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土家族傩戏与其传说
田永红

  土家族傩戏历史渊源久远,被誉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并且几乎遍及湘鄂川黔,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土家族傩戏不仅现在还在流传,而且还有继续发展的势头,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思。对土家族傩戏源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我曾与鄂西大学夏国康先生在鄂大学报上撰文探讨过,本文拟对土家族傩戏与其传说发表一点浅见,以就教于专家。

  土家族傩戏是随着傩坛祭祀而诞生并作为一种仪式而出现的宗教戏,因此,它的演出也是随着傩坛巫教活动而展开的,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便产生了与傩戏有关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与傩戏溶为一体,相得弥彰,这些传说是探讨傩戏的一把金钥匙,了解了这些传说故事,就能更深层次地了解傩戏。

  一、傩戏来历的传说

  关于土家族傩戏的来历没有系统的文献记载,但与其有关的民间传说故事却很丰富,例如有一种传说说一个姑娘在房中绣花,一只鸟天天飞到窗前啼叫:绣花不如种葫芦。有一天,太白星君化成一个老头,把一粒葫芦种卖给姑娘的弟弟,弟弟就把它种在花园里,寅时种下,卯时就结一个大葫芦。后来有一只猴子从马桑树上爬上天宫,翻倒了玉皇大帝的净水瓶,人间涨起了滔天洪水,姑娘和弟弟坐在葫芦里,在洪水中飘了七天七夜,洪水消退后,寂寞的大地上,只剩姐弟二人,弟弟为使人间不断烟火,提出和姐姐成亲,姑娘不同意,提出三个条件:一是河两岸插柳,两天之后柳枝在河中上空打结;二是河两岸点把香烟,烟子在河中间绞成一股;三是弟在东山顶滚石磨,姐在南山顶滚石磨,两个磨盘在沟底合拢。在太白星君的帮助下,三样均成。姐弟终于成亲了,不久姑娘生下一个肉团团,弟弟用刀把它砍成肉颗粒撒出去,第二天早晨起来见满山遍野都有炊烟。这些肉颗粒都变成了人,都有了姓氏。

  姐弟俩被认为是千家的祖宗,万人之父母,后人便尊称他们为傩神爷傩神娘,人们为了不忘记他们渡过洪水,繁衍了人类,就用木头雕了两尊偶象供奉在家中,子孙们治病、消灾,求子、保寿等都要跪在两尊木雕前许愿,而且每求必应。求祖先下凡,总得让他们高兴,总得酬谢,于是就有了酬神娱神的仪式活动,土家人叫这为傩坛戏。

  第二种传说是:从前放牛娃有闲空时就捏泥巴团团玩,捏成男女样供在岩石洞里,周围插些树枝茅花,就在面前跳耍,时间长了,又想去别处玩,又怕牛吃庄稼,就把牛交给泥人看管,说:“你保佑我的牛不去吃庄稼,明天我们来祭你”,果然灵验,儿童们玩心更大,天天如此,后被人们知道,认为是怪事,有病的人家去试一试,病也治好了。后来,人们封泥人为神,请回家中供奉。慢慢地,就说男的是“东山圣公”女的是“南山圣母”。后来皇帝女儿生了重病,祭了圣公圣母,病也就好了。于是皇帝封赠他们一席之地,所以演傩戏,都要在神案前铺上席子,土老师就在席子上祭祀、表演。

  第三种传说是说傩公傩母就是伏羲女娲兄妹,其情节与第一则传说几乎相同,只是他们成婚,是受洞庭湖的金龟道人的指点,繁衍人类后还继续帮助后人驱邪逐魔;还有的说,傩公傩母生前因恋爱受阻,双双投河殉情。很久以后,放牛娃在河边拾到了二人脑壳,他们脸色红润光泽,也不发臭。娃儿们感到奇怪,就用柳枝条编成兜,把它弄到山洞里供着玩,还捏了不少黄泥巴的小人崽摆在两边陪伴着。要是找到刺沧、扬梅那些杂七杂八的野果,就一堆堆地摆着当祭品。然后大家围着开心地唱歌跳舞,过路人见此,也加入孩子们的行列,有什么三灾两病也诉说,不料也就病除灾消。这样,来祭拜的人越来越多。一日,太上老君打从这儿上空经过,见下方焚烧香纸,弄得烟雾缭绕,唱唱跳跳,就降下云头,化装成个村民来看个究竟,他看见人们那股热闹劲儿,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可见到大家乱唱乱跳,很不规矩,就决心传个坛规:先唱什么后唱什么。于是,他纵身一跳就不见了,只见三道清光闪了一阵子,从那里面掉下唱傩戏的书来。后来跳傩戏时,正坛中,都要画他的画象,还尊称他为二殿君主。

  洪水滔天,兄妹成婚,捏泥人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先民对人类起源的认识,除土家族之外,其他民族均有类似的神话传说,内容大同小异,但将这些神话传说直接与戏剧联在一起,又将戏剧的产生与劳动人民(放牛娃)联系在一起,却是土家族独有的特色。

  土家族傩戏所信率的神灵,不仅多,而且杂,甚至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产生新的神祗,且每一个神的来历和神与神之间关系都有一则或几则传说。但对傩爷、傩娘的崇拜首当其冲,在其神案布局中,傩爷傩娘总是摆在最显要的位置上,犹如佛教崇拜释迦牟尼,道教崇拜太上老君,然而,傩坛同其它巫教一样,有着很大的变异性,它既无宗祠庙宇,又无经籍书文,唯遵照历代的习惯、凭口传心授,辈辈相传,因而,有关傩戏和各个神祗的传说故事,就成了他们正宗的历史文献,在传授傩戏的同时,必须讲述这些故事,否则,被认为是学的无头之艺。

  二、冲傩还愿与传说

  传说傩公傩娘结成夫妻,繁衍出人类。但是,繁衍出来的人类,却又面临着生存的威胁——广袤的大地已被邪家占据。傩公傩娘又率领人类与邪家争抗,终于把邪家赶到水边、岩洞、阴山,使人类获得居住生息的土地。但是,邪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当人类软弱无能,不能自助自信的时候,邪家就会乘虚而入,降下三灾六病,或夺走人的魂魄。这样,当人类受到邪家侵扰的时候,就得请出傩公傩娘及其它神祗,帮助除邪消灾。于是,傩戏前举行的傩仪就作为请神除邪的中介产生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冲傩还愿”的整套内容,这种神话意识,被土家族接受过来,又依据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加以丰富和改造,就变成了崇拜祖先驱逐鬼疫的宗教祭祀活动。其文献记载与传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吕氏春秋·季冬》中有“命有司大傩”的记载,高诱注释道:“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明代嘉靖《思南府志》也有:“信巫屏医,专事祭鬼”之语。到了清代光绪年间《思南府续志》对“冲傩还愿”还有比较具体的记载:“祈禳,各以其事祷神,逮如愿,则报之,有以牲醴酬者,有以采戏酬者”。又载:“冬日傩,夜间举,皆古方相逐疫遗意。迎春则扮台阁,演古戏文,沿街巡行,以畅春气”。其次有关的记载还散见于湖北的《长阳县志》,湖南的《龙山县志》等。很明显,“冲傩还愿”这种宗教祭祀活动,有一定的功利目的。所谓“还愿”,是针对“许愿”而言的,土家族遇上生病、无子、灾难等不吉利之事,都要请土老师“跳神”“施法”以治病、求子,消灾灭难;有的人家为祈求老人高寿,小孩平安,也要“冲寿傩”、“打太保”、“跳加官”。举行这些宗教仪式活动,事前要许下“愿心”,如杀牲祭神,演傩戏等,事后进行“还愿”。演傩戏,一般须“还愿”的主人家邀请才去,贵州《松桃厅志》载:“土家人有凶事,祈求神灵保佑,“叩以戏文届时搬演”即指这一情况。这种“还愿”的习俗,便出自土家傩戏传说。传说中描写了很古以前土家傩戏用人头祭祀的习俗,这种习俗被称之“还人头愿”。当举行这一仪式时,一对不满十二岁的土家族童男童女,浴洗干净,穿上崭新衣服,随着还愿仪式的行进,突然被杀死,然后人们用器物立刻接住被杀者的鲜血,端到还愿台上,洒在祖先及坛师祖先的名字上,以示祭奠。后来,因直系血亲被杀得太多,族人反映很大,土老师才决定改为买叫花子小孩作替身,到了唐宋时期,朝廷有明令禁止人祭,傩戏祭坛才改为土老师在自己额头上轻轻划条小口,将鲜血滴在纸钱上,称为“红山愿”。但长期这样土老师受不了,于是就改用宰公鸡。在另一个传说中反映了以鸡祭代替人祭的过程:以前土家山寨有一位山王根坐峡口,每年须得一对童男童女祭之,否则,就要坑害百姓,这年祭山王根的时日临近了,整个山寨闹得鸡犬不宁,正好孙悟空和唐僧等去西天取经路过这儿,孙猴子摇身一变成了胖乎乎的男孩,到祭日给山王根吃了,孙悟空在他肚子里勒其肠子,痛得山王根杀猪般地叫,孙问:“以后没有童男祭,鸡行不?”山王根迫不急待地回答:“行”。从此,就改人祭为鸡祭,但必须在傩坛仪式上竖一茅人代之。

  一般说来,“冲傩”是为了惩罚凶神恶鬼,从而达到驱邪“治病”的目的,是一种强制性的镇邪手段。“还愿”却是为了酬神,以讨好神灵为主,其目的是为了祈福禳灾,两者相比,“还愿”就热闹而隆重得多。土老师为了宣扬傩坛能驱邪逐恶治病娱神,还将“冲傩还愿”的传说编成有韵文的祭词硬塞进傩仪之中,祭词叙述傩戏的来历是这样讲的:混沌初开六月间,天上飘了七天七夜大雪,雪水溶化后,世界成了一片汪洋大海。“神坛社庙都打去,打出沉香木一根”,龙王闻知后,派出十万水仙兵将沉香木抓住,用它造了一个独脚床——

          龙女床上睡一夜,
                   三年大病不安宁。

  龙王见女儿得了大病,到处求神问卦,都不灵验,后来周易文王用铜钱断明:说龙女“闯着二十四个牛头鬼,闯着二十四个夜叉神”。

   龙女听后分外急,
   想起华山满堂神。
   对着神灵把愿许,
   十分毛病退九分。
   又许大傩三十六,
   又许小傩十二堂。
   又许大旗有四面,
   又许小旗有八方。
   又许长标二十四,
   十二阴来十二阳。
   又许白猪与白羊,
   白公鸡来白凤凰。
   自从龙女把愿许,
   一时之刻得安康。
   “冲傩”就从这里起,
   “还愿”就从这里生。

  仪词除了叙述龙女害病许愿的故事外,还有许多篇幅讲傩戏的产生,傩戏祭词中叙述傩戏来历的内容与傩戏传说故事虽有小异,其故事结局几乎相同,都是讲傩戏的来历是神的旨意,信奉它可以消灾除病,驱邪逐魔。传说一旦赋予神秘色彩,其迷惑性也就更大,“冲傩还愿”在龙女身上所产生的效力对于无知识的鬼魂观念极强的土家人来说,其作用和影响之大,是不难想象的。

  三、傩戏剧目与其传说

  土家族傩戏演出一般为三个阶段:即开坛、开洞、闭坛。开坛和闭坛,是酬神的和送神傩仪,表示对祖先、神灵、先师的祈求和忠诚。开坛要设置“香案”、挂上“三清图”、“司坛图”,开洞才演正戏。传说唐氏婆婆掌管“桃源三洞”钥匙,地盘请出她来,向她要求打开三洞,请出三洞之戏,方能演出。傩戏多以娱乐为目的,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演义。土老师为了充实宗教活动内容,吸引更多人参加,还吸收当地土家族的歌舞诸如打闹歌、扯谎歌、山歌及其它为当地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来扩大影响,从而增添了傩戏演出中的娱人因素,往往情趣横生,幽默诙谐,更贴近生活。

  黔东北一带至今流行的傩戏,关于傩公傩娘的神话,除了保持历史文献、民俗等价值外,则又加进更多的伦理成份,演化为忠、孝、节、义的象征,并以此为据,发展成为“四女”(《孟姜女》、《庞氏女》、《龙女》、《七仙女》)戏为主的傩戏系列。如《庞氏女》(又叫《安安送米》、《劝孝歌》是一出较为完整的大戏,无论在人物、情节、剧本结构与表演方面,都显得比较成熟,从内容上看,它是一部以惩恶扬善为主题的表现人民生活的故事。戏剧通过一个典型的中国封建时代的妇女庞氏,在以秋姑婆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迫害下,与其恩爱丈夫姜师所发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广大妇女沦为封建礼教牺牲品的残酷现实。这与土家族妇女的哭嫁歌控诉的内容是一致的。由此可知,傩戏的演变从巫教祭祀到神话故事,从神话故事发展到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已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它证明土家傩戏已从驱瘟逐疫、跳神弄鬼的巫教祭祀中摆脱出来,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少数民族地方剧种。

  从事傩戏的土老师既是傩戏的编导、作者和演员,又是农村普通的一名劳动者,所以他们演出的傩戏剧目所揭示的生活画面比较广阔,有歌颂劳动人民高贵品质的,有启迪人们正确为人处世的,有抨击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有揭露批判封建迷信的,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人民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特别是有些剧目直接来自民间传说,历史地再现了劳动人民所熟悉的富有情趣的生活画面,再加以诙谐的表演容易为群众所接受。如表现劳动产生为主题的剧目《梁山土地》,剧中主人和传说的梁山上地完全是一样的:梁山本来姓肖名雄进,弟兄九人,家住南阳,出身寒微。肖雄进排行第九,在傅员外家当长工,劳作在梁山上,他的农事技术好,勤奋耕种,年年夺得丰收。可是却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寸土地。玉皇见他勤劳善良,精于耕作,就封他为梁山土地神。这无疑是劳动人民企望得到土地与社会尊重的心理体现。这故事一经土老师改编成戏,其艺术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表演者戴着造型和蔼可亲的面具,以拐杖、蒲扇、牛角和令牌等作道具,艺术地再现了从破上、播种、锄草、施肥到护秋狩措和收割等生产过程。其间又穿插着富有民族特色的土家族薅草锣鼓歌,烘托出热烈欢快和紧张的劳动场面。表演者或舞或歌,或逗趣打浑,舞台效果热烈活跃。劳动之余又唱起那荒诞、滑稽的扯谎歌:

   太阳去了坡背坡,
   黑来听我唱个扯谎歌,
   早晨看见牛生蛋,
     夜来看见马抱窝……

  象这类由民间传说故事改编为戏剧的还有《陈幺八娶小》、《郭老幺借妻回门》、《补缸》等。在三四十年代,德江、思南、沿河、道真、江口、印江等地演出的历史题材和传说故事改编的傩戏剧目达六七十个之多。一个好的传说故事,一旦被土老师搬上舞台,就会变成各种文化因素组成的综合艺术,那造型生动的面具,幽默滑稽逗趣的语言,多姿的民间舞蹈表演,多彩的民间绘画,优美的民歌曲调和打击乐器的九板十三腔等等,傩戏正是兼收并蓄民间艺术的多种表现手段,把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的形象,妙趣横生地反映出来,既丰富了人民生活,也保存和发展了民间的文化艺术。

  四、面具服饰道具与其传说

  土家族傩戏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生动形象、别具一格的面具化妆来进行表演的,这是一种源于古代社会中,为祭天祀神,驱魔赶鬼而扮演神兽的装扮艺术,傩戏面具至今仍保留着古代傩面的特征。

  傩戏面具主要用于表演正戏的节目,其形象大多是根据傩坛中传说的神祗或戏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雕刻的,往往带有浓厚的民间想象成份,因而,在面具的造塑中,渗透着土家族人民对剧中人物的审美评价,褒贬、善恶鲜明。

  如代表“正神”形象的面具特征是:弯眉大眼,耳大脸宽,色彩浓淡适度,表现了剧中人物那种圣洁、善良、稳健、安详的神态。象唐氏太婆、仙锋小姐、土地、判官等均是如此。

  代表“凶神”形象的面具特征是:立眉、圆眼、嘴微下翘,呈倒半月形,两颗獠牙挺立,额上画有“紫微讳”。色彩也很特别,靛蓝色为主,杂以红、黄、灰、白、黑诸色,有突出的色彩跳跃感,生动地刻划出傩戏中武将人物的威武、怪异、勇猛,给人以狰狩凶悍,咄咄逼人的印象,这类面具有:开路将军、二郎神、钟馗、龙王等。

  代表世俗人物的面具分正面与丑角两种,正面人物的面具,重在实感造型,大多眉清目秀,五官端正,微带笑容,给人以淳朴、忠厚的印象,如甘生、姜师、梅香、龙女等,其中部分正面人物因地位、身份、个性不同而面具各异,如表情抑郁的“庞氏”,固执狭隘的“陈氏”,和蔼可亲的“梁山土地”等。

  丑角面具造型比较夸张、滑稽,如《安安送米》中的秋姑婆,是一个两面三刀的人物,面具制作者运用了夸张与变形手法,大胆刻划人物的面貌特征。细眉、窄眼、远看象两条斜画的墨线,嘴长,鼻大,与眉眼方向一致歪斜,头顶一缕发髻呈螺丝形,一看便知是一个居心叵测、奸邪狡诈的反面角色。

  反映上述形象的傩戏面具有二十四个,分别代表傩戏中的二十四个神祗。每一个面具,都有一个动人离奇的传说,说明神祗的来龙去脉,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想象力极为丰富。例如:传说仙锋小姐,姓崔名良玉。开山莽将名叫崔洪,他与崔良玉是兄妹。兄妹幼年失散,其兄开山到了二龙山上落草为王,崔良玉到桃源学道,路过二龙山前,土地公婆告诉她:“二龙山前贼猖狂,小姐多加小心”,并赠送给她斩妖剑,捆仙绳。经过一番苦战,崔良玉捉住崔洪,经过盘问后才知道他就是自己兄长。所以开山莽将,一般面具以黑打底,眉毛倒竖,眼睛暴突,完全是一副落山为王的形象,而崔良玉却慈眉大眼,宽脸长耳,面带微笑,使人感到十分亲切可爱。

  土家族艺人多用柳木雕刻制作傩戏面具,这除了取其柔韧、轻便的长处之外,更多的是柳与傩公傩娘的传说有关,艺人用它显然带有求取吉祥之意。

  其次,傩戏中的服饰、道具,比较简单、古朴,除别具一格的面具外,道具和服饰主要有席子、裙子、法衣、头扎、罗牌、丝刀、宝剑、小碗、牛角、八宝铜铃等。据土老师介绍说:三桥王母制裙子;大法先师制法衣:三清制头扎;大道高尊制锣牌;主师制丝刀、宝剑……;土老师们给傩戏的道具和服饰涂上一层宗教的神秘色彩,必然会在观众心里产生一种肃穆感,产生一种独具特色的剧场效果。傩戏演出时秩序井然,很少喧哗取闹,这大概与观众的心理感应有关,特别是在开坛时,土老师还要在演出场地设置供桌,上面竖着傩爷傩娘的木雕神象,桌边上还放着牛角、刀、枪、弓、剑等兵器,这些道具蕴含着浓厚的神话传奇色彩和宗教意识,还充满战争恐怖气氛。

  这些服饰、道具与面具一样,每一样东西都有一个传说故事。如八宝铜铃、八幅罗裙和丝刀的来历,说是古代,土家人分散在八个山头过着与外界隔离的生活,后来朝廷发现了他们,就派兵来征剿,八个部落都奋力抵抗,由于各行其事而失败了,后来选举一个头人,穿上罗裙,用铜铃、丝刀统一指挥,土家人打了一个大胜仗,后来土老师根据传说在傩戏里面增设了罗裙丝刀、铜铃等。关于牛角的传说,就更神秘了。说这只牛角,原是长在犀牛头上的,玉皇收来交给鲁班修磨,用这只角朝天吹三声,可惊动玉皇大天尊,朝地吹三声,惊动地府十阎君,在傩堂吹三声,千兵万将赴坛门。这两则传说,反映了土家族祖先八部大神抗击侵略的战斗经历,土老师搬来八部大神,一是歌颂祖先功德,二是借其威力扶正扫邪。

  综上所述,通过傩戏与其传说的比较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傩戏故事与傩戏一样渗透人心。这些离奇怪诞的传说故事,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生活情趣,完全具备民间文学多功能的特点,是我们从事土家族傩戏研究的重要线索和史料,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

来源:民族文学研究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