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独具特色的观演场所
章诒和

  戏曲艺术形式的走向成熟,与观演场所建筑化的趋向完备,以及舞台美术艺术特点的形成,大体是同步的。随着外来戏剧形式的不断传入,中国戏曲越来越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戏曲观演场所是从歌舞百戏的观演场所演进而来的,历史上有过不同的形态和名称。观演场所的确立,大大推进了舞台美术的发展。中国戏曲的舞台美术,是人物造型与景物造型的统称,其中又以人物造型为主,这就形成了可舞性、装饰性和程式性的艺术特点。景物造型一直保持着比较简化的局面。

  1、戏台溯源

  观演场所建筑化,见诸记载的始于汉代,是为广场上看角抵、百戏而设的帐棚,这当是最早的看棚。

  把表演区建筑化,大约始自唐代,除乐棚外,还出现了歌台、舞台。

  到了宋、会、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和城市商业、手工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职业艺人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与此同时,也就出现了大量供各种伎艺人用的表演台,被称为“露台”。宋代的露台,乃是“百艺群工,竞呈奇伎”的场所。露台四周“彩结栏槛”(“栏槛”即栏杆)。后来瓦舍勾栏兴起,露台这种形式成为勾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演台周围设栏杆,这个传统从唐代开始,经过宋代一直保持到了近代。

  勾栏的表演台,根据演剧的需要,由原来露台的四面围观,变为三面对观众,留一面作后台,两端有可供演员出入的上下场门。这是一般表演台向戏台演进的关键。这种结构形式延续了800年左右,同戏曲若干艺术特点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2、戏台的建筑形势

  宋、金、元时期的古戏台遗迹和遗物,近年来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一带发现多处。这些古戏台都是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有的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有的古戏台本身就是寺庙建筑的一部分,所以又称“庙台”。农村庙台多为砖木结构,比城市勾栏戏台要坚固,有的还相当雄伟。当时在这些戏台进行的戏曲演出活动,起着酬神、娱人的双重作用。

  中国戏曲发展到明、清两代,不但有大量的临时性、半临时性戏台,而且在固定性剧场建筑上也有很大提高。明、清间的固定性剧场大体上可分庙台、私人宅第戏台、宫廷剧场和营业性戏园。

  清代各地方剧种普遍兴起,商业性质的专业戏班大量增多,于是,戏台建筑走向大型化,其形式也更趋精美。康熙至乾隆年间(1662—1796)各地建立的戏台,明显地带有商业色彩。当时山西、陕西的商业势力向外扩展,出现了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进的局面。山陕公会到处建立会馆。在交通要道均有大关帝庙的兴建,关帝庙内多附建戏台,随着这些戏台的建立,山陕地方兴起的梆子腔也在各地演出。与此同时,江苏、安徽的盐商势力也以苏州、扬州为中心向北方延伸。盐商重视昆山腔,苏州老郎庙是昆山腔的大本营,一时成为官府承认的全国戏曲中心,号称“梨园总局”。

  清代的许多官吏、商人自备家乐,一般在厅堂的宴席前铺上一块红氍毹(即地毯),便可以演出。但也有构筑私家戏台的,查楼原来就是明代巨室查氏私人享用的戏台,入清以后才改为营业性的剧场。查楼是清代著名的戏曲剧场之一。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焚毁,不久即重建,称广和查楼。本世纪50年代改为镜框式舞台的新式剧场,将近400年,原址未移。作为城市剧场,历史如此悠久,在中国戏曲史上是少有的。

  在江南,庭院的私家戏台还保存不少实物。最豪华的私家戏台是宫廷剧场。宫廷戏台的特殊发展,就是建造了一种有三层台面的大戏台。

  宫廷演出时,往往天、地、人三界交错,神鬼杂出,非常热闹。大戏演出以寿台为主,福台、禄台由于把演区过于向高层扩展,不适应观众正常的视觉要求,用处很少。畅音阁对面为阅是楼,两层,是帝后妃嫔看戏之所。东、西两侧各有转角庑房及回廊13间,与扮戏楼相通,是大臣们看戏之处。整个四方院落成为一个完整的建筑格局。宋元时一度兴起的勾栏,入明以后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名为酒馆、茶园的城市营业性戏园。在清中叶某些酒馆和茶园中,戏台与观众席之间加了顶,成为规模较大的室内剧场。

  室内剧场的出现,使戏曲演出的采光发生了变化。过去戏曲一般都在露天戏台上演出,靠的是自然光,有了室内剧场,就为人工照明提供了条件。在灯光的照耀下,演出更加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

  3、新式戏曲剧场

  到了近现代,城市的营业性剧场由旧式的茶园向着新式的戏曲剧场演变。1908年建成了上海新舞台,嗣后,其它大城市也纷纷建造了这类新式戏曲剧场,旧式茶园渐渐被淘汰。新舞台的出现,是中国剧场史上的一个革命。

  20吐纪中期以后,剧场建筑有很大发展,除对早期的新式剧场进行修缮和改建外,还建造了许多新剧场。如北京人民剧场、上海逸夫舞台、北京长安大戏院等。这些新式剧场,充分运用了现代技术,不仅演出戏曲,也演出话剧、歌剧、舞剧,也放映电影。这些新建剧场比早期剧场有较大进步,有利于戏曲艺术的进一步推陈出新、百花齐放。

来源:中国戏曲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