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为了庆祝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50周年,我们编写了这部大事记。限于条件和水平,材料搜集还不完备,记述也很可能有不准确之处,敬请熟悉情况的老同志和各位读者提出修正和补充意见。
1951年
3月 筹备建立中国戏曲研究院。筹备小组请毛泽东主席题词。毛泽东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并亲自题写了中国戏曲研究院的院名。周恩来题词“重视与改造,团结与教育,二者均不可缺一”。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题词,长期以来成为该院和全国戏曲工作的指导方针。彭真题词:“戏曲的内容和形式要进一步大众化科学化。”陆定一、郭沫若、茅盾、徐悲鸿等文化界领导同志也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题词致贺。
4月3日 中国戏曲研究院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上午10时,大众剧场举行成立大会,梅兰芳致开幕词,谈到为加强戏曲艺术的研究与实验工作,提高戏曲艺术的创作,培养青年一代的戏曲人材,决定将原来属于戏曲改进局的部分做编改与研究工作的同志和新曲艺实验流动小组、戏曲实验学校与京剧研究院合并改组为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研究院的基本任务是:“第一,整理修改旧有戏曲的优良脚本,并创作新剧本、新曲词,以保证上演节目的供应;第二,在戏曲艺术各方面有重点地进行研究实验工作;第三,用科学的方法培养戏曲演员与戏曲工作干部的青年一代。”梅兰芳还宣布了戏曲研究院领导干部名单及机构设置。经政务院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程砚秋、罗合如、马少波为副院长。院各部门的负责干部有:办公室主任马少波(兼),副主任郝成;编辑室主任罗合如(兼),副主任黄雨秋;研究室主任阿甲;图书资料室主任黄芝冈;戏曲实验学校校长王瑶卿,教务长史若虚;京剧实验工作团第一团团长魏展旭,副团长李和曾;京剧实验工作团第二团团长薛恩厚,副团长张云溪,曲艺实验工作团团长张富忱;大众剧场经理袁广和,副经理盛强、万子和。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马叙伦、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副部长周扬、丁燮林在成立大会上热情致词。大会发言的还有马彦祥、杨绍萱、欧阳予倩、阿英、洪深、徐悲鸿、王亚平以及京剧公会、幽兰评剧社、曲艺大会、首都实验评剧团、戏曲学校、京剧工作团的代表等。
4月15日 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组织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和院戏曲实验学校的部分人员,组成首都文艺团体劳军演出队,赴东北等地为归国志愿军进行慰问演出。
5月5日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简称“五五指示”),提出了“改戏、改人、改制”的任务。
6月15日 院京剧实验工作团在大众剧场为抗美援朝捐献义演《罗成》。
6月22日 院京剧实验工作团新排首演战国史剧《兵符记》。
6月28日 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以下简称文化部)下达批文,任命韩力为院办公室副主任。
7月17日至8月 以周巍峙为团长的中国青年文艺工作团应邀前往柏林,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院京剧实验工作团第二团的张云澳、张春华、张世桐、白登云及戏曲实验学校的谢锐青等演员随同前往,并演出《三岔口》、《水帘洞》、《武松打虎》、《扈家庄》等剧目。其中,《三岔口》获集体一等奖。联欢节后访问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匈牙利、波兰、苏联、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阿尔巴尼亚9国。
7月 由李少春、袁世海、叶盛章组成的新中国实验京剧团加入到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工作第一团。
9月14日 研究院决定派研究室导演科副科长曹慕髡和大众剧场副经理盛强分别任评剧实验工作团和秦腔实验工作团的辅导员,并报文化部批准,9月28日下批文获准。
10月26日 院戏曲实验学校教员在大众剧场为抗美援朝举行捐献义演。
10月 由薛恩厚带队赴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慰问演出。
11月2日 梅兰芳、梅葆玖在长安戏院为抗美援朝举行捐献义演,演出剧目为《金山寺》、《断桥》。
本年,梅兰芳院长在汉口带病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义务演出,后在上海参加由上海抗美援朝总会组织的捐献义演,演出剧目为《龙凤呈样》。
1952年
3月15日至5月14日 为准备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研究院决定编写歌颂农民起义的新剧目《宋景诗》。首先,院里派出调查组前往山东的堂邑、莘县、冠县、聊城、清平及河北临清、馆陶共7县,进行了有关宋景诗历史的调查(同时,为配合批判武训,也对武训的历史进行了调查)。调查组采访了163个村庄,719人次,实际工作43天。回京后,写出《武训历史调查记》、《宋景诗历史调查报告》、《宋景诗传略》、《宋景诗生存时代中国大事年表》、《宋景诗与白莲教及其有关大事记》以及调查工作的总结报告。并把宋景诗的事迹编为京剧上演。
6月 为组织精简,更便于实验演出工作,院京剧实验工作第一团组织又划分为两部分,将原新中国实验京剧团部分划出,成立京剧实验工作第三团。李少春任团长,袁广和、叶盛章(兼剧务科长)、袁世海任副团长。以后,院所属京剧团简称为“第一京剧团”、“第二京剧团”、“第三京剧团”。
10月6日至11月4日 由文化部主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戏曲研究院派出京剧二团、三团、戏曲实验学校参加。演出剧目有《醉酒》、《三岔口》、《三击掌》、《白蛇传》、《宋景诗》、《兵符记》6台剧目。在这次大会上,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获荣誉奖,院京剧二团的《三岔口》获演出一等奖,院戏曲实验学校的《白蛇传》获演出二等奖,院京剧二团的《兵符记》获演出三等奖;李少春、张云溪、张春华、叶盛章获演员一等奖;李宗义、李洪春、云燕铭、刘秀荣获演员二等奖;朱秉谦、李金泉、李幼春、徐和才、娄振奎、叶盛长、骆洪年获演员三等奖;李紫贵获奖状(《白蛇传》导演)。
10月至11月 陈怀平带队的院第一京剧团参加文化部组织的第二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叶盛兰、杜近芳、李和曾等随团前往,演出《群英会》等剧目。
12月 梅兰芳院长出席了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大会。归国途中,在苏联逗留,演出了《思凡》、《别姬》、《醉酒》的片段。
1953年
1月8日 文化部下达批文,同意任命栗金池为第一京剧团副团长,张云溪任第二京剧团团长,陈怀平任第二京剧团副团长,薛恩厚任办公室主任,史若虚任戏曲学校副校长。
1月15日 研究院根据上级指示,接收新中华评剧工作团(小白玉霜的“再雯社”和喜彩莲的“莲剧团”合并而成)和军委评剧团(新凤霞所在剧团)。在大众剧场举行全院大会,欢迎梅兰芳院长参加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大会胜利归来,欢迎新中华评剧工作团和军委评剧团参加研究院工作,成立中国评剧团,隶属研究院领导。团长薛恩厚,副团长陈怀平。
1月 北京市评剧界选举小白玉霜、新凤霞等为北京市第二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小白玉霜被选为北京市妇联执行委员。
2月5日 在军委大礼堂举行大会,欢迎张庚、马可、舒模等45人来院工作。梅兰芳院长致欢迎词。
2月12日 文化部下批文,中国戏曲研究院曲艺团划归北京市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领导。
2月 研究院胡沙等从事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的专业人员到评剧团进行评剧改革工作。
3月 文化部艺术局责成北京、天津两市及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四个大区组成6个文艺工作团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张云溪、张春华、云燕铭、李宗义等研究院京剧团的演员随团前往。
4月3日 “中国戏曲研究院艺术委员会组织方案”产生。委员由梅兰芳、程砚秋、王瑶卿、张庚、罗合如、马少波、李少春、叶盛兰、叶盛章、袁世海、张云溪、李和曾、喜彩莲、李再雯、新凤霞、阿甲、马可、舒模、薛恩厚、黄芝冈、袁广和、史若虚、王颉竹、李紫贵、周贻白、杜颖陶组成;梅兰芳任主任委员,张庚任副主任委员。其任务为:1、参与商讨全院有关艺术工作(艺术研究工作,剧本的整理与创作、剧团上演剧目、艺术教育工作的计划与总结)的重要决定,以加强全院艺术思想的领导;2、有计划地研究讨论并解决有关艺术工作的专门问题;3、进行系统的政治文艺理论学习,加强高级艺术干部在艺术上的进修和提高。艺委会规定了上演剧目的审查制度:1、列入本年度上演剧目计划中的剧目,剧团均可公开上演;2、一般整理的剧目,由艺术委员会全体委员在初次公演时,进行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交由剧团参考整理;3、重点整理与创作的剧目,由艺委会指定专人负责领导,须在公演之前,举行内部预演。由艺委会结合上级机关进行审查。
4月16日 文化部转发中央人事部函件,正式任命张庚为中国戏曲研究院第二副院长。
4月 根据上级指示,为充分发挥演员与干部力量,在艺术上达到示范目的,集中机构,统一领导,建设国家京剧团,决定将原附属三个京剧实验工作团合编,组成中国京剧团。团长马少波,副团长李少春、叶盛兰、张云溪。
7月 院所属京剧团部分演员参加中国青年艺术团,赴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其中,李少春、叶盛章等演出《闹天宫》、《水战》,获集体舞一等奖,参加者均获奖状一张;黄玉华演出的《秋江》中的“剑舞”获个人表演一等奖,娄振奎的京剧清唱《二进宫》、《锁五龙》获个人表演三等奖;新中华秦剧工作团由民营改为民营公助,团长李桂云。
8月7日 中国人民赴朝慰问文艺工作团结束了4个多月的演出活动。在欢送会上,赴朝慰问文工团第一团团长张云溪讲话,表示要把志愿军战士英勇奋战的精神带回祖国并传达给祖国人民。
8月27日 文化部批件,同意院部分机构调整及干部配备:取消院办公室及调查研究组,改为行政处。原办公室副主任刘键、宋竹铭改任行政处副处长;中国京剧团取消室一层机构,京剧团原办公室主任陈怀平调任评剧团副团长;中国京剧团原办公室副主任栗金池改任京剧团副秘书长;调原办公室副主任韩力任艺委会秘书,并在艺术处下设艺术科,由韩力兼艺术科长;调评剧团秘书夏虎臣任京剧团行政科长。
10月6日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闭幕。研究院的梅兰芳、程砚秋、张庚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
10月4日至12月 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前往朝鲜慰问演出。慰问团分为总团和八个分团。贺龙任总团长,梅兰芳、周信芳任副总团长。慰问团的文艺工作团,由40个剧团和单位的优秀文艺工作者联合组成。研究院程砚秋、新凤霞等著名演员随团前往。
10月9日 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召开第一届委员扩大会议,会议决定改称中国戏剧家协会,梅兰芳当选为副主席。
1954年
2月至4月 梅兰芳、程砚秋分别率剧团赴华东、华南等地,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
2月15日至7月11日 院所属京剧团赴重庆、成都、贵阳、昆明等地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李少春演出《闹天宫》等剧目。
3月29日 文化部下达批文,任命舒模为院艺术处副处长,萧长华为戏曲实验学校副校长。
4月 新中华秦剧工作团举办学员班,班主任李桂云。
6月3日 文化部下达批文,同意研究院成立院长办公室,并调原政治处副处长马绩任办公室主任,调原艺委会秘书兼秘书科科长韩力任副主任。
8月23日 研究院向文化部提交了《关于东北戏校与我院所属戏曲学校合并的计划》,谈到东北戏校暂不还京,争取1955年内在北京新校址建筑完成后移交合并,原东北戏校改名为“中国戏曲学校沈阳分校”,分校校长刘仲秋,副校长宋木文等内容。
9月14日 文化部下达批文,同意郭汉城为院编辑处副处长,陈竹心为中国京剧团组织教育科科长,黎舟为修建科科长,原院修建组改为修建科。
9月 梅兰芳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0月11日 周扬代表文化部致函张庚,同意研究院提交的《关于东北戏校与我院所属戏曲学校合并的计划》。
10月12日 文化部下批文,同意院成立中国戏曲学校实习剧团。
10月23日 院中国戏曲学校举行大会,宣布正式成立戏曲学校实习剧团。
10月28日 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闭幕,梅兰芳被选为市文联理事会理事。
12月 文化部为加强研究工作,健全剧院艺术制度,改进戏曲教育工作,使各职能部门都能在戏改中明确分工,决定将中国戏曲研究院及所属各事业、教育单位调整为4个独立的艺术单位:即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京剧院、中国评剧院、中国戏曲学校(新中华秦剧工作团改为民营公助剧团,暂时仍由研究院辅导)。
12月30日 召开全院大会,由梅兰芳宣布文化部调整机构的决议,并公布各单位干部任职名单。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梅兰芳,副院长周信芳、程砚秋、张庚、罗合如、马少波。研究院下设研究室,主任由张庚兼,副主任郭汉城、李刚。研究室下设戏曲剧目研究组、戏曲表演研究组、戏曲音乐研究组、戏曲美术研究组、戏曲史研究组和图书资料组。院办公室主任马绩,副主任韩力、黎舟。至此,中国戏曲研究院成为专门进行戏曲史论与现状研究的单位。
本年,院所属京剧团李少春、袁世海、李和曾等随中国艺术团赴印度演出,演出剧目有《秋江》、《除三害》、《闹天宫》等。
1955年
2月 文化部于年初提出委托研究院开办戏曲演员讲习会的计划。其目的是贯彻中央的戏曲工作政策,提高戏曲演员的思想觉悟和文学艺术水平,解决戏改中出现的偏差。在制订讲习会方案期间,研究院派出两个调查组,分东西两路调查,征求关于艺术改革的意见及对戏曲剧目、音乐、导演、表演、舞美方面所实行具体方针的看法。西北调查组于19日从北京出发,途径太原、西安、郑州、洛阳、保定、呼和浩特,3月30日返京,主要搜集梆子戏戏改情况。回京后,写出了《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和内蒙梆子戏调查报告》;东北调查组赴黑龙江、吉林、辽宁、天津等地,回京后分专题写出了《天津、东北各地有关评戏、河北梆子改革问题的调查报告》。
4月11日至17日 首都文化界举办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年纪念活动。大会期间,梅兰芳、周信芳进行了专场纪念演出。演出剧目为:《断桥》、《宇宙锋》、《穆柯寨》、《洛神》、《乌龙院》、《清风亭》、《文天祥》、《扫松》和《二堂舍子》。文化部部长沈雁冰授予二人荣誉奖状。
6月7日至8月9日 第一届戏曲演员讲习会在北京举行,会址在西苑大旅社。主要培训北方梆子系统(包括评剧、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秦腔等)国营和少数民间职业剧团的主要演员。其中演员有:李桂云、金宝环、常香玉、吴碧波、魏云、喜彩苓、花淑兰、王秀兰等41人以及戏改干部9人,导演11人,琴师6人,共计68人。学习内容有演员道德、剧目研究、表演研究、音乐研究。梅兰芳任讲习会主任,程砚秋、张庚、罗合如任副主任,欧阳予倩、程砚秋、张庚、罗合如、马可等担任主讲。
本年,程砚秋、张庚作为中国戏剧家代表应邀前往柏林参加柏林国家歌剧院落成的庆典活动;戏曲艺术片《梅兰芳舞台艺术》(上)拍摄完毕。
1956年
3月2日 研究院召集座谈会,讨论汉语规范化与戏曲语言的发展问题。
3月至5月 为准备第二届戏曲演员讲习会,院里派出3个调查组下基层调查:首先,由马绩带队,于3月2日至4月22日前往黔、桂、滇进行戏曲改革工作的调查。回京后,分专题写出调查报告;在这期间,赴川、鄂、陕地区和赴鲁、徽、赣地区的干部也就那些地区的剧目挖掘、鉴定和整理改编及舞台美术、音乐改革等问题写出了报告。
4月29日 梅兰芳当选为先进工作者参加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5月16日 应日本朝日新闻社等团体的邀请,以梅兰芳为团长的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一行86人赴日访问演出。期间,先后在东京、福冈、八幡、名古屋、京都、大阪等地公演23场,演出剧目有《醉酒》、《霸王别姬》、《奇双会》等,观众达7万余人。访日期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派摄影师随同前往,拍摄了纪录片《中国京剧代表团在日本》。
6月1日 中国戏曲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委员由刘芝明、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田汉、李长路、周巍峙、马可、李伯钊、马彦祥、史若虚、王子成等28人组成,欧阳予倩、晏甬、张庚、阿甲、李紫贵为常务委员。指定欧阳予倩为主任,晏甬为负责日常工作的副主任。
6月1日至15日 文化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研究院部分同志负责具体组织工作。会上,提出“破除清规戒律,扩大和丰富传统戏曲上演剧目”。副院长张庚在会上作了《打破清规戒律,端正衡量戏曲剧目的标准》的专题报告。会后,各地展开了关于“鬼戏”和《四郎探母》等剧目的讨论。
6月18日至9月28日 第二届戏曲演员讲习会在北京举行,会址在东郊白家庄戏曲研究院所在地。梅兰芳任主任,程砚秋、张庚、罗合如任副主任。参加学习的有川剧、汉剧、滇剧、桂剧、楚剧、赣剧等30个剧种的演员和少数音乐工作者及干部共285人。程砚秋、张庚、罗合如、郭汉城、阿甲等担任主讲。张庚在会上作了《正确理解传统剧目的思想意义》和《戏曲表现现代生活问题》的专题报告及剧目部分的总结报告。
9月1日 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成立,梅兰芳等43人当选为常务委员。
9月11日 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下文,同意撤销原研究室机构,另设6个专业研究机构,并任命各机构负责人:任命郭汉城为戏曲剧目研究室主任,李刚为副主任;张庚兼任戏曲史研究室主任,杜颖陶为副主任;马可为戏曲音乐研究室主任,舒模、边军为副主任;郭亮为戏曲表演导演研究组组长;刘涌汉为戏曲舞台美术研究组副组长;韩力为资料室主任。
10月29日 应国际戏剧协会印度戏剧中心主席及秘书长的邀请,张庚与中国剧协的吴雪、林林赴印度孟买出席国际戏剧协会召开的首届国际戏剧研究会。会后,访问了德里、加尔各答等城市,观看了印度的戏剧舞蹈。
10月31至11月30日 研究院的部分干部到上海观摩昆曲会演,并搜集材料,接洽次年在上海举办第三届戏曲演员讲习会。回京后,写出《上海市及江、浙两省戏曲剧目工作调查报告》、《关于导演和表演部分的调查报告》等。
11月1日至30日 院部分同志参加文化部主办的音乐改革座谈会,其宗旨为澄清对评戏音乐改革知识上和作法上的混乱,提高戏曲音乐改革干部的思想和业务水平。
12月 剧目工作会议后,研究院的部分干部到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调查和观摩演出,并向当地文化局的干部、剧团团长、编导、老艺人等了解发掘传统剧目的情况。回京后,分专题写出调查报告。
本年,《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下)、《荒山泪》(程砚秋主演)、《洛神》(梅兰芳主演)、《宋士杰》(周信芳主演)(以上均为彩色影片)、《周信芳的艺术生活》(纪录影片)拍摄完毕;研究院院址由东城区南河沿南夹道63号小红楼迁至朝外白家庄。
1957年
1月10日 研究院编辑的戏曲理论刊物《戏曲研究》(季刊)创刊,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个有关戏曲发展历史和戏曲艺术原理探讨的研究性刊物,主要刊登院内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刊载部分院外专家的稿件。先后担任该刊编委的有:梅兰芳、程砚秋、张庚、罗合如、马可、傅惜华、郭汉城、黄芝冈、舒模、杜颖陶、李刚、阿甲、李啸仓、周信芳、晏甬、马少波。至1958年9月,该刊共出版8期。
1月28日 举办中国戏曲学校校庆活动,同时宣告中国戏曲学院成立(但因反右运动,当年未招生)。
4月4日 文化部、中国剧协、中国戏曲研究院、北京市文化局联合发起组织“整理著名老艺人表演艺术经验筹备委员会”。田汉、欧阳予倩、马彦祥等25人担任筹委,研究院梅兰芳、程砚秋、张庚在内。
4月10日至24日 文化部召开第二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张庚作了《关于戏曲剧目的整理改编和创作问题》的专题发言。研究院的郭汉城、李啸仓也就喜剧、鬼戏等问题作了专题发言。会后,张庚着手组织编辑《戏曲选》。
6月3日至15日 由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召开的戏曲音乐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梅兰芳、程砚秋、张庚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会议结束后,部分代表集中在研究院,对一些专业的学术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6月15日至8月12日 第三届戏曲演员讲习会上海班开课。来自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的16个剧种的演员、乐师、干部共202人参加。梅兰芳任讲习会主任,周信芳、陈虞荪、张庚为副主任。会上张庚作了《戏曲编剧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的问题》的发言。
7月8日至8月17日 第三届戏曲演员讲习会广州班开课。粤、湘、汉、琼、邕等剧种的152人参加。罗合如、郭汉城、阿甲等到班授课。该讲习会是由戏曲研究院与当地政府共同组织领导,并邀请沪、粤两地戏曲界前辈及艺术家作专题报告。目的是为解决如何更好地继承戏曲的优良传统,并对戏曲现代戏的创作和表演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7月21日 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戏曲界代表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等联合投书《戏剧报》,建议戏曲界不演坏戏。
7月 瑞士国际舞蹈学会授予梅兰芳荣誉奖章,周恩来总理参加授奖仪式并讲话。梅兰芳是获得此项荣誉的第十四位艺术家,也是我国第一位获此荣誉的京剧艺术家。
11月21日 周恩来总理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发扬地方戏曲富有人民性和创造性的特长,保持地方戏曲的艰苦朴素和集体合作的作风,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好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
11月29日 程砚秋由周恩来、贺龙介绍,加人中国共产党。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党委正式批准程砚秋为中共预备党员。
11月 梅兰芳与田汉、阳翰笙、老舍、巴金、马思聪、王昆等文化界人士参加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赴苏联参加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的庆典活动,并与苏联舞蹈家乌兰诺娃等人会晤。
本年,全国开展了反右运动,研究院的杜颖陶、屠楚才等人被错划为右派,此案在文革后予以纠正;研究院戏曲陈列室创建,这是建国后最早建立的戏曲陈列机构。
1958年
1月14日 文化部部务会议决定成立艺术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张庚在小组成员之列。
3月9日 副院长程砚秋病逝于北京医院,终年54岁。
5月15日 由张庚主持制订的《中国戏曲研究院工作纲要二十二条》(草案)诞生,纲要总结了中国戏曲研究院建院以来开展研究工作的经验,确立了今后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道路,提出要和各省的戏曲研究机构建立密切联系,编好刊物,搞好出版工作;同时,明确具体地提出资料室、剧目室、音乐室、戏曲史组、戏曲史陈列室、美术组、表导演组今后的工作任务。首次提出要撰写多卷本戏曲史和三、四本有关戏曲各方面创作规律专著的设想。
6月13日至7月15日 研究院部分干部参加由文化部召开的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地点设在东郊白家庄。张庚致开幕词《一定要重视总结经验和交流经验》,并作了《论新戏曲的内容和形式》的大会发言。会议期间,举行了现代戏曲剧目观摩演出。这次会议,确定了“以现代剧目为纲”的戏曲工作方针。
8月7日 研究院与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召开戏曲舞台美术工作座谈会。
8月22日 中国戏曲学院筹委会提出关于正式开办中国戏曲学院的意见,提出将在10月份开办戏曲编剧进修班、戏曲导演进修班,11月开办戏曲音乐研究班、戏曲舞台美术研究班;1959年将设置编剧系、表导演系、音乐系、舞台美术系等学系的构想。
8月 院址从白家庄迁至东四八条83号(即现在的八条52号)新办公大楼。
9月26日 文化部下达文件,同意中国京剧院阿甲兼任戏曲研究院表导演研究室主任。
10月1日 中国戏曲学院正式宣告成立。中国戏曲研究院保留建制。在东四八条83号同时挂有两块牌子: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
10月 戏曲学院开办第一期研究生班。学生是从中国戏曲学校、武汉戏曲学校、上海戏曲学校等单位的毕业生及在校生中选拔,共10名;张庚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赴中亚塔什干参加亚洲作家代表会议。
11月1日 戏曲学院开办戏曲编剧进修班(27人)、戏曲导演进修班(47人)、戏曲舞台美术研究班(20人)。
11月15日 研究院会同江苏省和南京市剧协主办戏曲音乐进修班,马可、黄叶绿及音协的吕骥等人参加指导。
本年,彩色故事影片《霸王别姬》(梅兰芳主演)拍摄完毕。
1959年
1月26日 首次开会讨论《戏曲艺术概论》写作计划草案,张庚、罗合如、晏甬、郭汉城、阿甲、马可、李紫贵、黎新、龚和德参加。
1月 研究院与中国音协合办的《戏曲音乐》(月刊)创刊,音乐出版社出版。至1960年6月停刊,共出版18期。
2月25日 《戏曲研究》与中国剧协的理论刊物《戏剧论丛》合并,命名为《戏剧研究》(双月刊),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至1960年4月停刊,共出版7期。
3月9日至12日 为纪念程砚秋逝世1周年,研究院与中国剧协在北京举办程派剧目展览演出。参加演出的有李蔷华、王吟秋、江新蓉、李世济、赵荣琛、侯玉兰等。
3月13日 研究院会同中国剧协召开程派艺术座谈会,晏甬、萧晴等参加。
3月16日 正式通过梅兰芳加人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是张庚和马少波。院全体党员参加了会议;捷克斯洛伐克专家米列娜在吴晓铃陪同下,参观研究院陈列室,仔细观看了有关金代戏曲的图片。
3月20日至5月20日 根据中宣部的指示,院大部分业务干部分赴河南、河北、山西、湖南四省进行业务调查,其目的是为本年党的文艺工作会议了解情况,对上演剧目及演员使用等几个关键性问题的实施拟出草案,并帮助基层剧团搞国庆10周年的献礼活动。调查结束后,由各组负责人写出关于剧团、上演剧目及演员使用等问题的调查报告。
3月21日 文化部下达关于国务院任免职务的通知,其中有任命张庚为戏曲学院院长,晏甬为副院长的内容。
4月6日 戏曲研究院党委办公室编辑的专供院内人员阅读的打印读物《通讯》创刊,至1960年6月23日,共出版218期;1964年2月7日由《通讯》编辑组重新编辑打印,至1966后5月20日,共出版61期(60年7月至64年1月出版情况不详)。该读物以登载研究院科研情况为主,兼及干部下基层的体会等。
4月9日 越南劳动党访华代表团团员,越南劳动党中央书记处书记素友来院,在张庚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戏曲史陈列室。素友对张庚说,中国戏曲在越南很受欢迎,它和越南戏很接近。他希望两国的戏剧能很好地交流。
4月14日 因文化部将革命博物馆中的戏曲陈列部分交由研究院负责筹集,为此,部分干部分赴南京、上海、杭州、芜湖、长沙、武汉、南昌、广州、重庆、成都、西安进行戏曲文物的调查和搜集工作。
6月17日 文化部下发文件,请研究院的马可担任留学生“专题讲座”课的音乐教学工作,并请研究院解决留学生的“中国戏曲史”课程的授课问题。
7月1日 举行梅兰芳的入党宣誓典礼。梅兰芳、张庚、罗合如和文化部党委副书记王友棠以及艺术局党委的伊文等同志参加。张庚作了思想工作报告。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当场拍摄了纪录影片。
7月2日 由黄周纪(越南戏剧协会总书记)为团长、阮玉泰(越南改良戏剧研究干部)为成员的越南戏剧考察团到研究院参观,并了解中国戏曲研究的情况。罗合如、马绩等接待,向客人详细介绍研究院的科研任务及教学情况。
7月4日 越南戏剧考察团到院陈列室参观。
7月8日 晏甬在全院作了《关于戏曲工作四省调查情况》的报告。在报告中,详细谈到近年戏曲工作的状况,包括传统剧目的挖掘和整理、现代戏的创作与演出等。
7月18日 张庚在全院作关于讨论方针任务的小结报告,谈到研究院的任务有二:一是搞戏曲艺术的规律;二是搞出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包括分门别类的历史)。并提出表演室今后要以记录老艺人经验为中心任务,还可以拍摄关于老艺人表演艺术的电影。
7月 余从和山西晋南地区剧协负责人张俊英在山西万荣县孤山风伯雨师庙捡回一块元代“张德好在此作场”的残碑,为极有价值的戏曲文物。该碑原收藏于戏曲研究所陈列室,现归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料馆。
9月至10月 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献礼演出。梅兰芳等参加并演出了《穆桂英挂帅》等剧目。
10月10日 戏曲学院59级研究生班开学,共招收戏曲编剧、戏曲导演、戏曲美术、戏曲音乐、戏曲史5个专业的学生48人(其中包括代为培训的学员,实际毕业37人)。
12月5日 山东省柳子戏、两夹弦、柳腔联合演出团来我院演出《拴娃娃》、《赵美容观灯》、《黄桑店》、《玩会跳船》4个剧目。
12月16日 与山东方面联合召开座谈会,讨论前一天演出的4个剧目。张庚、陶君起、黄克保、祁兆良、龚和德、黎新等参加。
12月19日 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汉学家李福祥来院访问。
12月 越南戏剧代表团来研究院参观,院里向他们赠送了戏曲简史、戏曲概论、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方面的书籍。
1960年
1月23日 郑州市曲剧团来院演出《下乡》、《祭江》、《陈三两爬堂》3个剧目。
1月25日 河北梆子学习班来院演出《喜荣归》、《闹龙宫》、《杜十娘》。
1月27日 山西蒲州梆子剧团来院演出《烤火》、《杀驿》、《朝房》,以此迎春联欢。
1月 彩色戏曲艺术片《游园惊梦》(梅兰芳、俞振飞、言慧珠主演)拍摄完毕。
1月至11月 《戏剧报》开辟《关于“推陈出新”问题》讨论专栏,对张庚1956年以来发表的探讨戏曲遗产中“人民性”、“忠孝节义”等涉及道德观念问题的文章进行了批判。认为文章中体现的是修正主义思想。1962年,有关部门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重新评价,认为将学术上的不同见解定性为修正主义思想而进行批判,是不正确的。
2月6日 山西蒲州梆子剧团来院演出《赵氏孤儿》、《窦娥冤》。
2月9日 院召开座谈会,讨论蒲州梆子剧团演出的剧目。晏甬主持会议,郭汉城、李紫贵、俞琳、沈达人、叶枫、龚和德及晋南蒲州梆子剧团的邓炎、王秀兰等参加。会上,大家就《窦娥冤》、《赵氏孤儿》等剧发表了看法。
2月10日 越南文化部副部长黎兼来院参观访问。张庚陪同参观了陈列室,并观看了艺术纪录影片。
2月12日 云南花灯剧团来院演出《喜中喜》、《双菜花》、《十大姐》、《闹渡》、《游春》、《刘成看菜》等。
2月15日 罗合如主持座谈会,讨论云南省花灯剧团演出的上述剧目。
2月16日 院业余剧团在小礼堂首演京剧《青春之歌》。主要演员有曹其敏、林汉标、逯兴才等。
2月 梅兰芳赴苏联参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定10周年纪念活动。
2月至4月 学院成立戏曲艺术概论研究班,张庚任班主任,成员有郭汉城、马可、俞琳、郭亮、龚和德以及通过文化部从各地调集的何慢、黄宁婴、梁冰、江蛰君、凡今航、郭铭彝、管纵等人。在两个多月时间里,写出《戏曲艺术概论》初稿,约25万字。张庚撰写了《戏曲的形式》一章。
3月4日 河北省保定专区老调剧团来院演出《井台会》、《盘夫》、《挡马》。
3月8日 湖南祁剧团来院演出《昭君出塞》、《黄公略》、《泗水金刚》。
3月10日 研究院与河北保定专区老调剧团共同举办座谈会,讨论该剧团上演的《潘杨讼》、《井台会》、《盘夫》、《挡马》。郭汉城主持会议。
3月11日 研究院与湖南祁剧团共同举办座谈会,讨论该剧团演出的上述3台剧目。晏甬、李紫贵、林绿、陶君起等人在会上发言。
3月15至6月17日 文化部委托戏曲学院举办戏曲表演艺术研究班,梅兰芳任班主任。齐燕铭、田汉、欧阳予倩、梅兰芳在研究班的开学典礼上讲话,热烈祝贺戏曲表演艺术研究班的成立,并希望研究班贯彻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总结戏曲表演艺术经验,发扬艺术的创造和革新精神,促进我国的戏曲表演艺术不断前进。周扬、夏衍、林默涵、徐光霄、田汉、欧阳予倩、张庚、晏甬相继在班上作报告,梅兰芳、荀慧生、俞振飞、萧长华、刘成基、马师曾、姜妙香、徐凌云为学员讲授戏曲生、旦、丑的表演艺术;袁雪芬、常香玉、陈伯华、红线女、童芷苓、王秀兰、彭俐侬等被聘为研究班的研究员,边学习,边担任教学,更好地总结表演艺术和唱腔经验。参加研究班学习的有京剧、汉剧、豫剧、河北梆子、越剧、粤剧、评剧、湘剧、晋剧、秦剧、湖南花鼓戏的演员和音乐员,其中有花淑兰、李蔷华、吴碧波、林小群、张淑敏、谢锐青、刘秀荣、罗家宝、阎建国、张春孝、赵克非、赵炳南、黄英谋、王冠君、杨津亭等。
3月25日 蒲剧院为了配合戏曲表演艺术研究班王秀兰的观摩教学,特地中途归来,为研究班演出了《烤火下山》、《杀狗》。
3月26日 蒲剧院为研究班学员演出《李彦贵卖水》、《藏舟》,王秀兰主演。
4月4日 为庆祝建院9周年,院业余剧团在小礼堂演出话剧《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4月9日 研究院与研究班的部分同志前往通州区宋庄公社演出《拾玉镯》、《红色服务员》等戏曲、相声节目,观众达千余人。
4月10日 广东琼剧院来院演出《红叶题诗》,戏曲研究院、戏曲学院、戏曲表演艺术研究班的同志参加观摩。
4月23日 河北邯郸市艺术剧院平调落子剧团来院演出《两狼山》。戏曲研究院、戏曲学院和戏曲表演艺术研究班的同志200余人观看了演出。
4月28日 研究班的红线女演出《打神》、《苦凤怜莺》。
5月1日 为庆祝“五一”劳动节,戏曲学院及表演艺术研究班的李雅兰、卢小玉、马师曾、红线女、王玉琴、徐风云、李蔷华、花淑兰、关肃霜、陈伯华、袁雪芬、俞振飞、梅兰芳、方淑兰、储效兰、龚业珩到中山公园为中央领导同志和首都人民演出。朱德委员长观看了演出。
5月4日 广东粤剧院在院小礼堂演出《关汉卿》中第七场,并清唱《怡红公子》、《玉簪记》。
5月12日 河北邢台县坠子剧团来院演出《杨八姐游春》、《人民公社放金光》。
5月13日 院与邢台县坠子剧团召开座谈会,讨论12日晚演出的两台戏,会议由李刚主持;武汉汉剧团在院小礼堂演出《宇宙锋》、《柜中缘》。
5月16日 汉剧团为表演艺术研究班演出《窦娥冤》、《断桥》、《打花鼓》。
5月19日 表演艺术研究班为配合教学,特邀请河北省青年跃进剧团来院与该班张淑敏演出《杜十娘》、《陈三两爬堂》。
5月27日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青年演员来院演出《喜荣归》、《丧巴丘》、《挂画》、《秦香莲》。
6月3日 戏曲史进修班正式开班。这是继戏曲艺术概论研究班后又一次集体攻关的科研工作。张庚为研究班主任,李啸仓为副主任。
6月9日 贵州省黔剧团来院为戏曲表演艺术研究班演出《拷红》、《葬花》、《搬窑》3台戏。
6月11日 安徽省淮北梆子剧团86岁的老艺人顾轩及主演吴仲翔在院小礼堂演出《寇准背靴》、《撕蛤蟆》。
6月12日 学院及表演艺术研究班的同志40余人前往西郊老爷山北京国营家禽场为工人们演出《三不愿意》、《宇宙锋》、《拾玉镯》、《舞剑》,深受欢迎。
6月中旬, 戏曲史进修班分成甲乙两个小组,甲组负责中、下卷资料的搜集与提纲的编写;乙组负责上卷的编写和修改工作;并制定了6月下旬至9月中旬工作的分日程表,编制了《近百年大事年表》。
6月17日 表演艺术研究班结业,晏甬副院长向全班作了总结报告。
7月17日 山东鲁剧院山东梆子剧团来院演出《玉狮坠》、《万家香》。
7月18日 研究院与中国剧协在院小礼堂联合召开座谈会,讨论吉林长春市京剧团演出的现代戏《汽车城》。罗合如主持会议。
7月19日 研究院与山东鲁剧院山东梆子剧团召开座谈会,讨论剧团演出的《玉狮坠》、《万家香》。罗合如主持会议;由沈阳市京剧团来院演出京剧《西海郡王》。
7月20日 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于北京开幕。梅兰芳、罗合如、张庚、晏甬、郭汉城、李紫贵、马可、舒模、叶枫9人作为大会代表出席此次大会。黄芝冈、沈达人等30人列席参加开幕式。
7月29日 中国剧协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西苑大旅社举行。梅兰芳、张庚、罗合如、晏甬、郭汉城、李紫贵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了会议。李刚、黄芝冈等24人列席参加。
8月1日 中国剧协在院小礼堂召开戏曲音乐座谈会,各省参加文代会的戏曲音乐界代表和北京市戏曲音乐工作者代表40余人参加了会议,张庚主持会议。
8月9日 中国剧协第二届理事会举行第一次会议,选举田汉为中国剧协主席,梅兰芳以及欧阳予倩、周信芳为副主席。
8月 梅兰芳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
9月1日 戏曲学院正式开学,共招收戏曲文学(3年制)、戏曲导演(3年制)、戏曲音乐(3年制)、戏曲舞台美术(4年制)4个本科班(系主任分别为郭汉城、李紫贵、马可、龚和德)。
9月26日 为配合学习,研究生班在小礼堂演出《西厢记》中的“赖婚”、“拷红”两折。
10月17日 59级研究生班在院小礼堂彩排《罢宴》、《义责王魁》、《打豆腐》、《白水滩》四个剧目。
10月29至31日 59级研究生班去黎各庄为农民演出《白水滩》、《三不愿意》、《罢宴》、《拾玉镯》、《义责王魁》、《打豆腐》。
11月14日 匈牙利戏剧局局长来院参观访问,由晏甬陪同。
11月15日 经文化部批准,原60级研究生班改为戏曲理论进修班。
11月30日 召开全院大会,由晏甬宣布中国戏曲研究院将并人中国戏曲学院,成为其下属的戏曲研究所。
12月 北京电影制片厂开拍彩色戏曲片《游园惊梦》(梅兰芳主演),1961年1月拍摄完毕。
1961年
1月14日 齐燕铭副部长向全院宣布,戏曲研究院将改为戏曲研究所,隶属于中国戏曲学院。
1月18日 张庚下放到江苏徐州专区沛县。
1月19日 文化部正式发布《关于几个艺术理论研究机构和天马舞蹈工作室并人有关艺术院校的通知》,其中有“将中国戏曲研究院并入中国戏曲学院”等内容。
2月3日 文化部下文,批复学院及附设研究所的方针任务及组织机构,1961—1962年科研与教材编纂计划、招生计划等各项意见,并同意所报机构正、副主任名单。
2月8日 越南留学生阮廷朱、吴伊翎在我院学习1年半,肄业回国。
2月24日 戏曲学院1961年第二学期开学。晏甬在典礼会上作报告,阐述学院的方针、任务及教学计划。本年开班的有:理论文学系三个班(研究生班、戏曲理论进修班、戏曲文学专修科)、导演、音乐系四个班(导演研究生班、导演专修科、音乐研究生班、音乐专修科)、戏曲史进修班、编剧进修班、青年导演进修班、舞台美术系(由中央戏剧学院代训)。
3月22日 研究所集中10名研究人员和6名研究生,由郭汉城负责,集体编写《中国戏曲史》一、二、三编,于62年底完成。
3月28日 文化部下达文件,任命郭汉城为中国戏曲学院研究所所长。
6月16日 文化部下达文件,任命张庚、罗合如为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免去原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职务。
7月26日 文化部下达文件,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免去原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职务。
8月8日 梅兰芳在北京逝世。
1962年
1月11日 根据高等学校工作条例(草案)关于领导制度和行政组织的规定,经学院党委商议,向文化部和教育部提议成立院务委员会,初步拟定张庚(副院长)、罗合如(副院长)、晏甬(副院长)、马可(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马绩(党委办公室主任)、郭汉城(研究所所长)、舒模(导演音乐系主任)、李紫贵(导演音乐系副主任)、张为(理论文学系副主任)、施正镐(音乐教研组副组长)、李啸仓(戏曲史研究室副主任)、黄芝冈(研究员)、傅惜华(研究员)、黎舟(院务处主任)、韩力(图书资料室主任)、王照慈(研究所联络组干事)16人为院务委员;主任委员:院长(缺);副主任委员:张庚、罗合如、晏甬。
1月14日 院部分干部赴福建调查古代南戏发展问题,3月初返京。
2月10日 文化部下文,同意研究院建立院务委员会,委员除院提名的16人外,增加1名团委书记,主任委员由张庚代理。
2月 学院研究所确认所务委员会名单:郭汉城、马可、李啸仓、黄芝冈、林绿、黎新、郭亮、俞琳、韩力;理论文学系系务委员会名单:林汉标、刘念兹、吴琼、董润生、张为、简慧;导演音乐系系务委员会名单:黄叶绿、李紫贵、侯星、舒模、施正镐。
3月9日 文化部下达文件,任命韩力为中国戏曲学院研究所副所长,傅惜华为戏曲学院图书馆馆长。
4月18日 文化部下达文件,任命王照慈为戏曲学院图书馆副馆长。
6月至7月 院党委讨论3至5年内的方针任务:研究方面,编写《中国戏曲史》、《戏曲概论》和关于推陈出新、重点剧种、戏曲音乐、戏曲舞台美术、戏曲电影的研究工作,以及记录老艺人经验等,并加强资料工作,加强研究人员的艺术实践与调查工作,充分运用社会上的研究力量;在教学方面,采取讲习会、进修班两种形式,集中力量培养、提高戏曲剧团的在职干部。
7月15日 59级研究生班37人(在校学习3年)和60级理论进修班14人(在校学习1年半)毕业,走向工作岗位。这是中国高等学校培养出的首批编剧、导演、音乐等创作人才和理论研究人才。在毕业典礼上,教育司王子成司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张庚作了报告。
8月15日 “梅兰芳艺术生活展览”在故宫武英殿内举行。余从、刘雁声等参加展览的筹备工作。
8月末至9月中旬 在西安易俗社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余从到西安调查和搜集易俗社史料。他采访了陕西省文化局剧目工作室、陕西省剧协、西安市文化局文艺研究室等单位,于10月份写出调查报告,介绍易俗社创办的指导思想、该社的演出剧目及其他舞台艺术方面的问题,并编写了《陕西易俗社1921——1948年历年大事纪要》、《有关易俗社的资料目录》两份资料。
9月14日 王子丰、刘开宇代表戏曲学院民兵连和团总支到空军政治部,慰问在9月9日击落蒋军美制U-2型飞机的一级战斗英雄王海。《中国青年报》9月15日于第三版刊登了慰问时的照片。
9月15日 学院下达干部任免通知。除文化部文件任命的戏曲史室研究员傅惜华为学院图书馆馆长、韩力为学院研究所副所长外,还任命王子丰为院长办公室副主任,郭亮为研究所表导演组组长,黎新为研究所舞台美术组组长,林绿为研究所音乐组组长,王照慈为研究所剧目组组长,沈达人为副组长;导演系副主任黄叶绿兼任专修科音乐班主任,表导演教研组副组长侯星兼任专修科导演班主任,院团总支书记王彤兼任专修科文学班主任,杨鹏任舞台美术班主任。并决定,原研究所的联络组撤消,有关全院性的对外联络工作,由院长办公室办理。院长办公室原分设的各组建制撤销,各部门工作直接由正副主任直接领导。
9月21日至10月8日 王照慈、李大珂到上海了解戏曲演出情况,回京后,写出《目前上海上演剧目的一些情况》的调查报告。
10月4日 为解决基层剧团的演员演出任务繁重,加之不会科学用嗓的问题,院里派出声乐调查小组,赴河南进行为期50多天的调查,回京后,写出《有关戏曲演员嗓子问题的调查报告》。
10月10日 舒模等三同志去河南访问老艺人,研究演员唱腔等问题。
11月6日 晏甬给全院干部作访问越南见闻的报告。
11月16日 为开办戏曲编剧讲习会,院里组成讲习会调查组。马绩、刘开宇赴陕西、四川进行调查,并在当地写出对挖掘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历史剧和现代戏的创作、戏曲评论、专业剧团经常上演的剧目等问题的调查报告;在四川内江地区调查时,还将调查情况列出详表,表中详注剧目名称、剧本来源、演出场次等项。
11月20日至12月25日 讲习会调查组历时36天,途经郑州、武汉、长沙三省市,访问13个剧院、剧团、戏剧工作室及戏校的舞台美术班及美术教员,观摩了湘剧、湖南花鼓戏、越剧、京剧、曲剧、汉剧、豫剧等并参观了后台的制景间,临摹了50多个剧目的设计草图。回京后写出《河南、湖北、湖南、郑州、武汉、长沙省市剧团戏曲舞台美术情况综合报告》,其中谈到戏曲舞美的理论研究状况,介绍当前的舞美创作及各地舞美队伍的组成。
11月22日 讲习会调查组的林绿、李大珂赴湖南、湖北调查,于12月18日返院。林绿、李大珂写出《湖北省、武汉市戏曲剧目工作调查报告》及湖南省和长沙市戏曲剧目工作的情况汇报。
12月 讲习会调查组的余从赴上海调查,写出关于上海市、黄浦区的剧团、剧目、编剧及演出情况;刘念兹赴福建调查,回京后写出《福建戏曲情况调查报告》;马可赴广西、广东、上海调查访问,回京后写出《广西、广东、上海戏曲剧目及音乐工作访问汇报》。
1963年
2月21日 文化部党组向中宣部提出了《关于发展戏剧创作的几项措施的报告》,其中有责成中国戏曲学院开办戏曲编剧讲习会的内容。
3月1日至7月9日 文化部委托中国戏曲学院举办戏曲编剧讲习会。来自各省市代表46人参加。开幕式由张庚主持,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出席并讲话。在讲习会上,大家着重讨论了如何认识和批判传统剧目中的封建道德观念,历史题材剧目如何古为今用表现时代精神,以及创作方法问题。
3月 中国文联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周扬提议成立传统剧目的编审机构,并指示中国戏曲研究院应以此为中心工作。
6月2日 张庚、晏甬、郭汉城向周扬汇报编剧讲习会学习情况时,周扬对戏曲工作和戏曲学院的方针任务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归纳为以下几条:1、戏曲学院今后主要搞剧目创作、编选、评论工作;2、进行戏曲舞台艺术的改革、实践,搞实验剧团;3、继续进行戏曲史、戏曲概论的研究编写工作;4、仍须搞短期的戏曲编、导等讲习会。事后,院领导同志进行研究,讨论了组织机构的编制。
7月5日 戏曲编剧讲习会及我院戏曲文学、导演、音乐三个专修班在院小礼堂联合举行了毕业、结业典礼。大会由张庚主持,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在会上作了报告。中国剧协的赵寻、北方昆曲剧院的金紫光、讲习会学员代表范钧宏、专修班学生代表王安魁在会上发言。
9月 张庚、郭汉城首次招收戏曲专业的研究生,有姜永泰、吴乾浩、朱颖辉3人。
10月2日 在陶然亭公园报冰堂举行赏月茶话会,欢迎实验剧团的全体同志及新调来院工作任桂林、张冶、马少波等人。张庚致欢迎词,剧团团长张冶、演员代表王梦云以及中国戏校刘仲秋、中国京剧院阿甲、中国剧协李超、文化部教育司刘建安等在会上发言。徐平羽、周巍峙出席了会议。
10月11日 接文化部通知,中国戏曲学校附属实验京剧团交由中国戏曲研究院领导,并从下一年1月1日起,更名为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京剧团。
10月25日 接文化部文件,从1964年1月1日起,我院恢复中国戏曲研究院建制。今后的主要任务是:1、组织创作、改编戏曲剧本,编选和推荐优秀剧目;2、通过实验剧团,进行舞台艺术的革新实验;3、研究和总结戏曲推陈出新的经验,有计划地组织评论工作和编写戏曲艺术发展史;4、培养训练在职的戏曲业务干部,同时,根据戏曲事业的需要,继续培养少量研究生。原学院留下的教学任务,继续负责完成。随着任务的改变,组织机构也作了调整。撤消原研究所及教学各系、室,在院党委下设立剧目室(下分创作组、剧目组)、艺术室(下分表导演组、音乐组、舞台美术组)、理论室(下分评论组、戏曲史组)、实验剧团、图书馆、办公室(分人事、总务、会计、文书、联络各组及教务科)、学术委员会设办公室、党委会设党委办公室。
12月4日 文化部任命任桂林为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张冶兼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附属实验京剧团团长。
12月14日 学术委员会组织全院干部从9月17日起学习“戏曲工作座谈会文件”暂告段落。学习期间,首先传达周扬、林默涵、徐平羽的报告,并由张庚作了动员讲话。会议期间,还邀请中国剧协的戴不凡和戏曲学校的刘仲秋来院作专题发言。讨论会围绕戏曲推陈出新中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了封建道德、神鬼戏、舞台艺术革新等问题。文汇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戏剧报、文化部艺术局、教育司、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文艺组、中国京剧院、北京戏曲学校等单位的同志也陆续参加了会议。
12月25日 以梅为团长,阮玉白、裴朝阳组成的越南戏曲工作代表团来院访问。
12月26日 举行座谈会,向越南代表团同志介绍我国的戏曲工作状况(主要谈在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中的情况),并由沈达人介绍我国戏曲界正在讨论的问题(包括封建道德、神鬼戏等)和论争的要点;并请代表团观看了院实验剧团演出的《三岔口》、《破洪州》。演出结束后,我院向代表团赠送《戏曲脸谱》、《双抢》、《秧歌剧选》等书。
1964年
1月 为准备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院实验剧团组成京剧《朝阳沟》和《红旗谱》两个创作组。下旬,《朝阳沟》剧组赴京西山区斋堂公社马栏大队,《红旗谱》剧组赴河北高阳县农村。剧组成员一边劳动深入生活,一边进行创作实验。
2月 马绩、黄叶绿等24人去延庆参加“四清”工作;俞琳、邓兴器等7人去河北遵化参加“四清”。
4月至7月 苏联进修生谢罗娃来我院进修中国戏曲。
3月 《中国戏曲史》第一分册(起源形成及宋元部分)出二校样,原定5月可在中华书局出版:第二分册(明清昆、弋诸腔部分)又进行一次加工修改:第三分册(清代地方戏部分)也在加工之中。另外,为准备编写《中国近代戏曲史》,理论室戏曲史组编辑了7种参考资料,即:1、研究《中国近代戏曲史》阅读和学习书目;2、近百年戏曲运动介绍;3、访问易俗社简要报告;4、近代有关戏曲运动资料提纲;5、近百年大事和戏曲大事年表;6、中国戏曲发展史(近代部分)提纲;7、院藏近百年剧本目录。前6种已打印好。个人项目:黄芝冈的《汤显祖编年评传》正在加工修改中,傅惜华的《清代传奇全目》、王芷章的《京剧编年史稿》也按计划进行编写。
4月 《朝阳沟》(任桂林、宋德扬改编,宋德扬执笔,刘木铎导演,刘秀荣、李光主演)、《红旗谱》(晏甬、吴琼、苏明慈编剧,李紫贵导演,舒模、萧晴、叶枫、黄金陆、吴春礼等音乐设计,袁国林、王荣增、朱秉谦、李春城等主演)两个剧组完成了创作排演工作后回京。之后,又几次对两剧进行了整理加工。但因江青的反对(《红旗谱》在大会首轮演出的广告已经见报),这两个戏最终没能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
6月5日 文化部举办的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我院以张庚为首的30名同志参加大会的研究处工作。此盛会于7月31日闭幕。
8月5日 党委书记张庚在全院干部会上作关于机关革命化的动员报告,要全院结合京剧现代戏会演精神,总结工作,并针对15年来院工作中一些主要错误论点,如对传统剧目的估价,对“人民性”的认识等问题作了初步检查。
8月12日 在本院3楼会议室举行舞台美术班毕业典礼。张庚、马绩、舒模、李紫贵先后讲话,鼓励毕业生到工农群众中去,为戏曲革命及戏曲舞美事业献力。张庚向毕业生颁发了证书,并合影留念。
9月1日 由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分配来的11名应届毕业生来我院工作。
9月8日至10月28日 我院实验剧团赴唐山赵各庄煤矿深入生活,完成了《节振国》一剧的排练,为群众演出《奇袭白虎团》(13场)、《朝阳沟》(4场)、《红嫂》(4场)、《节振国》(3场),观众达4万多人次。剧团还给3个单位辅导了《送肥记》、《红嫂》等戏。
9月21日 党委副书记马绩宣布我院有71位同志到农村参加“四清”,并布置工作队的学习计划。
10月9日 因创作需要,院邀请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常驻中国代表团团长阮明芳介绍越南南方人民摧毁“战略村”的斗争情况。晏甬主持座谈会。研究院和音乐学院越南留学生武玉琏、珠明担任翻译。
1965年
5月4日 常贵祥、李光、李文斌、郑清水、赵水金、李凯南6人被文化部团委评为青年积极分子。
5月至12月 宋德扬、艾小朴到某边防部队锻炼,受到部队嘉奖。
5月15日 院实验剧团首演《战斗的南方》一剧。
6月 傅惜华向院图书馆捐赠《地方戏曲剧本》等书籍2014册。
7月 越南留学生武玉琏、成登庆学习结束。他们1960年入学,前三年为专修科,后两年为进修。
8月12日至1966年4月26日 叶枫、郭汉城赴江苏邗江县八里公社瓜东大队和汤汪公社汤汪大队参加“四清”。
8月15日至1966年1月 部分干部赴通化钢铁厂锻炼。
8月 张宇慈向我院图书馆捐赠中国唱片社内部出版的京剧老生资料唱片108张。
10月10日至1966年1月11日 林汉标、姜永泰去福建浦城县赣剧团调查剧团半农半艺的经验。于66年3月写出《福建省浦城县赣剧团革命化办农场情况调查报告》。
10月12日 晏甬访问越南归来。
10月15日至1966年7月18日 张庚、马远等69人,去吉林省柳河县孤山子公社参加“四清”。
11月7日至12月底 理论室黄叶绿、颜长珂等8人组成戏曲革命化问题调查小组,到湖南、河南的一些县剧团蹲点,调查剧团演出及群众观看现代戏的情况。回京后,写出《随湖南、河南两省六个县剧团上山下乡工作情况的汇报》。
11月8日至1966年1月5日 舞台美术上山下乡经验调查组龚和德、蔡淑庄赴湖南等省进行调查。
11月11日 理论室统一规定集体署名:1、重点专题论文署名中国戏曲研究院评论组;2、一般专题论文署名舒天楚、江澜、纪涛、方晓;3、一般剧评署名:文军、华宣、朝晖、常虹、佟音、江天;4、工作需要时,可以署领导同志的名字。
1966年
4月5日 文化部党委下批文,同意研究院成立党委办公室。
8月19日 文化部下达通知,委派吴玺代理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吴天新代理中国戏曲研究院党委办公室主任。
1969—1975年
9月 全院人员赴河北怀来县中央文化部“五七”干校。1970年初辗转到宝坻县南清沟等地的“五七”干校,1970年夏秋之际又到天津静海县团泊洼文化部“五七”干校,1975年始陆续返京,开始筹建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