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包公脸谱的艺术特色
黄殿祺

  包公脸谱是值得读者们格外注意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包公有一张独一无二的“日月阴阳脸”,而且还因为只有包公才会在各种戏曲中有既多样又统一的脸谱。

  一、有关包公脸谱的传说

  包公脸谱是很有艺术特点的。据《梨园传奇》介绍,包公额头上画有太阳,太阳里头有一轮弯弯的明月,梨园行称为“日月阴阳脸”。

  戏曲中的包公为何要画成黑脸?据民间传说:包公小时候,母亲死得早,全靠嫂子带大。包公从小就恨贪官污吏,爱打抱不平。念书时,他在面前总是放面镜子,天天要对着镜子照。光照还不行,还要对着镜子喊:“包文正,包文正,将来做官要公正。日审阳,夜审阴,不畏强梁爱百姓。”要做清官总要有个样子呀,他就对着镜子在自己的额头上,画了一个太阳,太阳里头又画了个月亮。他看着高兴极了。有一天,被嫂娘看到了。他问嫂娘,他像不像清官。嫂娘笑着说:“像是像,就是不衬,上面有红有白,下面也得有个色啊。”经他嫂娘这么一点,他就把脸涂黑了,对镜子照了照,真有点刚强气,像副铁面孔。以后,戏台的包公将脸画成漆黑,额头上画个太阳,太阳里头再画个月亮。那铡柴刀就变成了龙头铡、虎头铡,既可铡贪官污吏,又可以铡皇亲国戚。

  此外,还有种种民间传说。如说包公自幼家境贫寒,给财主放牲口。有一次不小心被马踢伤了额头,从此就留下了一个类似月牙的伤痕。也有传说包拯是天上星宿下凡,可以“日断阳”、“夜断阴”。在安徽合肥包公祠,有一帧包拯老年时的写真像:白眉、白须,肤色与常人无异,额头一无太阳,二无月亮。根据传说创造的戏曲脸谱,体现了古代人民和民间艺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梅兰芳缀玉轩藏明代脸谱》和清初昆、弋脸谱来看,在明代戏曲中,包公脸谱上并没有月牙图案,只是画了两道白眉毛。经过清初戏曲舞台上不断演变,包公额头的图案曾出现过一个太极图。清末,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希望官府里有像包拯这样的清官好官为民请命,希望包青天再世,于是便改画脸谱上的太极图为月牙图案。这个月牙图案犹如悬在夜空中的一轮明月,给人们带来光明,给人们带来希望。包公脸谱还有一双宽大白眉纹,在黑脸衬托下异常突出。

  二、包公脸谱上的眉纹及月牙纹

  有关包公脸谱眉纹的画法,据说在舞台上历来有两派:一派宗何桂山,眉姿画得较平;一派宗裘桂仙,眉姿画得弯曲而上挑。弯曲而上挑的双眉,刻画了包拯为审清冤案而思考的神态,加之典型的月牙,丰富了演员的面部表情,突出了包公为官清正廉明、大公无私、执法如山、铁面无私等特征。

  1994年2月21日的台湾《申报》刊载了凌先生写的文章《包拯的两个脸谱》,提出包拯脸谱上月牙向何方开的问题。为什么包拯脸谱有月牙自左向右开的,也有方右向左开的?

  台湾著名铜锤花脸王福胜认为:勾脸谱的基本功为“三块瓦”谱式,摆放布位应是“三窝一品”。三窝即“眼窝、鼻窝、嘴窝”,“一品”是指印堂以上的图案,如月牙。包拯的月牙应从左向右。为什么要这样?他的学生王建华查了很多资料,认为中国戏曲讲究“男左女右”、“文东武西”、“左大右小”,这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规范,并表现在戏曲演出的许多方面。勾画脸谱也不能例外。京剧前辈讲勾脸谱时要“力笔藏锋”,这与书法要求没有两样。所以勾脸谱“三块瓦”,眼窝、眉子一样勾,形成对称。因此,印堂上的图案就得从左向右了。1993年春节联欢会上,台湾铜锤花脸演员王梅波小姐所穿的衣服就采用包拯脸谱为装饰,月牙就是从左向右。另外,裘盛戎先生、侯喜瑞先生演包拯时,脸谱额上的月牙也是向右上方勾画的。

  从地方戏剧种来看,月牙型的包拯脸谱类型较为普遍,尤以北方剧种为多,如秦剧、晋剧、蒲剧、山西北路梆子、河北梆子、西调、怀调、丝弦、老调、乱弹、高腔、唱唱腔等剧种。包拯脸谱脑门部位皆有月牙形象,但月牙的朝向却不同,有的朝右,有的朝左,向上。丝弦的向下,西调和老调的斜向左上方,山西北路梆子的斜向右上方。

  三、多姿多彩的包公脸谱

  除月牙朝向不同外,有些谱式还颇有特点。《山西戏曲脸谱》在讲蒲剧包拯脸谱时说:“运用黑色将脸部分割为十二块白,代表十二个月。”这说明同一角色在不同剧种中有不同脸谱。

  栾冠桦先生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从事戏曲及其舞台美术理论研究。他深入地概述了包拯的不同脸谱,存在于不同剧种的不同谱式特征。他在《戏曲舞台美术概论》中指出,有关包拯的传说最多。似乎与传说成正比,包拯的脸谱也最多。若以额头、两颊形象或色彩为依据,地方剧种中的包拯脸谱大致可归纳为:

  红脑门型:江西饶河戏、宜黄戏,湘南常德戏、辰河戏、荆河戏、衡阳湘戏等剧种中的包拯脸谱虽各有不同,但都是黑脸、白眉(形状不同),脑门均为红色。区别只是或深红,或浅红(如荆河戏),或半圆,或圆弧(如饶河戏),或辐射线(如衡阳湘戏)。

  旋涡纹型:山西上党梆子中的包拯脸谱,谱式较繁(眉窝、鼻窝相连两颊不全抹黑),河北平调中的包拯脸谱较简。但二者有共同点,即是墨色脑门都有旋涡纹(一是顺时针方向,一是逆时针方向)。

  日月型:前面所述月牙型脸谱上仅有月亮,日月型脸谱则是太阳、月亮兼有。川剧《判双钉》中的包拯脸谱,就是一例。剧中包拯正是青年,不涂鼻窝,不挂髯口,白色眉窝,勾画黑色“凤翅眉”。印堂处画一审理公案所用的笔架。浅灰色额头,画红、白二色的日月图案,表示包拯执法如山,昭如日月。福建莆仙戏则是另一种表现形式。莆仙戏包拯脸谱,眉眼问画“七星”(左三右四),红额黑脸,两颊涂白色圆形,书黑字“日”、“月”。在湘剧中,包拯脸谱上也有汉字,只是没有“月”,惟有“日”,写于印堂处。

  太极图型:采用这类包拯脸谱,以南方剧种居多。其特点是以太极图为脑门的主体形象,但它们在色彩运用上有所不同。如粤剧、江西东河戏中的包拯均是棕色脸,太极图色彩,前者为红、黄二色,后者为红、黑二色。在祁剧中,包拯是黑色脸,太极图则由深红、浅红二色组成。

  半脸型:“半脸”是以鼻梁为中轴线,脸之一侧为白色,另一侧为黑色。这种被称为“阴阳脸”的包拯脸谱仅见于贵州市布依戏、广西牛娘戏。当地流传一则传说:包拯出世前即随母亲下葬,后来因父挖坟开棺,才得以还阳,故而做官能日断阳,夜断阴。看来,贵州市布依戏、广西牛娘戏中的包拯采用“阴阳脸”,当与这一传说有关。

来源:中国戏曲脸谱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