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论傩文化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
梁正海

  傩文化是一种融巫术、宗教和戏剧艺术于一体的复杂的文化体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对傩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引导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对傩文化内涵及其分布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傩文化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进行了探讨,认为傩文化不仅是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宝贵的文化资源,而且还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营造友好型的环境氛围的积极的促进因素。

  一、傩文化内涵

  “傩”在一些古典文献中称为“尸”、“巫觋”等。“傩”的本义,《说文》解释为“行有节也。从人,难声”。段注:“行有节度。按此字之本义也。其驱疫字本作难,自假傩为驱疫字,而傩之本义废矣。”《吕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傩”。高诱注:“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令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周礼·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司傩),以索室殴疫,大丧,先柩,及暮,入圹。以戈击四隅,殴方良(魍魉)。”《贵州地戏简史》译释:司傩人头蒙着熊皮,附着四个金黄的眼睛,黑上衣,红下装,拿着枪,举着盾,还率领一批奴隶。这位方相氏的作用,既是驱逐疫鬼,同时也为举行丧礼时驱逐魍魉。方相氏使用舞蹈的语汇,一系列表征动作向四面出击,显示出勇敢、坚毅的气质①。对傩事活动,方志亦多着笔墨,《铜仁县志》:巫党椎锣击鼓,以红巾裹首,戴观音七佛冠登坛歌舞,右手执有柄铁环曰师刀,上有数小环,摇之,声铮铮然。左手执牛角,或吹或歌或舞,抑扬拜跪,电旋风转。《沿河县志》:男巫曰端公(土老师),凡有疾病,多不信医药,属巫诅焉,谓之跳端公。跳一日者谓之跳神,三日者谓之打太保,五至七日者谓大傩,城乡均染此俗。清代道光《思南府续志》:“冬时,傩亦间举,皆古方相逐疫遗意”②

  著名戏曲家曲六乙先生认为,傩文化是原始民族信仰祖先、迷信鬼神的早期巫教形式,主要有三种表现:一、腊祭,岁末举行的庆丰收酬谢神祗的仪式;二、雩祭,是天旱求雨的专祭;三、傩祭,在岁末举行的驱恶鬼逐疫病的祭祀③。傩文化研究专家庹修明先生对中国傩事活动进行了分类,他认为中国傩活动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民间傩,又称“百姓傩”,产生并流行于民间,亦称“乡人傩”;二是宫廷傩,是在宫廷进行展演的傩祭,亦称“大傩”、“国傩”,它对民间傩产生过影响,但未脱胎出傩戏;三是军傩,是古代军队中的傩,以军傩脱胎的贵州地戏,剧目多为战争题材的历史演义戏;四是寺院傩,活动于寺院,由僧人表演。如藏族的傩仪“羌姆”即“跳神”等④。

  以上描述表明,傩文化至少具有下列四个方面的内涵:一、傩文化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古文化系统,由傩、傩祭、傩舞、傩戏等文化因子构成。它是先民对自然崇拜的产物,是原始宗教展演的载体,其历史渊源久远,可以上溯到文字形成前的母系社会时期。从商周至今天,持续演译,对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倍受人们的关注;二、傩文化是由多个带有巫术与原始宗教相互糅合的文化因子构成的文化事象,是一种驱邪逐疫,逐除纳吉的带有巫术性的宗教仪式,是多民族原始宗教信仰展演的载体;三、傩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一个逐步调适和变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尽管存在傩文化功能的部分丧失,但原始傩祭、傩舞消灾纳吉的功能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原始巫术与戏剧表演艺术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傩文化的生命力,使之历经沧桑而顽强地传承下来;四、傩文化集宗教、民俗、戏曲、美术工艺、神话传说等特征于一体,具有宗教学、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美学、神话学、戏剧发生学等多学科研究价值,还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极为宝贵的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的旅游文化资源。

  二、傩文化分布及其特点

  傩文化分布十分广泛,遍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总体上形成了一个东起苏皖赣,中经两湖两广,西至川渝黔滇藏,北至陕甘晋冀内蒙的傩文化圈。如果按照傩文化在不同地域的表现特质进行划分,大致可分为五个傩文化区⑤:一是滇黔傩文化区,包括云南楚雄、石林的彝剧,澄江关索戏,昭通地区(镇雄、彝良、威信、大关、盐津、浽江、永善、巧家、昭通等9县市)及西双版纳、德宏、景洪等地的端公戏,以及流行于黔西清镇、长顺、平坝、普安、安顺、镇宁、六枝、水城、紫云、都匀、兴义、开阳、惠水、贵定等十多个县及贵阳市郊的地戏;二是川藏傩文化区,包括流行于川西雅安地区芦山、赵侯、苍溪等县的庆坛戏和西藏地区的“羌姆”等寺院傩;三是湘鄂渝黔傩文化区,包括湖南凤凰、芷江、新晃、会同、绥宁、通道等地的傩坛戏,重庆酉阳、秀山、武隆、涪陵一带的阳戏,黔东北铜仁地区(铜仁、石阡、印江、思南、德江、沿河、松桃等县市)和黔北遵义地区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等地的傩堂戏,及以今黄岗地区和鄂西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中心,散布于宜昌远安、郧阳竹溪、襄阳枣阳和光化、孝感应城、咸宁崇阳和通山等地的湖北傩戏;四是甘陕晋冀皖傩文化区,包括甘肃的靖远傩戏,山西曲沃“扇鼓傩戏”,河北永安市固义村的“迎神赛社”傩戏和邑城镇百府村的“拉死鬼”傩俗,冀东丰南至塘沽一带沿海村落的“篓子灯”傩舞及井陉县南王庄乡的“撵虚耗”,以及主要流行在诸湖姜姓,茅坦杜姓、唐姓,元四章姓,刘街姚姓、汪姓、刘姓,桃坡王姓、谢姓、潘姓、柯姓、叶姓、邱姓、吴姓,索溪韩姓,清溪汪姓、程姓、杨姓等十几个大姓宗族中的安徽贵池傩。五是岭南傩文化区,包括广西的师公傩戏,江西吉安、抚州、上饶、宜春、萍乡、南丰、婺源等地的傩戏等。

  从傩文化的分布看,它呈现出下列几个特点:一是分布地域广泛,普及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数百个县市;二是分布地域民族众多,包括汉、苗、土家、瑶、壮、布依、仡佬、彝、藏、白、门巴、羌、毛楠、傣、景颇、蒙古等众多民族;三是分布地域民族成分复杂,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的传统文化系统,傩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特点告诉我们,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傩文化研究,认真处理好傩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充分发挥傩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傩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

  傩文化是中国古文化系统,其价值内涵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1.傩文化倡导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价值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家庭社会氛围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因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大体可归纳为三个基本点:即以土地为基础的人生本位,以家庭为基础的群体本位和以伦理为基础的道德本位⑥。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文化基因,傩文化是一个农业文化,它重视以土地为基础的人生本位,更注重以家庭为基础的群体本位和以伦理为基础的道德本位,这种“本位”思想通过倡导敬老爱幼和睦相处的傩仪傩戏展演得以充分表达。

  傩坛所供奉的傩公傩母被视为人类先祖。据黔东北地区广泛流传的洪水滔天传说描述,傩公傩母是“千家的祖宗,万人之父母”⑦。沅陵傩歌文本也写道:远古时代涨洪水,漫了人间灭人伦;剩下傩公两姐弟,葫芦瓜内去藏身;洪水消退看地面,无村无寨无人烟。左思右想计上眉,悲愁交错苦在心;下定今后终身计,姐弟设计配成婚。成婚之后生儿女,儿女又来生子孙;繁衍人类多种姓,五湖四海几多人。我们追思理根来,水有源头树有根;有恩知报是君子,有德不报枉为人。故此兴起还傩愿,酬谢始祖大傩神⑧。可以说,每一场傩事活动就是一次生动形象的历史记忆,也是一次敬祖尊老的伦理道德的褒扬。

  在傩文化盛行的地方,家中长辈六旬大寿、七旬大寿、八旬大寿、九旬大寿时,多数人家都要为老人还一场寿愿。一场寿愿,一般三至五昼夜。寿愿傩文本多是叙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操持家务、孝敬长辈、养育儿孙的辛酸苦辣,善待亲友邻居、广结人缘的宽厚善良,告诫子孙后辈孝敬老人,祈祷老人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等等,其实质在于倡导尊老爱幼,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和勤劳俭朴的良好风尚。

  宗教和艺术都是人类深邃的情感启示。如果说“寿傩”表达了晚辈对长辈的敬重,那么“过关”则充分展示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关注子孙昌隆绵续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普遍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心态。植根于民族传统的傩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马凌诺斯基曾经在《文化论》一书中就这样说:“文化根本是‘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存在’。”⑨傩文化设计了“过关”这一为广大民众接受的明显带有象征意义的仪式,通过法师做法,借助四方神灵驱除妖魔鬼怪,用牺牲“仙鸡”(用于傩坛法式的公鸡)为代价,佑庇小孩度过关煞。笔者在2005年2月和2006年10月两次傩文化田野调查中,目睹了过关傩仪,并对这一仪式过程作了详细的人类学笔记。笔者深感过关傩仪的每一个法事无不凝聚着父母及长辈对过关小孩的关心和爱护。可以说,这种仪式的成功展演对于促进父母及长辈的心理和谐无疑是有益的。

  2.傩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有利于构建友好型的环境氛围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和谐”既是一种哲学原则,也是一种社会秩序、社会理想。傩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原始宗教思想,极力宣扬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在傩文化的展演过程中,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无不有灵。万物有灵,万物即是神物。神物对人类有保护性的一面,也有危害性的一面。因此傩文化极力倡导敬奉灵物,祭祀灵物,与之和谐相处,以求得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统一。土地神负着沟通和协调人与万物神灵之间的关系的重任。如封林土地专门负责保护山林、保护林中飞禽走兽;梅山神掌管山中的蛇虫猛兽,使它们不出封界,不滋扰人们,同人类处于相安共存的和谐状态。

  倡导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傩文化的又一大特点之一。如湘西傩歌文本就有这样的训戒:“家用多栽竹,栽树栽杉树。”“砍柴不挖蔸,割草不刨根。挖蔸挖掉子孙柴,刨根刨了子孙福”⑩。这里强调的是确保木草快速生长的理念,不仅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而且有利于为自身和子孙后代提供持续的生态资源。

  傩文化对于生态和谐的思想是通过仪式展演得以表达的。仪式是指由传统习惯发展而来,为人们普遍接受并按某种规定程序进行的行为方式。仪式在每个民族的群体活动和个体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突出地反映了每个民族的信仰和崇尚观念和价值取向[11]。傩仪固然糅合了许多巫术成份,但“巫术仪式的主要之点,是用人类自己超自然的力量,去影响自然的程序”。傩文化之所以借助巫术仪式性的艺术表演来表达其追求的价值取向,是因为在巫术和宗教两种仪式中,人们能付诸最有效和最有力的方法,造成强烈的情感经验。“艺术的创造,正是产生这种强烈的情感经验的文化活动”[12]。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傩文化中含有巫术成份而对其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莫然视之。

  3.傩文化潜在着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经济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

  鼓兆荣教授在《旅游人类学》[13]一书中指出:经济全球化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人们的工作已经超越了具体的工作空间,e时代使社会交流变得失去具体的空间边界感。然而,也正是这样的社会现实,使得人们在心理上对个性化、特色化、地缘化、族群化的地方性文化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著名策划家王志刚先生也预言:未来中国的竞争,是文化板块的竞争,谁能把握住每个板块后面的文化底蕴,谁就能把握住竞争的主动权[14]。

  傩文化蕴含着美丽动人的傩戏传说、高亢粗犷的傩戏音乐、妙趣横生的傩戏剧目、神秘叫绝的傩戏绝技、生动活泼的傩戏剪纸、栩栩如生的傩戏面具等等,兼具地域性、经典性、民族性、文化性、神奇性和实效性等特点,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倍受中外学者和游客的青睐,已经成为各地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江西萍乡构建了傩文化园,贵州德江被文化部命名为“傩文化之乡”,贵州黄果树瀑布景区、湘西凤凰朝阳宫和吉首伏波宫及德夯景区不定期的傩戏傩技表演,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内涵。刘廷新先生甚至认为,湘西旅游开发“傩文化的介入,为湘西的民族风情表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15]。

  旅客旅游活动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旅游吸引力所引导,而这种吸引力包括了社会客观物质的作用。游客觉得利用休闲时间去这些地方观光不仅可以达到身体的放松,而且还可以迎合时尚、满足公共知识的需求。因此,旅游吸引力其实包含了客观的物质性(景观和景点)和旅客的心理诉求两个基本层面[16]。这已开始为社会广泛认可,傩文化为旅游的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旅游组织根据世界旅游发展趋势预言:21世纪的旅游将有三大热点,即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与参与式旅游。在这样一种国际旅游大趋势中,傩文化以其自身的特点将在国际旅游业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极大地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经济的发展,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体现出更大的价值。

四、结论

  傩文化是世界性的一种历史悠久的泛文化现象,它的内涵通过傩、傩祭、傩舞、傩戏、傩技等文化因子的展演得以实现,尽管傩文化本身包含了大量的巫术成份,具有明显的原始宗教色彩,这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一面;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忽视其所倡导的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取向以及蕴含着的巨大经济价值。我们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将傩文化置于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中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积极引导傩文化所倡导的优秀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开发其经济价值。这不仅能够服务于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且对于保护地域性的传统文化也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④庹修明:《傩戏·傩文化》,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7、19—20页。

②思南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清道光《思南府续志·地理门》(点校本),1991年,第111页。

③曲六乙:《中国各民族傩戏——神秘与奇特的戏剧世界》,载庹修明主编:《傩文化与艺术》,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⑤苏静:《傩文化:南方民族原始宗教信仰之滥觞》,《云梦学刊》,1998年第3期;庹修明:《中国西南傩戏述论》,《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周大明:《傩舞文化见识——有感于燕赵傩舞现象》,《大舞台》(艺术双月刊),1998年第3期;何根海:《安徽贵池:中国傩戏之乡》,《池州师专学报》,2005年第1期;田华咏:《试论侗族冲傩文化与侗族医药文化的关系》,载《医学与文化》,2004年第1期;王廷信:《清代的傩戏》,《戏剧杂志》,1999年第4期;丁武军、王健、傅美蓉:《江西傩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钟贤超、袁艳梅、段玮:《湖北古傩文化初探》,《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总第19卷。

⑥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57—258页。

⑦田永红:《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复兴——土家族文化与乌江经济开发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⑧刘冰清:《傩文化的家庭伦理内涵——沅陵傩文化的个案研究》,《沧桑》,2005年第5期。

⑨[12][英]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99、95页。

⑩刘冰清:《湘西傩文化的生态伦理追求》,《经纪大学报》,2006年第1期。

[11]祁庆富:《试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3][16]鼓兆荣:《旅游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14]田定湘:《论傩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2005年第8期。

[15]刘廷新、杨蓉:《湘西傩堂戏民族旅游业》,《民族论坛》,2003年第7期。

来源:三峡论坛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