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怎样塑造舞台人物外形
陈文昂

  (一)化妆造型的基础

  前面着重介绍了一般舞台化妆韵基本知识和方法。如果演出内容情节较为复杂,人物造型较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比较多些。因此就须具备有一定的政治水平、生活知识和专业技巧。毛主席教导我们:“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切革命者都应该学习的科学,文艺工作者不能例外。”学习政治,就是要牢固的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只有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时期的沸腾的生活洪流中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文艺观,提高识别能力。在阅读与分析剧本时才能有正确的分析,对于歌颂谁、打击谁、团结谁、争取谁,才能有明确的政策界线和策略原则。认识正确了,对舞台人物外形的处理才不致于被歪曲。所以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艺术实践,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反映新的社会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舞台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基础雄厚,生活经历丰富,生活素材积累越多,岂术实践就有便利的条件。生活素材的取得不外从两个方面:

  1、直接生活:这是索取第一手生活素材最好的办法。如何深入生活才能把人民生活中最生动、最丰富、最本质的东西得到呢?是走马观花,访问谈谈,单纯收集创作素材呢?还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前者对于缺乏生活的人,是必要的,可以起到一些作用。但只是一般的收集一些材料,不一定深入,可能还有一些片面。最好的办法,是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全心全意的无条件的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向群众学习,作群众的小学生。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真正与群众同甘共苦,和大家打成一片,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然后才有共同语言,才能知心,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熟悉群众,懂得群众的思想感情,了解群众的优秀品质和风俗习惯。从而进一步“研究社会上的各个阶级,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状况,研究它们的面貌和它们的心理。”这样,对许许多多人物的精神面貌和主要特征,认识就深刻了,从而获得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现在有许多业余文艺节目,短小精悍、生动活泼,亲切动人,生活气息非常浓厚。这就是业余文艺工作者长期深入生活取得的丰硕成果,这是值得学习的。

  2、间接生活:有的剧目如历史的,外国的,不可能直接掌握第一手材料,那只有临时找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看看。有的文学作品对人物的描写,寥寥几笔就概括的把人物本质的典型特征鲜明地表达出来了。有的人物是在事件发展过程中逐步展示出他的过去和未来,人物形象特征是在对人处事的态度中表露出来的,阅读以后才有深刻的印象。还有象画报、画片、画册、照片、雕塑、电影、博物馆等等可供参考的有关形象和文字的材料都可以看看。从此时此地的具体情况出发,批判地吸取一些有益于形象塑造的材料,对塑造舞台人物形象是有益的。如果缺乏生活,又不找有关资料作参考,而是闭门造车,这样就不可能把人物外部形象最典型最性格化的特征生动地展示出来。不是一人千面,而是千人一面。所以,对待塑造戏剧艺术中的人物外形,必须深刻地钻研,借鉴有关材料充分发挥艺术的智慧和才能,这样才能塑造出戏剧中的典型形象。

  鲁迅把自己在小说中创造的人物,叫做“拼凑起来的角色,对人物做(拼凑)的工夫,是创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手段,这也就是艺术的概括。”鲁迅在《南腔北调集》:“我怎样做起小说来”谈到小说中的人物是有模特儿的,但是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门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来的角色。”这个“拼凑”,实际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观察许许多多人物的特征,又从这许多人物的特征中提炼取舍,概括加工的结果。这个“拼凑”是指的艺术创造。是和生搬硬套,机械的搬用绝不相同的。

  由此可见,创造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没有丰富的生活源泉作基础,就没有选择和概括的原料。因此,除了长期深入到现实生活斗争中去之外,短期的走马观花也是必要的,还必须与平常的留心观察一切事物,逐步积累素材结合起来。生活丰富了,有些人物的举止行动,声音笑貌,就非常熟悉。形象积累越多,工作越加得心应手。有如“闭目如在眼前,下笔如在腕底”。成竹在胸,心中有数。这样就有可能刻画和塑造出真实典型的舞台人物外部形象。

  有了一定的政治理论和生活基础,选择什么与表现什么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如何表现这就涉及到技巧问题。技巧的运用,必须从主题出发,从内容出发,从生活出发,从演员的实际情况出发。舞台人物的刻画,如果离开人物的内心世界,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即使技巧再熟练,手段再高明也是没有意义的。相反的如果只有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的热情和愿望而没有掌握一定的造型手段和专业基础知识,那就会力不从心,达不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面貌形态是极其丰富的,有各种各样的特征,式样很多。结合人物性格的需要,如何准确的处理,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精心选择,逐步提高。现在把人的头部各个部分可能有的形状简述如下:

  (1)眼睛:有正常的、单眼皮、双眼皮、大眼、小眼、圆眼、长眼、上吊的、下斜的、鼓胀的、眯缝的、晦暗的、翻白的、豆眼、对眼、火红眼、疤拉眼、瞎眼等不同的眼睛。如图二四。

  

  

  

  (2)眉毛:眉毛的形状有粗、细、浓、淡、稀、密、长、短、直、曲、平、翘、三角的、下斜的;颜色有黑、白、灰、深棕、浅棕等不同的区别。如图二四。

  (3)鼻子:有长、短、直、斜、钩、翘、高、塌、宽、窄、蒜头、翻孔、酒糟等形状。如图二五。

  

  

  (4)嘴:有大、小、厚、薄、下吊的、上翻的、歪的、尖的、圆的、瘪的、缺的、干裂的等不同的嘴形。如图二六。

  

  

  (5)下巴:有尖的、方的、圆的、翘的、平的、长的、短的、两半的等。如图二七。

  

  (6)额:有高、低、宽、窄、平、突之分。

  (7)面颊:有丰满、消瘦、结实、浮肿、颊纹深、浅、松弛下垂等区别。

  (8)耳:有正常的、开展的、尖的、圆的、大的、小的、下垂的等。

  (9)头发:形状有长、短、直、卷;式样有偏分、中分、大背、小背、前梳、光滑、蓬松、半秃、全秃;颜色有黑、自、灰、棕、金黄、褐色等。

  这些局部形象的千差万别,结合实际需要,可以塑造出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外形。

  (二)化妆造型的依据

  运用化妆造型的手段来塑造人物外形,是根据演出剧本的内容和导演的统一要求设计的。剧本是一剧之本,必须从剧作者在剧本中提供的主题、背景、人物、事件、矛盾情节等为依据。化妆造型主要是在演员的头部进行,也包括必要的手足,再加上演出服装、随身携带的小道具,以及演员的表演,才形成一个完整的舞台人物形象。化妆造型不是为了单独的欣赏和脸谱展览,也不是描绘喜怒哀乐等瞬间的思想情绪,而是为了配合演员的表演,有助于人物随着戏剧情节的发展,深刻而本质地揭示角色的精神面貌,提高演出的艺术质量。化妆造型必须服从剧本内容的需要,从演员的实际出发,并与舞台艺术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浑然一体,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在演出中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才算发挥了化妆造型应有的作用。

  (三)化妆造型的过程

  化妆造型设计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和方法,由于设计者的习惯、条件与任务情况等的不同,不可能完全一致,一般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设计构思阶段

  (1)认真的阅读剧本,着重研究分析下列几个问题:

  ①剧本的主题和主题思想;

  ②剧情发生的时代背景;

  ③民族、种族,和地区特点;

  ④人物的主要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出身、职业、性格、习惯、健康状况等;

  ⑤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人处事的态度;

  ⑥扮演人的条件与角色之间的情况;

  ⑦什么季节和时间,穿什么式样和什么颜色的服装,生活在什么样的典型环境里?

  (2)简要的作些文字记载:把阅读研究分析所得和自己的理解,以及初步设想和安排,作一些记录,以便进一步琢磨推敲。

  (3)深入生活、调查研究:如果情况允许最好带着问题到有关地区参观访问、搜集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如若不可能,也可以到博物馆和图书馆看看有关的文字和形象资料。对于缺乏生活的人来说,那怕是短期的到生活中去作些调查研究也有好处。

  (4)全盘考虑,绘出草图:有的戏剧人物很多,各自的特征,每一局部的情况,比如谁用什么肤色,什么发式、颜色、胡须式样、五官形态、用什么装饰品,都要考虑周到,并把全面的安排和各自的特征画出设计草图。在画面上反复思考,作些调整、修改,这也为加工制作和试妆检查打下基础。如来不及画,就作出必要的文字记载也行。

  (5)征求意见,初定方案:导演是戏剧艺术的组织者,一般也是领导者;演员是人物形象的扮演者;搞舞台美术工作的是典型人物外形和典型环境的设计者。关于人物形象如何处理,应由各方面充分交换意见,然后把正确的意见集中统一起来,决定方案,以便进行具体的加工制作和作好必要的准备。

  2、加工制作阶段

  根据初步决定的方案,进行有关的加工制作准备,比如需要什么样的毛发零件、头饰和有关的化妆品等,都应准备齐全。如果人很多,在大批的制作以前,最好先试作样品、局部的个别的试试看,大小、长短式样、色彩都比较准确了,就可以全部制作,这样可以避免人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

  3、试妆检查阶段

  在戏排练进入结尾和彩排之前,要逐步的安排试妆时间,把制作加工好的毛发零件和头饰等,经过试妆,全部装饰起来,穿好演出服装,在舞台灯光下和布景中来检查,看看有什么不符合人物要求的,还可以着手进行修改补充,待彩排时,即可以全面的衡量、比较。

  (1)肤色深浅如何?五官的形态适合人物性格的需要吗?

  (2)发式、头饰、胡须适合人物身份吗?颜色、大、小、式样都恰当吗?

  (3)年龄的特征、分寸掌握得怎样?与剧中人物要求的面貌相符合吗?

  (4)全剧人物有没有主次?有没有个性特征?英雄人物的形象鲜明吗?

  4、演出提高阶段

  一个戏正式上演与观众见面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并没有完全结束,要在演出的实践中进一步探讨提高,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更深、更准、更快、更好。使化妆造型的质量和演出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四)关于舞台人物外形的处理

  为什么处理人物外形有时会形成公式化、概念化、脸谱化、简单化呢?那就是只从概念出发,而不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只注意外形,而忽略着重从内心刻画,只强调共性,而无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样的形象,必然千篇一律,没有性格,不典型,也不理想。

  英雄人物应该美化,这是毫无疑义的。应该调动一切化妆造型手段来美化英雄人物。但是,如何美化,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英雄人物都是刀背眉、圆瞪眼、希腊鼻、大红脸。是不是所有的反面人物都是斜眉毛、三角眼、撇捺嘴、象鬼脸。这样,哪里有什么个性特征呢?没有个性,没有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也就没有典型性了。

  毛主席说:“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在现实生活极其复杂尖锐斗争中的英雄人物,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各条战线、各个阶层、老中青少都有。反面人物也是有各种各样的,绝不可能是一种形态,一个面貌。在生活中就是同胞兄弟,甚至是孪生姐妹都是有差别的。只要熟悉他们,就很容易区别他们各自的特点。我们歌颂英雄人物,要把艺术形象塑造得生动鲜明。批判反面人物,要揭露得深刻透彻。只有对我们歌颂和批判的人物都了解了、熟悉了、分析透了,才有可能从内心到外形掌握他们各自的个性特点和精神面貌。用简练的手法,抓住关键性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本质。使得舞台出现的人物形象,既夸张,又真实,夸张要恰到好处,真实而又不是自然主义。表现工农兵的健康美,不等于涂很多很多的脸红就是健康美,就是英雄人物,就是歌颂工农兵了。一个大红脸,甚至脸上出现两个红疙瘩也很不好看,这哪象我们理想健康纯朴的工农兵英雄人物呢。红是健康的肤色不可缺少的一种颜色,但它必须是同肤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绝不是孤立的两个红脸蛋。从一般情况来说,大红脸不好看,粉白脸也不好看;把眼睛画成黑窟窿不对,不画眼睛也不适应舞台演出的需要;把眼窝画得很深很黑不好,画红眼窝也不一定恰当。总之,不要绝对化,不要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应该从剧本的内容和规定情景出发,一般要让观众感到色彩健康而和谐,五官端正有特色,眉目清楚不含糊,比例匀称较确切。当然在现实生活里,不一定所有的工农兵先进的英雄模范人物,在外形上都是完满无缺的。但作为艺术来讲,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典型,更理想。

  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应该是健美的典型,理想的化身。但随着各自经历的不同,典型是很多的。比如有的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战酷热,顶风沙、冒冰雪,与天斗、与地斗、与坏人坏事斗,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有的在激烈的战斗中出生入死,生命不息,冲锋不止;有的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之下,临危不惧,坚贞不屈,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坚持斗争,充分表现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在这种典型情景中的典型人物,更加展现出英姿勃勃的英雄本色。绝不因为有某些战斗带来的痕迹而影响对英雄人物的美化与歌颂。相反如果经过艰苦奋战,英雄人物并没有留下什么战斗的痕迹,这不符合英雄人物的特定环境。塑造英雄人物,内心与外形是统一的。外形的个性特征又应该是与规定情景一致的,这和单纯的从美出发是有本质区别的。

  对反面人物应该丑化,应该揭露他们残暴、凶恶、愚蠢、虚弱的反动本质。但是如何丑化,也应该从戏剧的规定情景出发,从人物的内心活动出发,从人物性格出发,从生活出发,因人而异,不要千篇一律。正面与反面,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的区别,不全在于外表,还要看内心。有的反面人物是凶相毕露,从表面就能看出他丑恶的灵魂;有的反面人物是道貌岸然,暗中捣鬼,笑里藏刀,油腔滑嘴。后者更阴险狡猾,两者的本质都是一样的。现实生活斗争是极其复杂曲折的,对于好人和坏人的鉴别,从面部表情,五官形态,装着打扮上不一定都能区分出来,主要还是从他对人处事的行为和态度来鉴别。如果凡是坏人就有一个固定的标记和类型符号,那就把实际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看得太简单了。不利于帮助人民认识生活、改造生活。

  一个人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必然会有他的阶级烙印。什么是他的主要外表特征,这需要很好地钻研,很好地提炼取舍,用比较洗炼的手法刻画出反面人物卑鄙丑恶的灵魂。至于夸张程度如何,这要从整个戏剧艺术的全局出发,在努力塑造好英雄人物形象的前提下,还要认真处理好受错误思想影响的转变人物(即人民内部矛盾处于后进状态的人物)和对立面的反面人物,使他们能更好地起到有力地烘托与陪衬英雄人物的作用。使整个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有主有从,层次分明,非常和谐完整才好。

  (五)肖像化妆造型

  肖像化妆是属于人物造型范畴之内的。除了刻画性格特点之外,更主要的就是要把人民群众比较熟悉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有一定社会声望、影响的历史人物、知名人士以及当代英雄等的外貌特点,在扮演者的外形上维妙维肖地塑造出来。象与不象是肖像化妆造型的关键。因此,肖像化妆造型比一般化妆造型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要求更严更高,技巧表达能力也要求更全面。是化妆造型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新课题。

  过去在戏剧艺术中塑造的肖像人物形象有《带枪的人》中的列宁、斯大林;《以革命的名义》中的列宁、捷尔任斯基;《风暴》中的林样谦、施洋;《雷锋》中的雷锋等。近几年来反映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辉业绩和战斗历程的作品中塑造的肖像人物形象就更多了,如《秋收霹雳》中的毛委员;《杨开慧》中的毛委员、杨开慧;《西安事变》中的毛主席、朱委员长、周总理;《报童》中的周总理;《曙光》中的贺龙同志;《东进东进》中的陈毅同志等等。还有的作品描写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雄群像。同时也反映历史上的许多知名人士,包括反面人物。随着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势在必行。相信今后反映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和其他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业绩的优秀作品会越来越多越好,这是党的号召,人民的期望,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许多文艺单位的同志们,在肖像化妆造型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探索上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何把肖像化妆造型搞好,就我在实际工作中初步摸索的情况,归纳出下列几点体会,可供参考:

  1、要满怀深厚的无产阶级情意,认真地研究剧本,研究人物,尤其要很好地研究形象资料和文字资料。包括各个时期,各个角度的有关照片、画片、雕塑、电影等形象资料要反复仔细地观察捉摸推敲,结合剧本的时代背景、事件和人物关系,结合扮演人的具体条件,掌握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找到演员外形与角色之间的差距和弥补方法。人物形象构思基本完成后,制定造型技术实施方案,征求导演和演员的意见,然后进行制作准备工作。

  2、要为导演选好演员提供参考意见。演员是肖像人物的扮演者,在舞台上再现的肖像人物象与不象,化妆造型以后是通过演员来体现的。因此,演员的外形条件非常重要,包括身材的高低胖瘦,头部轮廓比例和五官形态的可塑性能否相似,这些都要与肖像人物相比较。演员的外形要有一定的基本条件,再加上一定的表演才能,二者都要相互兼顾。假如外形条件很好而无表演才能,要完成整个舞台艺术形象创作任务有一定困难,外形条件差距太大,表演才能很好也是不能胜任的;外形有一定基础,表演才能又好,只要充分扬其所长、补其所短,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合作,一定会有较好的舞台艺术效果。

  3、要反复试妆,把特点抓准。试妆是肖像化妆造型很重要的环节之一。开始选演员时也可以初步地试一试妆,通过实践检验观察的效果如何。演员决定之后,在排练过程中,待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后,即可正式试妆了。通过试妆,检查构思对不对?与剧本的提示和导演的要求符合不?工艺的精细与体现程度如何?形象主要特点抓得准确不?这些都要在舞台的典型环境中,包括布景、灯光、服装、道具、化妆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来检查,才便于确切地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这种试妆可能很快有效果,可能还要多次反复才有效果。要不厌其烦。在检查中还要着重注意狠抓以下几个问题:

  (1)抓形象特点要有整体观点。化妆造型的重点在头部,头部是人物形象很引人注目的重要部位,头部和形体的比例关系要适当。舞台艺术形象需要夸张,也需要真实。刻画每一个细部时都要有整体观念,要服从整体的需要,过份注视某一个细节,夸张的分寸掌握不当,就会失去真实感。要提炼取舍,不要拘泥于生活真实,与整体形象无碍的细节要大胆舍去。典型与本质的细节和主要特点,要牢牢抓住并努力刻画。既要相似又与艺术真实相符合,使之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地步。

  (2)抓时代特点要有群众观点。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年龄、性格、健康状况等,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发展和变化。一个人从20年代到70年代这之间是有明显的变化。如果塑造某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艺术形象,只按标准像的特点去刻画,正符合这个年代,那无可非议,假如所反映的事件是20或30年代的事,仍用标准像的特点,象是象了,但与历史时代不符,年龄特点不符,人物性格不符,那是不够确切的。当然大多数人们对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是从五十年代以后直接和间接的见到较多,特别是对标准像的特点印象更深些。四十年代以前一般人不大熟悉。如果完全按照历史真实的形象特点来塑造革命家的形象,人们又不承认,说根本不象,那就更难谈到艺术的感染与教育作用了。因此,既要象,又要基本符合历史真实,那该怎么办?是否采取综合的办法,既尊重历史,又尊重群众。所谓尊重历史,不是完全束缚在历史事实中,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需要概括集中。所谓尊重群众,也不是完全拘泥于标准像的特点。无产阶级革命家二十年代年轻而不稚,七十年代年老而不衰。如何把时代特点,年龄特点,性格特点以及参照人们比较熟悉的标准像的外形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扮演者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塑造成既有时代特点又基本与人们心目中的标准像相似的舞台艺术形象,既有历史的艺术真美,又让观众感到可信,那就会达到舞台艺术应有的效果了。

  (3)抓形象特点要鲜明生动,要有真实感。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在舞台上再现,人民群众是非常爱戴,非常欢欣鼓舞的。因此,人物形象的外形特点要鲜明而不舍糊,要生动而不死板,要真实而不虚假,要准确而不过分。每个细部的处理分寸要恰当准确,色调要适度、和谐、干净、健美,结构要严谨清晰,既要大胆夸张,又要细致柔和,附加零件的粘塑要牢固,衔接要自然,要与整体吻合一致。结合演员的表演,有的部位要留有余地,有“意到笔不到”的效果,为促进演员表演的深化一传神提供有利条件。如果画得太过分了,画得太死板太僵硬了,会影响舞台艺术的真实感,也会影响舞台艺术效果。

  4、要多方面听取意见,精雕细刻。反复试妆修改基本完成后,即可彩排、审察、演出了。到这个时候人物造型有了一定的基础,还需要在不断演出的过程中继续探索、观察、比较,特别要在台下前、后、左、右各个角度观看演员表演与造型结合体现的程度如何,还有什么差距。同时还要多方面听取意见,汲取有利于形象塑造的好意见,精雕细刻、千锤百炼,把舞台艺术形象塑造得更好更可信。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艺术形象更加丰富多彩、深入人心。使肖像化妆造型质量进一步提高。

来源:舞台化妆技法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