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剧团体制改革与管理

  探索与经验

  ——谈表演团体开展“以文补文”

  郭继武  《中国戏剧》7期

  大篷车精神

  ——宁夏话剧团的演出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游默  《中国戏剧》9期

  坚持编演现代戏37年的临猗眉户剧团

  王随生 王安家  《中国戏剧》9期

  冲出江苏,走向全国!

  ——无锡市滑稽剧团简介

  高 浩  《中国戏剧》9期

  奥秘在于狠抓创作

  ——介绍常州市滑稽剧团

  夏芦庆  《中国戏剧》9期

  艺苑笑林一秀枝

  ——苏州市滑稽剧团的特点和追求

  李效尔  《中国戏剧》9期

  越剧之花入八闽

  ——福建省芳华越剧团今昔

  梦园  《中国戏剧》11期

  福建省话剧院继往开来

  剧团供稿  《中国戏剧》11期

  戏剧管理的历史经验教训

  张晓果  《戏剧评论》2期

  艺术表演团体 体制改革三题

  王正春  《戏剧评论》3期

  涉县剧团印象记

  吴桐祺  《大舞台》2期

  面向农村,服务农民

  ——记内邱县豫剧团

  刘黑小  《大舞台》2期

  花开并蒂别样红

  ——记河北省京剧团承包团

  魏冠儒  《大舞台》3期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东风剧团

  ——东风剧团成立30周年纪念

  史玉芳  《大舞台》5期

  民协蒲剧团创业史

  籍建勋  《蒲剧艺术》4期

  面对商品经济冲击剧院团失重的思考

  姚一风  《电视与戏剧》5期

  艺术档案与艺术生产

  ——艺术档案在龙江剧剧种建设中的作用

  赵金龙  《剧作家》6期

  励精图治,大雅出俗

  舒张  《剧作家》6期

  “搭台”与“拆台”

  ——漫谈人才交流与挖角事件

  司空邈  《上海戏剧》1期

  “剧人有其场”可乎!?

  顾锡东《上海戏剧》2期

  “飞跃”攀亲家

  ——上无十八厂与上海沪剧院“文企联姻”纪要

  章寿安《上海戏剧》3期

  第一家市、县级剧团的联合体

  茅林龙  《上海戏剧》5期

  文企“联姻”各怀“善胎”

  ——记蓝天食品厂与上海滑稽剧团合办“凯乐特”演出分团

  陆划《上海戏剧》5期

  “搭班”演出值得提倡

  孙爱珍  《上海戏剧》6期

  上海文艺演出市场漫议

  童本一 虞金讯  《上海艺术家》6期

  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剧团承包责任制

  维谷  《剧影月报》8期

  多演现代戏 演好现代戏

  ——上虞县越剧团开创新路纪实

  秋棠 胡敏  《戏文》6期

  谈剧团的非正式团体

  邹美标  《黄梅戏艺术》2期

  县剧团重点剧目建设杂说

  章定成  《黄梅戏艺术》2期

  有意义的探索

  ——对谷秀荣承包团的一个侧面的评价

  刘景亮  《河南戏剧》4期

  “香玉剧社”始末

  豫林 《河南戏剧》4期

  林县豫剧一团的改革之路

  王复兴  《河南戏剧》5期

  改革加拼搏 走上振兴路

  ——记冲击低谷的偃师县豫剧团

  段天兴 冯宝生  《河南戏剧》5期

  剧团管理心理一斑

  魏元葆 夏野  《河南戏剧》6期

  困惑与忧思:一个话剧团的素描

  肖高适  《剧海》2期

  古曲深山有知音

  ——记安化山区的湘剧活动

  谭兆龙  《剧海》4期

  调整 生机 忧虑

  ——南县演出市场调查

  马永森  《剧海》4期

  论谷雨社的人材构建

  刘鸣泰 乔德文  《剧海》6期

  孩子们欢迎的过山班

  肖林  《影剧艺术》4期

  南国红豆绽新蕾

  ——记改革中的广西岑溪县粤剧团

  林汝德  《影剧艺术》4期

  建立戏剧艺术的商品经营体制

  李 慷  《四川戏剧》1期

  一体化计划型艺术管理模式改革初探

  汪 侵  《四川戏剧》2期

  走出困境的缪斯

  ——记成都锦江剧场的经营改革

  艾 湫 《四川戏剧》3期

  在探索中前进

  张中学  《四川戏剧》3期

  合川县川剧团改革纪实

  文 涛  《四川戏剧》5期

  川剧振兴的希望

  ——记绵阳市人民川剧团

  李德书  《四川戏剧》6期

  艺术管理心态简论

  冀福记  《当代戏剧》3期

  山庄戏剧的默默奉献者

  ——记拼搏中的承德话剧团

  李布尔  《中国文化报》12月10日

  走正路,求发展

  ——记郑州市豫剧团

  张迈  《中国文化报》

  往复百折而追求不变

  于是之  《文艺报》9月30日

来源:中国戏剧年鉴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