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杂剧创作,郑振铎曾经作过宏观描述说:“尝观清代三百年间之剧本,无不力求超脱凡蹊,屏绝俚鄙,故失之雅,失之弱,容或有之。若失之俗,则可免讥矣。考清剧之进展,盖有四期:顺康之际,实为‘始盛’,吴伟业、徐石麟、尤侗、嵇永仁、张韬、裘琏、洪、万树诸家,高才硕学,词华隽秀,所作务崇雅正,卓然大方……雍乾之际,可谓‘全盛’,桂馥、蒋士铨、杨潮观、曹锡黼、崔应阶、王文治、厉鹗、吴城,各有名篇,传诵海内……降及嘉咸,流风未泯,然豪气渐见消杀,当为‘次盛’之期。于时,有舒位、石韫玉、梁廷柟、许鸿磐、徐燨、周乐清、严廷中诸家,丽而弗秀,新而不遒,譬诸美人,艳而在肤……下逮同光,则为‘衰落’之期,黄燮清、杨恩寿、许善长、张蓟云、陈娘、袁醰、徐鄂、范元亨、刘清韵诸家,所作虽多合律,盖寡取材,亦现捉襟露肘之态,颇具迂腐,殊少情致。盖六七百年来,杂剧一体,屡经蜕变,若由蚕而蛹、而蛾,已造其稀,弗复能化。同光一期杂剧成蛾之时也,然僵而未死,间有生意。”自元代以后,杂剧盛极而衰,创作虽然不绝如缕,但基本只是一种文体,传奇兴起后,更丧失了往日的鲜活。入清之后,纵有吴伟业、尤侗、洪升、蒋士铨、杨潮观等人的如花妙笔,但毕竟到了大厦将倾的时候,颓势已无法挽回。
清代杂剧创作,始盛阶段后,就基本绝迹舞台,由于创作“屏绝俚鄙”,远离演出,因此只能命延一线,其成就主要是始盛、全盛阶段,由几位作家从文学方面所取得的。始盛时期的吴伟业,著有《通天台》和《临春阁》;尤侗写有《读离骚》、《吊琵琶》、《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等。全盛之期蒋士铨《红雪楼九种曲》中,有《一片石》、《第二碑》、《四弦秋》三种杂剧;杨潮观写有《吟风阁杂剧》32种。吴伟业有深刻的易节之痛,杂剧情感真挚感人。尤侗久困科场,牢骚满腹,借剧排泄郁闷,讥刺时弊;蒋士铨身在翰林,诗名极盛,杂剧著有为皇太后祝寿所写的《康衢乐》、《长生箓》、《升平瑞》、《忉利天》(合称“西江祝嘏”)以及《采樵图》、《庐山会》、《采石矶》,文采斐然,典雅中正,却已经难以付诸歌台舞榭。扬潮观《吟风阁杂剧》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固定了一折杂剧风格,专供人案头阅读。离开舞台的戏曲创作,只能是无源之水;而专以文人创作形式自娱自赏的作品,只能文脉枯竭而消亡。全盛以后的杂剧,内容贫乏枯燥,创作也只能驻足于案头纸上,因此很快被大众遗忘。概括而言,清代杂剧创作以“始盛”时期成就最高,作品多能有感而发,且时有真情流露;“全盛”时期虽然风流蕴藉,却多以媚世之态取悦于人;以后创作,名存实亡是最好的写照。
清代传奇创作,既有由明入清作家继续着玉茗堂的流风余韵,继承了明代盛极一时的浪漫主义创作,也有“苏州创作集团”,他们经历了清军在江南掀起的腥风血雨,绝意仕进,寄情词曲,满腹兴亡的酸楚,一腔难言的愤懑,尽情从笔底流出,其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当属李玉。李玉是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明万历后期,卒于清康熙时,所作传奇30多种,流传至今的尚有近20种,是一位名符其实的高产作家。明代崇祯年间他所著的《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就已刊行,并被称为“一人永占”而蜚声剧坛。他最重要的一部传奇作品是《清忠谱》,该剧以25折的篇幅,“事俱按实”地把明天启六年(1626)的“开读之变”搬上舞台,生动地反映了东林党人周顺昌、苏州市民反对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政治斗争,真实地描绘出明末社会政治的矛盾冲突,通过周顺昌和轿夫周文元、干零活的颜佩韦、花匠杨念如、小贩马杰、沈扬等五人遇害的经过,对苏州民变这一历史事件予以全面概括,使这部富于时代气息的悲剧作品,成为戏曲史上出色的现实主义力作。《清忠谱》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它把新兴的市民阶层当做一股积极的政治力量,表现了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群众斗争场面,塑造了下层市民阶层的英雄群像,热情讴歌了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勇于牺牲的高贵品质,这是同时代作家难以企及的。透过浓厚的悲剧色彩,不难发现作者对崇高美的热烈称颂和追求。
李玉是一位精于剧艺、深谙场上三昧的作家,编写的剧本“能脱落皮毛,掀翻窠臼,令观者耳目一新,舞蹈不已”,其内容不耽于幻想,不回避现实,不粉饰太平,不但深受伶人喜爱,还得到同时代诸多文坛名家的高度评价。传说他所作《千忠禄》中“惨睹”一出和洪升《长生殿》中“弹词”一出,共同成为昆曲舞台上的名篇,在北京造成“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景观。(图23)
与李玉同时,在昆曲的故乡苏州,有一批和他社会地位、思想立场、艺术趣味等方面相仿或相近的剧作家,他们经常共同探讨音律,推敲作品,甚至合写剧本,形成影响相当广泛的创作流派,其中有朱佐朝,江苏吴县人,作有传奇30余种,现存《渔家乐》、《朝阳凤》、《夺秋魁》、《艳云亭》等10余种,多半取材于历史传说,以后京剧中所谓“刺杀旦”演出的“三刺三杀”中的“刺梁”,就来源于《渔家乐》。朱■,江苏吴县人,作有传奇20种左右,今存《十五贯》、《秦楼月》、《未央天》、《聚宝盆》、《翡翠园》等8种,还曾协助李玉校订《北词广正谱》,新中国成立后改编演出的《十五贯》轰动大江南北,对昆曲振兴产生过巨大影响。丘园,江苏常熟人,所作传奇今知有9种,存本有《党人碑》、《御袍恩》、《幻缘箱》,《虎囊弹》存“山门”一折,是昆曲舞台曾经极为流行的折子戏。张大复,江苏苏州人,作传奇20余种,今存有《醉菩提》、《重重喜》、《双福寿》、《快活三》、《如是观》、《钓鱼船》、《海潮音》、《读书声》等10余种。《天下乐》中所存钟馗“嫁妹”一折,今天还流行于舞台。叶稚斐,江苏吴县人,作有传奇《女开科》、《开口笑》、《三击节》、《人中人》等8种,仅存《琥珀匙》和《英雄概》。据传《琥珀匙》(即古代乐器“火不思”,名称始见《元史》)中因为有“庙堂中有衣冠禽兽,绿林内有救世菩提”的言语,作者横遭迫害,几乎命丧狱中。传本中虽已无此二句,却有“怪盗跖衣冠,沐猴廊庙,幸官评海岛存公道”这样的词句,隐约映射出作者批判现实的态度。大体说来,“苏州创作集团”的创作,现实主义倾向非常鲜明,作者多为熟悉舞台实际情况的行家,剧本具有当行本色,通俗易懂,便于歌场演出的特点,在明末清初,是剧坛上引人注目的创作群体。袁于令也是由明入清的作家,曾任荆州知府,被劾罢官。作品有《西楼记》、《金锁记》、《瑞玉记》、《合浦珠》等,《西楼记》最为有名。蒋士铨在传奇创作方面也极用力,《冬青树》写南宋时文天祥、赵子昂等人的故事,写出遗民的失落与悲痛;《临川梦》把汤显祖和所作“四梦”人物置于一处,构想别出心裁;此外还有《香祖楼》、《空谷香》、《桂林霜》、《雪中人》等作品。唐英作《古柏堂传奇》17种,其中的《梅龙镇》、《吊金龟》等故事以后成为皮黄戏中流行的剧目,而《面缸笑》则把梆子腔的脚本改为昆曲,在这个杂剧和传奇的合集中,可以发现,民间正在兴起的地方戏曲已经影响到文人创作,而文人墨客也在尽力挽回昆曲的正音形象。
真正使传奇创作达到高峰水平,同时使昆曲得以短暂地恢复剧坛领袖地位的,是两部在戏曲史上占有极具显要地位的杰作——《桃花扇》和《长生殿》。这两部划时代的作品问世后,它的作者也步入了文学圣殿中不朽者的行列,成为永久辉映剧坛的双星,他们就是被称为“南洪北孔”的洪升和孔尚任。他们以后,传奇佳作日见凋敝。
清代统治,以乾隆在位60年为鼎盛,而正是在此期间,地方声腔开始强有力地冲击着正声雅乐统治的剧坛,杂剧创作成为有名无实的案头作品,传奇创作逐渐曲终人散,表演取代创作的地位,成为舞台中心的劲风悄然刮起,戏曲史翻开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