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从致力于戏曲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声腔剧种研究。
《戏曲声腔剧种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出版),是他近十年间撰写的14篇有关声腔剧种研究文章合成的文集。戏曲声腔、剧种方面的文章是本书的主体。有关戏曲起源形成的文章,则侧重于戏曲起源、形成规律和特征的论述,为读者理解、分析古代戏曲声腔剧种与后世的戏曲声腔剧种的渊源、综合形成、衍变发展的关系理出一条线索。而有关戏曲改良、改革的文章,又从社会变革、文化思潮的角度,阐述了戏曲声腔剧种在近现代的发展变化。因此,虽然14篇文章是近十年间陆续发表的,但读起来确给人浑然一体的印象,作者在戏曲声腔剧种研究方面的功力可见一斑。
书中,作者对戏曲声腔、剧种的内涵和外延作了科学的界定。关于声腔,作者认为:元、明至清前期,各地方戏曲大都采用“腔”、“调”的名称命名,以腔调区分它们的不同,如昆山腔、弋阳腔、徽调、梆子腔等,这是声腔一词的本意;然而,人们在读及声腔时,是连同它的腔调、内容包含在一起的,因此它也同是剧种名称;声腔的广泛传流,尤其是在异地的地方化,又形成了今称之为的声腔系统,简称作腔系,因此声腔这一名词的使用,在一定意义上也涵盖历史上形成的声腔系统。关于剧种,作者认为:清中叶以后这种称谓逐渐增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戏改文件的发布及剧团登记等管理措施,这种称谓被普遍使用。但这只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清中叶以来,戏曲形态的发展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声腔在各地地方化演变的结果,产生了新的戏曲品种,如同属皮簧腔的汉调、徽调、京调,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汉剧、徽戏、京剧;二是多声腔剧种的出现,如由高腔、昆腔、胡琴(皮簧腔)、弹戏(梆子腔)、灯戏合班而成的四川戏,用任何一种声腔称呼均无法盖全,被称作川戏。
文集除对声腔剧种从各种角度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外,还在《剧种史研究》一文中提出了编撰剧种史的指导思想、原则、方法。他强调:要坚持马克恩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坚持实事求是,写史的人要为真实而奋斗;剧种史要立足弄清本剧种形成发展的来龙去脉,切忌写成通史或声腔史;写历史主要在于阐明发展规律,以对今天的艺术实践起指导借鉴作用;要弄清史和论的区别,要在历史的叙述中引出正确的规律,而不是以论代史或先摆一个观点,然后用材料去论述。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余从治史的两个特点。一是重视对活材料的发掘,如他深入到山西万荣县范村去考证青阳腔与梆子腔之关系,尽可能地亲自搜集第一手资料。二是在对历史进行大量探寻的同时,又能贴近现实,如对现代的小戏剧种进入大城市后所形成的新形态,作出“民间小戏可变性与可塑性”的论断,以及“这是它的优势,它的生命力之所在”的观点。
这是一部由浅入深,既有很高学术价值,又浅显易读的论著,它是初学戏曲史论读者的一把尽快进入戏曲史论大门的钥匙,对专门从事戏曲史论研究的读者来说,它将从一个新的角度给人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