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班(教馆)
永州花鼓戏的科班(或称教馆),是培养花鼓戏艺人的教学机构。一般是利用农历二月或秋收的腊冬季节开科教戏。坐科年限少则一月,多则半年,也有续学二届的。教学方法:一人教,集体学。教学内容:先学对子调,后学“两小”、“三小”戏,学会几出戏就搭班演出,参师深造。
学字馆 成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班址设立于道县上追塘。学徒20人,以“学”字命名。班主李恩祥兼教师,教唱半戏半调。出科后成名的有黄彩学、黄辉学、黄文学等。该班是道县调子戏起科最早的科班。
清字馆 成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学徒多以“清”字取名。班址设立于道县桥背街。班主兼教师缺子婆(真名不详)。学徒20人。教学期限三个月。以教调子为主,兼学祁剧。出科后成名的演员有蒋建玉、黄讲学、廖讲学、廖有仔、廖溪仔及丑行张霞清、黄飞清、黄德清;生行何玉清等。
老人丑班 成立于民国六年(1917),班址设立于道县上追塘。班主兼教师是老人丑(本名不详)和黄辉学。教唱“两小戏”科班学徒20人,出科后较有名的有黄忠古子、三古子、黄老大、黄毛仔、黄毛贵、李连苟等。
双字馆 是祁阳花鼓灯起班最早的科班。成立于民国十年(1921)。班址设立于祁阳闵公祠。班主徐艺长兼任教师。教唱对子调和“三小戏”《拷打梁氏》。从科学徒八人,出科后较有名的有:丑行兆润,旦行周开才、徐昌玉、唐阳生,小生徐昌元等。
廖有仔班 成立于民国十六年(1927)。班址设道县现石洞。班主兼教师廖有仔。教学两届。教唱半戏半调。出科后成为主角演员的有范恩友、范年友、万和卿、万多卿等。
玉字馆 成立于民国十六年(1927)。班址设立于祁阳于碧町。学徒以“玉”字命名。坐科学徒15人,学习期限5个月。班主陈尚黄,教师周士绵。教唱“两小”戏,出科后能唱主角的有李占云、陈玉润、彭玉美、刘玉芳等。
六和班 成立于民国十八年(1929)。班址设立于道县湾里街。班主蒋芝庭兼任教师。教唱“两小”戏。坐科学学徒17人,出科后成名演员有丑行涂胜清,旦行彭满成。
明字馆 成立于民国十九年(1930)。班址设祁阳云华山。学习期限半年。班主兼教师彭月卿,教唱对子调和“两小”戏。坐科学徒20人。出科后成名演员有:旦行何明亮,丑行何燕清,小生何连云。明字馆自民国十九的年起馆,至1956年,共设馆12届,授徒约200人,是祁阳花鼓灯授徒最多、设科时间最长的科班。
玉盛班 成立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班址设道县上追塘。班主杨盛吉,教师何玉清。教唱半戏半调。坐科学徒17人,出科后成名的有李硕德、杨传钧、李进忠、杨庆忠等。民国三十六年(1947)还曾办过一届科班。除上述科班外,东安调子戏艺人张桂甫(艺名三多),自民国三十五年(1946)至1953年,还先后在东安县星亭子、石板铺、塘碧坝、杨梅头、古楼村等地教馆6届,授徒80余人。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学校、训练班
道县文艺学校 1958年8月,道县文化馆承办,1959年结束,学制一年。办学目的是为道县现代戏剧团、公社文化站以及上级文化部门培养艺术人员。校址设基督教洋楼房,后迁至周家坊刘家大屋内。县委宣传部长领衔兼任校长。班主任是周美南、谢云卿,主要教师有李光鹏、谢云卿、陈家声、周美南、罗名云等。学生招自全县各地,共50名。经费由学生所在公社集资交谷500公斤。教学科目包括语文、音乐、戏曲表导演常识。教学方法采取理论结合实际,边讲课、连排戏、边演出。排演了道县传统调子戏《三看亲》、《双捡菌》;移植上演《胡二坐车》、《芙蓉河》等剧目,自编自演花鼓戏《问路》、《投资》等。学校曾组织演出队下乡,免费为农民演出,深受农民欢迎。何良通、蒋跃楚等文艺骨干均由该校毕业。
永州市花鼓戏剧团学员训练班 由剧团主办。该班从1957年至1976年,先后招收学员四次,共49人,学制三年,采取随团培训办法。首届班主任刘兰秀。历届主要教师有廖青年、龚细宝、胡立义、齐宝林、冯祥昌等。出科主要演员有周念滔、吕金诰、艾素芳等。
双牌县花鼓戏剧团学员训练班 1976年开办。做法是先从县城在校学生选拔39人,训练半年后,再从中招收12人随团培训,学制三年半。班主任卢克宽。主要教师有徐感觉、杨志国、王书浩、沈玉文等。出科后成为主要演员的有肖润平、王小平、樊军等。
永州市第五中学文艺班 1986年秋,由永州市花鼓戏剧团与永州市第五中学联合举办,招收学员40人,学制三年,定期筛选。主要教师胡立义、刘立英、周可义、张少伦(特邀)等
三、班社
1、职业班
清凤园 成立于民国十二年(1923),唱半戏半调,时断时续,活动时间十四年。班主谢青山。艺人中的丑行有三多(张桂甫)、谢青山刘井安,旦行有康满秀、康上秀以及刘伟溪、刘安生等。该班曾在祁阳、东安、广西省的龙虎关、恭城、富川、阳朔等地演出。
得胜园 成立于民国十二年(1923)。唱花鼓灯。活动时间前后十八年,但中间时断时续。班主符大保。搭班艺人有丑行符大保、玉清和旦行好妹仔、定妹仔,场面濒昌标、刘福轩等。该班在祁阳各村镇演出。后在祁阳白水演出时,主要演员好妹仔被当地一个伪团长抢去为妾,戏班因此解散。
双喜园 成立于民国十二年(1923)。唱半戏半调,活动时间十年。班主龙泰。搭班艺人中,丑行有周上仁、高宝、曾庆官、王驼子,旦行有康满秀、谢双凤、孙明玉,小生徐昌元。戏班曾在祁阳、常宁、东安、蓝山、广西的平乐等地演出。荣庆园 班主冯初学。是道县调子戏艺人。因被豪绅迫害,于民国八年(1919)迁居广西平乐避祸,以缝纫谋生。民国十四年,冯自制行箱,在平乐砂子街组班,演唱半戏半调。常演出于广西的平乐、富川、钟山、贺县、恭城、利莆、阳朔等地,历时九年。艺人有:丑行何老润、何老四,旦行李玉秀,生行陈忠秀、毛长子、刘伟溪、黄飞学等。广西彩调艺人中有丑角蒋子芳、林瑞甫、谢济舟、违昆云,旦角吴晓月、龚月庭、徐薰凤等,都曾先后在该班演出。促进了调子戏与彩调的艺术交流。民国二十三年,该班返回道县,在道县、宁远、永明、新田四县广大村镇流动演出。曾在荣庆园的调子戏艺人何玉清、张霞清、范恩友、廖青年、冯祥昌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零陵县花鼓戏剧团的骨干力量。
喜庆园 成立于民国十八年(1929)。班主周兆润、陈老三(邵阳人),担任主角要的艺人有丑行周兆润、徐井和、曾发生,旦行康伍媛、龚月宝、春兰妹子、荷花、冬妹子,场面有徐代柏、周开才。该班曾在绥宁、会同、靖县以及贵州的玉屏、天柱、邦洞等地演唱半戏半调。民国十九年,班主任陈老三回邵阳,戏班解散,由周兆润在祁阳凤石堰重新组班。搭班的艺人有丑行彭昌和、谢青山、曾庆官,旦行康满秀、刘兰秀、龚有宝,小生肖定扬、陈明国,场面曾庆禹、刘福轩。该戏班曾演遍祁阳村镇,历时二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员大都参加了零陵县花鼓戏剧团工作。
凤喜园 成立于民国二十年(1931),班主肖桂林、张宏跃、常演主角的艺人有:丑行周上仁、蒋洋萍、肖道生、周承基,旦行满妹仔、白妹仔、戴妹仔,净行周士绵、张宏跃,场面张水。该班曾在祁阳、新田、蓝山、嘉禾、宜章以及粤北的连县、乐昌、韶关等地演出半戏半调,活动时间一年,即在南雄解散。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剧团
双牌县花鼓戏剧团 为集体所有制。演唱零陵花鼓戏。1969年10月13日,潇水林区管理局政工组,从各社场、学校及有关单位、抽调18名文艺骨干(五名教师),组成潇水林区管理局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70年元月,双牌建县,遂改名双牌县文艺工作队。1971年2月,从全县在校学生和社场文艺骨干中招收学员8人,1975年8月,又培训学员38人,从中择优录用12人。1979年4月,改名双牌县花鼓戏剧团,人员增至45人。
1970年至1978年,该团每年约有7个月时间自己肩挑行箱、行李深入山村、送戏上门、为山民演出。艰苦备尝。双牌县文艺宣传队首任负责人为周训凡、骆忠坤,副团长欧阳振琪,编剧蒋崇虎,张初程。导演周念滔、齐宝林。主要演员有徐感觉、沈玉文、奉文智、茶雅义、周衡玲、肖润平、齐少俊、樊军、齐少美、邓湘云、刘满善等,乐师有欧阳尧明、王小平等,音乐编配有严俊寿、蒋日樵、欧阳胜兰、张平夷等。
祁阳县城山乡花鼓灯演唱队 队长蒋安德。1981年成立。建队初期,只有演员五人,今有演职员十六人。主要演员有旦角施小华,丑角黄汉。演出剧目有《湘子服药》、《拷打梁氏》等六十余个传统戏。活动于祁阳、祁东、常宁、邵阳、双牌等地。每年出外演出八个月,计有350多场,年平收入共有八千多元。根据演员水平,分为一、二、三等付酬。
道县道江镇花鼓戏剧团 1953年建立。是群众自愿组合的业余演出团体。建团初期仅有18人。首任负责人是祝开宏、何宗泽、刘作胜等。该团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停止演出活动。直至1980年4月恢复。该团曾雇请退休老艺人冯祥昌、涂胜清和女艺人秦丙兰来团教戏。七年来,上演剧目有《金钏会》、《崔氏改嫁》、《刘海砍樵》等二十多个。曾到江华、宁远、蓝山、双牌以及广东、广西等毗邻地带演出。最高日收入280元,年平毛收入达二万元。现任团长何仁义,副团长江中福。主要演员有李松茂、刘琳、张丽华、蒋桂苹、宋国英等。
道县四马桥鸡公神花鼓戏剧团 民国三十八年(1949)三月在江华组班。班主蒋俊西,全家先后有八人唱戏,为私营家班。雇请调子戏艺人有杨连吉、杨世吉、杨安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班名称改为剧团,演出仍然继续,“文化革命”时期停止活动。1979年恢复,1985年蒋俊西逝世,其子蒋荣金继承父业,现任团长。主要演员有蒋荣金、蒋荣艮、蒋梅英、欧紫红等,都是蒋俊西的亲人。演出剧目计有《王祥卧冰》、《打洞救母》、《金钏配》等。1980年该团创编以计划生育为题材的现代戏《君子兰》以及其他表演唱节目,参加道县举行的业余文艺会演,获演出三等奖,全家四人获优秀演员奖,发给奖状及一套锣鼓。自此成为文化专业户剧团。先后活动于宁远、道县、江永、江华、新田以及广东连县和广西富川、恭城等广大城镇。每年演出一百多场,年平收入达三千元。
四、作坊
道县入花堂 道县湾里街入杨韶清,生于道光年间。二十多岁时开设入花堂。先扎纸马,后学做盔头、髯口、刀枪把子等。家学渊源,四代相传,迄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其曾孙杨茂祥仍继承祖艺。所出产品曾销售永州所属各县及桂北等地。
永州惠生堂 惠生堂是永州艺人潘维新的外祖父陈宏惠在清光绪初年开设的。陈十四岁时从道县入花堂和广州学来做盔头的手艺,后潘维新之父潘仁坤师承其艺,三代承传,迄今已有一百一十三年历史。惠生堂以做盔头为主,兼做髯口,还刺绣戏剧服装。销售于永州所属各县的祁剧、花鼓戏班社及桂北、赣南和粤北的连州、来昌、韶关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惠生堂改为综合工艺社,由解放路居委会经办。其所作盔头,髯口销售给各地业余剧团,近年因戏剧事业不景气而改做纸扎。
五、演出场所
永州剧院 原名大众剧院,座落在永州市小西门。民国三十六年(1947),由木排商谢志宛为首的二十余人集股兴建。杉木皮复顶,木结构。设楼、地座,置木靠椅,用人工手拉吊扇,可供600余人,青瓦复顶,更名为朝阳剧院。1973年加修楼座,更换门面,增设门厅,座位1052个。1986年又经永州市政府拨款27500元,进行维修,增设电扇,改名永州剧院。
双牌县花鼓戏剧院 1968年由潇水林区管理局修建。系砖木结构,始无座位,1969年增设座位840个,作为戏剧演出、电影放映、开会三用场所。1972年维修时,舞台加深6米。1979年改建时,加盖天花板,剧场粉刷一新,升高舞台,钉好油毡,堵死后大门,增高后座地势,并铺设水泥地面,改条木排椅为铁架胶合板椅,座位增至885个,交由双牌县花鼓戏剧团代管使用。