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傩面具风格的多样性
我国丰富多彩的傩文化资源不仅为当前艺术学、戏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其遗留下来的各具特色的傩面具更是带我们走进了一个面具艺术的长廊。我国分布广泛的傩文化决定了傩面具风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我国各地现存的傩面具,就其艺术风格分类,大致有三种形态:原始风格的面具、写实风格的面具和藏区“羌姆”面具(包括藏戏中的立体面具)。
原始风格的面具,基本上都处于封闭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中,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形成了古朴简拙的风格特征,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从审美的角度看,这些面具往往充满了创造性、生命力和感染力。原始风格的面具在选材和制作上没有严格的规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创造性。
原始风格面具的代表是:“撮泰吉”面具、四川“曹盖”面具、西藏藏戏中的平面面具等。许多“曹盖”面具造型随意,雕刻粗放:鼓目、巨口、獠牙、豁鼻,饰兽皮兽毛作为须发,极力强调某些具有威胁性的因素。在当地的祭舞中,夜幕笼罩、篝火掩映,舞者头戴面具、翻穿皮袄、抬足舞手、击鼓鸣铳,在森严而狂热的气氛中,面具更平添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呈现出一种震撼心灵的粗犷美和狰狞美。从其功能来看,这种狰狞和丑陋正是为了达到以恶克恶、驱逐疫鬼的目的。早期发展起来的西藏藏戏中的白面具,往往是在一块山羊皮上挖三个洞,表示眼睛和嘴巴,再在两眼间挂一根胡萝卜似的大鼻子,简拙无华、憨态可拘。
写实风格的面具主要是指以傩戏为载体流传下来的面具。早期傩面具的制作和造型都有严格的规范,随着历史的发展,傩文化在流动的过程中,既吸收了各地的地方性巫术文化,又吸收了儒、释、道诸教文化,更因受说唱、小说、戏曲中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转向世俗化轨道,特别是自宋以来,许多演义、小说、戏曲中的人物进入傩坛之中,面具的制作规范和风格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形象更加符合小说戏文里的人物长相、身份和性格,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在细节处理上,一些传统的吉祥图案和绚丽多彩的色彩使用,使得写实风格的面具更具有一种装饰美。
写实面具主要有:安徽贵池傩戏面具、江西跳神面具、湖北傩愿戏面具、湖南傩戏面具、四川阳戏面具、广西师公戏面具、贵州傩堂戏和地戏面具、云南端公戏面具和关索戏面具等。从历史上讲,傩戏面具是随着中原文化由北向南,自东而西来流传的。具体就风格而言,安徽贵池傩戏面具,受九华山佛教艺术影响很深,又因明清以来文人艺术的熏陶和地方戏曲的直接渗入,风格渐渐由质入文,变得甜美细腻,江西、广西和两湖等文化发达地区的面具风格也有这样的倾向。相对来说,湘西、云贵一带的偏僻山野,傩戏面具还较多地保留了古傩遗风,质朴粗放。安徽傩面艺人在表现温和细腻的形象方面独具特色,贵池的伞童面具、观音面具和孟姜女面具,表现得异常细腻传神,有其他各地同类面具不可企及的水平。
第三种风格的面具,是藏区的“羌姆”面具及藏戏中的立体造型面具。在“羌姆”跳神面具和部分藏戏面具中,佛、菩萨、高僧、护法、金刚、魔妃、鬼卒、动物……构成一条天上、人间、地狱的肖像画廊。他们所呈现的风格面貌,完全笼罩在一种神秘的神鬼世界的宗教气氛中。佛和高僧都有一种超凡脱俗、无欲无求的仙质;护法和金刚,或愤怒、或威猛、或狰狞,尤其是魔妃鬼卒一类护法的丑陋凶残,怪诞恐怖,更是摄人心魄,达到了极至的表现。[1]西藏宗教艺术中各类神鬼的造型,对形象的相法、形态、手印、标帜、坐住式都作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羌姆面具中众神鬼的塑造,也有着同样严格的造型规则。面具的形象、颜色、饰物等,多带有隐寓性质,是主观意念和理想的象征,是宗教观念的产物。但一些以现实人物为造型依据的面具,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规则的限制,融入了很多人性的成分。
傩戏面具在历代艺人的不断努力之下,创造了独特而丰富的表现手段,致使面具在艺术上趋于成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二、傩面具的造型手法
1.典型化手法
典型化手法,就是在生活原形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塑造典型形象。不论是哪个地区的傩面具,其造型都受到特定文化传统和技术传统的制约,形成了一定的程式。
就总体而言,藏戏面具的程式化倾向最为突出。藏戏面具是以《造像度量经》所规定的造型为依据的,各种角色从面相、装饰、手印、法器到色彩,都有严格的规范。如对忿怒护法的规定是:“面形,男方女圆,三母大睁,红且圆、颦蹙两眉,头发竖立高一搩,发眉龇胡皆赤黄色,炽然作火焰之状。张口龇牙卷舌,五骷髅为冠。”[2]
地戏面具的造型,主要是参考唱本和民间传说对角色的描述,其角色配置遵循“二元对立”的原则,将人物分为正(如唐将)、反(如番将),男(如帅将)、女(女将),老(老将)、少(少将)等类型。反派将领突出其凶悍,少将必突出其英俊,大都是“面如银盘白又嫩,两道秀眉弯又清”;帅将顶平额宽,满脸福相;女将则面容娇媚,蚕眉樱口。
贵州傩堂戏中的许多世俗人物形象的面具,也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敦厚的姜师、刁钻的秋姑、玩世不恭的秦童等都表现得生动真切,神祗们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而凭添了几分真人的神气。歪嘴秦童是傩堂正戏《甘生赶考》中的丑角,他家境贫寒,长相丑陋,却机智幽默,充满了喜剧色彩,各地的秦童面具大体是一个模式,皆作歪嘴、斜眼、龇牙造型,是傩戏面具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面具之一;再如贵州地戏中的丑角面具——歪老二,传说他是朱元障远征贵州、云南时在当地寻找的内线与向导。在明军与番邦交战中,他往返于其间为明军传递信息。其面具歪嘴皱鼻,龇牙咧嘴,斜眉扯眼,髻上斜插一把木梳,面部涂为红色或蓝色,整个形象异常滑稽。
2.变形和虚构的手法
部分傩戏面具继承了图腾面具和古傩面具的变形手法,上古时期的图腾都是人首兽身、或兽首人身,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神灵观念的改变,人神升格到主导地位,纯动物的形象很难在民众的心中产生神威的感觉,所以这样的人神一般处理为以人面为主,但人面无论如何变形也达不到震慑的效果,故不得不保留了一些动物的特征。例如各地的开山莽将(盘古氏)、开路先锋(方相氏)、三王(山神)等,都是一些威严狰狞的神祗,其形象有明显的图腾痕迹:獠牙巨口、眼睛外突、头上长角,是人的形象和动物形象的结合。还有一种是根据传说中对人物的描述来加以变形,比如安顺地戏中的杨任面具,根据《封神演义》所述,杨任原为殷商的上大夫,因劝阻商纣王建鹿台而被剜去双眼。青峰山紫阳洞清虚道德真君将其救起,并命白云童儿将两粒仙丹镶入其眼眶,杨任便立即生出两只手来,手心里又生出两只眼睛,能上看天庭,下观地穴,中识人间万事。[3]他的面具便根据原著叙述作了如实的表现,使得其面具造型奇特神秘,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3.符号点题手法
民间面具在表现力上力求能够使观众迅速认出并接受角色,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制作者会在面具上用一些图案直接标明人物的身份,这就是符号点题的手法。很多装饰性的图案本身就是一种符号,地戏面具中的许多星宿装饰,就是符号点题的典型。例如罗成、薛仁贵、郭子仪、杨六郎等都是“白虎星”轮回转世,他们的头盔上就雕刻虎或虎头;岳飞和秦琼都是“大鹏星”转世,他们的头盔上都雕有大鹏鸟;而程咬金是出了名的福将,他的头盔上就刻了一个蝙蝠、一个寿字和两个铜钱,寓意“福寿双全”。另外,地戏面具的头盔上还饰有很多“吉语”装饰,如雕喜鹊、蝴蝶,寓意“多喜多福(蝴)”;雕两只凤和一个圆寓意“双凤朝阳”;龙喻男子,凤喻女子,牡丹喻富贵,鲤鱼喻有余等;还有如雷公嘴、狮鼻、虎口等不同的程式,也因寓意的纹饰化处理而具有了独特的神韵。这些符号,既用于帽盔、头饰,也添加于额头、面颊等部位。例如女将的头盔和耳翅上往往龙纹之外再加凤纹,凤纹用以说明其身份性别,龙纹显示其威武不凡。地戏中的穆桂英面具在额上雕有两只凤凰,中间加一太阳图纹,寓“双凤朝阳”之吉语。
4.夸张手法和装饰手法的巧妙结合
傩戏面具的造型常常以夸张的手法加强角色神韵,但夸张的图形往往具有一种装饰性美感。例如傩堂戏中的“三王”面具,他飞扬的眉毛被处理成火焰纹饰,既威严又富有美感;许多老者额头脸颊的皱纹均处理得优美传神;开山莽将是傩堂戏中最常见的镇妖凶神之一,他是桃园洞的镇妖猛将,相传身高一丈二尺,头上长着一对红色利角,一顿饭能吃下一头牛,行走起来地动山摇。他虽然面相丑陋,却曾扫除过三头六臂的妖怪,英勇异常。艺人们在塑造这样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时,采取了大胆夸张的手法,以直立的双角和狰狞的獠牙来突出其凶悍勇猛,而暴突的双眼和烈焰般的眉毛则表现了其嫉恶如仇的性格,整个面具呈现了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和浪漫诡奇的色彩。贵池傩戏面具在人物形象上很注重夸张手法的运用,有的额头刻着圆形的火球,有的将浓眉刻成两道横肉,来增加人物的神气。
我国自古就很重视器具上的纹饰性装饰,面具也不例外,精品傩面具讲究主次分明,繁简得当,工艺精致。一些面具面部五官和肌肉群较为复杂,尽管如此,仍然进行纹饰化的处理,将其制作成对称的、装饰化的各种块面和纹理,形成一种美感。俗相面具也尽量运用装饰性的技巧,用对比的方法,即半面正、半面歪,半面笑、半面哭,一眼睁、一眼闭的手法塑造形象,在对比中产生审美情趣。
5.表演性成分纳入造型手法
表演性成分纳入法即根据演出的情节和角色的身份,对面具进行特殊的造型处理。
傩戏面具中有许多活口面具,即下巴和眼珠都是可以活动的,上眼帘也可以张合,活口面具制作时在后面安上机关,用线栓住,由表演者用舌头操控。这类面具可分为“动眼断腭”和“动眼吊腭”,傩堂戏中的某些开山、三王、土地、老歪面具即属此列。传说三王是盘古的三化身,第一次化为青面天子,第二次化为赤面天子,第三次化为黑面天子。他的面具酷似龙头,神情威武,造型诡奇:眼睛和下颌装有机关,可以自由活动;额上有一只混赤眼,表示他能够洞察世间的一切妖魔鬼怪;头上长着三叉尖角,两耳上有一对抱耳神,象征着他是盘古的三化身,类似三头面具。[4]除活口面具外,还有半截面具,这种面具的角色多是引人发笑的丑角,如唐二、撵路狗等。活口面具和半截面具都是以表演性成分纳入造型手法,使“死面”变成“活面”。
另外还有多层面具,如广西的令公三层面具。据民间传说,令公忠勇威猛,故本来面目应为红色;当时有妖魔在人间为害,玉帝派他下凡,当他在人间抚慰百姓时,便脱下红色面具,露出第二层白色面具,显得仁慈和悦;当他与妖魔搏斗时,会露出第三层面具,金光四射,威严勇猛。另外他的头盔左右各吊着一颗头颅,表示三头六臂,平添了几分威慑气质。[5]表演性成分纳入法可以充分运用造型手段展开故事情节,这是面具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功能。
三、傩面具的色彩使用特征
傩面具的色彩运用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走向理性,由稚拙走向娴熟的过程。在早期色彩观念还处于感性阶段时,傩面具对色彩的运用不甚讲究,只是以自然本色为基础,并没有体现出色彩的装饰性、寓意性和审美性。到了后期,傩面具在色彩的运用上逐渐走向成熟,在自然本色的基础上,同类颜色互相启发,引起联想,因而使得各种色彩都具有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包括宗教的、道德的、民俗的、性格的等等,这种技巧上的成熟体现在一定的色彩使用程式上。
1.角色专用色
角色专用色是长期以来在色彩使用上所形成的程式化规则的体现,它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一般而言,以面部的着色来看,红色象征着忠勇,例如关公、杨龙的面部就施以红色;黄色是基本肤色,表现人物的沉着老练;张飞、包拯、尉迟恭刚直,则满脸涂黑;曹操、张士贵奸诈,只着白色,但白色也是纯净的颜色,也可以表现人物的文静善良;蓝色是庙堂里的“阴色”、“鬼色”,表现人物的阴险可怖,所以许多番邦将领,都是青面獠牙、奸诈可怖,就施用蓝色和绿色;青色多为凶狠骁勇之将;二花脸多为守关总兵;三花脸多为反派将帅或偏将、副将。
在藏戏面具中,通常以夸张的艺术色彩表现人物的性格,如年老的国王戴红色面具,红色象征着火,意味着威严和权势;蓝色是勇敢和正义的象征,如蓝温巴面具;王后、王妃戴着绿色的面具,绿色是水的颜色,表示平和、温顺;活佛、仙人、修行者的面具是黄色的,这与近百年藏传佛教黄教有关系;口是心非、两面三刀的告密者和巫女的面具则是半黑半白的颜色;妖妃、魔女戴的是丑陋狰狞的黑色面具。所以通过面具的造型和色调就可以判断出人物的忠、奸、善、恶。
傩面具施色的典型化手法对传统戏曲影响很深,特别是如今活跃在舞台上的京剧脸谱,其色彩使用上与傩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2.对立色块的使用
在面具色彩运用技艺趋于成熟后,一个面具不再只由纯色铺成,而是以补色(对立色)或中性色(黑、白等)来勾画五官或图纹,或者是在同一枚面具上施以强烈而多变的大面积对立色块,这些对比强烈的色彩在搭配上呈现出跳跃感,从而使得角色的形象更加鲜明。如钟馗的面具整体为黑色,但艺人们却用黄色来勾画他的眉毛、眼眶、鼻头以及脸颊,黄、黑两色对比非常强烈;黔南荔波县布依族的木雕面具,多于同一张脸上施以纯度很高的大面积对立色块,有的竟在蓝色的脸上涂黄色的耳、眼、脸蛋,再画一个大红色的鼻子和一张大红嘴巴,颜色对比鲜明强烈,颇有风趣,同时又遵循了色彩学中色块的分割、穿插,色彩的对比、呼应等原则。[6]由于受宗教、民俗和审美的影响,一些约定俗成的色彩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也不是十分严格,这些规则在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傩面中都有灵活的运用。
傩面具的色彩特征,是运用俗色彩(民间色彩)的典范,这些饱和度很高的颜色,强烈而富有跳跃感,既使角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得以强化,又使面具在开放古旧的演出场地中显得异常醒目,可以紧紧地吸引住观众的视线。
参考文献:
[1][3][5][6]沈福馨,周林生编.世界面具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10~11,8,10,9.
[2]叶星生.西藏的宗教面具[J].西藏民俗,1997,(2).
[4]方枫撰.三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http://www.ndcne.gov.cn/.
Aesthetic Features of Nuo Mask
LI Hai-ping ZHANG Xiao-hu
(Department of Chinese,Longnan Teathers’ College,Chengxian Gansu 742500)
Abstract:Nuo mask is a product of a particular culture, but in considering its own shape, the mask is the treasures of the artistic world. Nuo mask has diverse styles and shapes. A lot of characters were shaped by the methods of typification, exaggeration, distor tion, fabrication and other decorative symhols, in the course, artists drew beautiful pictures which was based on Chinese colour sys-tem. Nuo mask has distinct aesthetic features.
Key words:Nuo mask;style;modeling;col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