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的体制较宋元南戏发展得更为成熟,形成一套严格的格律制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元杂剧能够实现一代之盛,与它具备了完善的体制是分不开的。
音乐结构
元杂剧的体制特征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结构上。与直接从宋人词调和当地民间小曲中升华为唱腔的南戏不同,元杂剧经历了一个从民间套数长期传唱到为杂剧唱腔所利用的过程。北曲来源最初是北宋都城汴京以及中原一带的各种小唱、说唱曲调,后来吸收了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的曲调和乐器,渐渐演变而成。在诸多演唱艺术种类中,元杂剧主要受到两种曲牌联套音乐体制的影响,即套数和诸宫调,这些套曲联唱在民间长期演唱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音乐体制方面的固定格律,因此元杂剧一旦把它们吸收为自己的音乐主体,便形成与南戏迥异的一套严格曲律规定,从曲牌联套到韵脚平仄,都有固定的要求。这使得晚出的元杂剧比早出的南戏在音乐体制上更加成熟而文人化。其音乐的调式特点则是七声音阶,比南曲多出变宫、变徵两个音阶。
元杂剧音乐结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四大套的音乐体制,这与南戏音乐的多套数随意组合不同。四大套即四个宫调里的曲牌联套,其体例可以看作是四个独立套数的组合。四大套曲如果不足以完成内容所要求的任务,例如舞台表演的时空转换,人物以及剧情的交代等,则增加一二首支曲并尾声,组成小的套曲,放在全剧之前或四大套之间,作为过渡。这种小套曲,通常与后面套曲的宫调相同,仍由歌唱的正末或正旦唱。元杂剧所用宫调为九个,即黄钟宫、正宫、仙吕宫、中吕宫、南吕宫、大石调、双调、越调、商调。
演出结构
元杂剧的演出结构有着鲜明的特色。首先,由演唱四大套曲子所决定,元杂剧的自身结构主要由四大块组成,即围绕唱曲而形成四个中心场子,再穿插一些过场戏。与南戏场子的随意设置相对照,元杂剧有着比较严格的形式框定。其次,由单一角色歌唱的体制所决定,元杂剧的整体篇幅又较南戏为小,同时仍需在演出的过程中穿插进许多别种表演伎艺,以便使歌唱演员得到足够的休息。这样,在演出独立性上,元杂剧又较南戏为弱。
北曲杂剧的开场很随便,没有固定的形式,通常是根据剧情需要安排,剧情从哪里开始,就从哪里开场。第一个上场的人物也没有一定,可以是主角(正末或正旦)先登场,也可以是任何一个次要角色先出来,或者是主角与次角一道上。这与南戏总是次要角色(副末)开场不同。元杂剧的散场也没有固定的形式,通常主角唱完最后一套曲子,故事剧情也发展完结之后,人物下场,演出也就自然收场。但是某些时候,杂剧结束时有“打散”的表演。所谓“打散”,也就是增添一段歌舞表演,用以送走观众。
元杂剧里的人物上场时,从明刊本剧本看,大多都要先念几句诗,所谓上场诗,格式通常为五言、七言四句,内容一般与人物身份、心情、境遇等有关。
一人歌唱的体制
元杂剧的演出中,歌唱占有很大的比重,但照例只由一个主角(正旦或正末)演唱。由此,元杂剧的剧本分为旦本和末本,由旦唱的称旦本,由末唱的称末本。旦本里末不唱,末本里旦也不唱。其他配角则任何情况下都不唱,从无例外。这种体制的渊源或许直接来自小唱和说唱艺术,宋金流行的小唱艺术(包括嘌唱、叫果子、唱耍曲、叫声、缠令、缠达、唱赚等)、说唱艺术(包括鼓子词、诸宫调等)都是由一人歌唱,元杂剧既然继承了其衣钵而集其大成,也就自然地将其歌唱方式沿袭下来。
由一人歌唱的体制所决定,元杂剧的场子有轻重之分。凡是主角(正旦或正末)演唱完整套曲的场子,就是重头场子,其他角色在正旦、正末唱曲之前或之后上场表演以便交代剧情,起到连贯作用的场子,就是过场戏。从剧本里可以看到,通常次要人物的场子都比较短小,以对白或独自为手段,主要人物上场则唱大套曲子,其中穿插其他角色的对白科范,从而构成重场。还有另一种情况的过场戏,就是有主唱角色出场并进行歌唱的过场,在这种场子里,并不演唱大套曲子,而仅仅唱一两支曲牌,完成了交代剧情的任务就结束。
歌唱的正旦或正末,在四大套曲的表演中必然出场,因此通常扮演一个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但有时中心人物不确定,或故事情节复杂,需要有其他人物的重场戏时,正旦或正末也改扮其他角色,如元刊本杂剧里,《单刀会》正末分别扮乔国老(首套)、司马徽(第二套)、关羽(第三、四套)。这样,虽然主角演唱四大套曲的格局没有改变,他所扮演的剧中人却改变了,出现不同的场子里歌唱人物不同的情形。
角色分工
元杂剧里的角色,根据元刊杂剧剧本所提供的,有正末、小末、外末、冲末、正旦、小旦、外旦、老旦、禾旦、净,又有孤、驾、孛老、卜儿、俫儿、尊子等,后面的为类型人物名称,不是正式角色,可以不计。很明显,他们主要可以归入末、旦、净三种角色行当。其中正末是由宋杂剧的末泥转化而来,正旦应该是由引戏转来,净为副净,而小末、外末、冲末是正末的扩大或副末的转变,小旦、外旦、老旦、禾旦是正旦的扩大又兼有副净的特色。
由一人歌唱的体制所决定,元杂剧的角色分工变得比较简单明确,即歌唱的正旦、正末为主角,其他都是配角,又叫做“外脚”。作为主角的正旦正末,根据剧情的需要,要装扮各类社会人物,人物身份和年龄之间的距离比较大,造成以一种角色应工各类人物的缺陷,这说明其角色行当的设立还不够合理完善。
由于元杂剧以歌唱为主要表演手段,女艺人得以发挥其才干,在其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有众多的女艺人不但擅长表演正旦角色,而且还兼擅正末角,所谓“旦末双全”。《青楼集》里面说到一批这样的女艺人,如赵偏惜“旦末双全,江淮间多师事之”,朱锦绣“杂剧旦末双全”,燕山秀“旦末双全,杂剧无比”,珠帘秀、顺时秀、天然秀更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其他又如南春燕、国玉第、天锡秀、张心哥、平阳奴等人也都是如此。与女艺人相比,男艺人兼擅正旦角色的则寥寥无几,至今尚未见到一个例子,这与晚清和民国时期流行男子唱青衣的风习不同。
除了正旦正末以外,其他配角主要用说白表演来配合主角演出,敷叙剧情,联贯情节,插科打诨,为引入主角歌唱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