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大事记(1976-2000)
李悦 万素编写

  1976—1977年

  10月 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随后,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改为院制,命名为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下辖戏曲、音乐、美术、外国文艺、红楼梦等研究所。戏曲研究所由原中国戏曲研究院改建,开始逐步调整人员、健全机构,重新开展戏曲史论研究工作。

  1978年

  10月6日 由文化部艺术局、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戏曲、歌剧现代题材作品讨论会在京举行。来自全国15个省、市和部队的戏曲、歌剧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为期一个月,以讨论、修改剧本为主,并对如何塑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深刻反映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以及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和爱情题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由中国剧协召开的戏剧评论工作座谈会同时在京举行。与会者对当前戏剧战线上的思想、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贺敬之,《文艺报》主编冯牧,文学艺术研究院负责人张庚,中国戏剧家协会负责人赵寻等在两会上讲话,希望会议坚持实事求是,敢于面对现实,深入讨论问题。讨论会与评论工作座谈会分别于10月31日和11月15日结束。

  1979年

  3月29日 郭汉城、马远、俞琳、何为4人出任戏研所负责人。当时,郭汉城以文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任此职。

  12月4日至6日 我所与《文艺研究》编辑部在文学艺术研究院联合召开戏曲推陈出新座谈会。会议由张庚、郭汉城主持,在京的200余名戏曲工作者参加,就粉碎“四人帮”以来中国戏曲的复兴及如何推陈出新的课题展开了讨论。

  1980年

  4月 《中国戏曲通史》上卷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共32万字。张庚、郭汉城主编,我所集体编写。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后两卷分别于1981年5月、12月出版,共53万字。这部《通史》的编写,始于1958年,1961年至1963年完成全书编写工作,1963年开始付排,后因“文革”搁浅,未能出版。“四人帮”粉碎后(1978年—1979年底),我所又重新修改书稿,正式出版。1992年4月再版时略作修订,由三卷本改为合订本,仍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尝试以马列主义观点来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历史的专著,对中国古代戏曲的声腔剧种、戏曲文学和舞台艺术的历史发展作了系统完整的阐述。此书在1984年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的评选中获“优秀戏剧理论著作奖”。

  6月13日 郭汉城副院长兼任戏研所所长,同时出任副所长的有马远、俞琳。

  7月12日至31日 我所与文化部艺术局、中国戏剧家协会在京联合主办戏曲剧目工作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文化部直属单位主管戏曲工作的负责干部、戏曲作家与理论家200余人。曹禺主持开幕式,周扬、周巍峙到会讲话。会议交流了戏曲改革工作的经验,彻底否定了林彪、“四人帮”推行的文化专制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重新确认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实行的一系列戏曲改革的方针政策,一致认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根本方针和“两条腿走路”、“三并举”的剧目政策,是戏曲工作行之有效的正确的方针政策。会议还就继承与革新、传统剧目的社会作用、历史剧的古为今用以及繁荣现代戏创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研究了繁荣剧目创作、提高剧目质量的具体措施,并向全国戏曲工作者提出了积极可行的建议。这次会议,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戏曲界第一次重要集会,会后其精神在全国得到了迅速的传达和贯彻。

  7月 我所与吉林省《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联合编辑出版的《戏曲研究》(丛书)第一辑面世。该刊为大32开本,约40万字,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辑主要收录了我所学者“文革”后重返科研工作岗位的第一批学术文章。

  10月 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正式定名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我所亦随之改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1981年

  4月 《戏曲研究》第四辑出版,自此辑始改为我所独立编辑,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至2000年5月,已出版至第55辑,该刊已成为我所科研人员成果展示的重要窗口和全国戏曲研究著述发表的重要园地,在海内外学术界亦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

  10月12日至22日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首届年会在北京举行,参会代表30余人,提交论文20余篇。会议总结和交流了现代戏创作和理论研究的经验,探讨了有关艺术实践的问题,王安葵、吴乾浩向大会提交论文并发言。10月17日,我所《戏曲研究》编辑部邀请部分代表召开座谈会,探讨戏曲现代戏的发展问题。会议由郭汉城主持。

   1982年

  9月20日至10月5日 我所与湖南省戏曲研究所在长沙联合举办高腔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13省区的专家学者90余人与会,宣读了55篇学术论文。张庚致开幕词并作了关于现代戏曲发展问题的报告。何为、傅雪漪分别提交《从弋阳腔到高腔》《北方高腔浅探》等论文。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首次较大范围内讨论研究高腔艺术规律的学术活动。讨论会着重总结了高腔艺术发展的历史经验、艺术规律。会后论文结集为《高腔学术讨论文集》,共60余万字,1983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9月20日至10月8日 我所与山西省文化局戏剧工作室在山西太原联合举办梆子声腔剧种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120余名戏曲研究工作者出席了会议。张庚副院长致开幕词,余从、潘仲甫参加会议,并提交论文《“戏曲声腔剧种”概说》《清代乾嘉时期京师“秦腔”初探》。代表们对梆子声腔的起源、梆子声腔产生的时间等问题进行讨论,对一些跨省区的梆子剧种进行了研究,同时讨论了梆子戏的革新与发展问题。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41篇,后结集为《梆子声腔剧种学术讨论会文集》,共51万字,1984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2月24日 我所与文化部艺术局、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京剧院在京联合举办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其中的纪念演出进行到1983年1月。延安平剧院是1942年在延安成立的京剧艺术研究和演出单位,毛泽东为该院成立题词“推陈出新”,成为戏曲改革的指导方针。该院曾创作演出《逼上粱山》《三打祝家庄》等新编历史剧目,1947年并入华北联合大学,1949年改名为中央京剧研究院,1951年扩建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我所前身)。

  1983年

  7月2日至8月11日 文化部委托艺术局会同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和北京市文化局在京联合举办第四届戏曲演员讲习会。此届讲习会是历届讲习会的沿续,来自全国各地的140多名中青年戏曲演员参加了学习,其中既有活跃于各地戏曲舞台上的中年演员张曼玲、杨春霞、王晶华、侯少奎、蔡瑶铣等,也有一批不满26岁的青年演员郑子茹、甄莹、任跟心、郭泽民等。教学内容涉及戏曲政策、思想修养、表演经验技术技巧、基本功训练等方面。张庚、郭汉城到会讲话,萧晴到会授课,讲授戏曲音乐课程。

  8月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该卷共计169.7万字。其中戏曲部分分为戏曲史、声腔剧种、戏曲文学、戏曲音乐、戏曲表导演及戏曲舞台美术与戏曲剧场各分支。张庚担任编委会主任及戏曲史分卷主编,并撰写“中国戏曲”一文,冠于全卷之首。郭汉城、马彦祥任编委;俞琳、刘念兹任戏曲史分支副主编,邓兴器、朱颖辉参加戏曲史编写组;马彦祥、余从分任声腔剧种分支正、副主编;郭汉城任戏曲文学分支主编,沈达人、颜长珂、傅晓航任该分支副主编;何为、萧晴任戏曲音乐分支副主编;黄克保任戏曲表导演分支副主编,黄在敏、朱文相参加该分支编写组;龚和德任戏曲舞台美术与戏曲剧场分支副主编。

  10月9日至19日 我所与上海艺术研究所、浙江艺术研究所在安徽省绩溪县联合举办徽调、皮簧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名戏曲史、戏曲音乐研究工作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71篇。我所潘仲甫、吴春礼、金耀章、汪效倚分别提交论文《徽班进京与皮簧合流》《浅谈京剧词腔关系上的断句问题》《京剧净角脸谱的演变》《徽班与徽商》。与会者相互交流徽调、皮簧学术研究成果,探讨徽调、皮簧声腔、剧种的历史发展规律和继承革新等问题,研究各类徽戏和皮簧戏艺术上的特点等。

  10月25日 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剧家协会在京联合召开座谈会,探讨中国戏曲艺术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三并举”方针的现状与问题。座谈会结合振兴川剧的经验,提出了振兴全国戏曲(包括振兴京剧和各地地方戏曲)的问题,探讨了戏曲振兴应具备的诸条件,如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戏曲演出队伍的教育与培养、加强戏曲理论队伍建设、正确解决戏曲改革的继承与革新等问题。我所派员参会并发言。

  本年 我所音像室主编出版《中国戏曲艺术家唱腔选》100集,收录了42个剧种116位著名演员的优秀唱腔。

    1984年

  10月26日至29日 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联合举办梅兰芳九十诞辰纪念活动。10月26日在京举行纪念会,中国文联副主席阳翰笙主持会议,习仲勋、宋任穷、邓力群、钱昌照、叶圣陶、荣高棠、贺敬之等领导和知名人士及海内外梅派艺术爱好者1000余人出席。习仲勋、朱穆之、冯牧在会上讲话,对梅兰芳作了高度评价。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代表文化部向梅兰芳家属颁发奖状,表彰他们将梅兰芳生前珍藏的艺术文物和戏曲资料三万余件捐献给国家。纪念大会宣布成立梅兰芳研究学会,周扬任会长。自10月27日起举行为期3天的梅兰芳艺术研究讨论会,讨论了梅兰芳的美学观、梅兰芳的表演体系特征等问题,我所派员参加了讨论。纪念会期间举行了8场纪念演出,演出了《霸王别姬》《宇宙锋》等19出梅派代表剧目。

  10月30日 郭汉城副院长仍兼任戏研所所长,马远仍兼任副所长一职,同时出任副所长职务的有余从、陈义敏二位同志。

  10月29日至11月3日 我所《戏曲研究》编辑部与湖南省戏曲研究所在湖南祁阳联合举办目连戏学术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来自湖南、江西、湖北、四川、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贵州等11个省、市的代表100余人。《戏曲研究》编辑部主任颜长珂主持会议,我所马远、吴书荫、刘沪生、章诒和、黄秀珍、戴淑娟、戴云等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共同探讨了各地目连戏的发展历史和艺术特点,张庚到会作了总结发言。代表们还观摩了祁剧老艺人恢复演出的连台大戏《目连传》。

  11月14日至24日 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剧种录像、演出观摩座谈会和《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主持的《中国戏曲志》少数民族戏曲编辑工作会议在云南昆明召开。参加两会的有5个自治区和14个有关省市的代表,《中国戏曲志》编辑部负责人余从、薛若琳主持会议。代表们回顾了少数民族戏曲的历史和现状,交流了发展少数民族剧种的情况和经验,探讨了编写《中国戏曲志》少数民族戏曲的相关问题。会议期间,宣布成立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李超任会长。

  1985年

  6月12日至18日 我所与河南省戏曲研究所《地方戏艺术》编辑部在郑州联合举办地方戏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4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与会者就地方戏的现状、美学特征、观众心理以及兴衰规律、发展趋势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邓兴器、华嘉、李悦等参会并发言。

  10月7日 我所与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在陕西西安联合主办振兴梆子声腔剧种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对梆子声腔剧种的历史沿革与流布以及发展现状、艺术革新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讨论。这次会议是继1982年首次梆子声腔剧种学术讨论会后,我所与外省研究机构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二次梆子声腔剧种学术会议。余从致开幕词,吴乾浩提交论文《关于中国戏曲剧种现实发展的几个问题》。会后论文结集为《梆子声腔剧种讨论文集》,共28万字。三秦出版社1989年出版。

  10月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五届年会在长沙举行。东道主湖南省在本届年会前,先召开了喜剧学术研讨会,挑选出其中40余篇论文提交年会。其他会员团体又向年会提交论文20余篇,与会代表共90余人。张庚、郭汉城、苏国荣等参加年会并作了大会发言。

  12月21日至28日 我所与福建省戏曲研究所在福建漳州联合主办全国戏曲音乐讨论会。同月,中国戏曲音乐学会成立,我所何为任会长。此后,武俊达曾继任会长;现任会长为时白林。

  1986年

  6月16日至22日 我所与河南省戏曲研究所《地方戏艺术》编辑部在河南郑州联合主办第二届地方戏学术讨论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研究“叫座剧目”。

  9月15日—24日 我所与福建省戏曲研究所、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中国音协福建分会等单位在福建武夷山联合举办全国戏曲声乐学术讨论会。

   1987年

  2月10至14日 我所与安徽省艺术研究所在安徽省贵池县联合举办全国首届傩戏学术研讨会,北京、上海、江苏、湖北、辽宁、山西、陕西、江西、湖南、云南、贵州、安徽等省市7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我所余从、汪效倚、万素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正值农历正月十五前后,代表们观摩了由当地“殷村姚”傩戏班演出的贵池傩戏,并对傩戏的起源、发展、流布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论文结集为《傩戏:中国戏曲之活化石—全国首届傩戏研讨会论文集》,共35万字,黄山出版社1992年出版。

  4月15日至21日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京举办首届中国戏曲艺术国际研讨会,我所参与筹备组织工作。王安葵、何为、沈达人、刘念兹、龚和德、黄克保、颜长珂、傅晓航、栾冠桦、傅雪漪、孙崇涛、朱颖辉、汪效倚等出席会议,并提交论文19篇。此次会议聚集了全国各地知名戏曲专家阿甲、马少波、何慢、王肯、吴白匋、徐朔方、王季思、龚啸岚等50余人,并有来自美、日、苏、英、意、德、澳等十几个国家的20余名学者到会。会议集中探讨了中国戏曲表演体系、东西方戏剧文化比较以及中国戏曲史、论中的诸多课题,并观看了戏曲文物和演出。这次会议为我所,也为全国戏曲理论界打开了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建立了沟通信息的桥梁,改变了中外戏剧文化学术交流长期滞后的局面,扩大了中国戏曲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会后,论文结集为《中国戏曲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收录论文86篇,同月内部出版。

  4月28日 中国戏曲学会正式宣告成立。张庚任会长,我所龚和德任秘书长。

  5月5日 冯其庸、孙崇涛等出席在温州召开的南戏学会成立大会。

  5月14日 苏国荣出任戏曲研究所所长,余从、廖奔任副所长,黄秀珍任所长助理。

  10月21日至31日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六届年会在四川成都、乐山召开,代表170余人,共收到论文60余篇。30多人在会上发言。沈达人、苏国荣、王安葵、吴乾浩、姜永泰、孟繁树、马也、李悦、徐钢等提交了论文。会议论文后结集为《时代·生活·现代戏》一书,1990年内部出版。

  10月底至11月初 姜智赴希腊考察戏剧。

  12月25日至28日 由文化部艺委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京剧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志》编委会、中国戏曲学会、中国昆剧研究会等在京联合召开张庚同志从事戏剧工作55周年、阿甲同志从事戏剧工作50周年活动祝贺大会及学术研讨会,宋任穷、周谷城等领导及戏剧界300余人与会,45人宣读论文或发言。我所薛若琳、王安葵、沈达人、龚和德、朱颖辉、吴乾浩、谭志湘、吴书荫、李大珂、刘文峰等提交了论文。会后,论文结集为《张庚、阿甲学术讨论文集》,共21万字,1992年5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12月 《戏曲研究》第24辑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自本辑起,由颜长珂担任主编,王安葵任副主编。

  1988年

  1月15日至18日 我所在北京门头沟区主办首届戏曲现状与趋势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名中青年戏曲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中宣部文艺局代局长梁光弟,文化部艺术局局长方杰到会祝贺,张庚、郭汉城作了学术报告。会议就文艺与政治、理论与实践、传统戏曲与当代意识、戏曲与观众、戏曲艺术本质特征、戏曲革新与创造等现实课题展开了讨论。讨论会以大、小会形式展开,论争自由而热烈,体现了“百家争鸣”的学风,表明了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2月22日至3月3日 我所与全国政协京昆室、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曲学院等单位在京联合举办中国戏曲脸谱艺术展览。展品7000余件,分中国历代脸谱、地方戏曲脸谱、京剧脸谱、京剧名家勾脸戏剧照、台湾作品、工艺美术脸谱等7部分。

  4月9日至15日 我所与福建省文化厅在福建莆田、仙游、泉州联合举办全国南戏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61篇。会议着重研讨了中国南戏的形成与发展、南戏声腔的流变及南戏剧目流传情况、福建戏曲与南戏等学术问题,同时对如何拓宽研究视野、进一步发掘古代戏曲遗产和发展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等问题展开讨论。代表们还观看了古老南戏剧目《张协状元》《朱文太平钱》等。郭汉城、李希凡、薛若琳、刘念兹、潘仲甫等参加研讨并发言,孙崇涛向大会提交论文《关于南戏、传奇的界说》。会后,论文结集为《南戏论集》,收录论文29篇,1988年12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4月25日至28日 我所与安徽省艺术研究所、安徽祁门县政府在安徽祁门联合举办全国目连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全国各地专家及日本学者计59人。汪效倚出席会议并发言。

  6月3日至4日 我所与中国剧协创委会、中国剧协北京分会、中国戏曲学会、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北京市戏曲研究所等14家单位在京联合召开马少波剧作研讨会,以祝贺马少波从事文学创作、戏剧活动55周年,200余人与会,总结马少波在长期文艺创作中的丰富经验。会后出版《马少波剧作研究》。

  6月14日至17日 中国戏曲学会在江苏徐州召开第一届常务理事(扩大)会。会长张庚提出要实行“三通”:即沟通理论家与实践家、沟通戏曲剧团与高等院校、沟通中国与外国戏曲学者的联系,以开拓戏曲学术活动的局面。

  6月18日至23日 中国戏曲学会与江苏戏曲学会在徐州举办“中国戏曲学术讲座”,70多人听课,张庚、郭汉城、何为、龚和德、薛若琳等先后讲课。

  7月17日至25日 《戏曲研究》编辑部与沈阳市文化局、《文艺研究》编辑部、《新剧本》编辑部在辽宁沈阳联合举办全国戏剧美学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以中青年为主的戏曲理论工作者6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对戏剧思维、戏剧的现状与走向、通俗戏剧、戏剧创作与理论的困惑、戏剧审美特征等议题进行了探讨。

  9月2日至8日 中国戏曲学会在山东淄博市召开探索性戏曲研讨会,对评剧《风流寡妇》、曲剧《少年天子》、川剧《田姐与庄周》、桂剧《泥马泪》、赣剧《邯郸梦》、湘剧《山鬼》、婺剧《白蛇前传》及五音戏《换魂记》等的艺术追求及创作经验进行研讨并观摩了上述剧目的录像或现场演出。张庚、郭汉城及我所苏国荣、何为、沈达人、颜长珂、龚和德等人参加研讨。

  10月26日至29日 我所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戏剧出版社在京联合举办第一次全国近代戏曲文学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教授、专家50余人到会。文学研究者与戏曲研究者汇聚一堂,就建立近代戏曲文学学科的构想、目的,近代戏曲文学的分期、文学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余从、王安葵出席会议并发言。

  10月 苏国荣随中国艺术考察团赴西德5个城市进行考察,并与慕尼黑大学戏剧理论系建立了联系。

  本年 我院举办首届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参评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评论、译著、资料集。我所刘念兹《南戏新证》获专著二等奖;孙崇涛《中国南戏研究之检讨》获论文二等奖;朱颖辉《中国当代戏曲史略》及马也《论中国戏曲的发展规律—与梁淑安同志商榷》获论文三等奖;傅晓航《〈贯华堂第六才子书〉校点》与余从、李玉坤、祁厚昌、刘沪生编纂的《梅兰芳》(图集)获资料三等奖。

  1989年

  5月23日至28日 我所与湖南省戏曲研究所、湘潭市文化局在湖南长沙联合举办第二届戏曲现状与趋势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我所苏国荣、李悦、黄秀珍等出席会议并发言。会议期间,代表们结合观摩湘潭市自创剧目展览演出的5台通俗剧目,围绕通俗戏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7月27日至30日 中国戏曲音乐研讨会在山东青岛举行,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代表到会,我所派员参加。会议将戏曲音乐作为独立学科,较广泛地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宣读论文70余篇。

  9月 中国戏曲学会与吉林省艺术研究所在长春联合举办建国后新剧种发展趋势研讨会。14个省、市、自治区60余人与会。郭汉城、薛若琳、何为、吴乾浩、华迦等在会上发言。会议期间,代表们观摩了吉剧《一夜皇妃》、满族新城剧《顺治出家》和黄龙剧《魂系黄龙府》。这次会议的论文后结集为《新剧种论》,全书33万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

  10月17日至11月5日 应我所邀请,日本神奈川大学副教授吉川良和先生到我院作学术访问,并赴湖南、上海等地考察戏曲。

  10月21日至11月2日 辰河目连戏录像演出及目连戏学术研讨会在湖南怀化举行。演出由怀化地区文化局、艺术馆主办,共演出15本剧目,并结合演出进行了有关的宗教和民俗活动,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日本、法国、加拿大的约170位专家学者前往观摩。活动期间,我所于10月31日和中国剧协、湖南省剧协、湖南戏曲研究所、湖南省群众艺术馆、怀化地区艺术馆联合举办目连戏学术讨论会,90余人参会,提交论文38篇。薛若琳、苏国荣、颜长珂、刘沪生、刘念兹等在会上发育。

  11月9日至13日 我所与中国杜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戏曲学院、广西艺术研究所在广西桂林联合举办第二次近代戏曲文学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40余人就近代戏曲文学的分期和文学性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余从、王安葵在会上发言。

  10月28日至11月3日 我所开始承担《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工作,成立《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总编辑部,何为担任首任常务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针对戏曲音乐集成的特殊要求,《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总编辑部在郑州召开集成记谱研讨会。会后,根据各地代表意见,制定了“《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简谱规格(修订)”。以后又根据各地方卷编辑部意见,制定了“《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体例(修订)”。

  12月5日至11日 我所与中国戏曲学会、湖北省剧协、湖北省戏剧研究所在湖北武汉联合举办湖北省京剧团十年艺术道路暨余笑予导演艺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代表到会。与会者研讨了该团为表演艺术团体提供的有益经验和余笑予在探索中极具个性的导演风格。龚和德、简慧、黄在敏、涂沛等与会并发言。大会收到论文68篇,后结集26万余字,定名为《走向新的综合》,郭汉城作序,1990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本年 廖奔前往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从事“中国民间戏曲”课题研究,并出版《中国戏曲声腔源流史》一书。同时,刘彦君也前往美国加州大学访问进修。

   1990年

  1月22日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剧家协会在京联合主办张庚从事戏剧活动60周年庆祝活动,此日亦是张庚79岁寿诞日。张庚在京的部分学生和在他领导下工作过的部分干部300余人参加祝寿。薛若琳主持会议,李希凡在大会上讲话。

  3月12日 我所在京举行《中国戏曲通论》出版新闻发布会。该书1989年9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系统阐述中国戏曲理论的著作,主编张庚、郭汉城,副主编何为。全书共50余万字,分为九章:张庚撰写“中国戏曲、中国社会”一章;郭汉城、章诒和共同撰写“中国戏曲的人民性”一章;沈达人撰写“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戏曲的艺术方法”两章;龚和德撰写“戏曲舞台美术”和“戏曲与观众”两章;何为撰写“戏曲音乐”和“戏曲的推陈出新”两章;黄克保撰写“戏曲表演”一章;苏国荣撰写“戏曲文学”一章;黄在敏、涂沛共同撰写“戏曲导演”一章。

  3月14日至28日 应印度国家音乐、舞蹈、戏剧研究院邀请,我所组成以余从为团长,沈达人、王安葵、孙玫为团员的中国戏剧代表团赴印度,对中印戏剧文化的比较研究及东方戏剧体系的构建等学术问题,进行系统考察。

  4月4日至9日 我所与山西师范大学暨戏曲文物研究所、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广西艺术研究所、贵州省艺术研究室在山西临汾联合举办中国傩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19个省市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和来自日、法、德、澳、瑞典等国的10余位外国学者参加了会议,代表们提交论文60余篇。此次会议旨在弘扬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沟通中外宗教戏剧研究信息渠道,密切海内外学者联系,广泛交流研究成果,深入探讨傩戏的分类、特征、生态、环境及其作为“活化石”的学术价值,进一步促进傩戏学的发展。会议期间,代表们观摩了江苏僮子戏、云南关索戏、广西师公戏、湖南武冈傩戏、山西队戏与赛戏录相演出,观看了贵池傩舞和傩戏以及农村傩祭活动的录相及戏曲文物等。薛若琳、周育德、吴乾浩、张杰等与会并发言。

  6月27日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延安鲁艺校友会等单位在京联合举办任桂林戏剧活动座谈会,缅怀这位戏曲改革的先行者。谭志湘、刘彦君等与会并发言。

  7月17日至21日 我所在京主办第三届戏曲现状与趋势研讨会,来自全国戏曲院团和戏曲理论研究部门的代表80余人参加了会议。张庚、郭汉城、苏国荣、黄克保、刘沪生、黄在敏、涂沛、吴小川、胡芝风、贾志刚、李六乙、孟繁树、万素、陈静等与会并发言。会议议题有建立戏曲导演中心制、戏曲导演如何发挥戏曲优势、继承与革新、民族化与现代化、加强导演理论建设和导演自身队伍建设等。这次会议是建国后首次召开的具有全国性规模的以新时期导演艺术为内容的戏曲导演艺术研讨会。

  7月23日至24日 我所与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学会等单位在京联合举办李紫贵表导演艺术研讨会,与会者对李紫贵早年参与在戏曲剧团内建立导演制度和多年来的导演实践工作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他导演的京剧《白蛇传》《红娘子》《破洪州》昆曲《西厢记》《长生殿》及川剧《双青天》《巴山秀才》。刘沪生、黄在敏、涂沛、吴小川、贾志刚等与会并发言。

  10月12日 余从出任戏研所所长,王安葵、刘沪生任副所长,黄秀珍仍担任所长助理。

  10月30日至11月5日 我所与江西省文艺研究所、江西弋阳县文化局在江西弋阳联合举办第二届全国高腔学术讨论会,来自江西、湖南、四川、浙江、安徽、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40多位从事高腔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到会提交论文27篇。余从、汪效倚出席并主持研讨。会议期间,代表们还参观了弋阳县弋阳腔资料陈列室。

  12月20日至1991年1月12日 由文化部主办的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大会在北京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万里、乔石、李瑞环、李铁映等出席了开幕式。大会期间有4项活动:京剧优秀剧目荟萃演出、京剧学术研讨会、振兴京剧艺术展览、第五届全国戏曲演员观摩讲习会。京剧学术研讨会于12月21日至29日进行,来自北京和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70余人到会,就京剧的历史发展、京剧创作和舞台艺术的成就和经验、艺术革新和体制改革、京剧的对外文化交流等议题进行了探讨。我所龚和德、王安葵任学术组正副组长,李希凡、颜长珂、余从、龚和德、吴乾浩等提交论文并参加研讨,张庚、郭汉城、苏国荣、沈达人、何为等参加研讨会并发言。会后将所收学术论文、大会发言及李瑞环、高占祥的专题报告等集结成书,书名《争取京剧艺术新的繁荣》,共54万余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振兴京剧艺术展览在恭王府举行。共展出图片资料800余幅,实物300余件,分3个部分全面展示了京剧的历史进程。我所余从、刘沪生任展览组正副组长,陈列室及资料室人员参加工作。

  12月20日至1991年1月14日 第五届戏曲演员观摩讲习会开课,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中青年演员23人参加学习,张庚、郭汉城等到会授课,讲授了戏曲艺术特性、戏曲表演、人物塑造、演员道德等课程。

  本年 我所音像室制作出版《京剧大观》和《地方大观》80多集,这是自1989年承担文化部专项《戏曲表演艺术资料录像》以来走访全国12省市录制的34个剧种350余出剧目的结集。应日本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邀请,余从赴日进行学者专访。

  1991年

  2月25日至3月5日 我所与中国戏曲学会、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艺术研究所在福建福州、莆田、泉州联合举办中国南戏暨目连戏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60名学者和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及台湾的11名海外学者参加了会议。张庚、郭汉城、余从、龚和德、刘念兹、孙崇涛、吴书荫、王强、廖奔、刘祯、马克郁、刘荫柏、常丹琦等与会并发言。孙崇涛、刘念兹、刘荫柏、刘祯、常丹琦提交了论文。代表们从比较学、社会学、宗教学、民俗学及戏剧发生学等不同角度,对南戏及目连戏的历史源流、发展衍变、艺术特征、审美价值和版本考证等研究专题阐述了各自观点。会议期间,代表们还观摩了莆仙戏《傅天斗》、打城戏《救母》、梨园戏《刘文龙》等。

  4月15日至18日 中宣部文艺局、文化部艺术局、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学会等9个单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纪念毛泽东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发表40周年大会及学术研讨会,会议总结了40年来戏曲改革与戏曲艺术实践的经验教训。张庚、郭汉城等在研讨会上发言。《戏曲研究》40辑为此发表一组笔谈。

  10月3日至11日 我所《戏曲研究》编辑部与广西艺术研究所在南宁召开“戏曲历史与现状研讨会”,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海南、四川等南方诸省及广州、成都、重庆三市的艺术研究所中青年戏曲理论工作者30余人参加研讨与交流。我所王安葵副主编等5人与会,听取办刊意见并组稿。

  10月20日至2日 由文化部民文司、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等单位在湖南吉首联合举办中国少数民族傩戏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日本、美国、德国的代表168人出席了会议,薛若琳、周育德、栾冠桦、刘荫柏等与会。会议对土、苗、侗、瑶等少数民族的傩文化历史渊源、原始形态和艺术特征等问题进行了集中探讨,代表们还观看了彝傩、土家族傩堂戏、安顺地戏等节目。

  10月28日至11月2日 我所与中国杜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戏剧出版社、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乐山市文化艺术研究所在四川乐山联合举办第三次近代戏曲文学研讨会。余从、王安葵与会发言。

  11月13日至16日 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剧协、中国田汉研究会在京联合举办纪念田汉诞辰94周年、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60周年学术研讨会,我所派员参加。会议对田汉和左翼剧联主要成员的创作生活及作品进行了探讨,代表们还观摩了田汉创作的京剧《白蛇传》《谢瑶环》等。

  12月1日至7日 中国戏剧家协会、国际剧协中心在京联合举办亚洲传统戏剧国际研讨会,来自全国的50余位知名戏剧家和来自21个国家的50余位专家学者到会,我所余从、沈达人、颜长珂、黄在敏参加学术委员会工作,9人参会提交论文9篇。全会共收到论文近百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亚洲传统戏剧的不同状态,论述了有关东方戏剧演员的训练与培养等问题。会议期间还进行了中国戏曲展览演出,共演出12个剧种的27个优秀传统剧目。

  12月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的湖南、江西、北京、河南等卷陆续出版发行。至此已出版17卷,平均每卷200万字。

  本年 我院举办第二次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中青年优秀论文评奖),我所朱颖辉《张庚的戏曲发展观》、毛小雨《元杂剧中佛教戏研究》获二等奖,栾冠桦《舞台设计构思漫谈》、王安葵《现代戏创作:一个长久的难题》、黄在敏《入时通俗,俗中求雅》、包澄絜《从八角鼓到北京曲剧》、刘荫柏《元代社会与杂剧兴衰》获三等奖。

  应北美中国演唱文艺研究会的邀请,包澄絮赴美国哈佛大学等4所院校进行《中国农村戏曲》的演讲。

  1992年

  3月26日至4月1日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学会、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广西艺术研究所在广西南宁、柳州、桂林联合举办广西傩戏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77人以及美、德、日、韩、港、台等海外学者17人出席了会议,共提交论文80余篇。我所宗教戏剧研究中心人员参会并提交了论文。会议主要议题包括中国傩文化在全国的流布及相互间的关系、桂林在沟通中原及西南傩文化间的纽带作用、桂林傩在广西傩文化中的地位及影响、傩文化在广西各民族地区的传播变革及现状、广西各地傩舞及师公戏形成发展状况等。会议期间,代表们还观看了平话师公戏、壮族师公戏和广西傩文化艺术展。薛若琳、谭志湘、黄克保、刘祯、毕玉玲等出席研讨会。

  4月10日至11日 中国艺术研究院暨戏曲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曲学会、《中国京剧》杂志社在京联合举办郭汉城学术成就研讨会。来自北京、浙江、江苏、河北、山西等地的专家学者200人到会。与会者对郭汉城的学术成就、理论建树及人格人品进行了讨论和评价。张庚、李希凡、苏国荣、沈达人、颜长珂、王安葵、章诒和、谭志湘、马也、刘彦君等在会上发言。

  4月20日至28日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10届年会在浙江召开。我所作为团体会员派代表王安葵等参加。年会中心议题为剧目创作问题。

  5月4日至8日 我所与安徽省艺术研究所、安徽省池州地区行署文化局、安徽省青阳县人民政府在安徽青阳县联合举办青阳腔学术研讨会,来自京、沪、皖、浙、赣、晋、鲁、湘、鄂、闽等地的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了会议,共提交论文26篇。代表们对青阳腔的源流、流布、艺术成就与深远影响等议题进行了探讨。余从主持研讨会,周育德、沈达人、刘文峰、王强、万素等与会并提交论文。会议期间,代表们观看了青阳腔折子戏《思春下凡》《送饭·斩娥》、目连戏《淘气包》《戏罗卜》和傩戏、傩舞的录相资料。会后,论文结集为《古腔新论》共25万余字,余从撰写前言,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

  6月18日至7月2日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深圳美术馆承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藏品展在深圳美术馆举行。展览精选了近2000件展品,分中国戏曲、中国民族音乐、美术三个部分。其中戏曲部分由我所陈列室布展,展品包括复制的清代北京查楼戏园模型,清官升平署演出的戏装和面具等。

  7月3日至9日 我所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戏剧出版社、北京市艺术研究所、西安市戏剧研究所在陕西西安联合举办纪念西安易俗社建社80周年及第4次全国近代戏曲文学讨论会。与会者对80年来易俗社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所起的作用,产生的影响,在戏剧创作、教育、演出、艺术革新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在我国近现代戏曲史上应有的重要地位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期间进行了专场纪念演出。余从参加研讨会并发言。

  7月14日至15日 我所与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联等单位在京联合举办杨兰春编导艺术研讨会。北京与河南的戏剧专家们总结了杨兰春从事编剧、导演艺术50年的艺术成就。张庚、郭汉城、王安葵、颜长珂、章诒和、谭志湘等与会并提交论文。会后,论文结集为《杨兰春编导艺术论》,张庚作序,1993年1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7月 我所资料室编著的《中国戏曲研究书目提要》一书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该书收书目近1600条,其中包括1949年以前刊刻、石印、排印的戏曲研究书目,1949年以后公开出版的戏曲研究书目,以及一些对戏曲研究有重要价值的综合性书目。此书的出版,填补了戏曲书目文献方面的空白,为戏曲研究人员提供了大量重要的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8月17日 王彦山出任所长助理。

  8月 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祭祀研究中心、贵州省文化厅、安顺地区文化局在贵州安顺共同举办军傩国际研讨会,谭志湘出席并主持会议。

  10月10日至11月21日 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主办的中国戏曲音乐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山西太原举行,会议颁发了首届中国戏曲音乐“孔三传奖”。余从、刘沪生、张刚出席会议并发言。

  10月28日至11月4日 我所《戏曲研究》编辑部与重庆市艺术研究所、湖北省艺术研究所在四川重庆和湖北武汉联合举办改革开放与戏曲走向研讨会,就新时期以来戏曲艺术的革新、发展、走向进行了研究讨论。16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与会,我所王安葵副主编一行4人赴会与代表们广泛交流并组稿。

  12月26日 我所与《北京日报》文艺部在京联合召开繁荣首都戏剧舞台研讨会,总结了近年来首都剧坛的改革经验与问题,并就如何繁荣首都戏剧舞台进行了多方探讨。苏国荣、颜长珂、吴毓华等在会上发言。

  12月 中国艺术研究院编辑的《艺术科学叙词表》一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我所资料室的侯慧玲、刘效民、戴云参加了戏曲部分的选词、定词、汉译英、试标引等项工作。此书填补了我国文艺类主题词表的空白,是艺术科学在图书情报工作方面的基础工程,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3年

  1月18日 十部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在北京举行首发式,其中《中国戏曲志》与《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两部由我所负责总编。

  1月27日 我所与文化部艺术局、中国京剧院、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曲学会、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延安鲁艺戏曲改革研究社在京联合召开纪念毛泽东题词“推陈出新”和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50周年座谈会。张庚在会上发言,王安葵、万素等出席会议。

  4月 我所与国家计生委宣教司、河南省计生委、河南省文化厅在河南登封联合举办计划生育题材戏曲研讨会。王安葵、谭志湘等出席会议并发言。

  8月 张庚、郭汉城主编,沈达人、苏国荣任执行主编的《中国戏曲史论丛书》开始出版,至1999年1月出齐。该套丛书共12辑,郭汉城先生作总序,各分册分别为:傅晓航著《戏曲理论史述要》,吴毓华著《古代戏曲美学史》,刘彦君著《栏杆拍遍—古代剧作家的心路》,孙崇涛、徐宏图著《戏曲优伶史》,武俊达著《戏曲音乐概论》,陈幼韩著《戏曲表演概论》,黄在敏著《戏曲导演概论》,栾冠桦著《戏曲舞台美术概论》,沈达人著《戏曲意象论》,王安葵著《戏曲拉奥孔》,马也著《戏曲人类学论稿》,苏国荣著《戏曲美学》。全套丛书共计260余万字,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9月1日至5日 中国艺术研究院、四川省文化厅、绵阳市人民政府在四川绵阳联合举办中国四川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以及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韩国、比利时等国家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薛若琳在开幕式上致词,郭汉城、苏国荣、谭志湘、吴毓华、刘祯、路应昆、戴云等向大会提交论文或发言。与会者就川剧目连戏与巴蜀文化、北方目连戏与戏曲发展、目连戏与傩戏、目连戏在南方诸地的发展、目连文化研究、目连戏在日本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会议期间,代表们还观看了目连戏《灵官镇台》《刘氏出嫁》《刘氏四娘开五荤》《目连救母》等。

  9月12日 中国艺术研究院暨戏曲研究所与河北省霸州市人民政府在京联合召开中华戏曲城暨中国戏曲博物馆学术研讨会。

  11月11日至18日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11届年会在武汉召开,中心议题是讨论剧本创作问题,我所王安葵、李悦参会并提交论文。

  12月 我所与中国京剧院等单位在京联合举办郑亦秋导演艺术研讨会,与会者探讨了郑亦秋在京剧导演艺术上的成就与特色。刘沪生、黄在敏、涂沛参加研讨发言。

  本年 中国导演学会成立,李紫贵任会长,我所黄在敏任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戏曲表演学会成立,阿甲任会长,我所胡芝风任副会长兼秘书长;胡芝风应新加坡敦煌剧坊的邀请,赴该国讲学、导戏。

  1994年

  4月 张庚主编,我所集体编写的《当代中国戏曲》出版,全书共63万余字,分为六编21章,集中反映了建国以来我国戏曲改革工作的成就与经验。张庚作序,余从、王安葵、朱颖辉、谭志湘、吴乾浩、简慧、傅淑芸、张民、栾冠桦、李悦、徐刚参加撰稿。这部著作系《当代中国》丛书中的一卷。

  6月25日至29日 我所受文化部艺术局委托在京主办戏曲传统剧目改编研讨会,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是为了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贯彻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三者并举”的剧目政策而召开的,集中研讨戏曲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问题,以期促进戏曲剧目的繁荣发展。代表们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各抒己见,对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及其在表演、导演、音乐、舞美诸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张庚、郭汉城、余从、王安葵、黄在敏、刘沪生、吴毓华等与会并发言。会议期间,代表们观摩了越剧《西厢记》、赣剧《荆钗记》、晋剧《富贵图》、川剧《刘氏四娘》的剧目录相。

  8月1日至5日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玉溪地区文化局、澄江县文化局在云南省玉溪澄江县联合举办中国云南傩戏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台湾的海外代表32人和来自北京、上海、云南、贵州、四川等10省区的专家学者共180余人参加了会议,我所宗教戏剧研究人员到会并发言。会议展示了云南傩戏傩文化的丰富资源。薛若琳、谭志湘、周育德、刘祯向大会提交论文并参加研讨。

  8月 我所与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乌海市文化局在内蒙古乌海市联合举办全国戏曲音乐研讨会,会上颁发了“孔三传奖”。余从、刘沪生、张刚、包澄絮、张民、吴春礼出席会议并发言。

  9月 《戏曲研究》50辑出版。为志庆贺,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题词:“浇戏曲艺术之花,结理论研究之果。”文化部副部长陈昌本题词:“戏坛园丁。”张庚题词:“把刊物办成戏曲界百家争鸣的论坛。”郭汉城题词:“加强戏曲研究,弘扬民族文化。”

  我所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戏剧出版社等单位在江苏苏州联合举办吴梅诞辰110周年暨第五次近代戏曲文学讨论会,与会者对吴梅在近代戏曲文学方面的研究、创作及教学成就予以高度的赞扬。王安葵、常丹琦等与会并提交论文。

  12月3日 我院第三次优秀科研成果(专著)奖评奖揭晓。张庚、郭汉城主编,何为副主编的《中国戏曲通论》获一等奖;廖奔的《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获二等奖;王安葵的《戏曲“拉奥孔”》获三等奖。

  12月底至1995年1月10日 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北京市政府、上海市政府、江苏省政府、中国文联、中国剧协等单位在北京、江苏、上海联合举办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活动。纪念活动的目的在于缅怀两位艺术大师对中国京剧事业的卓越贡献,推动京剧振兴,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主要包括剧目演出,梅、周艺术展览和学术研讨三方面内容。张庚、郭汉城、李希凡、薛若琳、王安葵、黄在敏、龚和德、吴乾浩、胡芝风、涂沛、徐城北、廖奔等提交论文或在会上发言。会后,论文结集出版,书名《梅韵麒风》,共48万字,1996年10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12月 我所资料室完成对傅惜华藏书的分编整理工作。此项工作始于1988年1月,整理工作长达十余年,共登录、分编、排架傅藏图书27,400余册,制卡片10万余张。

  本年 胡芝风先后应邀赴丹麦哥本哈根奥尔胡斯大学讲学,赴新加坡敦煌剧坊讲学和导戏;孙崇涛应邀出访英国、荷兰及西班牙讲学、辅导研究生和到图书馆做研究工作。

   1995年

  1月 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京剧研究中心,聘请张庚、郭汉城、李希凡为顾问,薛若琳、余从任主任。

  2月28日 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等单位在京联合召开阿甲追思会,首都戏剧界200余人参加大会,刘沪生、黄在敏、涂沛、贾志刚等与会并发言。

  4月25日 我所与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在京联合召开晏甬从事戏剧活动60周年纪念会。首都戏剧团体、艺术院校的专家学者到会,大会介绍和表彰了晏甬从事戏剧活动的业绩。薛若琳、余从、王安葵、黄在敏、谭志湘、包澄絮、涂沛、刘沪生、吴小川等出席会议并发言。

  5月23日至28日 我所与江西省文化厅、《剧本》月刊杂志社在江西鹰潭联合举办全国戏剧创作理论研讨会,来自北京、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江苏等地的近40位著名剧作家、理论家和编辑出席了会议。沈达人、章诒和、王安葵、吴毓华等参加研讨并发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戏剧创作的现状与戏剧艺术的未来;农村题材的不断深化及革命历史题材的多样化;历史剧的历史真实应是人物、事件存在的基础;追求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克服戏剧创作“一般化”倾向,正确理解“精品”意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借鉴美学研究成果,促进戏剧发展。代表们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各抒己见,讨论和谐而热烈。会议期间,代表们观摩了京剧《贵人遗香》《长剑魂》等剧目。

  6月27日 我所与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延安鲁艺校友会、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戏曲艺术分会在京联合召开任桂林诞辰80周年纪念研讨会。大会评价任桂林是一位勇于开拓的戏曲改革家,一位充满爱国主义思想的戏剧家。谭志湘、吴毓华参加研讨并发言。

  本年 黄在敏应香港联谊公司之邀,赴香港参加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胡芝风应新加坡华族戏曲研究会邀请赴该国讲学。

   1996年

  1月14日至16日 我所与中国评剧院、中国京剧院在京联合主办第12届戏曲现代戏年会,中心议题为剧目创作问题。来自全国28个会员团体的代表就剧院(团)如何进一步确定精品意识、编创优秀现代戏,如何精益求精、推出新的现代戏精品,研究院(所)如何以新的理论成果指导创作实践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余从、王安葵、刘沪生、万素等与会。会议期间代表们观摩了调演的现代戏剧目。

  2月28日 所领导班子调整,余从任所长,王安葵任常务副所长,刘沪生、黄在敏任副所长。

  4月10日 我所主办的首届戏曲编剧进修班在京开学,至7月1日结业。学员共32人,来自广东、山东、陕西、湖北等地。

  5月7日至11日 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河北省文化厅在河北石家庄联合举办’96东方戏剧展暨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18个省、区、直辖市的专家学者40余人及来自日本、印度、新加坡、美国的海外学者20余人参加了会议,共提交论文50多篇。论文内容涉及戏曲史、戏曲美学、文学、表演、音乐、舞美、戏曲声腔剧种、戏曲生态学、民俗学、少数民族戏曲、傩戏、目连戏以及日本能乐、狂言、歌舞伎、印度梵剧、泰国孔剧、洛坤剧等东方戏剧。会议覆盖面宽广,探究深入,是东方戏剧科研成果的一次代表性的检阅。李希凡致开幕词,王安葵作学术研讨总结报告。沈达人、苏国荣、周育德、廖奔、路应昆、章诒和、吴毓华、涂沛、谭志湘、孙崇涛、刘祯、胡芝风、张民、王希平等向大会提交论文。会后,论文结集为《东方戏剧论文集》(共40万字),1999年3月由巴蜀书社出版。活动期间展演了20余部中外戏剧作品,呈示出东方戏剧的独特风采和艺术魅力。国内参展团演出的剧目有河北梆子《美狄亚》、湘剧高腔《白兔记》、豫剧《风雨行宫》、黄梅戏《红楼梦》等,日本狂言剧团演出了《附子》《盆景》《棒缚》3个狂言短剧。

  9月20日 文化部艺术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单位在京联合举办郭汉城从事文艺、戏剧活动50周年座谈会,文艺界、戏剧界百余人与会,大家充分肯定了郭汉城在长达50年的文艺、戏剧活动中所取得的学术理论成就,并对其学风、人品予以赞扬。张庚、王安葵、谭志湘、刘彦君等在会上发言。

  10月19日至22日 中国艺术研究院、福建省艺术研究所、泉州市文化局在福建泉州联合举办96泉州国际南戏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福建及台湾、英国的专家学者70多人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近30篇。我院薛若琳副院长带队,刘念兹、孙崇涛、谢雍君在大会发言。

  本年 我所与本院资料馆录像室共同制作的六集音像资料片《戏曲艺术长河》由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出版,总撰稿颜长珂、刘沪生,执行导演李愚,吴晓川、余从参与编导。该片以录像形式,通过戏曲文物、文献和舞台演出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戏曲的发生、发展和成熟的历史,后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

  孙崇涛应邀赴台湾、韩国进行讲学与学术交流活动;包澄絮应台湾民族音乐学会邀请赴台进行学术活动。

  1997年

  1月 余从、包澄絮、张刚应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邀请赴港参加粤剧音乐国际研讨会。

  4月 我所主办的第二届戏曲编剧进修班在京开学,学员共17人,来自北京、湖北、福建、陕西、云南、海南等地,均是有一定创作经验的创作人员。进修班于6月在京结业。

  5月8日 我所与江西省文联、江西省文化厅、中国剧协创作委员会、《剧本》月刊社在江西鹰潭市联合举办姜朝皋作品研讨会。苏国荣、麻文琦与会。

  7月 胡芝风赴新加坡进行艺术交流、指导演出活动,又于9月应香港孔教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邀请赴港参加1997庆回归孔夫子思想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

  9月25日至29日 我所与泉州市文化局、《剧本》月刊社、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在福建泉州联合举办泉州戏剧艺术研讨会,会议期间进行了多次学术研讨,并观摩了戏剧演出。

  10月 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省文化厅、海宁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我所与浙江省艺术研究所、海宁市文化局负责承办的纪念王国维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海宁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史论研究专家及有关领导约60人出席了会议。曲润海到会讲话,王安葵、刘祯、傅晓航、刘文峰等出席会议并提交论文。

  10月30日至12月31日 我所陈列室承办的中国与芬兰文化交流项目——中国传统戏剧展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展出。展览通过汉代百戏模型,元代董墓戏台和戏曲人物模型,清代广和楼模型,唐代歌舞和明代不同声腔剧种文献图片,面具、脸谱、戏装、道具等实物及不同剧种的剧照,简约地向芬兰观众介绍了中国戏曲沿革的状况。展出期间,我所副所长刘沪生作为随展人员之一还参与现场演示,向观众作了戏曲动作和戏曲化妆的展示。此次展出,先于10月—12月在赫尔辛基举办,后相继在其他城市轮展,至1998年3月结束。活动受到芬兰人民的热烈欢迎。

  本年 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奖评奖揭晓。我所刘祯的《目连与地藏源流关系及文化内涵》、孙崇涛的《〈张协状元〉与“永嘉杂剧”》获一等奖;刘彦君的《元杂剧作家心理现实的二难情结》、黄在敏的《周信芳的文化人格与麒派的艺术个性》、吴毓华的《戏曲审美意象论在明代的开拓》获三等奖。

  孙崇涛应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邀请赴台参加明清戏曲学术研讨会;王安葵应新加坡戏曲学院邀请赴新加坡参加传统戏曲的变革学术研讨会,并观摩了总名为“薪传九七”的4台戏曲演出。

  1998年

  1月16日 王安葵任戏研所所长,黄在敏任副所长,王建民任所长助理。

  2月 中国艺术研究院、河北省文化厅、中国傩戏学研究会、邯郸市政府等单位于元宵节期间在河北武安联合举办亚洲民间祭祀、民间艺能观摩与学术研讨会。来自日、韩、越、印、美等国的专家与国内学者100余人参加了会议,我院宗教戏剧研究中心谭志湘主持研讨。这是亚洲民间文化的一次国际交流活动,与会者从人类学、民俗学、戏剧发生学等方面对中国戏曲文化进行了探讨。

  4月 我所主办的第三届戏曲编导进修班在京开学,学员来自广东、山西、福建、内蒙、浙江、河南等地,共24人。进修班为期3个月,于7月9日结业,讲授了戏曲史、论、戏曲美学、编剧学、表演学、导演学、戏曲音乐、舞美等多门课程,并进行了多次学术研讨活动。5月9日,文化部长孙家正到进修班看望学员,听取了进修班老师关于课程设置、学员情况的简要汇报,并指示:“这个编导进修班办得好,今后还要继续坚持下去。”他十分关注当前戏曲创作状况,要求我所将学员们反映的各地剧本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汇总上报文化部。

  5月29日 我所与话剧研究所、影视研究所、音乐研究所在京联合举办田汉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共同缅怀了田汉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对中国戏剧、电影、音乐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对其在新文艺运动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及人格魅力予以高度赞扬。贾志刚、谢雍君提交了论文。

  9月11日至14日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13届年会在兰州举行,我所王安葵参加。本届年会的中心议题为剧目创作问题。

  11月 王安葵、刘祯应香港中文大学邵逸夫堂(香港戏剧)工程的邀请赴港参加第二届华文戏剧节研讨会。

  本年 我所音像室主编出版《梅兰芳、周信芳唱腔选》《中国戏曲名家名唱》《京剧名人名段大全》《裘盛戎唱腔集》《李多奎唱腔集》等CD18张,盒带53盘。此项工作始于1990年,历时8年。

    1999年

  1月1日至10日 第二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京召开,薛若琳、王安葵、黄在敏、余从、颜长珂、涂沛、吴乾浩、徐城北、万素、刘淑兰等参加剧目评论及学术研讨组。

  4月1日 我所增补刘彦君、刘祯为副所长。

  4月8日 受文化部艺术司委托,我所主办全国重点剧作者培训班,来自广东、山西、湖北、甘肃、新疆、安徽、上海、河北、河南、四川等地的剧作者40余人参加。培训班为期3个月,于7月结业。我所自1996年开办首届编导班以来,已为全国各省市培训了近百名编导人才。

  8月9日 我所召集图书、音像、陈列3个室负责人开会讨论各室电脑配置问题。自2月份始我所即向文化部基建处申请购置电脑设备的专项经费,8月初文化部批给我所购置电脑设备经费15万元。随后,我所即用此项经费为资料部门购置电脑5台、刻录机1台、MO机1台、扫描仪1台、打印机1台,初步建立了电脑机房,为戏曲图书情报资料数字化管理打下了物质基础。

  8月20日至24日 中国艺术研究院、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台湾)、中国戏曲学会与黑龙江省文化厅共同主办,我所与周凯剧场基金会(台湾)、黑龙江艺术研究所承办的千禧之交海峡两岸戏曲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哈尔滨举行。一支30余人组成的台湾戏剧之旅小组及来自大陆18个省、市、自治区的戏曲学者50余人出席了会议,参会人员共计80余人,提交论文50余篇。郭汉城任组委会顾问,曲润海、薛若琳任组委会正、副主任,王安葵任秘书长,刘祯、万素参加学术组工作。王安葵、刘祯、孙崇涛、吴毓华、包澄絮等提交了论文。会后,论文结集在台湾分二卷出版。海峡两岸学者共叙民族艺术的百年兴衰与发展,全面回顾20世纪戏曲革新实践的进程,总结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历史背景下戏曲史论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促进、推动了海峡两岸戏曲学者间有深度的学术交流与对话。

  9月20日 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揭晓:张庚、郭汉城主编,我所集体编写的专著《中国戏曲通史》获一等奖;我所沈达人的《戏曲意象论》、傅晓航编辑校点的《西厢记集解》获二等奖;何为论文《论戏曲音乐的历史分期》、黄克保论文《戏曲表演》、刘念兹论文《明应王殿元代戏剧壁画调查札记》获三等奖。

  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暨全国新时期戏曲理论成果联展在京举行。此次活动由文化部教科司、中国艺术研究院与中国戏曲学院主办,我所负责承办。其中全国新时期戏曲理论成果展主要由我所资料室筹办。参展作品中,我所提供了诸如《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当代中国戏曲》《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等构成中国戏曲研究体系的重要著作,此外全国各省的艺术研究机构也都将他们近20年来的优秀成果送来展出。展品以图书为主,约600余册,其中既有集体科研项目,也有个人专著;既有史论研究著作,也有资料搜集编纂、版本校注、文物考证等书籍,充分展示了我国戏曲研究在短短20年内取得的丰硕成果。展览期间,来自全国18个艺术研究机构及艺术院校的科研人员、文献资料工作者举行了研讨会,就文化艺术科学及戏曲理论研究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展览结束后,许多展出单位将展品(约200多种资料)捐赠给我所资料室。

  12月6日 文化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聚会,庆祝《中国戏曲志》出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中国文联副主席周巍峙、中宣部副部长龚心瀚、文化部副部长李源潮及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主编、副主编、总编辑部负责人、戏剧界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张庚书面发言,李希凡、曲润海、薛若琳在大会发言,余从、王安葵、黄在敏、刘彦君、刘祯、刘文峰、包澄絮、俞斌、毕玉玲参加会议。《中国戏曲志》由张庚主编,总编辑部设于我所。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规模宏大、全面反映中国各地各民族戏曲历史和现状的戏曲专业志书,经全国近万名戏曲工作者历时16年的艰苦努力,30部省卷全部出齐。《中国戏曲志》30部,洋洋3000万字,囊括了我国各地各民族的大小剧种394个,剧目5318个,演出场所1832处,戏曲文物古迹730处,报刊专著1584种,戏曲人物传记4220篇,全面准确地记录、反映了我国戏曲文化的面貌。

  本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揭晓,我所刘祯撰著的《中国民间目连文化》、颜长珂、刘沪生担任总撰稿的《戏曲艺术长河》获三等奖。

   2000年

  4月 我所举办首届戏曲音乐进修班,为期两月,6月18日结业。福建、广东、贵州、宁夏、江苏、湖北、广西、辽宁、等省市23人参加学习,开设作曲、配器、MI-DI制作及戏曲理论等课程。

  6月 我所资料室参加财政部布置的预算单位清产核资工作,对馆藏图书进行了清点。经清查,现有藏书约228490册,其中善本书13025册,傅惜华藏书27423册。藏书中仅线装书就有59261册。馆藏书籍涵盖京剧、地方戏、杂剧、传奇、韵文、话剧、歌剧、文艺理论、史地、音乐、美术、语言文学、小说、诗歌、影视等诸多门类,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丰富藏书体系。

  7月 《戏曲研究》第55辑出版。从本辑开始聘请张庚、郭汉城、曲润海、薛若琳担任顾问,由卜键、王安葵、刘祯、沈达人、黄在敏、颜长珂6人组成编委会。主编颜长珂、王安葵,副主编刘祯。

  8月14日至20日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省文化厅、温州市人民政府在浙江温州联合举办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温州南戏新编剧目展演,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湖北、江苏、江西、福建、香港、澳门、台湾等中国省、地及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新西兰等国的代表共计93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上,4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阐发了论文要点,内容涉及南戏流变、剧目考评等诸多问题。龚和德、王安葵、孙崇涛、刘祯、傅晓航、谭志湘等与会并发言。研讨会期间,演出了越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洗马桥》,瓯剧《杀狗记》,昆剧《张协状元》6台新编南戏,代表们对温州“南戏新编系列”工程的成就和重大意义予以了充分肯定。

  8月22日至24日 我所与大连外国语学院、中国戏曲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汤显祖诞辰450周年学术研讨会,曲润海在大会讲话,王安葵、戴云与会并提交论文。

  8月 王安葵应邀赴台湾参加第三届华文戏剧节。

  9月6日至8日 9月6日至8日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14届年会在河北大厂召开,王安葵、刘彦君、万素参加。本届年会的中心议题是:戏曲现代戏走向市场。

  11月 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台湾魏海敏京剧基金会合作,在台湾举办京剧史展览。王泽洲、王路、李大珂随展赴台。

  本年度《戏曲研究》编辑部与浙江省戏剧家协会联合举办“中国王国维戏曲论文奖”评选揭晓。从参评的158篇论文中,评选出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5篇,另有提名奖36篇。张庚、郭汉城、王文章、曲润海、薛若琳、颜长珂担任评委会顾问,王安葵、黄在敏、刘祯、卜键等担任评委。

  12月8日至17日 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台湾在台北、漳化、苗栗、鹿港等地联合举办海峡两岸小戏大展学术研讨会,薛若琳、余从、刘祯、冯乐明前往参加研讨并观摩展演。

  12月15日至17日 我所与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艺术研究所等单位在武汉联合召开湖北省京剧院建院30周年学术研讨会,王安葵、龚和德、吴乾浩、谭志湘与会并提交论文。

  12月25日至2日 我所与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艺术研究所联合举办新时期福建戏曲创作研讨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与福建省文化厅、泉州市文化局联合举办泉州戏剧研讨会,王文章、曲润海、王安葵、吴乾浩、谭志湘、何玉人等在两会发言或提交论文。

  本年 我院首届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揭晓,刘祯的《王国维与现代中国戏曲史学》获三等奖。

  我所音像室策划主编《中国京剧声乐艺术大系》CD系列100集,涉及流派60多个,演员300多名。

来源:戏曲研究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