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傩戏与萨满教
庹修明

  巫术是一种普遍的世界性文比现象。表现在文化的各个层面,积淀在原始人庞杂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中。它包含了某些原始人精神劳动的萌芽,这种精神劳动与体力劳动的逐渐分离,在人类文明进化史中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巫术与艺术,巫术与科学,巫术与宗教,巫术与历史,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已经为这些学科的学科史所证明。巫术是人类远古文化的储存库。

  中国原始文化主要是巫术文化。中国民间的巫术文化有两大系统,即北方的萨满文化和南方的傩文化。考察和研究现在中国北方和南方某些地区,以其独特的方式保存下来的巫文化的“活化石”,打开远古文化的储存库,对神学、心理学、社会学、结构学、宗教史学、哲学、医学、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都是有意义的。本文拟通过南北巫文化的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

  傩文化与萨满文化

  萨满教是流布于亚洲北部寒带、东南亚、大洋洲,以及美洲土著部落众多民族中的一种世界性的原始宗教。中国古代北方诸族,如匈奴、乌桓、鲜卑、柔然、高车、突厥、肃慎、挹娄、靺鞨、契丹和女真等都信奉过萨满教。我国属于阿尔泰语系的各民族中,突厥语族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族;蒙古语族的蒙古、达斡尔族;满——通古斯语族的满、锡伯、赫哲、鄂温克以及朝鲜族等,都普遍信奉过萨满教,其中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锡伯族等,及部分地区的蒙古人,萨满教信仰一直延续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初。

  萨满教产生在原始社会。万物有灵是它存在的思想基础,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几个阶段。萨满教崇拜的对象极为广泛,有人类、动植物和无生命物,神灵的集体性和宗教仪式中的集体活动,构成了萨满教的原始特色。活动方式为频繁祭祀、降神附体、跳神驱鬼、卜问神灵、施展巫术。其职能是为病人祭神驱鬼;消灾免祸,保佑人畜安全;祈求生产丰收,人丁兴旺。萨满教的形成和发展,对氏族制度起了巩固和维护作用。

  “萨满”一词按满——通古斯语解释是“激动不安”或“疯狂乱舞”,并含有占卜算命的意思。这些含义集中用在“萨满”身上,就成了巫师专有的名称。各民族“萨满”名称虽然不同,但都是本民族的巫师。萨满是古代社会中作为现实世界和超自然的世界之间的交往者,人和“神”之间的中介人,因此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享有一定的权威。

  萨满以氏族或家族为单位产生,每个氏族、家族都有自己一定数量的萨满。他们的产生多不世袭,而凭氏族祖神的“旨意”。通常,氏族老萨满死了,祖神或亡故老萨满的灵魂“附”在本氏族成员身上,新萨满就产生了。萨满一般要有如下经历:婴儿出生时未脱胞胎者;神经错乱者;久病不愈者,被认为是当萨满的征兆。学习当萨满者要拜老萨满为师,春、秋季进行“领神”仪式,在老萨满的指导下进行训练,熟悉种种法式。如此三年,最后跳得神智不清,被认为萨满的“神灵”已附体,才取得进行宗教活动的资格。大多数巫师是在年轻时当上萨满的。

  傩是中国巫文化的一个系统,源远流长,广泛流传于以采集和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中原地区以及南部边远地区。傩祭在甲金文里就有记载,也就是说早在二千七百多年前,傩祭活动就在广大中原地区盛行了。《周礼??夏方》:“方相氏蒙掌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事傩,以索室驱疫。”记述了古代巫师戴着面具施展驱逐疫鬼的巫术状况。《礼祀??月令》:“天子居宫室左个,乘玄路,驾铁骊,载玄旃,衣黑衣,服玄玉,食粟与彘,其器闳奄,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孔颖达《疏》“正义曰:此月(仲冬)之时,命有司之官大为傩祭,今傩去阴气,言大者以季春为国家之傩,仲秋为天子之傩,此则下及庶人。故云大傩旁磔,旁谓四方之门皆极磔其性,以禳除阴气;出土牛以送寒气者,出犹作也。此时强阴既盛,年岁已终,阴若不去,邪恐来岁更为害人”。上述文字记载了古代“国傩”与“乡傩”情况。

  傩戏是傩文化的载体,它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原始、古朴、独特的戏曲样式。傩祭在殷商以后的文献里多有记载,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积淀、升华,唐宋之际已出现傩戏雏形及傩戏。由于中原文明的不断开发,宋以后,傩见于文献渐渐少起来,傩不仅在宫廷,而且在中原地区悄悄消失,只能在春节习俗中还可窥见一斑。但是,作为一种传承文化,傩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南方,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与土著文化融合,它找到了适宜其生存发展的土壤,得以传承至今。傩戏,作为傩文化的载体,保存了中国古代巫文化的大量信息,为人们研究中国原始文化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活资料,被人们称为“活化石”。

  我国南方有一个分布极广的傩文化圈,它东起苏、皖、赣,中经湖广,西至川、黔、滇,其中心为贵州和川、黔、湘交界地带。在贵州黔东北有一个覆盖面极宽,保存形态相当完整的傩戏群。此外,它在北方的陕、晋、冀和内蒙也有少量遗存。受其影响的民族有:汉、土家、苗、瑶、壮、布依、仡佬、彝、藏、白、门巴、羌、毛难、蒙古等。在众多民族的傩文化形态中,有的民族已发展为不同层次的傩戏,有的则处于傩祭、傩舞形态。

  傩祭、傩舞、傩戏都是由本民族的巫术师负责组织的,各民族巫师称谓不同,但其主要职能却是一致的,无非是主持祭祀,跳神驱鬼,禳灾纳吉。巫师是宗教职业者,又是傩舞、傩戏演出中的导演和演员。傩戏的演出,是由参与这一活动的一个群体来完成的。巫师是本民族的“知识”分子,能请神并为人们除病、消灾、解惑;他们诵读的经书里,保存了本民族大量的原始文化。巫师的传承,一般是家传与师传相结合,一般要拜师才传法,传授方式主要是口耳相授,随师实践,巫师要求要有较好的表演才能和良好的记忆力,并严格遵守傩坛规程与禁忌,尊师重道。

  祭祀与仪式

  祭祀要通过特定的仪式来实现。仪式如同命令的威力一般,参加仪式的人们要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的面貌,达到对超自然力的制约。仪式是神话的戏剧化。马克思关于拜物教有一句名言:“被欲望燃烧起来的幻想使拜物教徒产生一种错觉,似乎‘没有感觉的东西’仅只为了满足拜物教徒的怪癖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特性”。

  萨满教的宗教仪式是跳神。跳神仪式基本有三种:一种是跳鹿神。跳鹿神是萨满教的一种社会性的宗教仪式。这种仪式主要在春、秋两季举行。在每年春天的二、三月份和秋天的七、八月间,他们都要选择吉日,为其家族和村中的人跳鹿神,消灾求福。一个村、屯的人几乎都参加,尤其是被治好的病人和求子的人一定得参加。这时,萨满早在夜间就做跳神准备,日上三杆时开始陈设供物祭品,然后带领参加者举行仪式,由萨满家出发列成长队,边走边跳边念祝词,绕村、屯一周后返回原处。跳鹿神后,即举行求子仪式,他们认为小儿死后变小雀,所以小雀飞进室内不准捉。在求子人或小儿家中送子娘娘背后,插上柳枝或用草作一巢形的窝,招引小儿灵魂降临。第二种是治病跳神。治病跳神是萨满教的宗教仪式之一。比如鄂伦春人有病就请萨满跳神来治。大致的程序是:病人家属带上酒去萨满家邀请,到后先向萨满献酒,接着向神具倒酒;萨满到病人家后,先把爱米(保护神)供在西炕上,然后燃木柴烤鼓焚香,并胸挂保护神像,穿神裙,结腰铃,手执大鼓,眼睛半开半闭,口念祝歌,祈祷请神;萨满旁边站着甲立(二神),在萨满与病人间询问病根病源,或代替病人向神请求免罪;当病人身体由于病痛或惊骇而激烈动摇时,萨满即放下大鼓,挥舞大刀并向病人奔扑,以表将恶魔捉住而使魂归身。如果三日后病有好转,家属则去萨满家送供物谢神。在治病跳神仪式中,请来的神多是什么天花、水痘、疹子诸娘娘或胡、黄二仙等,在邀请、送供物等仪式中,很大程度上也夹杂着一般的迷信活动。第三种是领神跳神。领神跳神即萨满物色其接班人的一种仪式。萨满不是世袭的,他的接班人要在得过病的人当中物色,一旦被其选中,就专门进行跳神,学习击鼓、念咒和其他活动。

  萨满跳神的主要形式是舞蹈。萨满起舞,戴神帽,穿神衣裙,戴上腰铃和铜镜,手持神鼓,依鼓声节奏起舞,模拟巫师与妖魔搏斗和媚神娱神的情景。动作时而粗犷豪迈;时而果敢勇猛;时而和谐柔顺,刚柔合韵,配上光彩夺目的服饰及闪闪发光的铜镜,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萨满跳神过程中,还要穿插一些魔术、气功、巫术,十分惊险。

  傩文化的载体是傩戏。傩戏依附的傩祭活动,目前已集中到为愿主“还愿”,禳灾纳吉的形态。“还愿”是针对“许愿”而言的。某家有事,祈求神灵保佑,或“叩以戏文届时搬演”(《松桃县志》),这就是“还愿”。“还愿”是热烈而隆重的祭祀民俗,傩戏就在“还愿”的仪式中表演。仪式的繁简,根据“冲傩”、“还愿”的要求而定,内容多的要连续进行七天。贵州农村民谚:“一傩冲百鬼,一愿了千神”。“冲傩”是一种强制性的驱邪镇魔的手段;“还愿”则是媚神、娱神,祈福、延寿、禳灾的手段。“冲傩”、“还愿”各有三种:

  太平傩——家宅不宁、人畜不旺、怪异作祟,冲太平傩。

  急救傩——家人病重,久病垂危,冲急救傩。

  地傩——奸淫行凶,偷盗诈骗,难以破获,冲地傩。

  寿愿——祈求高寿的吉愿。

  童子愿——祈求生子的吉愿。

  过关愿——祈求小孩平安成长的吉愿。

          思南“还愿”三日祭程序

午别/日别    上午    下午         晚上

当日      扎三宝龛  布置神案   四大坛:开坛、发文、

        (神龛)  杀牲供果       立楼、搭桥

次日     判卦、和头坛 投表、传花红、   演正戏:花花戏、下半夜、

       和二坛、参灶  和标       上熟、催愿、订保状、过关

三日     “拣斋”    游傩       唱贺戏

        勾愿     送神       

  “冲傩”一般只举行法事,不演傩戏。法事内容为:开坛礼请、发文敬灶、立楼点兵、搭桥、放兵、安营扎寨、开红山、收兵招魂、上熟、造船、打火送神。德江有人把“请圣”、“发文”、“扎寨”、“搭桥”叫做“阴戏四大坛”。思南等地也有叫“四大坛”、“八小坛”的,各地叫法不完全一致,内容无非是请神、降神、送神的法式。

  傩戏演出一般为三个阶段:即开坛、开洞、闭坛。开坛和闭坛为傩坛法事,开洞后即演出正戏。开坛时要设置香案,挂上“三清图”和“司坛图”。演出时,演员要净手焚纸、燃放爆竹,跪在台上叩旨礼拜,用手蘸着米酒,轻弹于地,嘴里念着历代师祖的名字,以求保佑,宽恕演出中的失误。然后三叩首,待爆竹齐鸣之后,轮流喝下剩下的敬师酒,才开始演出。演出结束,也要举行类似仪式。

  傩戏的演出单位是坛。掌坛的“司坛”是有声望的巫师,他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一个坛少则六、七人,多则十余人,全系男性。傩戏演出一般分全堂戏和半堂戏,全堂戏演出二十四出戏;半堂戏演出十二出戏。正戏中插入的节目叫插戏,而把插戏放在正戏之后表演叫后戏。插戏主要是演出生活情趣浓郁,剧场效果强烈的折子戏,是傩戏中的娱人戏。二十四出正戏虽有娱人因素,但它的主题仍然在于宣扬神道,为傩祭服务。为了展示傩坛神威,招徕信徒与观众,在祭祀与傩戏表演中,有时还要穿插种种巫术、特技、气功,如:“踩天刀”、“上刀杆”、“翻叉”、“杀铧”等项目,恐怖惊险,惊心动魄。

  (有关傩戏情况,请参阅拙作《贵州德江土家族地区傩堂戏》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一九八九年三期)


神系与偶像

  萨满教是一种以崇拜祖先为主的原始宗教,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多神系统,属于自然崇拜的有:天神、地神、风神、雨神、雷神、火神。以赫哲族的萨满教为例,除了信仰上述自然神外,他们信仰的神起码有三类:第一类是与他们的牧猎生产和生活有联系的,如鹿神、虎神、豹神、牛神、马神、石头神、狐狸神、黄鼠神等;第二类是神杆下的朱林神、神杆上的鸠神、大鹰神、爱米神、神具上的四足蛇神、蛤蟆神、龟神等等;第三类则是供在树上的天神、老爷神、娘娘神、关帝神、山神、土地神、房山神、龙王神、菩萨、药王,这里显然受到一些人为宗教,特别是佛教道教的影响。

  萨满教的“神”,大都有自己的偶体或偶像。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以下几种。(1)实物:游猎的鄂温克人的“熊神”以一公一母幼熊皮为其偶体。(2)石偶:赫哲人的古老的神“卓碌玛法”和“卓碌玛玛”神系石偶,达斡尔人古老的“霍列尔”神的偶体中有一种怪兽形的石偶。(3)木偶:多见于鄂伦春人,赫哲人中尤为普遍,削木为偶,以神种之不同有人形和兽形多种。(4)偶像:分纸上绘制的水彩画像和布上剪贴的像两种,达斡尔人中最为普遍,出现的年代最晚。

  一九八○年八月满都尔图、夏之乾等人到察布查印锡伯族自治县金泉公社作民俗调查,搜集到许多很有价值的萨满文化资料,其中的一张神像图距今七十余年,画长一点三五米,宽零点九七米,生动地反映了锡伯族萨满教的主要内容:

  (一)最上一层是在云层中并排盘座着三位女性,身着法衣,两手掌合于胸前作打供状。中座者为一老年妇女,头束黑巾,相貌颇威严,此系该族的第一代女萨满。两旁端座者为二少女,头顶束一发髻,相貌颇为天真,看来,此当系中座者之侍女。在我们看到的一本图像说明文字中将此三女性称作“伊兰恩都日格格”,即三位女神。在他们的两侧又有一男一女,女者居左,称为“吉朗嘎玛玛”,即仁慈的女祖;男者居右,称作“郭兴玛嘎法”,即仁慈的男祖。上述人像右上侧和左上侧,分别有一日、月图案。这一组图像显然与锡伯族萨满教的起源有关,居中盘座者均系女性,表明萨满教的产生应是在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之前,可能是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晚期。

  (二)在上述女神之下,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计有龙、虎、蛇、狼、狐狸、鼬鼠等。在另外两张图像上还绘有鹿、鹰及其他鸟类,各作不同姿态,颇为生动。这些动物的右侧并绘有展翅飞翔的羽人。据说,它们部是萨满所领诸神的形体,能帮助萨满施展法术。将这样一些动物作为萨满的神灵加以膜拜,看来与狩猎经济有一定的联系,它应当是锡伯族早期社会发展阶段以狩猎为重要经济部门的情景在萨满教中的反映。

  (三)在神像图的最下方绘有供桌一张,上置蜡台、香炉及陈放供物的盘碟等类,供桌的左侧和右侧各有一佩带弓箭骑马人,这应是上刀梯时的现场保护神,以防妖魔窜入进行破坏。此外,在左下方绘有黄牛一头,石磨盘一个,供桌下侧绘着在熊熊燃烧的火炉上有一口沸腾的油锅,供桌后面是一架高耸入云的刀梯,刀梯顶上站立着一位全身披挂、相貌慈祥的女萨满,她的两侧各有一披头散发的女性。这组女图像是“伊桑珠玛玛伊波耶”,意为祖辈诸萨满的形体。这组图像的内容正好与锡伯族中最早的萨满为女性的传说相吻合。

  傩文化神系形态相当庞大混杂,有自然神祗,但其主体已演进为人为宗教里的神祗,儒、释、道系的神祗都进入傩坛,特别是巫道系统的神祗更居主位。傩坛神系和偶像,可从傩坛“三清图”、“司坛图”、“香位图”、神头和面具上看得很清楚。

  三清图和司坛图——开坛时傩坛要设置香案,挂上“三清图”、“司坛图”,中堂上供奉的神祗是“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据说是周代的三个谏官,是宋真宗把他们封为“三元”的。我国有些少数民族把“三元”作为崇拜对象。有的巫师说“三元”即“三清”,就是上清、太清、玉清,也就是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行傩者多自称老君教,即道教。“三清图”是用彩色绘制的儒、释、道(巫)神谱,密密麻麻,洋洋大观。“司坛图”则是历代祖师谱。

  神头——傩神即傩公、傩母(东山圣公、南山圣母)二尺木偶,面涂红、白色,身着红袍,供奉于傩坛神案上的祖神。关于傩神的传说很多,大都与洪水泛滥,兄妹成婚有关。湖南桃源有这样的传说:古时,齐天大水泛滥,人类毁灭,只有一对兄妹坐水缸漂浮而得免。为繁殖人类,妹向兄求婚配偶,兄羞不纳。后实无法可施,兄遂允妹与之婚配,人类才延后代。故桃源巫师家供一对木偶傩神,傩娘为白面粉脸,傩公为赤面红脸,以示羞状。供奉傩神是祖先崇拜的遗存。

  傩坛面具——傩戏演出要戴上木制面具,它是傩戏里突出的艺术特色,也是衡量巫师在宗教活动中地位的标志,傩戏面具与一般面具戏里的面丽具是不同的。一般面具戏里使用面具,而只是一种演员化妆手段,而傩戏面具则是作为神祗看待的。民谚:“戴上脸壳就是神,放下脸壳就是人”。正戏演出前,巫师要用一个大簸箕,上面放着面具,用钱纸盖者,由掌坛师请戏(搬请面具),每请一个面具就用酒相敬,并念一段祷词。傩戏里常用的二十四个面具,代表傩坛里的二十四个神,因此有二十四戏神之说。思南等地的二十四神面是:唐氏太婆、开路将军、扫地和尚、地盘业主、点兵仙官、关爷、周仓、引兵土地、押兵仙师、催愿仙锋、干生八郎、秦僮、刘高、卖酒王婆、李龙神、柳三、杨四、判官、钟馗、二郎神、梁山土地、开山猛将、龙王、龙女。傩戏里的面具,大都有一个传说故事,说明来龙去脉,十分有趣。

  香位谱——是供奉各路神祗的香位(牌位),从香位谱可以具体看到傩坛神系及其排列,很有研究价值,故抄录于后:

  神饰与法器

  萨满教巫师使用的服饰与法器,是萨满与神联系的媒介,主要有:神帽、神衣、腰铃、铜镜、神鼓、神杖、神刀、神绳、神杆、档士等。

  神帽——用铜条或铁条做成帽架,架顶有一圆形铜片,其上安有一副带杈的铜制鹿角,两角间立一铜鸟,系萨满所领之神。帽架内缝上黑色绒帽罩,两侧有布带系于颔下。铜角上拴着各色布条或绸绫,垂于腰背。布条绸绫是族人请他们跳神的酬谢品。神帽四沿坠有珠串或黑丝绶,用来挡住萨满上半个脸庞。新萨满三年内在宗教活动中尚无资格戴神帽,只用红布包头。三年后,戴上有三杈角的神帽。帽架上鹿角杈数的多少,标志着萨满的资历和通神能力。大凡参加过一次“奥米那楞”集会者,鹿角增加一至二根,一般以十二杈为最大。

  神衣——以达翰尔族萨满的神衣最为华丽精致,其重量可高达一百五十斤。神衣以熟软的犴皮对襟长袍做成。领口至下摆,钉有八个大铜钮,以象征八座城门。长袍左右襟中部,各钉三十个青铜小镜,以为城墙的象征。背悬四小一大青铜镜,大者为“护背镜”。衬衣前佩悬一个中型青铜镜,为“护心镜”。袖筒及袍子左右下摆,各佩绣有花状的三条黑大绒,以示萨满的四肢八节,并于左右下摆的每一绒条上钉着十颗铜铃(共六十个),象征木城之墙。肩部落有布制两只小鸟,雄左雌右,据说是萨满的使者。长袍背面腰以下部分的条裙,绣着日月和松下站鹿的上下两层共二十四条飘带。上层十二条飘带代表十二种树和飞禽;下层十二条飘带则为十二月的象征。长袍外套神坎肩上嵌有三百六十颗贝壳,以示一年之日。袍两侧胯部,各垂长约二尺许的九个细皮条,名曰“阿萨朗”。这些皮条的综合处上,系有铜铁制作的、形如勺把的小饰物九个。

  神鼓——在萨满诸多神器里,神鼓有着特殊的重要位置,是萨满驰聘阴间鬼魂世界的骑乘。神鼓种类较多,主要是单面鼓与双面鼓。从民族、材料、鼓型、使用上可具体划分:

  从民族分:有科利雅克族鼓、于卡吉尔族鼓、通古斯族鼓、满族鼓、达翰尔族鼓、鄂温克族鼓、鄂伦春族鼓、锡伯族鼓等等。

  从制作材料分:鼓圈木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常用的有:黄柏犁木、松木、槐木、楸子、柳木、桦木、榆木、杨木等等。蒙鼓的皮革有:驯鹿皮、牛皮、鱼皮、羊皮、驴皮、狼皮等。

  从形状分:各民族神鼓制作尺寸不一,最小的是满族手鼓,最大的是蒙古族宫廷祭祀用的大抬鼓,还有中号鼓带木脚的。鼓的形状有圆型、蛋圆型、椭圆型、上宽下窄型、八角型。

  神杖、神刀——神杖下端用楞尖铁包头,上端饰有铜人,铜人嘴里有活动的轮钱,挥动神杖能发出响声。神杖和铁质神刀的木柄讲究缠以蛇皮,据说它们是同鬼神打交道的武器。有的萨满还有一百零八颗珠子串成的念珠,祈祷时挂在肩上。

  档士——是萨满记录自己宗领祖神或拥有其他神灵数目的一根类似尖状的四楞木棍。四楞代表四个方向,每楞上刻着许多缺口,每一缺口表示每一个方问的一个神灵。据说凡被登记上“档士”的神灵,就不能离去,永为萨满工作。

  傩坛和傩戏里使用的神饰和法器(傩戏服装道具),巫师把它概括为:旗、冠、衣、裙、角、卦、杖、令、牌、水、刀、鞭等。与萨满使用的神饰与法器相比,要简单得多,生活化得多,并有较大的随意性和戏剧性。服饰主要有法衣,一般为白底子,红色图案,青布镶边法扎,也叫法帽,一般用布壳或牛皮制作,上有雕刻的空心图案,“三清扎”正中画有“三清”神像、“五岳扎”则画有“五岳”神像。战裙,是一种用花布制作的类似围腰的服饰,中间有衩口,便于交战跳跃。马衣,是一种兵卒穿着的红色短褂,背心是白色日月图案。女绣花便衣,一般为青、蓝色,有一排彩色绣花花边。武将以穿战裙为主,上身为一种简单的土布彩绘铠甲,背上有一插袋,内插三角令旗四面,凤尾数支,马鞭一条,虽然简单,但仍不失之威武。

  傩戏里使用的道具不多,且简陋短小,武装使用的刀、枪、剑、弓等均为木制,便于小场地施展。在外戏演出中偶尔根据剧情,也有较为精致的道具出现,如关羽使用的“青龙偃月”大刀;《钟馗戏判》中的斩妖剑之类。傩戏里所需生活用品道具,均就地取用,无需置办,没有严格要求与规范。

  牛角和师刀,是巫师最常使用的法器,也是傩戏演出中具有特殊音响效果的乐器。牛角吹奏出来的声音,基本上没有旋律,只有两个音高,通常都是在一个小二度上进行,由高及低发出颤音,给人以森严悲壮的乐感。师刀舞动时发出有节奏的“沙沙”声,给傩坛和傩戏表演蒙上一层宗教神秘色彩,造成一种浓郁的巫术活动气氛。

  傩坛神饰和法器,充满神秘色彩,巫师们说:“三桥王母制裙子;大法先师制法衣;三清制皇帽(头扎);大道高尊制锣牌(牌带);祖师制师刀、宝剑、水碗;吴杰大道制锣鼓、砚牌、卦子、马鞭;吴童大帝制神棍;金角甫师制牛角”。傩坛法事里的唱词,对神饰、法器来历及用途都有交待,颇具神话色彩。

  法术与占卜

  法术和占卜,是萨满与傩坛常常使用的两类巫术,使用这些巫术,一是为了提高巫师地位,证明通往神界并非易事,在信仰者的心理上产生强烈反映,招徕信徒与观众;二是向妖魔鬼怪显示巫师法术无边,向他们提出警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巫师有驱鬼镇邪本领;三是区别真有“本事”的巫师和无能的巫师,对巫师现场考验。

  萨满使用的法术与占卜,具有地方性与民族性,现以达斡尔族法术和鄂伦春族占卜为例。达斡尔族萨满法术主要有:

  “走铡刀”,即“上刀山”。其作法是,夜间把灯吹灭后,萨满在垒成梯子形的铡刀刃上,赤脚往返走动。也有赤身在身上“打铡刀”的,旨在威摄魔鬼迅速遁去。

  “踏铁鞋”,也称为“穿红鞋”。萨满趁黑天脚上涂醋或沾油,赤脚在烧得通红的几个犁铧上来回蹦跳,作出各种驱赶魔鬼的动作。

  “结红带”、“走火池”。萨满赤身裸体把烧红的锁链缠绕在腰上,谓之“结红带”。光身赤足,在火池里跳动的为“走火池”。

  “舌舔红熨斗”。萨满把烧得火红的熨斗,或用牙叼,或用舌舔。也有的把烧红的熨斗,用舌舔的刹那,瞄准病人的痛部冲刺过去,这是吓跑恶鬼的意思。

  “翻滚石磨”。这是萨满下神后,躺在地上,用两只手能把百多斤重的石磨,左右上下来回翻滚,同时还唱诵除病驱魔的咒词。

  鄂伦春族的占卜巫术的物卜,最常用的是烧灼狍子的肩胛骨,其次还有抬枪、照镜、祭“别亚”神、跳笊篱姑姑、立筷、立卵等。

  骨卜:即烧灼狍子的胛骨。一般多由求卜者自己在狍子肩胛骨未取出狍子体前选择哪一侧的一块,也有根据所卜事物的不同来选择用左右哪一块的,但如取出后已破损则大不吉。肩胛骨取出后要刮净上面的残肉,以免烧灼时冒烟、不易纹裂及裂后不易观看等。一般以起脊处的横裂纹来预示狩猎情况,裂纹粗厚且距肩胛骨越近则说明猎手能打到猎物的时间越近,反之则越远……。

  抬枪:释卜者、也可是求卜者本人,一托枪托,枪口向下指地或平伸,枪口处用绳系一斧头,释卜者逐个念诵神的名字,如念到求卜者触犯的那位神时,枪口便会向上抬起或竖起。也有说抬枪是近代的事,而早期则是抬箭。

  照镜:将铜镜放于水井、水潭或水盆中,但定要在有日照时才可行卜。先见其反光的形状和所指方位,如反光特圆,则证明反光所指的方向有吉顺事;再拨动水,如在水盆中也可晃动水盆观其反射的纹理,如纹理规顺则吉,并可通过纹理所指,观其求卜者出猎或出行的最佳方向。

  傩坛法术与占卜,名目繁多,举例如下:

  “踩刀”是还“过关愿”仪式中进行的法术,分“踩天刀”与“踩地刀”两种。“踩天刀”由巫师手执牛角,口念咒语,背着过关童子,赤脚爬上由十二把柴刀(也有二十四把、三十六把的)组成的刀杆之上。刀锋锐利,迎刃而上。“踩地刀”是把装在刀杆上的利刀,平放于地,刀刃朝上,巫师赤脚牵引过关童子从刀上走过。

  “翻叉”是在傩戏里驱赶魔鬼的表演。据说很古的时候举行“翻叉祭”,要用童男童女祭祀,后来才用杀鸡取代。表演时,巫师要用十二把钢叉向另一个代表魔鬼的巫师投掷,目标是喉管、头部、胸部、胯部,对方要用单手相迎,准确接住,稍有失误,就会丧命。

  “杀铧”也是傩坛法术,巫师可以光着脚在烧红的铧口上站立、行走、口衔;还可以用赤脚在烧红的铧口上磨擦,然后把受热的脚板放在风湿病人的腰部治病。上述法术,一般都要禀师、迎神、打卦、用讳、用诀后才能付诸行动,并有若干禁忌。

  符咒法术,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作为语言灵物崇拜达到极端之后的产物。“符”是看上去似懂非懂的图画文字,可是在迷信者看来,可避邪、可自卫。“咒”是口头语言,但已不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它有专门的用途,在实行咒语的人们看来,它具有无比的威力,能与鬼神打交道。符咒在傩坛法事里占有重要位置,大小傩坛都离不开它。

  傩坛法事“请神”、“送神”、“勾愿”、“开洞”等等,都要占卜,占卜的主要形式是打卦。“请神”仪式中打一个喜卦(顺卦),表示神灵已请到位。正戏“开洞”中打个阳卦,表示洞门已开,可以演出;打个阴卦则表示洞门已封。演出中的一些禁忌,也是由占卜来决定。

  萨满文化与傩文化之比较

  从以上萨满文化与傩文化的祭祀与仪式、神系与偶像、神饰与法器、法术与占卜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文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它们的共同性主要是:

  第一,驱邪纳吉,是萨满文化与傩文化共同的基本功能,而实现驱邪纳吉的主要手段则是“跳神”,巫师(萨满)在“跳神”过程中,扮演人、鬼、神的中介和担任祭祀仪式的主持人。

  第二,萨满文化与傩文化,都是由原始宗教发展起来的,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两种文化有着共同的世界观——鬼神观念。

  第三,萨满文化与傩文化都有祭祀仪式、偶像崇拜,巫术表演。

  萨满文化与傩文化都属于巫文化范畴,因此,在本质上必然具有很多共同性。但是,它们属于巫文化独立的两大系统,因此,又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主要是:

  第一,渔猎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差异。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文化可以分为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萨满文化属于前者,傩文化属于后者。萨满文化产生在北方阿尔泰语系诸多草原渔猎民族中;傩文化则源于中原,主要流传于南方农业民族中。由于渔猎社会的流动性和农业社会的相对稳定性,必然在两种文化形态上产生影响,呈现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渔猎民族生产生活的流动性,促使萨满文化里出现氏族、家族的保护神,萨满的传承必然具有氏族性、家族性,而祭祀活动也具有集体性。农业民族生产生活的相对稳定性,在傩文化中则无保护神现象,巫师传承则是家传与师传相结合,祭祀活动是有明显的个体性(个人或家庭)。两种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还具体地表现在神系、神像、神饰、法器、占卜等方面。

  第二,信仰发展嬗变的差异。萨满文化与傩文化都是古老的原始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延续至今。萨满文化至今仍然保存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浓厚特点。从现存的形态上看,仍具有明显的自然宗教性质,虽然后期也受到了人为宗教,特别是喇嘛教的影响,但并未与人为宗教合流。傩文化虽然也源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自然宗教,进入阶级社会后,它虽然仍就保存了上述信仰的某些遗存,传递着古代巫文化的某些信息,但它明显地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并与道教合流,形成民间一种独特的与民俗结合的信仰。

  第三,传递巫文化信息载体的差异。巫文化是原始文化。今天我们了解、研究原始文化,仅仅依靠古文献和考古发现是很不够的。萨满文化与傩文化,以其“活”的形态,为我们传递着大量原始文化的信息。萨满文化的载体是祭祀与舞蹈,傩文化的载体,则经历了傩祭、傩舞的发展过程而嬗变为傩戏。傩戏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它不仅储存了原始巫文化的信息,而且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教交流、渗透,保存了比萨满文化更多的信息量;而萨满文化则在保存巫文化形态上,比傩文化更具有原始性。

  第四,面具使用与其地位的差异。面具是傩文化的典型特征,在傩坛和傩戏表演中占有头等重要的位置,是衡量巫师在傩仪与傩戏演出中地位高低的标志。面具是“神”的化身,故称“神面”,戴上它就进入了“神”的世界。傩祭、傩舞、傩戏的全过程都离不开面具。萨满“跳神”一般是不用面具的,但在一些祭祀活动里,萨满也戴面具,如鄂温克萨满“跳神”有时就用面具;满族陈汉军张氏萨满祭祀中的大鬼小鬼就头戴面具。萨满“跳神”不象傩坛那样普遍使用面具,只在与鬼打交道时才使用。作为萨满的人与神中介的神物,主要受到重视的是神衣、神帽、法器,面具并不太重要。萨满的神衣、神帽、法器,比起傩坛里的这类神物,要考究、精致、神秘得多。萨满重神饰,傩坛重面具。

  第五,传承方式的差异。萨满文化的传承,具有很大的封闭性。萨满的传承多在本氏族、家族内秘传,并经过认真挑选与考验,才能获得职称。傩坛和傩戏的传承,则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口耳相授,家传与师传相结合,傩戏演出还可临时搭班,客串。萨满传承的封闭性,使它至今仍处于原始宗教形态,人为宗教很难对它进行渗透,因此,它的消失越来越快。傩坛传承的开放性,使它易于接受各种人为宗教的影响,并不断吸收各种艺术表演形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发展成为傩戏。

来源:傩戏??傩文化——原始文化的“活化石”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