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角色符号——中国戏曲脸谱开场白
栾冠桦

  中国戏曲在世界独树一帜。中国戏曲脸谱在国际剧坛也极为少见。

  中国戏曲是一个大家族。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1980年、1981年对各省、市、自治区所做的声腔剧种调查,并参考有关材料,统计全国戏曲剧种共有317种。其中京剧、昆剧、河北梆子、晋剧、蒲剧、上党梆子、秦腔、川剧、汉剧、豫剧、徽剧、婺剧、瓯剧、绍剧、闽剧、莆仙戏、湘剧、祁剧、巴陵戏、赣剧、宜黄戏、青阳腔、东河戏、粤剧、白字戏、桂剧、邕剧、滇剧等很多剧种都各有脸谱。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先后出版(包括内部出版)的《脸谱大全》《京剧脸谱》、《郝寿臣脸谱集》、《京剧脸谱图说》、《昆曲脸谱》、《川剧脸谱选》、《江西古典戏曲脸谱选集》、《湖南地方戏曲脸谱选集》、《祁剧脸谱》、《粤剧脸谱集》、《山西戏曲脸谱》、《河北地方戏曲脸谱集锦》、《豫剧脸谱集》、《中国戏曲脸谱艺术》等图册,都只不过是中国戏曲脸谱的一小部分。

  脸谱确是传统戏曲的特殊化妆样式。那是不是传统戏曲舞台上的所有人物的化妆皆为脸谱呢?不是。

  熟悉戏曲的人都知道,戏曲表演是分“行当”的。所谓行当,通俗地说,就是演员擅长扮演某一类型人物(如年龄、身份、性格等)的相对分工。其实,这种分工,话剧、影视演员也有,只是不像戏曲明确而严格罢了。不同的剧种,有不同的行当。为避免读者对某些剧种可能有的陌生感,我们不妨以“植被”最大并被誉为“国剧”的京剧为例。京剧行当分生、旦、净、丑四大类:

  生,扮演除净、丑所扮角色以外的所有男性人物。包括专扮中年以上男性的“老生”、专扮年轻男性的“小生”、专扮擅长武艺的男性的“武生”和扮演儿童的“娃娃生”。

  旦,扮演所有的女性角色。包括专扮举止端庄的中青年女性的“正旦”(因常穿青素褶子,又称“青衣”)、专扮性格活泼的中青年女性的“花旦”、专扮善使刀枪的女性的“武旦”和专扮老年妇女的“老旦。

  净,扮演性格豪迈粗犷的老、中、青男性人物。包括以唱功为主的“正净”、以做功为主的“副净”、以武功为主的“武净”。

  丑,扮演备种年龄的喜剧人物。包括主要扮演文人谋士的“文丑”、主要扮演江湖侠客的“武丑”。

  不同行当的表演(唱、念、做、打)和装扮,都各有不同的程式规范。单就面部化妆而言,生、旦化妆除扮少数角色需用脸谱外,一般都是根据角色的不同年龄,敷以不同程度的脂粉,然后描眉画眼。净、丑化妆,全部采用脸谱。因此之故,净、丑行当的演员,从小在老师传授下,不仅练就了左右开弓、双手并用地为自己勾脸的本领,而且还掌握了所扮演人物的形形色色的脸谱。净、丑特别是净角勾脸,程序之多,样式之繁(勾画一个复杂的脸谱,耗时多在两小时以上),都为生、旦化妆无与伦比。生、旦化妆样式简洁,用色单纯,所以称作“素面”或“洁面”;净、丑化妆构图繁复,色彩缤纷,与生、旦素面、洁面相对,俗称“花面”或“花脸”。有一本耗资巨万出版的戏曲脸谱图集,将梅兰芳、马连良的生旦化妆也划入脸谱之列,显然是不妥的。

  什么是脸谱?大凡称“谱”者,一般都有它相对固定的格式、图形和应用范围,如画谱、棋谱、曲谱等等。脸谱也是如此,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图形,行话叫“谱式”;也有相对固定的应用范围,即净、丑(或与净、丑相仿的地方剧种行当)和少数生、旦行当。基于此,我们对脸谱可作如下界说:戏曲净、丑和少数生、旦行当的演员,为扮演剧中人物,依据各自相对固定的谱式,在脸部勾画的各种色彩的图形,统称之为脸谱。

来源:角色符号——中国戏曲脸谱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