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search of Local Opera Introducing National Vocal
Music Teaching Feasibility:Take Lingling Huaguxi for
an Example//Jiang Juanquan
Abstract Lingling huaguxi is one of the six of Hunan huaguxi,its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natural original singing and ahundant in performance techniques with unique aesthetic app-lication value.National vocal music teaching use lingling huaguxi’s natural original singing and abundant performance techiques for reference,it can be fully used and inheritance in music innovation education field,forms nationality and unique national vocal music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thus it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or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als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 profession in local college,at the same time,it can broaden the channel of inheritance for lingling huaguxi, then meet the target of inheritance.
Key words:Lingling huguxi; local college; introduce; national vocal music teaching; feasibility Author’s address: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Music, 425100, Yongzhou,Hu’nan,China
1 零陵花鼓戏的概述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民族众多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里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国戏曲是在我国民间音乐和其他一些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音乐戏剧,与希腊的悲剧和印度的梵剧并列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它源于地方音调,并继承和集合了民间歌曲的抒情特征和说唱音乐的叙事特征,是我国民间音乐长期发展的产物。①其内容多以寓意深刻、世代流传的故事作为题材,它的词句深刻而富于文学色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血脉,也是我国人民的思想意识与人生精神的存在形式,在当时是流传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艺术形式。
零陵(永州市),我国著名历史文化古城,它孕育了灿烂辉煌、多姿多彩、具有鲜明浓郁民间特色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零陵花鼓”就是其中之一。“零陵花鼓”是湖南六大花鼓戏之一,由“祁阳花鼓灯”和“道县调子戏”合流而成。1951年,祁阳花灯艺人在零陵组成“零陵县大众楚剧团”,次年,道县调子戏艺人来零陵汇合同台演出,1956年改名为“零陵花鼓戏剧团”,以后,就统称为“零陵花鼓戏”。②零陵花鼓戏的表演形式经历了“两小”、“三小”以及“多行”三个阶段,其传统唱腔包括走场调、川调以及小调三类,其中走场调是“零陵花鼓戏”独具特色的唱腔。
2 将“零陵花鼓戏”引入民族声乐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2.1 从“文化生态”的理论上分析
“文化生态”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显露的美好的姿态或生动的形态。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ic Educa tion)在里斯本会议上就进一步提出了保留本土音乐传统、构建民族音乐体系、开设民族音乐课程的计划,并建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对全球不同地区民族音乐资料进行搜集,以利于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和课程的开设。这一行动得到了普遍赞同和响应,近些年来,我国各个地区开始开展乡土教材的编写研究,力求地方性民间音乐走进学校课堂,旨在通过学校音乐教育来传承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当今的大学生既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又担负着传播知识文化的使命,特别是地方性高校的大学生还担负着地方文化传播的任务,通过学校音乐教育,使大学生对当地的民间艺术有所了解,形成对家乡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热爱和对生态文化的理解,为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
“零陵花鼓戏”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戏曲艺术,是湖南花鼓戏六大流派之一,由“祁阳花鼓灯”和“道县调子戏”合流而形成,流传于永州市两区、九县及周边其他省市和地区,至今已有130年的历史,现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零陵花鼓戏”与其他传统艺术一样,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可是1997年以后它开始走向衰落,一步一步进入窘境。“零陵花鼓戏”的种子传人现仅剩下5人了,而且都是年事已高的老人,其传承出现了断层现象,“零陵花鼓戏”也处于濒临灭绝的险境。如果人们不加以抢救、保护和传承,任其自生自灭,其实就是对“文化生态”的破坏,“文化生态”被破坏,就会导致整个“文化生态”发展的失衡。因此,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整个“文化生态”的平衡发展,构建和谐的“文化生态”是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当地高校音乐系的广大师生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2.2 从我国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来分析
当今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已越来越强烈。在这种大文化背景下,国家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确定了“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鼓励地方高校在原有的办学基础上,创造独特的办学特色,以求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体系应该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现代教学体系,它应该是现代科学与民间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体系。在这种新形势下,在“零陵花鼓戏”发源、流传之地的地方高校开发和传承“零陵花鼓戏”音乐文化资源,是他们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同时,这也是对“零陵花鼓戏”音乐文化内涵进行一次相对集中的提炼和整合。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借鉴“零陵花鼓戏”中的积极因素,如自然、自如的原生态唱腔、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以及精湛的表演技法等,使其能在音乐创新教育领域中得到充分运用,从而促使“零陵花鼓戏”音乐文化发展与时俱进,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在传承中提高和创新。
2.3 从音乐学的理论上分析
音乐学是人与音乐关系的总和,它把人类全部音乐艺术的性质和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是研究音乐所有理论学科的总称。音乐学的总任务就是透过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来阐明它们的本质及规律。“零陵花鼓戏”是一门传统的音乐文化艺术,由民间歌舞衍变成戏曲艺术至今,大约有130年的历史了。它本身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音乐现象,在历史的长河里,先辈们在生产劳动中祖祖辈辈倾诉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表达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不断创作出闪烁着智慧和激情、印下历史足迹的优美的旋律和舞蹈,不断沉淀、积累,才凝结成今天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而音乐文化要靠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断地传承下去,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辉煌。“零陵花鼓戏”的源流、沿革、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表演技法均具有独特的美学应用价值,是湖南省乃至全国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我们可以透过这种独特的音乐现象来挖掘花鼓戏更深层次的东西,更深入地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的心声,从而阐明花鼓戏本身存在的价值,探索出一条适合“零陵花鼓戏”发展的道路,把这种传统的音乐文化现象代代流传发展下去。
2.4 从教育学的理论上分析
教育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地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学是以教育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性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辩证性、科学性,教育研究不能割裂文化传统和本国的教育历史,否则教育理论将会失去根基。我国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演绎的《刘海砍樵》,可谓是家喻户晓,她那优美的歌声和精湛的表演艺术早已走进了千家万户,深受人们的喜爱,她曾经就是湖南省花鼓戏剧团的著名演员;著名青年歌唱家张也曾毕业于湖南省艺校花鼓科,亦是湖南省花鼓戏剧团颇有名气的“小演员”;在国际上被称为“中西合璧的夜莺”的著名青年歌唱家吴碧霞,出生于一个热爱花鼓戏的家庭,父亲是常德汉寿县花鼓戏剧团的团长,从小,吴碧霞的父母就借鉴花鼓戏的手法对她进行训练,并练就了她扎实的花鼓戏“童子功”。正因为她们都具有深厚的“花鼓戏表演功底”,才能把民族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展示得如此淋漓尽致,给人以无穷的艺术享受。可见,民间戏曲艺术在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中具有何等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大多只是注重对声音的训练,认为声乐是听觉艺术,优美动听的声音成为主要的追求目标,从而忽视了对表演技法的训练与研究,不重视对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本身所蕴涵的优秀表演技法的借鉴。本人在北京读硕期间,通过多次观听一些著名音乐学院的硕士、学士专场音乐会感知,他们大多只是一味地追求科学的发声,这固然很重要,但却忽略了从本民族音乐的土壤里去吸取更多的养分与精华,舍弃了最根本、最宝贵的东西,致使民族声乐唱法千篇一律,特色不鲜明。传承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以高校为“阵地”来传承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已成为近年来高校音乐教育者们共同关注的课题和努力的方向。如福建南音已经成为泉州师院音乐系的一个办学特色,蒙古长调、新疆木卡姆等也逐步被纳入当地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零陵花鼓戏”已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表演艺术独具魅力,主要以“四功”(唱、做、念、打)和“五法”(手、眼、身、法、步)来塑造人物形象,把“唱”与“演”巧妙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无穷的审美享受。“零陵花鼓戏”的文化内涵、表演技法均具有独特的美学应用价值,特别是它自然、自如的原生态唱腔与独具魅力的表演技法,对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更具有可贵的借鉴价值。把“零陵花鼓戏”自然的原生态唱腔以及特有的表演技法等借鉴到民族声乐教学实践中,使其能在音乐创新教育领域中得到充分运用与传承,使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更具民族性与独特性,从而凸显地方性高校音乐系办学特色以及教学改革创新,体现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时代特征,彰显地方本土特点,突出自身的特色,并且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动态中,始终保持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特色,这也有利于推动整个文化生态的平衡、和谐发展。
注释
①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15.
②湖南省文化厅.湖南戏曲音乐集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391.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文化厅.湖南戏曲音乐集成·零陵地区卷[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
[2]龙华.湖南戏曲史稿[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
[3]唐青雕,李燕.零陵花鼓戏剧团的困境与出路[J/OL].永州文化网,2006.
[4]谭真明.湖南花鼓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论文,2007.
[5]贾古.湖南花鼓戏音乐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6]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7]黄小明,黄跃国.高校艺术教育开发利用本土艺术起源的研究[J].艺术百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