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厚重之文化传承 浓郁之民族特色
梁艳红

  侗族学者陆中午、吴炳升主编的《中国·湖南·通道侗族文化遗产集成丛书》第二辑(上)之《侗戏大观》,2006年10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侗戏史略、侗戏剧目、侗戏音乐、侗戏剧本、侗戏表演、戏台、戏联、大事年表、人物表等九章,给侗戏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底蕴。

  侗族,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广西、湖南三省,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歌唱、追求审美感觉的民族,素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称。侗族人祖祖辈辈以歌为乐、以歌交往、以歌传情、以歌行礼、以歌劝世、以歌讲史……诗歌发展到极至,就产生了戏剧。

  书中指出:“产生侗戏的深厚基础是侗族传统的说唱文艺,催生侗戏的外因是汉族先进文化的传入。”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受汉族戏曲的启发,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此后,随着湘戏、桂戏、阳戏、彩调、花灯等汉族戏曲剧种的相继传入,侗戏迅速发展,如雨后春笋,传遍了侗族地区的山山水水。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侗戏进入了鼎盛时期。侗戏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侗族剧种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侗族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流传至今的侗戏剧目约有500余个,其中传统剧目200多个,新编和改编的剧目300多个。从作品产生的时间和内容上看可分为传统侗戏和现代侗戏;从作品来源和民族形式上看可分为侗族民间传说、故事改编的侗戏和其他民族小说、传书、剧本改编的侗戏。除开创侗戏剧种的《梅良玉》、《李旦凤娇》、《毛红玉英》等外,其余大部分都为侗族题材,如《雾梁情》等。

  本书以真挚的民族感情、悠然流畅的笔触,客观实际地记述了通道侗戏的历史和现状,同时,用大量的篇幅记录了侗戏剧目255部;曲牌18首;锣鼓曲谱14首;用侗、汉两种文字记录了唱腔曲目130首和剧本《雾梁情》。真实地展现了侗族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伦理道德,体现了侗戏深厚的民族文化魅力。另外,本书图文并茂,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研究价值。

  侗戏是根植于侗族文学沃土上的民族优秀文艺形式,是绽放在中华民族艺苑上的奇葩。《侗戏大观》的出版问世,达到了为侗戏述史、存档、研究、交流、宣传、弘扬之目的,为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来源:中国民族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