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戏剧中有一朵迷人的奇葩,那就是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流传较广的阳戏。湘西阳戏又被人称为“杨花柳”或“柳子戏”,它是一种由湘西傩戏与四川梁山小调、花灯戏等地方小调演变融合而成的地方戏剧种类,它的流传地域较广,大约覆盖了湘、鄂、渝、黔等少数民族地区。
一、湘西阳戏的源流
湘西阳戏原来是一种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形成的祭祀性戏曲,它历经岁月变迁并融合了傩舞、傩歌、傩面具①、傩仪等因素,成为了一种新鲜的戏曲类别,其中与土家族傩巫师(梯玛)跳神最为神似。傩戏最初演出的目的是乡民们为了驱鬼除疫、祈福纳吉,当中含有神圣的请神仪式,后来逐渐发展得较为大众化,祈福敬神的目的性与迷信成分逐渐衰退,其娱乐大众的功能呈加强的趋势,到了清朝年间,阳戏已经接近成熟的面貌,流传地域甚广,便毋庸置疑地成为湘西群众喜爱的民族戏曲剧种之一。
阳戏最初的声腔来源于弋阳腔。弋阳腔原本来源于江西弋阳,明初及明中叶已流传于今浙江、安徽、江苏、湖南、福建、湖北、广东、云南、贵州、北京、南京等地。弋阳腔最明显的特征是曲牌结构的自由随意性强,演唱方法的即兴性强。这种腔调吸收流传地的小调,演唱语言也是沿用方言土语,带有区域性特点,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阳戏属于湘西地方小戏的一种,但关于它的剧种命名的传说较多,有的认为它起源于花灯会,表演时间在阳春三月,故称阳毁;有的则认为“花(灯)、阳(戏)、傩(戏)”经常同台演出,傩堂属内教主阴,阳戏、花灯尝于外台主阳而得名。
二、湘西阳戏的种类
湘西阳戏因地域的不同,被分为两大流派,一派称为“南路阳戏”,当中以湘西凤凰县阳戏为主,流行于整个湘西自治州以及湖南怀化地区,湘黔交界处等。南路阳戏常与傩堂戏、花灯发展融合,同台演出,俗称之为“阳花傩”。剧目类型常以民间民俗故事为主线,如《捡田螺》《三宝舞龙》等,并常为“阳戏头、花灯尾”,阳戏与花灯戏曲紧密结合。南路阳戏的唱腔以[一字]、[七句半]、[赶板]、和[正宫调]、[翻山调]为主,使用交替大小调式,[赶板]、[一字]、[七句半]连贯使用,板式结构也存在变化性质。上河阳戏在洪江、黔阳、会同、芷江、怀化、靖州及贵州的锦屏、黎坪、天柱等县。唱腔发生转变,以[七字句]为主要用腔,男女不再分腔,角色行当唱法不同,如[花旦七字句]、[老生七字句]、[小丑七字句]。最为著名的代表性作品是《三星闯馆》《拷打金银》《巴山打样》和《后园守桃》等。在上河阳戏的发展中,对它影响最大的是辰河高腔,[七字句]的行腔中伴有高腔风格,并借用了伴奏乐器——高腔锣鼓。在传统戏演出时,但高腔艺人与阳戏的兼容性却屡见不鲜。
“北路阳戏”顾名思义,因地处湘西的北部地区而命名,其中湘西大庸县阳戏为代表,流行地区是湘西永顺、桑植、龙山、四川酉阳、慈利、湘鄂交界一带。北路阳戏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受到武陵戏、荆河戏的影响,阳戏唱班常以“半弹半阳”组班②,多扮演大路戏,如《赶子上川》《刘海戏蟾》《紫金杯》《贫富上》等剧目,唱腔以[正宫调]为主。已形成了[一流][二流][三流][导板][散板][叫喊]等的板式变化。
三、湘西阳戏的表演形式
湘西阳戏的表演吸收和借鉴了荆河戏、汉戏、辰河高腔和花灯戏等的一些表演方式。如:身段、台步、把子功、基本功、舞蹈、表演技巧。在本民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中与源于从大自然感悟出的基本功,表演风格滑稽、活泼、可爱、风趣,带有浓厚的乡土风情与地方色彩。
1.表演形态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阳戏与摊戏仿佛是孪生姐妹一般在同个舞台演出。清乾隆《永顺县志》记载:“永俗酬神,必迎辰郡巫师唱演摊戏”。在演出过程中,艺人们将“阳(戏)、摊(愿)、花(灯)”三者进行融合。所以民间把阳戏、花灯称为“外教”,而摊愿戏被称为“内教”;而称三戏同台为“三合班”。湘西阳戏具有祈福和娱乐的功能,吹奏、打击、弹拨器乐齐全,生、旦、净、丑角色样样皆有。有句顺口溜说:“一套人马三样戏,什么场面都能去”。因湘西阳戏的雏形是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它从“两小戏”的一丑一旦或“三小戏”的一丑一旦一生发展成为现今的“多行当戏”,途经两百多年的历史。
阳戏在表演时,艺人通常要头戴面具。阳戏面具种类繁多,一个剧目中采用十几个到二十个不同的面具。其中如“关公”“和尚”“川主”“猴”“小童”所用面具造型均不同。
阳戏的表演形式为曲牌体与板腔体的结合形式,当中有打击乐,但主奏乐器却是大筒琴。阳戏在坝场舞台进行表演,演戏之前要搭建戏台。演出前都要举行神圣的“开坛”仪式。北路阳戏与南路阳戏的道白都是地方方言,并带戏腔进行道白。
2.伴奏形式
阳戏所使用的伴奏乐器是瓮胡,如今被称之为“大筒”,原是一种就地取材的自制乐器③,琴筒是用棕树掏空,蒙上蛇皮,高音明亮清脆,低音浑厚粗犷,略带共鸣声。瓮胡用于衬托腔调,伴奏灵活多变。南路阳戏使用的是固定琴谱,演员唱腔可随剧情变化而随意即兴发挥。另外还包含腔尾人琴、腔头清唱等伴奏形式。
湘西阳戏的乐队建制在1949年以前为二三人。乐器通常由大筒、笛子、反胡琴、唢呐和打击乐组成。司鼓兼头钱、宫锣、笛子、反胡琴,大筒琴师兼二钱、唢呐、笛子。三人制司鼓不包含弦乐。其后的二十年间,建制改为8人,乐队中增加了扬琴、三弦、二胡、革胡、中胡、唢呐,渐渐成为一队添了大提琴、小提琴、高胡、板胡、琵琶、月琴、木琴、小号、圆号、长笛、黑管、长号和全套打击乐,成为十几人的中西混合型乐队,近期还加入了电声乐器,可见湘西阳戏伴奏乐队的发展较为迅速。
四、湘西阳戏的唱腔特点
湘西阳戏区别于其它戏剧剧种的重要特征在于唱腔的使用。阳戏的唱腔较有特色,艺人将辰河高腔、传统傩堂戏、荆河戏、汉戏、花灯等剧种的唱腔风格融入阳戏唱腔当中,在演唱中大胆使用高腔与假声。阳戏艺人还采用“啊”、“依”等音的传统方法来修炼假嗓,以提高音域和练习清澈的音色。以下具体谈谈“南、北路阳戏”唱腔各自的特点。
“北路阳戏”的唱腔繁多,拥有九腔十八调,唱腔中运用“金钱吊葫芦”的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并在尾腔中用假嗓提高八度进行演唱,声音嘹亮高亢、韵味无穷。其具体可分为:假嗓衬腔法——歌词部分使用真嗓演唱,拖腔则使用假嗓。假嗓的音域甚至高达原音高的两个八度,唱腔活泼起伏大,极富穿透力,成为真嗓唱词的衬句。演唱中行当和角色区分不明显;真假嗓环套法——真嗓和假嗓转换,音色的周期性变化较多。用法是腔首真嗓,腔尾用假嗓。该方法适用于小生和正旦角演唱。
“南路阳戏”唱腔的模式和规律使用严谨,主要有八大腔,“南路阳戏”的唱腔连贯、轻松,在演唱时往往采用高腔唱法,较少使用假嗓,在尾腔用真假声的结合嗓音进行演唱④,提高音域演唱,因剧情变化的需要,有时会运用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法,“南路阳戏”具有旋律跌宕起伏、音域宽广等特点,听起来仿佛站在高山之巅,俯瞰茫茫云海一般,因而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的个性。
经过悠远的历史追寻,湘西阳戏早已深入民心,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形式,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湘西人民将阳戏孕育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湘西阳戏是中国地方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地自然环境、风俗习惯、艺术传统的大氛围下,已经成为了湘西民族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熊晓辉.[J]湘西阳戏民间文本的历史考察.怀化学院学报
[2]邹永红.[J]湘西阳戏音乐拾零.哲学.文化
[3]熊晓辉.[J]湘西阳戏略考.中国戏曲学院学报
[4]张淑萍.[J]论湘西南路阳戏的唱腔特征.民族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