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长沙湘剧高腔变化初探
何为

  高腔是中国戏曲的一支重要的、影响很大的声腔系统。它的历史源流很长,上溯判明代的弋阳腔。分布范围也很广。不但南方各省有高腔系统的剧种,就是在北方一些省份,也有高腔留下的足迹。但这样一支戏曲声腔,过去却很少有足够的历史资料和艺术资料流传下来。这给我们认识高腔的面貌,了解它的发展规律,带来不少困难。因而有必要将各种高腔的音乐资料汇集起来,加以整理,以便对它作深入的研究。《长沙湘剧高腔变化初探》,便是这样一部著作。它是由湘剧名老艺人徐绍清编著,并在音乐工作者李允恭、黎建明的协助下完成的。

  这本书之所以要称为“长沙湘剧高腔”,是因为高腔在湖南以流传地区不同,而分为好几个支派,即长沙高腔(湘剧高腔)、祁阳高腔、常德高腔、辰河高腔。这几种高腔在曲调风格上各不相同,要弄清底细,必须对它们逐一进行研究。这本书所探讨的,就是长沙高腔的一些变化规律。

  全书共收录了长沙高腔的曲牌一百零六支,曲例二百一十三首,其中有的曲牌列举了数首不同的曲例,资料是较为丰富的。徐绍清还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用四句口诀概括了长沙高腔曲牌的运用及变化规律,即:“爆尖顿、调子衬,单夹回龙割断滚;点绛英姣打单身,煞尾临时可重吟。”这是由长沙高腔艺人专用的术语组成的口诀。第一句是说高腔曲牌有几种不同的起唱形式,或由“爆尖”起,或为“顿”起,或为“调子”起。倘两支曲牌连起来唱,则要将前一曲牌的尾腔很自然地转入后一曲牌的首腔,这种方法叫做“衬”。第二句中的“单夹”,指的是曲牌所用的板式,“单”指一眼板,“夹”指三眼板。倘起唱时既不采用“爆尖”、“顿”、“衬”等形式,曲调中也不用“放流”等变化,可以反复运用自成起讫的曲牌,称为“回龙”;曲牌的尾句一般有拖腔,但因剧情需要而省略拖腔的,就称为“割断”;一支曲牌,倘由数人交替接唱的,则称为“滚”。至于“点绛英姣打单身,煞尾临时可重吟”两句的意思,是说高腔曲牌的尾句常用重句结束,唯有[点绛唇]、[含英啄木鱼]、[步步姣]这几支曲牌不用重句。而[七煞]、[尾声]、[临江仙]、[十二时]等几支曲牌,结尾时本无重句,必要时可重复尾句。这四句口诀,初看似乎晦涩难懂,但若把专用术语弄明白,整个意思也就清楚了;它实际上已将长沙高腔的各种曲牌的结构形式、运用方法、以及变化规律概括进来了。而这些形式,方法、规律,又都可以从全书所列的各种曲牌的曲例中得到印证。因此,这种归纳颇有理论的与实用的价值,既可以作为了解长沙高腔音乐入门的钥匙,又可以进一步把它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和依据。

  这本书所有曲牌的编排,是按照古代戏曲的宫调加以分类的。一百零六支曲牌,分属于九个宫调,即仙吕官、中吕宫、南吕宫、双调、黄钟宫、商调、越调、道宫、大石调。这种宫调分类法,对现代读者说来也许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但是,把众多的曲牌按照古代戏曲所用的宫调加以分类,这种方法有可取的地方。南北曲所用的曲牌本来就分属于这五宫四调,按这种方法分类,有助于了解这些曲牌的本来面貌。高腔在音乐的结构形式上属于曲牌联套体,即由若干支曲牌相联,构成一组套曲,这在高腔称为“一堂牌子”或“成堂曲牌”。而哪些曲牌可以相联组成套曲,哪些曲牌又不能组合在一起,却取决于每支曲牌所属的宫调。因此,把所有的曲牌按宫调分类,有助于了解高腔套曲的一般运用规律。

  本书的编著者徐绍清,是湘剧的表演艺术家。他的演唱艺术和表演艺术,是脍炙人口的。可惜他已在十年动乱中含冤去世。这本书是他一生从事艺术实践的经验总结,无论是资料的选择、分类,还是理论上的探讨,都是他毕生的心得体会。这本著作得以完成,还有两位音乐家的功劳。李允恭从事湘剧音乐工作多年,这本珍贵著作是在他的协助下整理出来的。可惜他也已去世。黎建明是一位对湘剧音乐有着丰富的实际演奏经验、并对之有深刻体会的人。他不但为这本书写了“高腔的伴奏形式和调门”这一节介绍性文字,而且对全书作了许多重要的校正,并为之增补了大量的材料。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对研究长沙高腔很有价值,我们期待有更多的这类出版物出现。

来源:中国戏剧年鉴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