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乱弹遍地
麻文琦;谢雍君;宋波

  当“花雅之争”在北京剧坛愈演愈烈的时候,在全国范围内,乱弹诸腔也如火如荼四处流布,彼此间相互竞争,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融汇,形成地方声腔剧种方兴未艾气象万千的发展形势。其中,从康熙末期至道光年间逐渐形成规模,波及广泛的梆子腔、皮黄腔、弦索腔三个声腔系统,四处流布,开花、结果,形成多个较为完整的戏曲剧种,它们和历史更为悠久的昆山腔、高腔声腔系统共同构成戏曲史上一幕光彩夺目的舞台奇观,戏曲剧种的繁盛达到空前的程度。

  戏曲地方声腔剧种的发展壮大,是和农民市民的喜爱和支持分不开的,“乱弹”表演的剧目内容,主要取材于列国、三国、隋唐、五代、水浒、杨家将等为民间百姓熟悉的小说故事和传说神话,但表演上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所谓“上慢忠义,下诱强梁”,“事涉明季及关系南宋、金朝故事,扮演失当”,流露出反对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民众心曲,代表了渴求民主,切盼安定的民众愿望,描画着民众幻想的生活理想图卷,与民众息息相通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寄托,使乱弹诸腔得以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具有进步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这是乱弹能够迅速崛起、发展的重要原因。随着商业活动在社会生活中比重的增大,工商业城市日益发达,经商路线也不断增加,各地区商业往来日益频繁,城市对娱乐要求的不断递增,既吸引了各地声腔的集中,促进了互相交流汇合,又刺激了艺术水平的提高,加快了表演艺术占据舞台中心的步伐。而商路的四通八达,则可以使声腔不断进入新的地区,发生流变,产生新的声腔。应该说,乱弹遍地现象的出现,和商业活动的兴盛分不开。

  最迟在明末清初之际,在山西和陕西的部分地区,梆子腔就已经初具雏形。玉霜簃藏明万历钞本《钵中莲》“补锅”一出,就出现了“西秦腔二犯”的曲调,采用整齐的七字句句法,尽管经过“犯调”加工(以某一曲调为基本,而参用另外一种或更多曲调的唱腔),但应是本自西秦腔曲调,而康熙年间,“秦优新声”就出现在北京。山陕梆子起源于当地的民歌说唱,渐次演变,发展成为一个以山陕地区为中心,流布于全国的声腔系统。梆子腔“以梆为板,月琴应之”(李调元《剧话》),在乾隆、嘉庆年间,被统称之为秦腔,在流传的过程中,“音虽递改,不过即本土所近者少变之”(《秦云撷英小谱》),在保持强烈地方特色的情况下,逐步适应当地语音、习俗影响,成为当地的梆子腔剧种,如陕西的同州梆子,中路、西路、南路秦腔,山西的蒲州梆子,中路、北路梆子,上党梆子,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也均有多种梆子腔剧种。另外,梆子腔流传过程中,也会发生蜕变,衍为新的声腔,譬如西皮调,就是由梆子腔脱胎而来的。梆子腔对戏曲地方声腔剧种发展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一举突破了杂剧、传奇中音乐结构中曲牌联套形式对表现戏剧内容的束缚,促进了戏曲表演综合能力的提高,进一步解决了戏曲中音乐与叙事之间的矛盾,使以往文人创作中专重音律、重文辞的弊端得以矫正,从而为戏曲更好地面向大众、扎根民间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戏曲创作转向民间铺平了道路。

  皮黄腔是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合流后出现的声腔系统。梆子腔流入湖北襄阳一带后,发生演变,形成襄阳腔。再经过当地艺人不断地丰富和加工,成为西皮腔,当二黄腔流入湖北后,与西皮腔接触并结合,大约在乾隆、嘉庆年间,通过湖北艺人的创造性工作,形成皮黄腔,也叫汉调,或者楚腔、楚调。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成书于道光三十年)中描述道:“月琴弦子与胡琴,三样和成绝妙音。啼笑巧随歌舞变,十分悲切十分淫。”(淫作过度、过分解)“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黄。倒板高提平板下,音须圆亮气须长。”汉调在汉口一带盛行后,借水陆两便的条件,四处流布,皮黄腔开始了自身的繁荣阶段,在全国各地,既出现了以皮黄腔为主要声腔的剧种,如汉剧、赣剧、徽剧、湘剧、桂剧、广东汉剧等,也出现了另外一种情况,即包?钢稚辉谀诘亩嗌痪缰郑せ魄怀晌渲幸桓錾唬绱ň纾钩闪宋滴蠊鄣钠せ魄簧幌低场5嬲蛊せ魄挥梦抻肼妆鹊挠跋欤⒈曛咀牌せ魄淮锏结鄯宓氖蔷┚绲男纬伞?lt;/P>

  弦索腔兴起于山东、河南地区,以临清、开封为两大活动中心。弦索腔是在明清流传在民间俗曲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俗曲又叫俚曲,是广为流行、深受百姓欢迎的民间小调,形式极为丰富。乾隆时期,弦索腔就已开始形成大型地方剧种,所谓“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中的东柳,就是指流行于山东的柳子戏,它是由“柳子调”和“山坡羊”、“黄莺儿”、“打枣杆”等弦索小曲发展形成的。李调元《剧话》中说:“女儿腔,亦名弦索腔,俗名河南调。音似弋腔,而尾声不用人和,以弦索和之,其声悠然以长。”女儿腔也叫姑娘腔或巫娘腔,唱腔主要是以姑娘(即妓女)经常演唱的弦索俚曲演变而来,弦索则泛指用来伴奏的弦乐器。弦索腔早期由民间说唱和俗曲小唱脱胎而成,较多采用曲牌联套的音乐结构,但所采用的却不是元明以来的南北曲,而是多种俗曲时调的联缀。弦索腔中发展最为充分的是柳子腔,它以广采并用的姿态,大量吸收了昆曲、青阳腔、弋阳腔、皮黄腔提供的艺术养分,创造了曲牌联套体和板式变化体并用的方式。但在具体剧目上,也存在着分别使用的情况。弦索腔总的发展是影响渐趋减弱。以民歌俗曲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声腔剧种有陕西的郿鄠戏,四川、云南的花灯戏,以及弦索腔流入河北、山西后形成的地方丝弦剧种。

  清代乱弹兴起之际,广大农村中的地方小戏也纷纷抬头,处于二小(小旦、小丑)、三小(小旦、小生、小丑)阶段的小戏、清末已出现向较大型剧种发展的势头。兄弟民族的剧种,如白戏、傣戏、侗戏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影响日益扩大。

  白戏,一般认为是弋阳腔传入云南后,和白族语音、曲调融合而形成的剧种,乾隆年间已有演出,光绪年间广为流传。自戏以白族的“吹吹腔”和“大本曲”为基础,演唱半白半汉,锣鼓和唢呐套用,剧目内容多以历史传说和白族民间传说为主。傣剧起源于云南德宏的盈江一带,嘉庆、道光年间,逐步在傣族山歌舞蹈基础上演变形成,经历了山歌对唱、有情节的歌舞表演,发展成为有人物故事的戏曲形式。最初大多进行广场演出,男女演员执扇,即兴歌唱,剧目内容主要为佛经故事、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民族特点突出。侗剧出现在道光年间,是在侗族叙事大歌(嘎锦)和说故事,(摆古)基础上形成的。剧本创作用侗语,但以汉字读音记录,演唱用方言,演出一般分为“表白”(说唱形式)、“正戏”(内容表演)、“串锦”(两个姑娘登场唱),唱腔音乐属简单的板腔体,表演接近生活,侗戏起初流传于贵州南侗地区,以后流入广西、湖南等地。少数民族剧种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当属藏戏,早在明末清初,它就由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艺术形式。藏戏演出只用一鼓一钹,全靠人声伴唱帮腔,有白面具派(旧派)、蓝面具派(新派)之分,也有身背腰鼓,自打自唱的独角戏形式。表演通常分为三部分:“顿”为开场白,意为酬神、祈祷、祝福,并介绍剧情,舞蹈性很强。“雄”为正戏,老师用快板韵白介绍情节、环境、人物以后,演员走出圆圈,唱规定唱词后入列,所有人一同起舞。演出长则七个昼夜,短则几个小时。“扎西”为祝福。演员不用化妆,全借面具,表演有唱、舞、韵、白、技、表六功。传流剧目有十三大本,多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藏族人民的聚居地深受欢迎。

  乱弹遍地的情况,使戏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也奏响了古典戏曲文人垄断创作的哀歌。

来源:《中国戏曲史》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