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世纪前叶,南戏在南方小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到12世纪后半叶演变成了完整的戏曲形式。与此同时,北方的杂剧也在金院本的母体中孕育着,大概在12、13世纪之际,金院本中卅现了以旦、末主演的演出形式,这便是北杂剧的前身。及至蒙古灭金、元朝定都大都后,北杂剧终于化蝶而飞,在河北、山西等北方地区流布开来。而至南宋覆灭、元朝一统中国后,北杂剧的光亮几乎掩盖了南戏的灿烂,特别是元贞、大德年间(1295一1307),北杂剧的繁盛书写了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北杂剧的奇峰突起绝非偶然,元朝都城的畸形繁荣、落魄文人的沉沦失意、离乱社会的深重黑暗造就了杂剧艺术的夺目光华。
宋、金、元之间的长年征战,对我国自唐、宋以来已有的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无疑足一次巨大的冲击,人口减少,农业生产力凋敝,城市商业活动停滞。但是就在这动乱、倒退的整体社会格局中,北方黄河、淮河两河地区却出人意外地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和繁荣。这是因为,在宋、金战争时期,两河地区是女真贵族首先攻占的地方。在宋室南渡以后,金王朝就把两河地区作为它统治北方的基地。及至元朝初年,两河地区又成为蒙人向南用兵的后方基地。两河地区的畸形发展分外鲜明地表现在元大都的虚假繁华上。元大都堪称当时东方的中心大都会:城市商业活动繁荣,人口极度膨胀。都市的繁华导引着北方杂剧艺人在此汇聚,伎艺演出于是有了更坚实的立足之地。
蒙古统治者建朝定都后,推行着一种界限森严的等级统治。他们把民族分为四等,汉人、南人被压在底层;职业被分成十级,文人儒士位于娼妓工匠之后屈居第九级;科举制度也被中止了七八十年,元代文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厄境遇。这样,或者是出于逞示才情,或者是为了谋生存活,或者是因为与艺人的情感关联,元代文人终于迈步进入杂剧的审美天地里,将原先不无芜杂的杂剧形式提高到一种新的审美层次。
元杂剧产生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苦难深重的时代:二帝被俘,宋室南渡;抗元失败,异族一统,汉族历史性的衰败,国计民生的江河日下,少数民族的蛮性统治,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失望、郁闷、苦难和仇恨。至尊的封建理念,传统的道德伦理在严峻的现实生活中混乱错位,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表现形式,“以更响亮的声讨,更完整的揭露,更深沉的讴歌,更直观的呈示,更系统的展现”,宣泄内心,在一个想象的世界里营造一个理想的天地。如此,一个民族精神力量在压迫下的壮美喷涌,形成了元杂剧制作的全新奇观。
正是上述这三种主要原因,使元杂剧以相当的创作规模和艺术水准,在中国戏剧史乃至世界戏剧史上,涂抹了辉煌灿烂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