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参军戏为宋代戏剧的花繁叶茂输送着养分,而唐代安史之乱后突然活跃的商业活动,也为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提供了借鉴。
安史之乱给唐帝国带来了深重的经济危机,使得统治者不得不求援于粮盐转运,从而给大小商人提供了活动空间。商业活动悄悄改变着晚唐的社会结构:城市扩大,商市扩充,一个新的市民阶层在萌发壮大。市民的娱乐需求,孕育出了以寺庙为基地的游艺场所,这种游艺场所在宋代的扩大和繁荣催生了戏曲的形成。
中国戏剧没能从上古全民性的祭神仪式中脱胎生成,那么宋代的瓦舍勾栏又为中国戏剧能够规模性的表演故事提供了第二次机会。
宋汴京瓦舍大概出现在11世纪后半叶。瓦舍是艺人长年卖艺的场所。瓦舍内设许多勾栏,以便不同的伎艺形式进行表演。瓦舍里荟萃各种伎艺,如讲史、诸宫调、武艺、杂技、影戏、舞蹈、滑稽表演等等。就在这闹哄哄的场地,中国戏剧受到了一次关键性的锻铸。有这样几种力量催生着戏曲艺术的成形:相对稳定的观众群和长期固定的演出场地为戏剧表演的发展提供了审美的刺激、物质的保证和环境的支持,瓦舍中各种戏剧性表演形式的融合把戏剧艺术逐渐引向歌舞演故事的形式,而所谓“书会先生”、“京师老郎”这样一批职业脚本作者为戏剧文学的成熟提供了文化的支持。
先来看看宋代最流行的一种戏剧形态“宋杂剧”。灌园耐得翁在《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中说:“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由此可知,宋杂剧在当时观众心目中的地位的重要。
宋杂剧是继承了唐代参军戏的传统并有所发展的一种戏剧形态。唐代参军戏在发展进程中,出场人物已经不限于“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戏中所扮演的人物也趋于多样,而且把音乐和歌唱也吸收到表演中来了。到了南宋,宋杂剧的角色,演出程序、内容和风格都出现了比较严格的定制,它在实际演出过程中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艳段”。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称,艳段中“有散说,有道念,有筋斗,有科泛”。艳段实际上是正戏开始前招徕观众,调动观剧情绪的小节目。
第二部分——“正杂剧”。正杂剧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以唱为主,即以大曲、法曲、诸宫调等音乐形式来演唱故事;一种以滑稽戏为主,即演员进行滑稽表演。正杂剧是宋杂剧表演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杂扮”。这部分的内容都是些玩笑段子,比较灵活随便,甚至可有可无。
另外,宋杂剧已经有了五种比较固定的角色类型:末泥一男主角;引戏——戏头,多数兼扮女角;副净——被调笑者;副末——调笑者;装孤——扮官的角色。宋杂剧的角色体制应该是后世戏曲艺术行当的雏形。
宋杂剧剧本现代人已经看不到了,宋人周密《武林旧事》卷十所记录的《官本杂剧段数》倒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杂剧剧目单。从一些典籍的简略记载中可知,宋杂剧滑稽戏表演是唐参军戏的一种延续,而用音乐演唱故事的形式却是唐参军戏所没有的。
从以上介绍中,能够得出一个结论:宋杂剧的确丰富多彩,但又太过散漫,缺乏有机整体性,它在滑稽戏与讲唱艺术两种形式之间左右摇摆。中国戏剧已经发展到需要进行抉择的关口了,而这时已然成熟的讲唱艺术推动着中国戏剧朝着“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形式作出最后的冲刺。
讲唱艺术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诸宫调。诸宫调形式是北宋中叶的讲唱艺人孔三传所创造的。它承袭了前代“变文”、“鼓子词”的讲唱传统,创造性地把不同宫调的音乐和谐地联缀在一起,用来说唱一个长篇故事。它对中国戏剧给予了有力的援助,它将故事的完整性、题材的广阔性和曲调的严整性提供给了戏剧。
南北宋之交是历史的多事之秋,也是中国古代戏曲日渐成形之时。宋廷南迁、金朝定都燕山(北京)之后,北方的杂剧艺人依然不懈地从事着艺术活动。他们把宋杂剧又发展了一步,使宋杂剧的结构更加紧凑。他们创作的脚本称“金院本”。尽管金院本仍然是一种叙唱故事和滑稽表演相结合的形式,但叙唱已经逐步戏剧化,它已经转变成代言体的演唱了。金院本是从上古优戏到中古角抵戏、歌舞小戏、参军戏、宋杂剧最后到元杂剧的最后一个过渡形态。坎坷的路途,漫长的历程即将结束了。
就在宋金杂剧向元杂剧渐渐转型之时,在中国南方温州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南戏破土而出。南戏又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明人祝允明《猥谈》一书中的一条记载:“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北宋宣和年间是公元11191125年。明人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记载:“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宋光宗朝是公元1190—1194年。戏曲史家普遍倾向于前一种见解。
南戏兴起于北宋末叶,滥觞于南方的民间歌舞小戏,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宋杂剧、诸宫调和其它民间伎艺的成份,形成了一种“不叶宫调”的演唱形式,戏剧结构可长可短,故事题材大多与伦理情爱相关。
南戏的形式自然与南方农村经济发达、传统伎艺深厚、商业活动繁盛、士民阶层壮大有关,同时也离不开南方艺人灵活却又显随意的艺术创造。南戏艺人在民间歌舞小戏形式的基础上,甚少顾虑地羼合进滑稽表演,他们不在宫调的严谨性上斤斤计较,曲与曲的联缀不拘定则,演唱与科白相结合,随心所欲地去敷演短至数出、长至数十出的戏剧故事。恐怕正是这种缺乏严谨但又流逸的创造力,使得南戏比北杂剧更早地脱胎于中古戏剧形态。
早期南戏剧目留下的名目不少,但留下的剧本却寥寥可数,其中确定是宋人作品的有六种,而《张协状元》是这六种中唯一一出全本流传的剧目。
《张协状元》说的是,四川富家子弟张协进京赶考,途中遇到强盗拦劫受伤,被贫苦女子王姑娘搭救,俩人成婚。张协伤愈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为另择高枝,他谋杀了王姑娘。但王姑娘伤而未亡,被太尉相救,收为义女。太尉是张协的上司,愿将义女嫁给张协。成婚之日,真相大白,经太尉撮合,俩人言归于好。
今天看来,这出戏在思想上几乎全无可取之处,但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早期南戏表演形态、剧本体制等方面的大量信息。一般来说,早期南戏文学结构冗长散漫,吸收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的程度还很低。然而,不论怎样,在12世纪,一种较为成熟的戏曲形式终于形成了,它是一个戏曲文学黄金时代即将到来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