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傩戏和傩文化研究

  自宋代退出中原文化舞台的中国傩戏在广西得以保留,并于近年进入新的发展期,并带动傩文化研究的兴起。

  傩,是中国古时驱疫逐鬼的仪式。仪式中,巫师头戴假面具,手执干戚等兵器起舞,表现驱鬼捉鬼的内容。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傩逐渐加强了娱乐成份,并发展成为戏曲形式,称为“傩戏”。

  该戏秦汉之际随军入桂,并流传至今。近年来,随着民族传统文化“寻根热”的兴起,被称为中国戏剧形式“活化石”的傩戏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关注。

  目前广西已形成了一个以桂林、南宁、贵港三地为中心,并辐射全区的“傩”文化研究网络。广西艺术家和学者们已录制、拍摄了一大批音像和照片,并收集整理了数十万字的傩戏文字资料和近百篇论文,对广西的傩戏、傩舞、傩面具、傩演出、团体及法印作了全面研究。

  广西“傩”戏分为两大类:一是原始的、未带戏剧成份的跳神(傩舞);另一种则吸取了本地彩调、采茶等民间戏剧的特点,具有一定艺术性并反映民间生活的傩戏。目前,傩戏已成为广西壮、瑶、毛南、仫佬等民族地区祭祀与娱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广西的傩文化亦引起了海内外有关人士的关注。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学者相继到广西,对傩文化进行实地考察。3月26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祭祀戏剧研究中心、中国戏剧学会、中国傩戏研究会和广西艺术研究所在南宁市联合举办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美国、德国、日本、南韩及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70多位专家学者,在讨论会上发表60余篇傩文化研究成果论文,并相互切磋。

来源:中国年鉴 戏剧 曲艺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