题材剧目,演绎百姓的身边人、身边事而受到百姓喜爱。如反映农村党风问题的《啼笑皆非》、呼吁保障妇女权益的《罪人》、透视基层干部制度弊端的《男妇女主任》、描述妇女解放思想历程的《大门里的媳妇》等作品,清新朴实、厚重深刻,带着浓浓的乡土味儿,演到哪里就火到哪里。

  近年来推出不少新剧目的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此次携由贾平凹小说改编的《秦腔》参与展演。用秦腔吼《秦腔》,表现出新一代戏曲人对秦腔艺术的坚守,反映了秦腔与秦人之间血脉相通、水乳交融的关系,耐人寻味、引人思考,让观众在观赏过程中对农村变革获得理性思考,从而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重视。

  为基层服务:肩头重任不放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参与演出的剧团和剧目,不仅矢志立足于现实题材创作,也着力为基层服务,尽可能地降低门槛,使更多的观众受益。这也成为他们在另一种意义上对现实的观照。

  “我们剧院的4个团,一年演出800多场。一方面,我们在小剧场坚持‘天天有秦腔’,努力培养城市观众和城市市场,10元钱一张票坚持了3年多;另一方面,其他3个团不停地在西北五省区农村巡回演出,满足农村群众的观赏需要。秦腔是一门大众艺术,观众最主要还是老百姓,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给他们演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陈彦说。

  苏州市滑稽剧团团长徐春宏表示,该团“每年60%的时间在农村演出”。滑稽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顾芗,放弃了很多商演的机会,甘愿常年在基层演出。据统计,顾芗每年坚持在一线演出达300多场;10年来,她的足迹遍及京、津、浙、皖、豫等14个省市的城镇,观众达30余万人次;赴基层开展“三下乡”之类的公益性活动更让她乐此不疲。

  小皇后豫剧团已在豫、晋、冀、鲁、皖、苏、粤等省的广大农村和基层工矿点巡回演出6000余场,观众达3000万人次。“在农村演出,票价比城市低很多,但现在的价格相对以前来说,也已经是翻了很多倍了。所以我很知足,无论戏价高低,条件是不是简陋,我都要用200%的努力去演这场戏。能装的景尽量装,大灯光、好音响都要上。5年来,我们光音响这块投入了将近100万元,就是想把最好听的声音送到老百姓的耳朵里。”王红丽说。

来源:《中国文化报》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